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为了研究硫酸铜对小麦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用常规染色体压片技术,观察硫酸铜胁迫下小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变化。结果表明,处理时间相同时,随硫酸铜浓度的增大,小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和微核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染色体畸变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硫酸铜浓度相同时,随处理时间延长,小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均逐渐升高。说明硫酸铜对小麦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且表现为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入侵植物黄顶菊的遗传毒性,以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5种不同浓度的黄顶菊浸提液对小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顶菊浸提液对小麦有明显的遗传毒性。浸提液抑制了小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使间期细胞出现微核、多核,使分裂期细胞出现染色体断片、染色体桥、多极分裂、染色体粘连等畸变现象。随着浸提液浓度增加,小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下降,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升高。  相似文献   

3.
用浓度为0.5‰、1‰、2‰、5‰、1%、3%、5%、7%、10%的火炬树叶片浸提液处理玉米根尖6、12、24、36h,研究其对玉米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低浓度(≤2‰)浸提液外,火炬树叶片浸提液对细胞产生了明显的毒害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有丝分裂指数逐渐降低,同时诱发了微核、多核和染色体畸变的发生。畸变率与浸提液浓度和处理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火炬树叶浸提液对小麦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入侵植物火炬树对小麦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用不同浓度的火炬树叶浸提液(0.5‰、1‰、2‰、5‰、1%、3%、5%、7%、10%)处理萌发期的小麦根尖6、12、24和36h,观察其有丝分裂的变化和染色体行为的异常。结果表明,除低浓度(<2‰)浸提液外,火炬树叶浸提液对小麦根尖细胞产生了明显的毒害作用。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有丝分裂指数逐渐降低,同时诱发了微核、多核和染色体畸变的出现,畸变率随处理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5.
秋水仙素诱导黑麦根尖细胞染色体的畸变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秋水仙素对黑麦根尖细胞染色体的畸变效应,以黑麦种子为材料,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0.05%、0.10%、0.15%、0.20%、0.25%)处理下观察了不同时间(12、24、36、48 h)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情况,并分析了畸变率与细胞加倍指数.结果表明,秋水仙素能明显诱导染色体变异,除加倍外,光学显微镜下还可观察到多种畸变现象.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和秋水仙素浓度的增加,细胞的加倍指数和畸变率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加倍指数最高为5.20%(0.15%浓度处理36 h),畸变率最高为8.10%(0.15%浓度处理24 h).可见,秋水仙素对黑麦根尖也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6.
镉胁迫对小黑麦根尖细胞的遗传毒害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重金属镉胁迫对小黑麦萌发期的细胞遗传毒害效应,用不同浓度的CdCl2溶液(0、1.0、2.0、 5.0、10.0、25.0 mg·L-1)处理萌发期的小黑麦根尖6、12、24和48 h,观察其对有丝分裂和染色体行为及核仁的影响。结果表明,CdCl2对小黑麦根尖细胞产生了明显的毒害作用。随着CdCl2处理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浓度的升高,有丝分裂指数逐渐降低,同时诱发了微核和各种染色体畸变的出现,畸变率随处理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当CdCl2浓度大于10 mg·L-1、处理时间长于24 h时,细胞核出现变形,核仁也出现了异常。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水培条件下外源硅对小麦铬毒害的缓解效应,以小麦品种京冬8号为材料,设置2种不同的铬浓度(0.4和0.8 mmol· L-1)和3种不同的硅浓度(0.5、1.0和1.5 mmol· L-1)梯度,研究了铬胁迫下硅对小麦幼苗铬吸收积累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0.4 mmol·L-1铬胁迫下,硅浓度达0.5mmol·L-1时可以有效抑制小麦根系对铬的吸收积累,显著降低根系铬浓度和富集系数;0.8 mmol·L-1铬胁迫下,硅浓度达到1.0 mmol·L-1时可以有效抑制小麦根系对铬的吸收积累,显著降低根系铬浓度和富集系数.硅处理有使小麦叶鞘和叶片的铬浓度、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整体升高的趋势.硅可以减轻铬胁迫对小麦细胞超微结构的伤害,维持细胞形状的规则和结构的完整性,维护膜系统结构的正常和完整,恢复叶绿体的形状和类囊体结构的整齐规则,使线粒体结构恢复完整及内嵴结构清晰,恢复细胞核的完整性,且在试验范围内随硅浓度增大,缓解程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8.
NaCl胁迫对玉米根尖细胞染色体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浓度的NaCl处理萌发的玉米种子。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玉米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降低,NaCl浓度高于100 mmol/L时,引起根尖细胞染色体行为异常,异常类型有微核、多核、染色体落后、染色体粘连、染色体桥、染色体断裂等,以多核和染色体粘连为主。染色体异常行为与NaCl处理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研究4种洗洁精的细胞遗传学效应。结果表明,处理组细胞中出现了多种染色体异常。洗洁精均可诱导微核的产生,处理组微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种洗洁精毒性大小排列如下:LB〉CH〉QQ〉DP。经不同含量洗洁精处理后微核率和有丝分裂指数与对照差异显著。在一定含量范围内,微核率随洗洁精含量的升高而提高,达到一定含量后,微核率反而有下降的趋势。低含量洗洁精可促进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高含量洗洁精抑制有丝分裂。  相似文献   

10.
Cr6+胁迫对大豆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培养箱中用含有不同浓度K2Cr2O7的Hoagland营养液处理有4片叶子的大豆幼苗,8 d后测量其生理指标以揭示Cr6+对大豆幼苗毒害机制.结果表明:低浓度K2Cr2O7(5 mg·L-1)对大豆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其株高、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4.97%、18.2%,MDA含量降低了15.95%,POD活性差异不显著;而高浓度K2Cr2O7(10~100 mg·L-1)对大豆幼苗有显著毒害作用,随K2Cr2O7浓度的增加,其株高、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脯氨酸含量升高、细胞膜透性增大,POD活性显著降低,幼苗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1.
NaCl胁迫对黑麦根尖细胞染色体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黑麦是一种耐盐、抗寒、抗旱性强的作物,其根系比小麦发达,是改良小走抗性的重要外源基因供体,为了丰富小麦遗传变异,挖掘黑走在小麦遣传改良中的利用潜力,本实验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用两类不同方法对黑走分别处理24h和48h(共四种处理)。观察其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染色体行为。结果表明,经NaCl胁迫后的根尖细胞染色体行为产生异常(处理24h,引起染色体畸变的盐浓度范围≥0.15mol/L;处理48h,盐浓度范圈是≥0.10mol/L),且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升高染色体异常行为不断增多,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其异常行为类型有微钕、多按(2~3按)、小细胞按(细胞按高度浓缩)、染色体粘连、断裂、染色体桥、染色体落后、染色体多极分布扣不均等分离,四种处理作以比较,发现萌发后根长0.5~1cm再进行盐处理48h,染色体受到的影响最大,染色体畸变率量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了外源NAA对盐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 表明,20~100 mg· L-1 NAA处理均能缓解100 mmol·L-1 NaCl胁迫对水稻幼苗根生长的抑制效应.NAA对根系生长的缓解效应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以80 mg·L-1NAA的效果最明显.NAA可通过抑制盐胁迫下水稻根尖活性氧积累和降低根尖细胞质膜透性来保护根系正常的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小麦种子萌发对Cr~(6+)胁迫响应的品种间差异及其Cr~(6+)耐性差异的生理机制,以耐Cr~(6+)品种扬麦16和Cr~(6+)敏感品种豫麦5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r~(6+)(0、10、50、100、150μmol·L~(-1))处理对种子萌发、α-淀粉酶活性、幼苗生长、活性氧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mol·L~(-1) Cr~(6+)处理下,小麦种子的萌发过程未受到明显影响。随着Cr~(6+)处理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根长逐渐下降,扬麦16受抑制的程度较豫麦51轻;种子α-淀粉酶活性、根系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根系游离脯氨酸、丙二醛、O_2~和H_2O_2含量逐渐升高。相同浓度Cr~(6+)处理下,扬麦16的种子α-淀粉酶活性、根系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豫麦51,而根系丙二醛、O_2~和H_2O_2的含量显著低于豫麦51。在Cr~(6+)胁迫下,小麦根系SOD、POD、APX和GR的活性总体上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高浓度Cr~(6+)(150mol·L~(-1))处理下,扬麦16的种子α-淀粉酶、根系SOD、POD、APX和GR活性受抑制程度均明显小于豫麦51。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农杆菌介导的小麦成熟胚转化的影响因素,以6个小麦品种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以EHA105和LBA4404农杆菌为供体(含有pCAMBIA1305双元载体)材料,研究了诱导培养基、分化培养基、农杆菌菌株、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时间、农杆菌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小麦品种小偃22的成熟胚为材料,获得最佳的诱导培养基方案(MS+2mg.L-1 2,4-D+0.5mg.L-1 KT+500mg.L-1水解酪蛋白+150mg.L-1天门冬酰胺)和分化培养基方案(MS+2mg.L-1 ZT+0.5mg.L-1 KT);(2)6个小麦品种中,洛阳8176和张掖春小麦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筛选培养后较多的愈伤组织分化出小绿点;(3)洛阳8716和张掖春小麦的成熟胚,经愈伤组织诱导培养6-7d,农杆菌侵染后愈伤组织再生能力强;(4)农杆菌侵染后愈伤组织的再生能力与农杆菌菌株的关系不明显,而与小麦品种基因型、侵染时间和菌液浓度有较明显的关系;(5)以小麦洛阳8716和张掖春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为受体,黑暗条件下诱导培养6-7d,在24±1℃黑暗条件下共培养3d和500mg.L-1羧苄青霉素(Cb)除菌及10mg.L-1潮霉素筛选处理后,共得到分化植株23株,其中以洛阳8716为受体材料,由农杆菌LBA4404和EHA105转化得到的植株分别为11株和4株,植株分化率分别为3.57%和1.31%;以张掖春小麦为受体材料,由农杆菌LBA4404和EHA105转化得到的植株分别为5株和3株,植株分化率分别为1.57%和1.14%。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不同浓度(6、8、10、12、14 mg·L-1)的N-[5-(2-氯苯基)-l,3,4-噻二唑-2-基]-N'-[2-(2-甲基苯氧)乙酰基]脲(TAU)分别对野生和栽培大豆进行浸种和苗期水培处理,考察了TAU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TAU处理后,野生和栽培大豆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  相似文献   

16.
大豆子叶节丛生芽的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昕  闫帆  赵健如  陈虹地  翟莹  王英  李景文  王庆钰 《大豆科学》2012,31(2):184-187,192
选用吉大豆1号、吉大豆2号、吉林47和东农42共4个基因型的大豆子叶节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再生,筛选出丛生芽诱导率较高的大豆基因型吉林47。在此基础上,以吉林47的大豆子叶节为外植体,研究了外植体消毒时间、发芽时间和条件对大豆子叶节再生的影响,并设计正交试验对芽诱导及伸长阶段的激素配比进行了研究。得出吉林47较适合氯气灭菌时间为6~10 h,最适萌发条件为16 h光+8 h暗光周期条件下培养5~7 d。最终确定芽诱导阶段添加6-BA浓度为2 mg.L-1、IBA浓度为0.1 mg.L-1;14 d后继代伸长阶段添加IAA浓度0.3 mg.L-1、GA浓度为0.5 mg.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