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硅酸盐微生物菌剂对水稻硅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硅对水稻的生理代谢和产量有重要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硅酸盐微生物菌剂对水稻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硅酸盐微生物菌剂可提高水稻土壤中有效硅的含量,并能促进水稻植株对硅元素的吸收,增加水稻硅元素积累量,提高水稻植株的干物质重,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因此,本研究推荐的最佳硅酸盐微生物菌剂施用量为60kg/hm2。硅酸盐微生物菌剂对提高北方寒地水稻土的有效硅含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冬种绿肥对后茬早稻病虫草发生和产量的影响,为南方稻区种植模式的筛选提供技术支持。以马铃薯、油菜和紫云英为绿肥植物,以冬闲田处理作对照,研究冬种绿肥翻压后早稻病虫草发生变化特征及产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冬种绿肥翻压后,对水稻病虫草发生种类无影响,主要病虫草害均为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鸭舌草和稗草,而对纹枯病、鸭舌草和稗草发生程度有显著影响,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发生量无显著影响。在水稻孕穗期,纹枯病株发病率表现为马铃薯—水稻油菜—水稻冬闲田—水稻紫云英—水稻处理,至黄熟期表现为冬闲田—水稻马铃薯—水稻油菜—水稻紫云英—水稻处理;鸭舌草和总草密度均以冬闲田—水稻紫云英—水稻马铃薯—水稻油菜—水稻,而稗草则以冬闲田—水稻油菜—水稻马铃薯—水稻紫云英—水稻。冬种绿肥对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提高千粒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在病虫草发生初期,选用适当的农药可有效控制冬种绿肥翻压后早稻病虫草发生,提高水稻产量。在江西红壤稻区,冬种绿肥可抑制纹枯病和杂草发生,提高水稻产量;绿肥选择上以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和病虫草害控制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盐渍化水田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盐渍化水田进行水稻秸秆30%、50%和70%还田处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30%、50%和70%秸秆还田对拔节期水稻生长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没有显著影响,对灌浆成熟期影响显著。50%秸秆还田可提高灌浆期水稻有效叶片数和有效叶片面积,增加地上部干物重;30%秸秆还田的水稻产量比对照提高4.0%,差异不显著(P>0.05);50%秸秆还田的水稻产量比对照提高9.4%,差异显著(P<0.05);70%秸秆还田水稻产量比对照降低1.2%,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盐渍化水田秸秆还田时,秸秆还田量不能过多,控制在50%左右最佳,还田量过高不利于水稻生长发育,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4.
盘式条播育苗对水稻苗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主茎11叶品种空育131为材料,采用盘育苗方式,2008年研究不同播种条数和播种量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2009年和2010年进一步研究了条播育苗对水稻生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条播育苗方式有利于提高水稻秧苗素质。从产量构成因素可以看出,条播育苗方式下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有效穗数的增加实现。  相似文献   

5.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保证我国水稻产量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主要对影响水稻产量的具体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水稻产量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分析气候因素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鹏  吴晗  刘凯健  王威 《种子科技》2017,(4):110-111
在水稻种植业发展过程中,气候因素是影响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近几年极端气候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品质,需对水稻生长期间的不良气候因素进行消除,有针对性地采取提高水稻品质及产量的方案。通过气候因素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促进水稻种植业稳态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改革和优化,农业产量随着各项农业技术研究的进步和突破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水稻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业种植物,也是农业生产资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显著。由于我国南方地带多雨,因地形的不同,土壤酸碱性也有所区别,影响了水稻产量。近年来,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水稻施肥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从而推动了水稻产量和化肥利用率的提高。针对测土配方施肥对水稻产量和化肥利用率的影响加以分析,有助于提高我国水稻的种植水平。  相似文献   

8.
吴大秀 《种子科技》2023,(20):120-122
我国是水稻种植大国,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水稻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尤为重要。基于此,分析了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结实率和充实度的化学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杂交水稻弱势粒的库活性较低,导致其结实率和充实度都比较低,有机物运转率也较低,影响了其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为了提高杂交水稻弱势粒的结实率和充实度,于水稻抽穗期以喷水为对照,喷施DCPTA和玉米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激素,成熟期考察其对产量和强弱势粒的结实率和充实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DCPTA和玉米素能显著提高杂交水稻二优培九的产量,其原因是提高了弱势粒的结实率和充实度,对强势粒的结实率和充实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光合细菌在水稻上的施用方法及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光合细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结果表明,不同的处理对水稻的生理活性、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不同。对过氧化氢酶(CAT)及色素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水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提高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及固氮菌数量,增加水稻分蘖,提高产量。水稻超氧化物歧化酶、分蘖和产量提高分别为对照的68.29%,30.88%和36.75%。光合细菌在水稻上的施用方法以菌液沾根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稻米蛋白质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稻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对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蛋白质作为稻米中第二大类贮藏物质,其含量的高低及组成与稻米的营养价值、食味性和产量等都有着密切联系。综述了前人有关水稻蛋白质种类、氨基酸组成及其与产量和品质关系的研究,并分析了生态因子和栽培措施对稻米蛋白质的影响,以期为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朱剑灿 《种子世界》2022,(5):0114-0116
在农业生产中,水稻种植需要针对施肥问题加强控制,合理的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与质量的必要前提。随着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对水稻施肥的管理更为严格,需要对水稻的施肥时机、施肥量以及施肥种类进行全面控制,以确保水稻达到最佳生长状态,能够进一步提高水稻种植的产量与质量。其中,氮肥施加对水稻的生长影响尤为重要,一定程度的减施氮肥能够改善水稻的生长状态,保证水稻的产量。基于此,根据水稻作物的生长需求,结合其种植施肥特点,深入探讨了减施氮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提出合理的施肥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产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农业科技工作者进行了不懈研究。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对养分有非常高的要求,结合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测土配方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测土配方施肥对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为促进水稻增收增产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水稻的种植历史悠久,但是人口数量大,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依靠现有水稻的产量无法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了适应现阶段我国人民物质生活需求的增长,农业种植机构应该推行科学高效的水稻栽培技术,以此来实现水稻产量的提高。针对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讨论,以此说明运用不同的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硅肥、磷肥及他们的交互作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水稻技术,应用响应曲面法分析了施用不同比例的硅肥、磷肥对水稻单位面积穗数、每穗平均籽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四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磷肥能够显著影响穗均粒数和千粒重,硅肥能够显著影响桶均穗数、穗均粒数和千粒重,硅磷的交互作用亦能显著影响穗均粒数。在研究了硅肥、磷肥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通过计算获得了水稻产量与硅肥、磷肥施用量的回归模型,根据模型确定出最高产量的生产条件为:磷酸一铵1.68 g;硅酸钠5.25 g,理论产量为91.74 g。经验证实际产量为71.74 g,较空白处理提高了53.32%。  相似文献   

16.
南方稻区水稻产量差的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南方稻作区水稻理论生产潜力、单产的提升空间以及气候变化因素对水稻生产潜力的影响,探索区域水稻生产的限制因素和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途径,本研究利用AZE (农业生态区域法)模型对南方稻区1980—2010水稻光温生产潜力进行测算,结合水稻大田平均产量,对该区域水稻光温生产潜力和大田平均单产之间的产量差及其时空变化特点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产量差变化的气候影响因素。分析表明,30年来该区域早稻光温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且增幅大于实际产量增加的幅度,二者之间的产量差不断扩大;一季中稻光温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产量差逐步缩小;晚稻光温生产潜力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产量差不断缩小。对区域气候变化分析表明,水稻生育期内辐射总量及温度变化是影响光温生产潜力的关键因子,早稻生育期内温度升高对水稻产量的正效应超过辐射下降的负效应,光温生产潜力不断增加,而一季中稻及晚稻生育期内辐射下降对产量的影响更大,水稻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不同省份间,水稻生育期内辐射及温度变化不同,光温生产潜力及产量差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7.
缓释型氮肥对棉花和水稻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缓释型氮肥对棉花和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型氮肥与氮肥对棉花和水稻产量和品质没有明显差异;但较对照能够明显提高棉花的产量,铃数、铃重衣分均有增加,株高增加,果枝数增加,但对纤维品质没有大影响;缓释型氮肥与氮肥较对照水稻群体较大,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粒数多,产量增产显著;品质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栽培技术对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权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深入挖掘影响水稻产量提高的栽培技术,明确水稻产量提高的限制性因素,对四川省1981—2010年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与2001—2010年新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的产量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栽培技术在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中的权重。结果表明,2001—2010年四川省杂交水稻育种的整体水平已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连续10年徘徊不前。说明现阶段单靠品种更新已不能实现水稻单产的显著提高,推测良种良法配套以及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与推广可能是限制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栽培技术在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中的权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施肥技术>良种选择>灌溉方式>栽插密度>病虫害防治>化控措施>育秧方式,施肥技术、育秧方式与化控措施的指标中各指标对水稻单产的权重差异较小,说明在水稻生产上对于这些技术的使用还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未来应加强这些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19.
水肥一体化对新疆膜下滴灌水稻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水肥一体化对新疆膜下滴灌水稻生长、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确定膜下滴灌水稻最佳水肥一体化模式,本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方肥施用对膜下滴灌水稻的增产效应、产量结构及养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水高肥处理可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施用配方肥可显著提高水稻千粒重和地上部分生物量。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纳米钼和离子钼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以南粳9108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纳米钼和离子钼在0、180、225、270和315 kg N hm-2条件下对水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及氮素积累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钼和离子钼的施用均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相同氮肥施用水平下,施用纳米钼处理的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施用离子钼处理。水稻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的积累量显著高于施用离子钼处理。施用纳米钼能够改善水稻生育后期干物质形成,提高抽穗后剑叶SPAD值、光合势和净光合速率,有效促进了水稻生育后期干物质的合成及在籽粒中的积累,最终实现促进水稻增产的目的。相同氮肥施用水平下,离子钼和纳米钼的施用均提高了水稻各器官的氮浓度和氮积累量,并促进了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吸收利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