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化耕整地、机械化播种、机械化田间管理、机械化收获四个主要环节。一、机械化耕整地1.技术要点。机械化深耕可以每三年进行一次,深度为25—30 cm为宜。要求犁体能实现上翻下松,碎土性能良好。深松最好选用全方位深松机,特别是播前深松,可以防止水分蒸发散失,还可以达到改善土壤性状的目的。播种前进行的耕翻、耙耢、清除残茬等都是整地的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2.
发展精确的农业耕作设备,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率,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耕作物的精密播种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人们已开始把精播技术应用到其他传统条播作物,特别是小麦精密播种。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一个基本原则要求播种机能够完成播种均匀,播深一致,等行距播种等农艺要求。小麦精播技术的关键在于先进、高质量、高效率的小麦精密播种机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农机手不仅要掌握农机操作使用技术,还应掌握田间作业农艺技术知识,使田间机械作业符合农艺技术要求,以达到农作物增产增收的目的。1机耕作业(1)要适时耕地,不误农时季节;应保证达到规定的耕深,耕深保持一致。一般水田犁耕深为14~18cm,旋耕耕深为10~18cm;旱地耕深一般不少于16cm。  相似文献   

4.
联合耕整地机械化技术是将耕松与旋耕结合,对土壤一次性进行基本耕作和整理的机械化复式作业技术.土壤联合耕整后,地表平整、表层土壤细碎,可直接进行常规播种作业.具有省工、省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利于争取农时等优点. 1技术要点 (1)适时作业.在土壤适耕期内作业.作业时土壤含水量18%~30%时为宜.水分过小,会造成大土块;水分过大,起不到松土效果.土壤水分过大过小作业都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应掌握好土壤水分和时机,适时进行作业.  相似文献   

5.
<正>夏谷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是指按照在麦收后无需进行耕翻的农艺要求,采用机械化方式,把谷子播入土中,并一次完成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项作业的农机化新技术。该技术具有抢农时、省工、省时、降低成本等特点,现将其主要内容介绍如下。一、主要适用范围我国北方和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二、工艺流程小麦联合收获机收获→秸秆粉碎及部分秸秆移出→谷子播种机作业。三、主要机具中小型拖拉机,一般以小型为主;谷子播种机。  相似文献   

6.
<正>引言小麦是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粮食的生产安全有重大的意义。我国大部分地区早已实现播种机械化。要实现作物高产的目标,必须重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在小麦种植的农艺要求中,小麦播种要能做到株距、行距和播深的精确,使麦种合理地排列,这样既可达到节省种子的目的,又可以为小麦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营养、水分和阳光;既可以协调小麦个体与群体关系,又可以使小麦成穗率高,粒多、饱满,实现小麦的优质高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机械化垄作栽培技术是一项集开沟、施肥、播种、镇压和覆土等作业于一体的综合机械化种植方式,具有节水、节种、节肥、省工、播深均匀等优点。马铃薯机械化垄作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根据马铃薯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提出的机械深松耕、耙耱整地、深施化肥、播种中耕、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收获技术等机械化操作农艺,适用于马铃薯良种繁育及专用型、商品型马铃薯的全程机械化生产。  相似文献   

8.
1什么是玉米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 玉米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是指采用精密播种机,按农艺要求将单粒玉米种子播入土壤中合理部位,达到节省种子,减少间苗用工,降低玉米生产成本的一项播种技术.该项技术分为全株距单粒播种和半株距单粒播种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小麦播种过程中播深一致难以控制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播深控制装置的双轴旋耕播种机。机组采用前旋耕刀组正转深旋,后旋耕刀组反转浅旋抛土,后置播深控制装置铲土板与旋耕刀组联合作用产生平整种床,后刀轴旋耕刀反旋所抛土壤部分越过挡土板均匀覆盖在种层上完成覆土,实现小麦种子3~5mm的播深均匀一致。通过建立刀尖轨迹运动方程,分析了前旋耕刀组正转深旋、后旋耕刀组反转浅旋的合理性,运用旋耕抛土理论建立了后刀轴旋耕刀被抛土粒的轨迹方程,确定了在机器前进速度、旋耕刀转速、回转半径等参数设定下的抛土率,以抛土率为理论依据、小麦播种深度为农艺要求,进一步确定了小麦播种深度为40mm时的后旋耕刀组旋耕深度、播深控制部分挡土板上沿相对后旋耕刀轴中心的安装高度及挡土板高度。采用五点取样法对实际样机进行田间试验,测得播种深度平均值为37.04 mm,播深合格率可达92%,实际覆土厚度与理论设计厚度的相对误差约为7.4%;进一步跟踪小麦出苗后播种深度,测得小麦苗体根茎部反映播种深度的特征长度平均值为33.76mm,播深合格率为90%。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双轴旋耕的反旋抛土播深控制装置可以较好地保证小麦种子的播深一致,符合小麦播种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0.
所谓小麦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就是在土壤、水、肥条件较好的高产地块上,通过机械手段降低播种量,控制基本苗,改善小麦群体生长环境.增加透光、透气性,使小麦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与养分,从而使小麦达到高产和稳产的目的。同时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做到不误农时,也为田间管理、小麦机械收获等环节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省小麦节水播种机械化技术主要有两种模式:①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振动深松→播种小麦.②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播种小麦. 下面主要介绍机械化秸秆还田、振动深松和小麦兔耕播种技术.  相似文献   

12.
蔬菜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就是使用机械,按照不同品种的农艺栽培要求的合理数量、位置,将蔬菜种子播入土壤中。它具有省种、省工时、保证播种质量等优点,是一项节本增效的农机化之实用技术。 一、播种前准备 蔬菜精少量播种可分为垄作直播和畦作直播。播种前都要进行清膜、清草、耕整地、施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旋耕得到水田和菜地农户普遍欢迎,但是,由检旋耕机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作业中故障多,影响机具正常作业。据笔者的实践和机手的经验现归纳总结如下。 一、旋耕作业常见的故障 1.作业后土壤耕翻不合农艺要求 不合农艺要求的表现:(1)耕后土表不平整;(2)耕深不一致;(3)漏耕;(4)耕后土块较大。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被吉林省政府批准为农业重点推广的十大主推技术之一。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包括机械耕整地,机械精量播种、深施肥,化学药剂机械除草,田间管理,机械收获等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一、机械耕整地作业技术要点(一)机械深松作业1.作业土壤含水率在15%~22%时进行;2.深松的深度视耕层的厚度而定,以打破犁底  相似文献   

15.
正小麦、玉米两茬平作机械化技术是在冬小麦、夏玉米耕、播、管、收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高效率、高质量特点,机械化作业,以达到提高生产率、增产增收的综合性技术。本技术是多种农业、农机技术的充分运用,具体包括:小麦精少量旋耕播种技术、小麦联合收获技术、化肥机械深施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玉米铁茬播种技术、玉米联合收获技术。一、推广条件小麦、玉米两茬平作机械化技术在我市的普及推广是我市广大农机战线工作者充分研究国内农机、农艺发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农业大国,新时代应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生产。为此,结合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生产需求,在东北松嫩平原齐齐哈尔富拉尔基黑土区进行了深翻、深松、松旋和旋耕4种耕整播种节能增效机械化技术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活动积温和降水较好的碳酸盐黑钙土生境条件下,深翻耕整播种机械化技术模式土壤和产量性状指标表现最优,但节能性能与深松耕整播种机械化技术模式相比差别显著。深松耕整播种机械化技术模式节能表现最优,土壤和产量性状指标表现与深翻耕整播种机械化技术模式相比差别不显著。综合分析表明,深松耕整播种节能增效机械化技术模式优化匹配方法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农机、农艺结合角度,对小麦传统种植方法和机械精播技术影响高产的诸多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与试验论证,提出改革传统播种方法,采用先进机械化播种技术是实现小麦高产的一项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为创新春小麦种植模式,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进一步推广机械化耕整地、播种、收获等关键技术,提高春小麦产量,2016年平罗县农机化中心和石嘴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头闸镇头闸村建设小麦高产示范园区115亩,核心试验区10.4亩,设置了小麦匀播、小麦"井字型"播种和常规播种三种对比试验。通过对比试验,探讨小麦匀播、小麦"井字型"播种技术在宁夏地区的适应性,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新型小麦高产种植技术提供依据。现  相似文献   

19.
小麦精播机械化技术是指采用机械化技术手段实现包括整地、播种、施肥、管理等内容的综合性的一整套小麦栽培技术.是根据二、三十年的小麦生产情况实验总结出来的小麦高产田再创高产的关键技术.通过农艺农机相结合,良种与高产栽培技术相配套,实现小麦单产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0.
蚕豆机械点播技术是一项增产增收农机化新技术,用机械点播后行距、播深、株距一致,符合农艺要求,边际效应充分发挥,出苗率高且整齐。在大通县两年的推广证明,该技术生产效率较人工溜播提高260%,增产在750kg/hm~2以上,增产率在35%以上, 一、整地要求一般选择土层较厚,耕深在18cm以上的地块种植。地块要精耕细耙,耙细、耙透、耙平,使土壤的团粒结构改善,土壤中水、气、热达到合理状态.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以上,土壤含水率在15%左右即可播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