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酮病是高产奶牛的一种常见病.奶牛酮病是糖和生糖物质缺乏及其代谢障碍,导致体脂大量分解,脂肪酸氧化不全面产生多量酮体的蓄积,临床上则以低血糖、高血脂、酮血、酮尿、酮乳、并由呼气、尿、奶排出似烂苹果气味为特征的疾病.多发生于营养过剩、舍饲缺乏运动的高产牛,尤以3~5胎的高产胎次、产后4~8周的泌乳盛期为甚.  相似文献   

2.
酮病是高产奶牛的一种常见病。奶牛酮病是糖和生糖物质缺乏及其代谢障碍,导致体脂大量分解,脂肪酸氧化不全面产生多量酮体的蓄积,临床上则以低血糖、高血脂、酮血、酮尿、酮乳、并由呼气、尿、奶排出似烂苹果气味为特征的疾病。多发生于营养过剩、舍饲缺乏运动的高产牛,尤以3~5胎的高产胎次、产后4-8周的泌乳盛期为甚。  相似文献   

3.
酮病是牛较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又称牛酮血病或醋酮血病。多发于高产牛,特别是泌乳旺盛期的奶牛;本病主要由于饲料中糖和生糖物质不足,以致脂肪代谢障碍,体内产生大量酮体(主要是P-羟丁酸),引起营养代谢障碍。常在产后几天或几周出现。1发病机理(1)酮病是由于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  相似文献   

4.
奶牛酮病     
奶牛酮病多发生于妊娠后期和泌乳盛期的高产牛。据等(1975)的资料,高产奶牛泌乳盛期的发病率为12~80%;病牛的产奶量降低10~15%,母牛的不孕症及所产之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增高。是严重危害奶牛业发展的一种代谢病。酮病最先报道于十九世纪中期,本世纪二十年代对其物质代谢障碍有报道。多年来报道较多者为酮血、酮奶、酮尿、低血糖等,但对其它代谢障碍报道的则较少。本文着重从酮病牛瘤胃消化代谢障碍,糖、脂肪、蛋白质代谢障碍,与此同时也涉及到肝功能障碍等资料加以综述,作为奶牛工作者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牛酮病又称酮血症,是泌乳母牛产后几天至几周内发生的一种以血液酮体浓度增高为特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本病多发生于干奶期过肥、舍饲缺乏运动的高产奶牛,尤以3~5胎的高产胎次及产后4~8周的泌乳盛期为甚。病牛产乳量降低,不孕症及所产犊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所产奶对人的健康也有危害,因此,酮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1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2015年4月某养殖户其中3头奶牛出现食欲不振,反  相似文献   

6.
1预防措施烟酸烟酸是抗脂类分解和抗生酮的物质,具有降低体脂分解,降低酮体的能力。给奶牛投喂烟酸后,能调节糖、脂肪代谢有效预防奶牛隐性酮病的发生;据报道,烟酸能抗脂肪分解,能治疗早期泌乳牛酮病;奶牛因分娩可导致烟酸的暂时缺乏,此时补加烟酸可以提高奶牛的采食量并且还具有生糖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1)加强饲养管理。干奶牛限制精料量,增加干草喂量。分群饲养,将干奶牛与泌乳牛分开饲喂。2)及时配种。不漏掉发情牛,提高母牛受胎率,防止奶牛干奶期过长而致肥。3)药物治疗。可抑制脂肪分解,减少脂肪酸在肝中的积存,加速脂肪的分解利用,防止并发酮病。其原则是解毒、保肝、补糖。每头牛可用50%葡萄糖溶液500~1 000 m L进行静注,或用50%右旋糖酐静注,第1次1 500 m L,然后改为500 m L,每天2~3次。  相似文献   

8.
牛酮血症是奶牛泌乳早期常见代谢病.高产奶牛产后因糖类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障碍引起全身性功能失调,动物低血糖时会大量动员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其结果是血浆中非酯化脂肪酸浓度升高,并通过血液进入肝脏,随着大量非酯化脂肪酸进入肝脏,非酯化脂肪酸在肝脏中不完全氧化则产生酮体而发病.预防奶牛酮血症的有效措施是对妊娠牛和泌乳牛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奶牛充足的能量摄入,并保证饲料的营养平衡和辅以适当的添加剂,防止饥饿、应激,提供良好的环境、控制好其他引起采食量下降的代谢疾病的发生.治疗原则是补糖抗酮,促进糖原异生,提高血糖含量,减少体脂动员,提高饲料中丙酸及其他生糖物质的利用.治疗方法有补糖疗法、抗酮疗法、对症治疗等.  相似文献   

9.
试验选取内蒙古乌兰察布市489头泌乳奶牛,通过对尿中和乳中酮体采用酮粉法检测进行奶牛亚临床酮病的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乌兰察布市泌乳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为10.63%;第1和第2个泌乳月亚临床酮病发病率明显高于第3个及以上泌乳月;各胎次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以3~5胎最高;日产奶量在30kg以上亚临床酮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日产奶量在30kg以下奶牛;养殖小区以及规模户饲养奶牛的亚临床酮病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董奎龙 《北方牧业》2010,(13):27-27
<正>1发病原因奶牛酮病的发生,精粗饲料比例不当,蛋白质饲料饲喂过多;饲料单一,含可溶性糖类饲料以及优质青干草缺乏或不足,长期饲喂青贮,奶牛在干奶期供应能  相似文献   

11.
奶牛骨软病的诊疗体会杨旭升(齐齐哈尔市嫩水畜牧兽医院·161026)奶牛骨软病是由于饲草、饲料中的钙、磷比例失调或缺乏而引起的一种骨质代谢病。本病通常发生于泌乳量高的奶牛和妊娠中后期的奶牛,致使牛体内血磷极度下降,该病以消化机能紊乱、异食癖、跛行弓背...  相似文献   

12.
奶牛酮病是乳牛典型的生产病之一,奶牛酮病是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致使血液中糖含量减少,而血液中酮体含量异常增多,多发生在泌乳初期,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引起的酮尿、酮乳、酮血症及低血糖症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酮病(Ketosis)是糖和生糖物质不足及其代谢障碍所导致体内脂肪大量分解、脂肪酸氧化不全,产生过多酮体在体内蓄积,从而呈现出低血糖、高血脂、酮血、酮尿、酮乳、消化机能紊乱、产乳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并由呼气、尿、奶排出类似烂水果气味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多发生干奶期过肥、舍饲运动不足的高产奶牛,尤以3-5胎的高产胎次及产后4-8周的泌乳盛期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酮病是高产泌乳奶牛常发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可导致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和低血糖症。笔者自2002年以来共治疗奶牛酮病20多例,多为日产奶25kg以上的奶牛,且多发于产后50天内。一、病因(一)原发性酮病高产奶牛长期饲喂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饲料,而粗纤维和碳水化合物供给不足,以  相似文献   

15.
围产期奶牛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以围产期能量代谢障碍为病理学基础的酮病和脂肪肝(妊娠毒血症、肥胖综合征)是奶牛重要的群发性常见多发病,且多发于日产奶30kg以上的高产牛。由于高产品种的引进、培育,高能饲料的开发、利用,规模化饲养程度的提高等众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该类疾病的发病率长期以来一直居高不下。我国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占泌乳牛的15%—30%,美国为5.0%,印度  相似文献   

16.
正1)加强饲养管理。干奶牛限制精料量,增加干草喂量。分群饲养,将干奶牛与泌乳牛分开饲喂。2)及时配种。不漏掉发情牛,提高母牛受胎率,防止奶牛干奶期过长而致肥。3)药物治疗。可抑制脂肪分解,减少脂肪酸在肝中的积存,加速脂肪的分解利用,防止并发酮病。  相似文献   

17.
在冬季舍饲、饲料品质差的奶牛易发生临床性酮病,牛场的年发病率大约为0.5%。与冬季相比,每年5、7、8月是酮病的高发期。各年龄段的牛均可发病,以3~6胎母牛发病率最高。酮病通常发生于产后3~6星期,此时奶牛产奶量达到高峰,而食欲和干物质采食量没有达到高峰。奶牛产前和分娩后8星期内也可能发病,但比较少见。在泌乳早期,奶牛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此时肝脏会动员体脂,弥补能量缺乏,同时体重下降,奶牛会出现轻微的血酮、尿酮和奶酮升高的现象。这是高产奶牛的正常代谢调节,如果此时有任何应激因素影响采食,破坏了代谢平衡,奶牛就可能出现临床性酮病。  相似文献   

18.
奶牛酮血症是奶牛泌乳早期常见代谢病。高产奶牛产后因糖类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障碍引起全身性功能失调。动物低血糖时会大量动员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其结果是血浆中非酯化脂肪酸浓度升高,并通过血液进入肝脏。随着大量非酯化脂肪酸进入肝脏,非酯化脂肪酸在肝脏中不完全氧化则产生酮体而发病。预防奶牛酮血症的有效措施是对妊娠牛和泌乳牛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奶牛充足的能量摄入,并保证饲料的营养平衡和辅以适当的添加剂,防止饥饿、应激,提供良好的环境、控制好其他引起采食量下降的代谢疾病的发生。治疗原则是补糖抗酮,促进糖原异生,提高血糖含量,减少体脂动员,提高饲料中丙酸及其他生糖先质的利用。治疗方法有替代疗法、激素疗法、中药疗法和辅助疗法等。  相似文献   

19.
酮病(ketosis)是泌乳奶牛常见的一种严重的营养代谢病,发生在全国各地,是当前危害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的营养代谢病之一。酮病虽然死亡率不高,但发病率较高。据学者S.Van[1]报道,酮病能使奶产量明显减少(近50%减产),使奶牛抵抗力降低,饲料报酬率也降低等,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严重。围产期  相似文献   

20.
奶牛酮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3年 3月 ,我们对四川省西昌市某奶牛场的 9例奶牛酮病进行诊治 ,结果病牛全部治愈。1 发病情况9例病牛均有饲料单一 ,可溶性糖和优质饲草缺乏 ,日粮中蛋白质含量过高的饲养史。其中 6例干奶期过肥 ,3例体况良好。 9例病牛均缺乏运动 ,生产 3~ 6胎 ,产后 2~ 4周为高产期。 9例病牛病程均较短 ,突然起病 ,为急性奶牛酮病。2 临床症状病牛初期表现为食欲减退 ,不愿吃精料 ,仅吃少量干谷草和青草。流涎 ,反刍减少 ,瘤胃蠕动减弱或蠕动次数减少 ,肠音减弱 ,粪便干硬 ,或肠音增强 ,粪便稀软 ,粪便臭味大。病初兴奋不安 ,听觉过敏 ,眼神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