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小麦与野生大麦的属间杂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继明  刘大钧 《作物学报》1990,16(4):324-328
通过活体/离体幼胚培养获得了智利大麦(Hordeum chilense,2n=2x=14)、海大麦(H.marinum,2n=2x=14)及平展大麦(H.depressum,2n=4x=28)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2n=6x=42)之间的属间杂种。智利大麦×小麦及海大麦×小麦杂种在形态上偏向父本小麦,而平展大麦×小麦杂种除穗部性状外,其形态明显偏向母本。所有杂种均自交不孕  相似文献   

2.
基因枪转化小麦不同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基因枪进行gus基因转化,研究了小麦幼惠,幼胚愈伤组织不同诱导培养时间的转化效果。结果表明,幼穗以诱导培养16d的转化效益最佳,幼胚以诱导培养15d的转化效果最好,比较幼穗和胚的组织培养结果发现,幼穗较幼胚更继代和形成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3.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技术以及在单倍体育种上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小麦作物育种选择的精确性和效率,应用小麦亲本杂交后代F1(或F2)代与玉米进行远缘杂交,经激素诱导和组织培养形成单倍体胚及植株,加倍单倍体(DH)育种结合分子标记和性状表达,达到了单代纯化培育小麦新品系的生产能力;本文阐述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发展进程,分析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较孤雄生殖、球茎大麦技术等具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小麦幼胚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小麦组织培养是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种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小麦幼胚转化体系的建立对促进小麦基因工程研究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幼胚为外植体进行小麦组织培养的方法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最有效的培养方式。笔者就目前中国小麦幼胚组织培养研究现状,对品种、胚龄、培养基、外源激素、预处理、接种方式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小麦幼胚再生体系和转化体系提高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部分主推小麦品种组织培养再生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麦细胞工程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存在强烈的基因型特异性, 从目前推广的优良小麦品种中筛选不同外植体再生能力强的基因型, 对于提高小麦生物技术育种效率和加速育成品种的生产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全国大面积推广的24个优良小麦品种和抗白粉病优良品系CB037为材料, 连续2年进行花药培养、幼胚培养和成熟胚培养, 统计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分化率和植株再生率, 分析、评价这些小麦品种(系) 3种外植体的组织培养再生性能。结果表明, 25个小麦品种(系)花药、幼胚、成熟胚的植株再生率分别为0~41.75%、2.25%~531.92%和3.24%~84.34%, 基因型差异显著; 组织培养再生能力以幼胚最强(119.79%), 成熟胚其次(36.23%), 花药最弱(4.91%)。CB037的3种外植体组织培养再生效率均最高, 轮选987、扬麦16、内麦836、科农199、新春6号、郑麦366、郑麦9023、新冬20、烟农19和川麦42幼胚培养植株再生能力表现较强, 新春6号、京冬8号、石麦4185、科农199和轮选987成熟胚培养植株再生率较高, 石麦4185和邯6172花药培养绿苗诱导率较高。小麦组织培养效率与基因型和外植体类型密切相关, 不同品种同一外植体再生能力差异显著, 同一品种不同外植体再生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 并且3种外植体的组织培养再生能力不存在相关性。本研究筛选到不同外植体再生能力较好的优良小麦基因型, 可进一步用于小麦转基因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相似文献   

6.
农杆菌转化小麦幼胚获得转bar基因再生植株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农杆菌转化小麦授粉10d后的幼胚,经5‰PPT筛选获得大量正常再生植株。PCR及PCR-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其中23%(18株)再生苗为转化bar基因植株,这些植株可明显提高对basta的抗性。还总结了农杆菌转化小麦幼胚高效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的处理程序。  相似文献   

7.
影响小麦K199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麦科农199(K199)的完整种子、离体成熟胚和幼叶作为外植体,探讨了取材时间、取材部位、激素浓度和培养方式对小麦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刨碎的离体成熟胚和叶片基段为小麦组织培养的良好起始材料,种子萌发4 h为最佳取材时间,2 mg/L 2,4-D更有利于获得II型愈伤,光培养比暗培养更适用于叶片愈伤培养。  相似文献   

8.
小麦幼胚无性系麦谷蛋白亚基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通过辐射诱获得的323个无性系进行了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储藏蛋白变异几率随愈伤辐射剂量的增强而增加,但是随辐射剂量的增加,愈伤存活率,绿苗再生率了随这剧烈降低。同时分析了麦谷蛋白变异类型及其与植株形态变异的关系,提出了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辐射诱变的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9.
秦君  王海波 《华北农学报》2002,17(3):143-143
植物胚培养的研究与应用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但过去的胚培养主要用于远源杂交胚拯救和幼胚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国外一些学者对小麦幼胚诱导的愈伤进行了春化研究 ,结果表明幼胚愈伤能够接收春化 ,在国内 ,还未见有关幼胚春化的研究 ,对于不同的品种 ,哪个胚龄接种最好 ,最易接受春化 ,以及不同激素水平的培养基对不同胚龄的胚春化的影响都有待研究 ,我们选取了华北地区有代表性的几个品种就此进行了初步研究。如果胚龄越小越易接受春化 ,那么就为从春化处理入手解决加速发育问题打开了突破口。1 材料和方法在初试的基础上 ,选择 6个冬…  相似文献   

10.
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幼胚愈伤组织是目前小麦遗传转化中最常用的转化受体系统。以小麦幼胚为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中的不同基因型、基本培养基、激素、碳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材料、不同基本培养基的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西农1376和小偃22两个基因型小麦的组培特性较好,MS培养基适于作为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基本培养基。在MSD培养基中加入1.0mg/LABA或0.2mg/L6-BA能明显改善愈伤组织的生长状态,并以ABA的效果更为显著。将MSD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从30g/L降为15g/L,同时加入15g/L山梨醇,可显著提高愈伤组织的质量。选择适宜的基因型和合理的培养基构成是改良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VB1和干燥处理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14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维生素B1和分化前的干燥处理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分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在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显著,其中最高的为郑新992(71.9%);在愈伤组织诱导、继代以及分化培养的Ms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B1(盐酸硫胺素)10mg/L有利于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同时对促进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的分化也有显著影响;在转入分化培养基前对愈伤组织进行干燥处理(12h)可有效提高其分化频率。  相似文献   

12.
研究栽培措施对杂种小麦籽粒灌浆的调节效应表明,杂种小麦籽粒鲜重、体积和干重都高于常规小麦。不同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处理的杂种小麦籽粒库容和粒重存在差异,以适期播种低密度高施氮量处理的杂种小麦粒重最高。  相似文献   

13.
小麦幼胚的脱分化状态及再生性能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对30个品种(系)的研究,确立了小麦幼胚最佳取材时期的种子形 态指标:在幼种子发育到嫩绿色,脊部由光亮转变为无光泽并具一层绒毛时,幼胚刚好发育到透明的后期和半透明前期。该时期仅有几个小时。探讨了不同基因型的幼胚的致密愈伤组织诱导状况及其继代保持和分化能力,并获得了良好的再生体系。使得致密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91%,在14d时分化频率达到96.7%,70d时分化频率仍可达62%。并就温室材料和大田材料以及不同年份大田材料的致密愈伤组织的继代保持和分化能力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用幼胚拯救法提高矮败小麦孤雌生殖诱导频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矮败小麦是显性不育基因MS2 与显性矮秆基因Rht10的紧密连锁体 ,这一特性不仅在遗传理论研究上有其特殊的意义 ,而且在小麦孤雌生殖育种上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991年以来 ,通过化学药剂诱导和延迟授以远缘花粉 ,已成功获得了孤雌生殖二倍体纯系 ,并从中筛选出了一些农艺性状比较优良的株系 ,从而证实了矮败小麦在孤雌生殖育种上应用的可行性。但研究发现 ,不育株经化学药剂诱导后 ,有的子房明显的膨大并形成胚乳 ,但不能发育成胚 ;有的虽然能够发育成胚 ,但胚乳发育不良 ,形成干瘪种子 ,最后不能出苗或出苗后即夭折 ,从而导致孤雌…  相似文献   

15.
杂种小麦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肖凯  张荣铣 《作物学报》1997,23(4):425-431
对化杀型杂种小麦与普通小麦叶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表明,供试杂种小麦上部叶片倒3叶、旗叶一生中比普通小麦对照品种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RuBPcase活性和RuBPoase活性。杂种小麦叶片与对照相比在叶绿素含量缓解(RSP)上优势较小,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PAD)和RuBPcase含量则不具有优势。这表明,杂种小麦上部叶一生中光合速率的提高受到RuBPcase含量的影响较小,而在很大程度  相似文献   

16.
农杆菌侵染小麦的优化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选用优质高产小麦品种洛阳8716和绵阳19幼胚愈伤作为受体材料,以pCAMBIA3301为载体,GV3101,EHA105,LBA4404农杆菌为供体材料进行侵染过程的优化研究.采用3种菌株,4个浓度梯度:OD600=0.2,0.5,0.7,1.0;3个时间参数:10 min,30 min,60 min;一共36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结果显示,农杆菌GV3101和EHA105,OD600 1.0×10 min和OD600 0.5×30 min两个侵染处理结果比较好,瞬时表达率达到50%-70%.以小麦幼胚愈伤组织为受体,预培养3~5 d,在24±1℃下,共培养3~4 d和350 mg/L羧苄青霉素除菌及5 mg/L PPT筛选处理后,转化效果较好,平均转化率为0.45%.  相似文献   

17.
淹水对大麦与小麦基干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王三根  何立人 《作物学报》1996,22(2):228-232
涝害使大麦和小麦种子淀粉酶活性及幼苗干物重增长速度减慢,脱氢酶活性、叶绿素与蛋白质含量降低。根系可溶性糖低于对照,但茎叶可溶性糖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则高于对照。大麦对淹水的反应比小麦敏感,膜透性增高可能是其重要原因。大麦与小麦籽粒α-淀粉酶活性及植株蛋白质含量在涝害下迅速降低都是最为敏感的生化指标;而大麦本身最突出的变化还有茎叶可溶性糖及细胞电解质渗漏率的显著增加。适当喷施6-BA(10mg/L)可解  相似文献   

18.
杂种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分析张艳敏,李晋生,王勤,黄瑞恒(河北省粮油作物所石家庄050031)本文以常规小麦为对照,初步探讨化杀杂种小麦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源库关系的进一步协调问题。1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91~1992年度在石家庄河北省粮油作物所试验...  相似文献   

19.
小大麦远缘杂交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起昌 《小麦研究》2010,31(2):16-25
小麦是我国播种面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小麦生产对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远缘杂交,将小麦近缘种的有益基因导入普通小麦,拓宽小麦遗传背景,创造新的优异种质资源是小麦育种获得新突破步入新台阶的重要途径。大麦具有早熟、多花多粒、耐盐碱、抗穗发芽、赖氨酸含量高、适宜晚播、受干热风影响小,对小麦锈病、叶枯病、白粉病、黄矮病等有较高抗性等特性。将这些优良性状导入小麦,对丰富小麦遗传种质资源、提高小麦育种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从1896年至今小大麦杂交的研究历程,对小大麦杂交困难的原因及克服方法、杂种后代的应用进行了着重介绍,以期为进一步进行小大麦远缘杂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胜爱 《小麦研究》1997,18(3):20-22
总结种植8年化学杀雄杂种小麦高产地块经验得出:化学杀雄杂种小麦产量优势是明显的,明确了杂种小麦的生育特点及产量结构指标,提出了发挥小麦杂种优势应采取的高产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