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保水剂包衣和土壤沟施对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冀南干旱半干旱的褐土农田,应用保水剂对夏花生进行包衣处理和土壤沟施保水剂处理,结果表明,保水剂能明显改善土壤供水状况;使植株的保护性酶活性提高,抗旱性增强,对花生的生长和产量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沙棘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提高西藏半干旱河谷地区的造林存活率,以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树木更好地生长,为西藏半干旱河谷地带植被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西藏半干旱河谷地进行造林试验,采用覆石头、覆膜、覆秸秆、覆鸡蛋托盘、用保水剂等不同造林技术措施,研究不同措施下沙棘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提高了沙棘的造林成活率,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在不同措施下都有所提高,可溶性糖、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相对都有所下降。说明在半干旱河谷地采用新造林技术措施,对于提高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树木更好地生长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北京地区农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增加作物产量,本项目自2009年开始在北京市延庆县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开展农田深松效果研究,对比分析了免耕和免耕+深松2种技术模式对土壤容重、含水率、水分入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处理相比,免耕+深松技术模式0~30 cm图土层内,土壤容重降低了约3.4%,稳定入渗率提高了62.5%,在0~100 cm土层内平均质量含水量增加5.9%,因此深松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干旱或荒漠地区造林,降雨稀少,风多且风大,加之人力、物力的贫乏等原因,导致造林成活率低。采用保水剂、保水剂+地膜、保水剂+地膜+生根粉等几种抗旱技术,对臭椿的土壤含水量、生长情况、叶含水量及成活率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干旱地区造林中应用这些抗旱技术,与对照相比,均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叶含水量以及促进臭椿的生长,其中保水剂+地膜+生根粉综合技术处理的效果最好,保水剂+地膜处理的次之,最后是保水剂处理。干旱或荒漠地区采取有效的抗旱栽植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造林绿化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保水剂对玉米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赵敏 《作物杂志》2001,1(3):12-13
河北省中南部为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干燥少雨 ,而夏玉米最佳播种期为 5月底 6月初 ,此时常有干热风的发生且少雨 ,造成土壤相对湿度较低 ,不能适时播种。如果在缺水的情况下播种 ,出苗率很低 ,很难形成苗全、苗齐、苗壮 ,从而失去高产的基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自 1 996年以来多次进行了在玉米根部使用保水剂的试验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已在多种作物上广泛应用。本试验研究了两种保水剂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 ,保水剂能明显改善土壤的供水状况 ,增强抗旱能力 ,提高根系吸收合成能力 ,维持植物正常生理代谢及光合能力。1 材…  相似文献   

6.
一种用于干旱少雨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抗旱固水新产品“强力抗旱保水剂”,日前由山西曲沃新型工艺制品厂研制成功,现已投放市场。 强力抗旱保水剂是一种特殊功能的固体高分子材料,使用方便,可与种子拌和,也可穴施或条施,能吸收自身重量的400~600 倍水,使植物根部形成一个微型贮水库,根据植物需要可持续缓慢的供水三个月以上,如遇降雨,又可吸收贮存,反复使用达五年以上,它既有超强的抗旱、保墒、高吸水保水性;又具有改良土壤,提高种子出苗率和苗木移栽成活率,使肥效持久、苗齐苗壮等特点。可广泛用于农业种植、林业栽培、…  相似文献   

7.
师新忠 《种子科技》2020,(3):40-40,43
干旱地区及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在土壤贫瘠的情况下,不仅树木难以成活,就连造林工程的规划、建设等都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想改善恶劣环境,利用有效的人工造林技术进一步提升林木成活率显得非常必要且关键。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的实际应用做了具体的研究,希望能为有关人员完成造林任务、推进抗旱工作等提供些许帮助,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去积极影响,最终达到改善环境、科学造林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大部分地区降水500~600mm,总量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但是高梁主产区大多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降水量较少,春风大,素有十年九春旱之称,春旱现象连年发生,土壤含水量较低,对于播种出苗极为不利;因此,抓好整地保墒,是春播的头等大事。要实现一播全苗,达到苗齐苗壮的目的,必须采取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干旱半干旱地区对蔬菜的种植与生产具有极高的要求。在我国西部地区,黄土高原上遍布丘陵与沟壑,复杂的地形地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蔬菜生产。以干旱半干旱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为主题,从蓄水设施与生产设施的建设、灌溉方式的选择、作物栽培及栽培管理等方面探讨了无公害蔬菜的种植与生产。  相似文献   

10.
干旱半干旱地区通过植被治沙造林技术可以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对促进地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土壤贫瘠,降水稀少,增加了植树造林的难度。为此,应该加大对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的研究,提高人工造林的成活率,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的覆盖率,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推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玉米干旱业务指标体系及其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升农业和气象部门玉米干旱监测、预测、评估和防御服务业务能力,归纳了7种适合于东北地区的玉米干旱指标,主要有滑动旬雨量、旬土壤湿度、旬雨量盈亏率、不同生长期土壤湿度、各发育阶段水分亏缺指数和玉米植株形态指标等,指出不同指标适用性特点,并在东北地区玉米干旱气候风险分区中应用;最后讨论构建和使用作物干旱指标应注意的问题,指出作物干旱指标应有鲜明的农业气象意义、机理清晰、时空尺度适宜、业务适用,切忌指标混淆和盲目的时、空平均。  相似文献   

12.
松嫩平原土壤湿度时序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黑龙江境内松嫩平原土壤湿度是制约粮食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研究该区域土壤湿度的时序变化对了解土湿演变过程十分必要。选取松嫩平原16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气象观测站,1980—2010年共30年的时间序列,固定地段逐旬平均土壤湿度等观测资料,采用M-K趋势检验及突变分析法,分析了本区域作物生长季内(5—9月)表层(0~30 cm)平均土壤湿度的时序特征。结果表明:松嫩平原5个地区土壤湿度年际变化各地区存在较好的一致性,为减小趋势,但看不明显。20世纪80年代松嫩平原大部地区多为土壤湿润阶段,土壤湿度较大,处于偏湿或正常状态,偶有个别市县出现土壤偏干现象,频率较小。20世纪90年代土壤湿度明显下降,土壤逐步由湿润状态向干化态势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土壤多为正常或偏干状态,出现偏干的频率增加,土壤出现变干趋势。基于M-K法分析得出,土壤湿度的趋势变化除南部不明显外,其余各区均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且趋势性达到显著性水平。显著的突变年份各不相同:东部地区土壤湿度突变时间为2002年;中部为1991年;北部为1991年;西部为1997年。发生明显突变性演变的地区基本都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与年际变化图相比,除南部存在差异外,其余各部分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水分是农业生产和生态修复的关键因子。以干旱河谷典型区生态林、经果林、农地和荒草地4类土壤含水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4类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分析和数值模拟,揭示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平均含水量依次为:农地(18.62%)生态林(17.47%)经果林(16.53%)荒草地(11.25%);(2)从干旱河谷(1500 m)到天然林下线(2500 m)的山地垂直方向上,林地土壤含水量呈浅U型分布;海拔2100~2500 m土壤含水量均值为19.77%,海拔1900~2100 m为13.72%,海拔1500~1900 m为16.00%;(3)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生态林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最为显著,农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则相对稳定;(4)土壤水分多水平贝叶斯模型能够较好地说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剖面分布特征;(5)林地与荒草地土壤含水量差异表明,土壤平均含水量14%是界定林-草地的分界值。研究结果可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旱作农业区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对蚕豆的增产效应,采用对比法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后明显改善了耕作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平均土壤温度提高了2.4℃,土壤湿度提高了14.1%,有利于旱作农业区蚕豆的出苗,也加快了生育进程约7d;地膜覆盖种植蚕豆后,株高、干物质积累明显提高,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增加了148.14%;单株英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别提高了121.7%、87.4%、90.4%,产量增加23.55%.  相似文献   

15.
干旱对大豆生理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开展干旱胁迫对大豆生理及产量影响的研究,将为干旱地区大豆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塑料整理箱进行了干旱胁迫对大豆光合生理、叶片抗氧化物酶和渗透调节物以及生物量、产量影响的研究,土壤水分为干旱(45%~55%的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湿润(80%~100%的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CK)2个水平,进行了2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大豆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明显下降,使水分利用率增加;干旱胁迫对大豆叶片过氧化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无显著影响;干旱使大豆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还原糖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增加25.00%,47.09%和47.16%。干旱胁迫使大豆株高、节数、茎粗明显下降。干旱使大豆地上部分生物量明显下降,其中2013年下降39.4%,2014年下降69.6%。干旱使大豆籽粒产量明显下降,2013,2014年分别下降46.9%和81.6%。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气孔导度显著下降,使CO2供应受到严重影响,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干旱胁迫还会使大豆细胞膜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影响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使大豆光合代谢产物下降。虽然大豆可以通过渗透调节物质来保持细胞的水分,但干旱仍然抑制了植株的正常生长,使大豆生物量和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沟垄集雨技术正在逐渐成为我国旱区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简要概述了沟垄集雨技术的概念,综合目前的研究进展,从集雨、保墒和用水三个环节总结了影响沟垄集雨技术效果的因素,分析了沟垄集雨栽培技术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最后,展望了沟垄集雨技术在旱作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降解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和旱地马铃薯生育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减轻农田白色污染,提高旱作区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在内蒙古阴山北麓进行了地膜覆盖模拟试验。研究不同覆膜处理对土壤温度、水分和旱地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覆膜处理土壤温度无显著差异。2008与2009年降解膜C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73.25与63.05,均高于其他2种降解膜。从马铃薯生长发育来看,3种降解膜处理出苗率均显著高于普通膜,株高和叶片数降解膜处理要显著低于普通膜,商品薯产量和数量不同膜处理无显著差异。降解膜保温效果良好,但保水性能相对较差;多年生产实践表明当地农作物生长发育主要限制因子为水分,所以降解膜在该干旱区的推广还有待考虑。  相似文献   

18.
中红外光谱技术在土壤环境研究中的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农林业生产的基础,高效、全面地获取土壤信息对于土壤管理意义重大。由于土壤有机组分较为复杂,采用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难以全面地获取土壤有机组分信息。中红外光谱(MIR)分析技术作为一种无损、实时、高通量的分析手段,具备高效、准确地获取土壤有机环境信息的能力,可为土壤环境监测、数字制图、农林业生产提供大量基础数据,有助于实现土壤环境实时监测和农林业信息化。笔者简述了中红外光谱技术获取土壤环境光谱信息的检测过程和光谱数据处理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土壤中红外光谱特征提取、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该技术深入研究土壤学的意义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清水河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沟壑纵横,是典型的北方干旱缺水地区。为明确秸秆翻耕还田对该区域玉米农田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及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探究0kg/hm 2(CK)、3 000kg/hm 2(SF1)、6 000kg/hm 2(SF2)和12 000kg/hm 2(SF3)4种秸秆还田量下玉米农田全生育期地温、土壤水分、植株生长发育、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促进了玉米叶面积指数提高和地上部生物量的积累,2018年,SF2处理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CK分别提高13.17%和10.70%;玉米全生育期0~30cm土层土壤温度、0~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生育期贮水量和农田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均表现为SF2>SF3>SF1>CK;2018年,SF1、SF2和SF3产量分别较CK提高了8.5%、11.4%和9.3%。秸秆翻耕还田措施能够显著改善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状况、促进植株生长、提升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6 000kg/hm 2还田处理效果最好,可作为节水保墒栽培模式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灌溉量对水分利用率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在分析7年生‘骏枣’生育期不同灌溉处理耗水量的基础上,探讨滴灌条件下不同处理的灌水量对‘骏枣’水分利用率、果实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确定典型干旱沙漠区适宜红枣生长的土壤水分下限。结果表明:(1)当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65%时,灌水生产效率和水分利用率均最高。(2)灌溉后土壤含水量下限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55%时,产量最高。(3)在一定范围内,灌水量越少,果实可溶糖含量越高,果品等级越高。(4)应用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相关指标对灌溉量的应用效果表明,在干旱沙漠区‘骏枣’的土壤含水量应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5%左右,既能保证红枣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的生理需求,又能使灌水生产率达到最大、红枣的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