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嘉陵江上游严重退化地不同植被恢复类型进行枯落物持水功能研究。结果表明:5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枯落物储量顺序为火烧迹地灌丛(12.85t·hm^-2)〉刺槐林(9.76t·hm^-2)〉刺槐-湿地松混交林(9.52t·hm^-2)〉青冈林(6.01t·hm^-2)〉湿地松纯林(3.76t·hm^-2)。持水能力的排列顺序为火烧迹地灌丛(33.60t·hm^-2)〉刺槐林(19.90t·hm^-2)〉刺槐-湿地松混交林(11.50t·hm^-2)〉青冈林(8.70t·hm^-2)〉湿地松纯林(3.70t·hm^-2)。虽林分不同,但其浸水实验中枯落物的持水过程均表现出相似的特性,即前期吸水量大(1h以前),并在较短时间内(2~4h)达到较稳定的状态,且与林分生物多样性关系不大。各林分地表枯落物对降水的有效拦蓄量的变化范围为283~2759t·km^-2,平均为1253.4t·km^-2,其有效拦蓄量的大小顺序为火烧迹地灌丛〉刺槐林〉刺槐-湿地松混交林〉青冈林〉湿地松纯林。  相似文献   

2.
以大巴山东脉的针阔混交林为对象,通过对气候因子的测定与分析揭示北亚热带典型针阔混交林森林小气候特征。依托湖北大巴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对林内和林外空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等气候因子监测数据,分析鄂西北大巴山针阔混交林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林外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一般高于林内,冬季除外;观测期林内降水总量839.8 mm,林外1 065.8 mm;林内按月度计算的平均风速为0.24 m·s-1,林外为1.02 m·s-1,林外月平均风速远大于林内;对于太阳总辐射以及光合有效辐射而言,林内和林外均表现为夏季高于冬季,林内明显低于林外。试验证明湖北大巴山针阔混交林具有其森林小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3.
嘉陵江上游低山暴雨区3种林分凋落物量及其N、P归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元低山暴雨区湿地松(Pinus eliottii Engelm)纯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纯林、湿地松与刺槐混交林(mixed stands of Pinus eliottii and Robinia pseudoacacia)3种人工林凋落物量与养分归还的研究表明,3种林分的年凋落量范围在3609.6kg·hm^-2·a^-1到4917.6kg·hm^-2·a^-1,除刺槐林外,湿地松林和混交林均以叶的凋落量占优势,分刺占各自总凋落量的87.45%、55%。湿地松纯林凋落量1a中出现3次峰值(5月、7月、11月或12月)。刺槐纯林出现两次峰值(7月、11月或12月),混交林与刺槐纯林相似。3种林分N、P的年归还量均以刺槐林最大,湿地松纯林最小,这与凋落物总量的大小排序相反。通过凋落物各组分的养分归还中,落叶的归还量占主体。3种林分相比,湿地松林和混交林的凋落总量明显高于刺槐林,但养分归还量却有所不同,刺槐林和混交林明显高于湿地松林,这说明阔叶林有良好维持地力的能力,针阔混交比针叶纯林更能改善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防护林不同林分结构森林小气候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表明:1.中龄林、成熟林对森林小气候影响最大,幼龄林、衰退林影响最小。2.复层混交林>单层混交林>单层纯林。并建立了y=41.3038—9.9219×X_1-0.3002X_2等数学模型。结论:在各林分主要因子中,对森林小气候影响大小排序为:郁闭度>平均树高>树冠层厚度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泰山森林生态站麻栎(Quercus acutissima)、赤松(Pinus densif lora)和麻栎赤松混交林小气候的对比研究表明:麻栎赤松混交林的降温保湿效应最好,其气温(空气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温)和土壤温度(地表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温)均比麻栎林和赤松林低,其相对湿度高于麻栎林和赤松林;3种林分温、湿度垂直方向3个层次上,无论是干季还是湿季,林内温度都随林分高度的增加而增高,林内湿度则减小。森林的存在能明显地影响其所在区域的小气候。  相似文献   

6.
在喜玛拉雅嘎瓦耳(Garhwal Himalaya)地区,选择7种温带(1500 to 3100 m,a.s.l.)森林类型,研究不同坡面(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对自然森林的森林成分、群落结构和土壤特性的影响。在每种森林中自由采样。为了阐明研究不同坡面(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对天然森林的森林成分、群落结构和土壤特性的影响,利用标准统计软件计算多种指标,如,重要价值指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优势辛普森浓度、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种均匀度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在每种森林中采集复合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水分含量、持水量、pH、有机碳、磷、钾和有效氮含量。结果表明,北坡森林的总基盖度(高山栎林Quercus semecarpifolia为74.4 m2·ha-1)、优势度(长叶松林Pinus roxburghii为0.85)和树种多样(石斛蟹Quercus floribunda为1.81)均高于其他坡位森林,北坡森林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白橡树Quercusleucotrichophora为40.8%)、持水量(藏柏Cupressus torulos为48.9%)、有机碳(雪松Cedrus deodara为3.8%)、磷(白橡树Quercus leucotrichophora为31.9 kg·ha-1)和氮(西藏长叶松林Pinus roxburghii为1.0%)均比其他坡位土壤值高。因此,北坡森林的生产力较高。  相似文献   

7.
嘉陵江流域低山丘陵区几种主要森林类型水文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分析了嘉陵江低山丘陵区碗厂沟小流域湿地松林、桤木林、刺槐林以及桤松混交林四种森林类型垂直结构水文特征,得出不同森林类型呈现出不同的水源涵养特征。林冠截流:湿地松>刺槐林>混交林>桤木林;枯枝落叶持水:刺槐林>桤木林>混交林>湿地松林;森林土壤层贮水:桤木林>混交林>刺槐林>湿地松林。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3年(2005.2007年)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千烟洲中亚热带人工林(QYF)和长自山温带混交林(CBF)的气体调节通量动态和气体调节价值累积过程。本文将气体调节服务区分为植被气体调节服务和净生态系统气体调节服务。采用碳税法、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法对气体调节服务价值化,研究表明气体调节通量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千烟洲人工林和长白山混交林植被的日均CO2吸收量分别为82.00kg·hm^-2·d和59.37kg·hm^-2·d,对应的O2通量分别为59.65kg·hm^-2·d和43.19kg·hm^-2·d。千烟洲人工林和长白山混交林的植被气体调节价值累积过程曲线均为S型,年均植被气体调节服务价值分别为14342.69元·hm^-2和10384.18元·hm^-2。就净生态系统气体调节服务而言,千烟洲人工林全年各月均表现为CO2的净吸收和O2的净释放,而长白山混交林则主要在5-9月表现为CO2的净吸收。千烟洲人工林的净生态系统气体调节价值累积过程曲线为S型,而长白山混交林则为单峰型。千烟洲人工林和长白山混交林的年均净生态系统气体调节服务价值分别为8470.52元·hm^-2和5091.98元·hm^-2。植被气体调节服务和净生态系统气体调节服务主要发生为5-10月。  相似文献   

9.
根据1块种植于广东省台山市红岭种子园的湿地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F1杂种测定林的7年生数据,就杂种的生长量、树干通直度、分枝习性与湿地松、加勒比松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F1杂种的生长优势突出,树高、胸径、材积分别为9.18m、14.96cm、0.08645m^3,相对于湿地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和古巴加勒比松种子园混合种的材积现实增益分别为315.23%、46.35%、114.89%。此外,杂种的树干通直度得分、冠幅、枝角、枝径、枝数分别为1.54分、3.45m、68.93°、1.84am、3.35条,其树干通直度得分与母本湿地松接近而显著低于父本洪都拉斯加勒比松,冠幅和枝径与父本相似而显著大于母本,枝角介于父、母本之间,枝数与父、母本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田林县3个不同林龄的马尾松人工林分中设置标准样地并进行每木调查,以D—H曲线进行平均木选择,分径阶伐倒平均木获得生物量数据。以幂指数模型和线性函数为基础对马尾松人工林的单株生物量模型进行了模拟,得到树干、树叶、树皮、树枝、树根和总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分别为:W=166.0860×(DOH)-2.0497、W=9.1446×(DOH)+2.1403、W=10.1717×(D^2H)^0.5959、W=0.0035×D^2.9702、W=32.7589×(D^2H)^0.8546、W=258.2048×(D^2H)+2.0278。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分平均木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各器官的生物量所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出现明显的变化;各器官的生物量均以树干为最高,并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升高;树枝、树叶和树根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11.
人工混交林不同混交方式的生长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辽东山区人工混交林的生长动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红松块状混交林型的材积生长量是红松纯林的109%-124%,落叶松块状混交林型的材积生长量是落叶松纯林的108%-151%,各混交林型中的红松、落叶松乔木层生物量比红松、落叶松纯林高3.1%-28.6%和2.8%-16%。在块状、带状混交林中的红松、落叶松,其干、枝、叶、根的生物量绝大部分都高于各自的纯林,混交林的根系分布面积比纯林提高23%。  相似文献   

12.
Tree plantations have developed a reputation for excessive water use, with age commonly used as an explanatory variable to predict water loss – but many factors have the potential to affect plantation water use, and few of these alternatives have been considered. Changes in forest cover may be correlated with other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at may affect precipitation, transpiration, and runoff, indicating that mor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s required in both field and simulation studies. Several factors influencing water use by plantations are amenable to management control, so there is scope to design and manage forest plantations deliberately for water use efficiency. Research is needed to elucidate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forests and grasslands to atmospheric moisture; the influence of veget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the effect of air turbulence from plantation edges, firebreaks and streamlines; the potential to modify atmospheric coupling of forest plantations through plantation design, including the use of mixed species plantations, and by softening hard edges by thinning and pruning plantation edges.  相似文献   

13.
研究马尾松纯林、桉树纯林和3种不同模式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对其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主成分综合排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 N、全 P、水解 N、速效 P 和速效 K 皆表现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全 K 则表现相反;在各林分中,桉树纯林的土壤有机质、速效 P 含量最高,混交林次之。混交林则土壤全 N、全P 和速效 N 含量总体上大于纯林。马尾松纯林除在浅层土中速效 P 含量最高外,其他养分指标都低于桉树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养分综合评价为桉树纯林>混交林 A>混交林 C>混交林 B>马尾松纯林,表现为桉树纯林养分状况最好,马尾松纯林最差,与针阔树种的生长特性和凋落物养分归还能力有关。混交林中种植密度较大的混交林A 养分状况相对较好,表明其养分储存能力较好,消耗较少。而相同种植密度下,混交林 C 的林分土壤养分状况优于混交林 B。  相似文献   

14.
张旺 《河南林业科技》2021,41(1):17-19,47
以河南省信阳市国有南湾林场为研究区,对马尾松人工纯林改造成异龄针阔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表明:经过目标树作业并补植阔叶树的改造后,马尾松人工林的林下植物获得较多的资源,促进了植物更新与生长,林下植物多样性升高.为河南地区人工纯林的改造及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人工针阔混交林生态条件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红松、日本落叶松与色赤杨、紫椴、白桦、刺楸、水曲柳针阔混交林及红松、日本落叶松、色赤杨、白桦、刺楸、水曲柳等纯林的生态因子的调查,结果表明,混交林能改善森林的生态环境,调节林内温度,降低蒸发强度,提高林内的相对湿度,减小林内风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N、P及有机质的含量,对林分的增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内蒙古敖汉旗2006年退耕还林的樟子松纯林、山杏纯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和荒草地(对照)不同深度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的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明显增加,山杏沙棘混交林中沙棘林带表层的速效磷含量明显增加,山杏纯林浅层的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3种人工林和荒草地的土壤养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养分条件较好,说明土壤养分具有很强的表聚性;3种人工林与荒草地相比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养分水平,樟子松纯林和山杏沙棘混交林中沙棘林带的土壤养分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揭示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对不同人工林的响应特征和响应机制,评估不同人工林对地下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以辽西北风沙区樟子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和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每个样地采用"S"型布点采样,采集0~10 cm表层土壤并进行混合,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FUNGuild软件,获取并分析辽西北风沙区不同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与功能特征,并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能显著增加土壤pH值、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速效磷的含量,降低土壤的C/N。该区人工林土壤优势真菌门类群是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优势真菌属类群为Guehomyces、被抱霉属及青霉菌属。NMDS和heatmap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差异显著,都可划分为两个聚类,其中,樟子松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较大,而杨树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与针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差异较大。土壤pH、速效磷、DOC和C/N是影响土壤真菌多样性和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的主要因子。[结论]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特性及土壤真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杨树人工林显著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增加土壤真菌多样性。因此,在辽西北风沙区种植杨树较针叶树能更好地改善土壤。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苦槠混交林生长状况与土壤肥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光泽县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上营造的7 a生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苦槠混交林(混交比例1∶1)的生长量和土壤肥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下坡位,混交林的林分生长量大于马尾松纯林,蓄积量为30.33 m3·hm-2,比马尾松纯林增加17.47%;在中坡位,混交林的蓄积量略高于马尾松纯林;在上坡位,混交林的生长量小于马尾松纯林,林分蓄积量为11.89 m3·hm-2,仅为马尾松纯林的76.02%。混交林和纯林蓄积量、表层(0-10 c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等指标均随着坡位的下降而增加。马尾松苦槠混交林的表层(0-10 cm)土壤有机质、全N等指标在下坡和中坡位均略高于马尾松纯林,在上坡位则略低马尾松纯林。  相似文献   

19.
广东山区3种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发展有利于提高人工林地力、维持群落健康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用样方调查法,比较研究了广东山区马尾松林、湿地松林和杉木林等3种人工针叶林群落的林下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杉木林的林下植物丰富度较高,共记录了138种林下植物;马尾松林次之,林下植物共有135种;湿地松林的林下植物种类最少,仅53种。物种多样性指数总的变化趋势为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3种人工林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均较低,表明这些人工林群落的林下植物种类差异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文章探讨了影响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和提高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