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唐宋时期的畲田与畲田民族的历史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雄生 《古今农业》2005,2(4):30-41
唐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在此背景之下,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特征的南方畲田民族和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汉民族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使得曾经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的畲田,沉寂数千年之后,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本文将畲田民族的历史放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重大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主要内容包括畲田的耕作方式,地区和地理分布,作物种类,唐宋时期畲田民族与后来畲族的关系,以及畲田民族的历史走向。指出唐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加剧了原本就因刀耕火种而不断迁徙的畲田民族与周边民族(主要是汉族)的冲突,同时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农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清民国时期,广东的种蓝技术继承了传统的种蓝方法,并契合了广东多山特色,主要运用“烧畬种蓝”法,以及颇具广东特色的“林蓝套作”法.烧畬种蓝有较高效率,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而林蓝套作则类似现代高效的山林立体农业.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书院制度,其起源、发展、普及的重心一直是长江流域。一方面,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是长江流域书院崛起的历史条件与文化原因;另一方面,长江流域对唐宋以降的长江文化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唐宋水利事业与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农业的命脉,水利事业是传统农业经济中自然因素与人力因素结合的最佳方式。唐宋时期的自然环境变化,主要是气候、河流变化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水利事业对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局面的最终确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兴化垛田从其产生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动态开发和利用,都是其在不同阶段理解自然、社会、经济等环境,并能够很好地适应和向前发展。其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所处不用历史时期的自然、社会、经济等环境相适应的理念契合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传承地区文化、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等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历史在唐宋时期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经济的发展变化尤为引人注目。伴随着唐朝后期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太湖流域为重心的江南地区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并最终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亩产量的估算是对这一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的重要尺度,对了解当时我国农业及社会发展状况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研究方法、地域的界定以及着眼点等一系列的区别,对这一地区粮食亩产量的估算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因此新方法、新思路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荡时期;同时,大动荡中也孕育着新的发展契机。这一时期,南北各地农业科技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与传播。南北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在微观上表现为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作物品种的交流、北方旱田作物的南移、传统水利思想的继承以及精耕细作思想的传播等;在宏观上则表现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封建化。  相似文献   

8.
利用芋艿这种农作物前期生长较慢的特点,可以和毛豆一起种植,提高土地的经济收益。在毛豆成熟的时候,芋艿恰好进入生产的茂盛时期,这样在收获毛豆以后,不影响芋艿继续生长。本文主要是对芋艿田套种毛豆技术进行简单的讲解,并对现在芋艿田套种毛豆技术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技术要点进行分析,找出影响芋艿田套种毛豆效果的因素,并从多个方面进行研讨研究,为芋艿田套种毛豆技术提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农田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
一、花生田杂草的发生据调查花生田杂草共有26科70余种.其中禾本科杂草占25%以上,菊科,杂草占15%左右,另外还有苋科、蓼科、藜科、茄科等.马唐、莎草、铁苋菜、马齿苋、牛筋草、画眉草、苋菜、刺儿菜等田间密度最大,马唐出现的频率为95.3%,是花生田的主要杂草.  相似文献   

10.
三国两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战乱动荡,经济衰退,中国经济重心开始了第一次南移,随之农田水利建设也向江南推进,这一变化不仅直接促进了后来"苏湖熟,天下足"局面的形成,而且也时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建设的完善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当时的农田水利建设,对于我们今天合理开发利用江南水利资源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