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农林复合模式蒸散耗水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土壤分层水量平衡模型,对林带与冬小麦的根系吸水量、林带和农田的蒸散耗水量、林带影响农田土壤水分范围与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冬小麦拔节至乳熟期间,林带根系吸水以消耗农田土壤水分为主,主要表现在0.0~1.5H(H为树高)范围内。(2)林带可降低12.3%的农田蒸散量。(3)由于林带的影响,在农田中,0.0~0.5H为土壤水分降低区,0.5~5.0H为土壤水分提高区。总体平均,0~200cm农田土壤贮水量可提高11.2%。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三江平原垦区农田防护林网内作物产量的测算与分析认为,造林后前5的年因林带占地、胁地给作物造成的减产大于增产;6年时产量达平衡,引时树高达7.6m;7年后增产大于减产;10年时林带给作物带来的总增产量与总损失理持平,此时树高平均为11.4m;11年以后,林带将给农业生产带来纯的净增产效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三江平原垦区农田防护林网内作物产量的测算与分析认为,造林后前5的年因林带占地、胁地给作物造成的减产大于增产;6年时产量达平衡,此时树高达7.6m;7年后增产大于减产;10年时林带给作物带来的总增产量与总损失量持平,此时树高平均为11.4m;11年以后,林带将给农业生产带来纯的净增产效益。  相似文献   

4.
防护林林带结构,尤其是疏透度,对于调整和改善林网内的小气候环境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多点式自记测风仪(GB228),对吉林省西部水田防护林开展了林带结构因子对林带内温湿度影响研究,同时分析了林带结构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田防护林在有叶期和无叶期分别降低和提高了背风面的温度,有叶期林带内外温度差(T有叶期)与树高和冠幅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无叶期林带内外温度差(T无叶期)与树高、胸径和冠幅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水田防护林提高了林带内的空气相对湿度,而且有叶期的空气相对湿度增幅要大于相应的无叶期;不同观测距离处的水稻产量不同,但影响趋势一致,其产量的最大值在观测点7处,且林带3、4、6、8的水稻产量较高,分别为880 g/m2、899 g/m2、916 g/m2和923 g/m2;当有叶期疏透度(β有叶期)和无叶期疏透度(β无叶期)分别在0.31~0.39和0.63~0.75时,林带对其背风面的温湿度调节作用明显,对应的水稻产量较高。适宜林带间距是300 m。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带状山杏人工林为例,揭示林带内与带间的不同深度处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关键环境影响因素,为半干旱区林草植被科学管理及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2020—2022年,在宁夏彭阳县山杏人工林带内和带间各布设1套200 cm测深的智墒传感器,分层逐时监测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变化,同时布设1台气象站连续监测近地面降水、气温、空气湿度等气象条件,采用相关分析探究土壤湿度对前1日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气象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2020年和2021年为平水年,降水量分别为467.4和440.8 mm;2022年为枯水年,降水量为354.8 mm;土壤体积含水量平均值为平水年(2021年,17.0%)显著高于枯水年(2022年,14.3%)。土壤体积含水量随土层加深呈近线性增加,其斜率表现为林带间高于林带内,平水年高于枯水年。在0~12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为林带内(15.3%)高于林带间(14.0%),但在120~200 cm土层为林带间(17.6%)高于林带内(16.8%)。在0~6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异系数为林带间(42.9%)高于林带内(...  相似文献   

6.
平原地区农防林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农田防护林胁地副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速生期的意杨农田防护林树冠遮荫,对大麦的有效穗数无不良影响;林带迎风面的每穗实粒数高于对照处,背风面距林缘5m处有所下降;千粒重不受影响;林带背风面麦子的增产部分足以弥补迎风面的减产部分。  相似文献   

7.
<正> 一前言当气流通过或越过林带时,林带迫使气流结构改变,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因子变化,进而对作物生长和产量有所影响,这方面已有很多的研究。而结合作物生理机制研究农田防护林带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还是不多的。  相似文献   

8.
民勤绿洲防护林带作用下作物生长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试验对比研究了小麦和玉米在枣树和杨树 2种农田防护林带作用下的生长状况和产量。结果表明 :枣树林带下的作物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杨树林带。枣树林带下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速度高于杨树林带 51 4% ,致使生物产量相对杨树林带高 38 4%。不同种植方式小麦、玉米的粮食产量增加 4 2 %~ 13 0 %。增产的原因之一是枣树林带下作物不同生育期农田土壤含水率均高于杨树林带。可见枣树林带的胁地作用弱于杨树林带。推广枣树防护林 ,实现枣粮间作 ,是提高民勤绿洲农业产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对比研究了小麦和玉米在枣树和杨树2种农田防护林带作用下的生长状况和产量.结果表明:枣树林带下的作物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杨树林带.枣树林带下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速度高于杨树林带51.4%,致使生物产量相对杨树林带高38.4%.不同种植方式小麦、玉米的粮食产量增加4.2%~13.0%.增产的原因之一是枣树林带下作物不同生育期农田土壤含水率均高于杨树林带.可见枣树林带的胁地作用弱于杨树林带.推广枣树防护林,实现枣粮间作,是提高民勤绿洲农业产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苏北沿海地区不同模式农田林网胁地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野外测定和理论估算两个方面,分析了苏北沿海地区杨树和水杉农田林网的胁地范围,结果表明:这两种模式农田林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胁地作用,且网格组成林带的胁地范围有着明显的差异,南林带量严重,水杉林网为1.0H;;杨树林网为1.5H;东、西林带其次,水杉林网为0.5-0.8H;杨树林网为1.0H;北林带胁地范围不明显。在胁地范围内,水杉林网的小麦减产率约为杨树林网的一半(北林带除外)。  相似文献   

11.
根据7~9月田间测定,与空旷地相比,农田林网区平均降低风速20%、增加相对湿度2%.12时的温度降低2℃、蒸发量减少10%;北南林带平均增加粮食产量5%,差异显著,东西林带略有增加,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在暑期高温时对广州白云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海南蒲桃(Syzygium cum ini) 阴香(C innamomumburmannii)林带的降温增湿效应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距离林带2 m处与距离林带16 m处相比,昼间平均光照强度低21 247 lx,昼间平均气温低1.8℃,昼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大4.5%。随着与林带水平距离的增大,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起伏变化增大,海南蒲桃 阴香林带不仅能有效减小太阳光照强度,而且表现出明显的降温增湿效应。  相似文献   

13.
建立沿海防护林主要目的是减弱海陆风的风力及其引起的风暴潮、飞沙、飞盐对岸基受防护区域的破坏,防护林区域风场的特征是评估其防护功能的基础.通过分析广东省滨海典型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防护林带2009年7月-2010年6月的梯度系统观测数据,对木麻黄防护林带前沿海滨,防护林带内垂直分层风速、风向及林带后不同位置周年连续观测的风速、风向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了典型木麻黄防护林带的风场特征及其防风效能.结果表明:(1)林带前沿观测到海陆风频率为64%,林冠上方观测到的海陆风频率为73%,表明观测区域是以海陆风为主风向.(2)在最大风速情景下,防护林带冠层上方、林带后1倍、5倍、10倍树高处的防风效能分别为23.2%、33.1%、6.6%、10.0%、15.1%;在年均风速情景下,防护林带冠层上方、林带后1倍、5倍、10倍树高处的防风效能分别为26.8%、65.0%、23.4%、28.4%.(3)1 a的观测期内月均风速最高为4月的3.77m·s-1,最低为8月的1.66 m· s-1.(4)防护林区域不同防护位置风速平均日变化规律是白天高于夜晚,日出后风速逐渐升高,到午间11:00-13:30时风速最高,13:30时后风速逐渐减弱,19:00-7:00时平均风速变化比较平稳.(5)防护林带内不同高度风速日均整时变化趋势相近,相比冠层内部各高度,冠层顶部高20 m处风速最高,且有更多比日变化振幅小的脉动波动.  相似文献   

14.
从景观质量、生长质量和稳定性上构建了环城林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综合权重确定了指标权重,在林带小班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武汉市环城林带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综合权重更好地平衡了评价指标的客观信息和评价者的主观意志。准则层中景观质量所占权重最高,季相多样性、树种混交状况和灌木层盖度是反映林带综合质量的关键指标。武汉市环城林带的生长质量和稳定性较高,景观质量较差,林带的质量仍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林分密度过高、树种混交度低、季相变化不明显,林下灌草层盖度不高是影响武汉市环城林带质量的主要因素。以林带景观质量提升为重点,加强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林分改造,提高树种混交度及灌草层盖度,增加林分的季相变化及结构完整性,合理地调整林分密度是提升林带质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末期,三江平原垦区防护林体系建成以来,比60年代平均年风速降低14.9396;年平均气温上升42.4%,平均增加0.9℃;年平均≥10℃积温上升2.1%,平均增加50.9℃;无霜期增加7.4%,延长9.5天;年平均蒸发量减少3.7%,绝对值减少45.3mm;年平均降水增加6.1%,绝对值增加32.9mm;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2%。林网内垂直高度1~5m范围内,水平20H范围内平均降低风速30.2%;当气温低时,林带能提高温度,当气温高时,林带又能降低温度,调温幅度大约可在2℃左右;林网内地温明显增高,比对照平均增高6%以上;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0%左右,蒸发量减少10%左右。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掌握林带减轻高速公路污染的状况,在距连霍高速、包茂高速、京昆高速公路路基0、15、60m的林带内分别设置监测点,测定了CO、CO_2、NO、NO_2等气态污染物和固体悬浮微粒(PM2.5、PM10)的浓度及噪音值;分别采集距离路基10,20,40,60,100m处无林带和有林带地段0~10、10~20、20~40、40~60cm层土壤,测定了铅含量。结果为:三条高速公路林带内CO_2、NO、NO_2、PM2.5、PM10浓度和噪音值均随距高速公路距离的增加而下降,相对于距路基0m处,CO_2浓度在15m处降低了4.0%~19.3%、在60m处降低了9.4%~21.8%,NO浓度在15m处降低了25.5%~97.1%、在60m处降低了46.7%~98.0%,NO_2浓度在60m处降低了28.3%~83.4%,PM2.5浓度在15m处降低了2.6%~23.4%、在60m处降低了7.7%~25.5%,PM10浓度在15m处降低了3.0%~19.4%、在60m处降低了11.1%~29.1%,噪音值降低1~14分贝后在15m处接近一般环境值(50~60分贝);距路基10、20、40、60、100m地段,0~60cm层土壤平均铅含量有林带为12.34~13.96mg·kg~(-1),低于无林带的16.53~19.72mg·kg~(-1),降低8.5%~31.2%。三条高速公路林带都有降低大气CO_2、NO、NO_2、PM2.5、PM10等浓度,噪音值和土壤铅含量的作用,京昆高速林带降低气态污染物浓度效果最明显,连霍高速林带降低PM2.5、PM10浓度效果最明显,京昆高速林带降低噪音效果最好,林带宽度超过15m之后降低污染物浓度的效果会下降。  相似文献   

17.
通过TRIME-TDR监测南泥湾镇典型区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设定18个监测点,监测土层深度50cm。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温度较稳定,测点处的土壤温差最大0.7℃,且下层土壤温度较靠近地表处土壤温度高,有助于保持作物根系的活性、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在温度较低区域的植被生长情况较温度较高区生长情况好,且温度较低区有多年生乔木生长;温度较高区主要是1年生草类生长;该区域土壤温度随时间变化较小,在作物主要的生长时期(5—10月)土壤温度变化较小,基本保持稳定,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较小;10月之后土壤温度为11.5~13.9℃,有助于作物有机物的最终积累。  相似文献   

18.
林带对太湖地区农业非点源的控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地区是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区之一,大量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加重该地区的环境污染水质污染。本研究选择以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为轮作方式的两片农田为农田生态系统,5年生的杨树林带和8年生的水杉林带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水体、作物、林地下的氮和磷的样本,对农田生态系统中 N、P等(主要水污染物)迁移和淋失进行了研究,并对林带作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 N、P等迁移、淋失状况随轮作方式、作物种类及施肥状况而变化;农田与沟渠间的缓冲林带具有截留和净化土壤径流中的N、P等物质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表明:当农田与林带宽度比例为100∶40时,在油菜-水稻轮作方式下,50.05%流失N和29.3% 的流失P可以被林带所吸收, 在小麦-水稻的轮作方式下,30.98 %流失N和86.73% P可以被林带所吸收;当农田与林带宽度比例为150∶40,在油菜-水稻轮作方式下, 33.7%流失N和19.58%P可以被林带吸收,在小麦-水稻的轮作方式下,20.65%流失N和57.82% 流失P可以被林带所吸收。因而,农田与林带宽度比例100∶40或150∶40较为合理,这种模型既能少占耕地,又能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杨树生长快、用途广,适于太湖地区营造水环境保护林带。图2表4参8。  相似文献   

19.
选取冀中北部固安县的3块玉米田为试验点,对草蛉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生存对策进行了研究,量化了防护林对农田系统的生态效应范围及阈值,揭示了林带-天敌-害虫关系中天敌节肢动物对农田害虫的作用范围。结果表明:草蛉的田间草地带分布密度与草地带宽度量呈非正相关关系,宽度在1m 左右的草地带有更高的草蛉密度,草蛉密度在邻近道路区域内呈现出距道路越远密度越高的分布规律,邻近林带处的草蛉数量明显更多;林带对天敌的这种效应范围因林带结构不同表现各异,林带对草蛉的效应范围最大为20 m;作物耕种前与生长早期,林带是本土物种得以栖息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生境,成为一些天敌向农田扩展的“种库”,它同时也是许多物种在作物收获后最重要栖息和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20.
以南京地区常见的11种植物纯林为研究对象,使用音箱播放预先制作的音频作为噪声源,在背景噪音为40±5 dB (A)的林带中进行试验,监测植物在不同声源环境中的噪声衰减值.结果发现:声源环境的等效声级不同时,同一林带对模拟交通噪声的降噪值不同;11处林带的最小降噪值均出现在声源环境为60 dB (A)时,81.8%试验林带在85 dB (A)和90 dB (A)时降噪效果最佳.声源环境的等效声级和植物种类均对林带的降噪效果产生一定影响,植物的降噪效果与声源环境的等效声级大小呈非线性关系.11处试验林带按照降噪能力强弱分为四类,第一类为雪松、圆柏、白玉兰;第二类为女贞、马褂木、广玉兰;第三类为枫香、石楠、紫薇;第四类为无患子、木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