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刺是干旱荒漠区重要的建群植物种,研究其幼苗在不同降雨格局下的响应特征,可以为进一步研究降雨格局变化下白刺灌丛退化以及加快荒漠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人工控水试验,设置3个降雨量(增加30%、减少30%、不变)和2个降雨间隔时间(增加、不变)研究其对降雨格局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生长季白刺幼苗根长、叶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变化主要由总降雨量引起;总降雨量对白刺生长的效应与降雨间隔时间紧密相关,但二者无显著交互作用。2)当降雨量一致时,增加降雨间隔时间有利于白刺幼苗冠幅、基径和各器官生物量的累积,尤其使叶生物量增加81%,从而使地上生物量增幅远大于地下生物量,导致根冠比降低。3)当降雨间隔时间一致时,降雨量减少30%对茎、地下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仅使根长显著增加86%,叶、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分别显著减少67%,48%,27%,根冠比显著增加74%,高降雨量条件下的生物量均增加但无显著影响。因此,适当的增加降雨量和降雨间隔时间有利于白刺幼苗的生长及促进其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2.
放牧对典型草原区土壤水分及其对降雨响应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放牧对典型草原区土壤水分及其对降雨响应规律的影响,通过在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设置试验,对禁牧区和放牧区5cm、10cm、15cm、30cm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和降雨量进行监测和分析。分析表明:放牧会导致草原地上生物量减少,植被抑制土壤蒸发的作用减弱,降雨转化率降低;放牧会破坏0~15cm层植被根系,根系吸水能力减弱,上层土壤水分向下运移,从而放牧区0~15cm层含水量小于禁牧区,30cm层却大于禁牧区;禁牧区与放牧区5cm、10cm和15cm层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相似,单次或累积降雨量大于10mm时,土壤含水量即有显著增加,但会因干旱间隔(两次降雨事件之间无降雨日数)时间的不同而变化,禁牧区含水量更加敏感,增加幅度较大;禁牧区30cm层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有滞后现象,单次降雨量大于30mm或累积降雨量大于20mm且干旱间隔时间≤3d时,才有显著增加,放牧区30cm层只在干旱间隔较短(≤2d)的连续大降雨后有明显波动;禁牧区0~30cm层土壤水分的增加都与降雨量、降雨强度极显著相关,放牧区0~15cm层与降雨量极显著相关,0~10cm层与降雨强度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科尔沁沙地黄柳灌丛降雨截留与再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5-9月,通过对科尔沁沙地典型沙生灌木——黄柳灌丛对降雨再分配过程的野外观测,确定了穿透雨量(TF)、树干茎流量(SF)和冠层截留量(I)在降雨过程中的分配比例,并分析了降雨量(P)和降雨强度(RI)对冠层截留过程和降雨再分配的影响。试验期间,完整观测到穿透雨和树干茎流的降雨共20次,降雨量共为135.32 mm,其中TF、SF和I分别为(112.01±5.77) mm,(2.96±0.03) mm和(20.35±5.74) mm,占总降雨量的百分比分别为82.78%,2.19%和15.03%。回归分析表明,分别用二次函数、幂函数和“S”型曲线拟合TF、SF和I与P的关系较好(P<0.001),TF、SF和I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I存在1个上限(1.40 mm),I随降雨量的增加无限趋近于1.40 mm;TF%、SF%和I%与P的关系分别可以用对数函数、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拟合(P<0.001),TF%和SF%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I%反之;I%随RI的增大呈逐渐减小的趋势,SF%随RI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5-9月灌丛截留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连续性降雨减小冠层的截留率,更利于树干茎流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2017年是甘肃省静宁县近年来苹果生产形势最好的年份之一,气候对苹果生产非常有利。花期气候温和,往年导致苹果减产的晚霜、沙尘等天气没有出现,花期及幼果期虽然局部地区遭遇了冰雹危害,但总体上着果情况是历年最好的;果实生长发育期降雨比较频繁,基本上每半月至20天就会降一场雨,降雨量的增加,有效地克服了干旱对苹果生产的影响,到7月20日,果园中70#果已占到了总数的40%左右.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春季气候类型对芒果开花期、成花、坐果和产量的影响及其开花期适宜气象指标,以2-4月降雨量少、湿度较低、3月份温度较高的2018年为春季少雨晴暖天气类型,以2-4月降雨量多、湿度较高、3月份温度较低的2019年为春季多雨阴冷天气类型,对比分析两种天气类型开花期的温度、降雨量、湿度及其条件下对芒果开花期、成花、坐果和产量的影响,提出芒果开花期适宜的气象指标及构建方法。结果表明:春季少雨晴暖的2018年较春季多雨阴冷的2019年芒果始花期提早12天,开花期缩短2天;成花率、坐果率和产量分别较2019年高10.2%、86.1%和144.3%;综合开花期、成花率、坐果率和产量等因素,春季少雨晴暖的2018年芒果开花期气象数据为适宜气象指标:平均温度20.9℃、日最低温度≥14.2℃、最高温度≤29.6℃,累积降雨量62.5mm、日降雨量≧9.8mm天数少(2天)且不相邻,平均湿度72.6%、无日湿度≧89.0%的天数。各芒果产区以开花期适宜气象指标中的温度指标为参考,依据历年温度回升趋势确定达到该温度值的时间段,以此作为开花起始时间,后通过花期调控技术使芒果开花期全部或大部时段落入设定的开花期时间段,以避过低温阴雨或因花期过迟引起的高温天气,从而实现丰产稳产。研究结果可为芒果确立适宜开花期和丰产稳产,营造适宜的开花期果园小气候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林降雨截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林冠截留对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林水分循环、分配及利用率的影响,以落叶松和落叶松-蒙古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吉林省东辽县杏木小流域布设野外观测试验,对两种不同林分降雨截留特征进行分析。在15次降雨观测中,落叶松与落叶松-蒙古栎混交林的林下穿透雨分别占总降雨量的72.02%和67.42%,树干流占2.62%和2.74%,截留量占25.32%和29.80%,两种林分林冠截留率为8.93%~73.50%,落叶松-蒙古栎混交林对降雨的截留作用较佳。落叶松与落叶松-蒙古栎混交林产生地表径流各8次,共计产流3.52 和3.40 mm。不同林分林下穿透雨和截留量随月份变化表现为8月>7月>6月>5月>9月,树干流为7月>8月>6月>5月>9月,9月截留率最高,分别为44.49%和49.02%,7月份截留率最低,分别为20.40%和25.17%。不同林种林下穿透雨、树干流及截留量均与降雨量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且当降雨量<30 mm时,树干流增幅较小,降雨量>30 mm时,树干流迅速增加并逐渐趋于平稳。截留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则逐渐降低,当降雨量较小时(<30 mm),林冠截留率由73.50%降低到21.90%,随着降雨量的增大,截留率变化幅度较小,并趋于稳定。两林分林下穿透雨与降雨强度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树干流与降雨强度以对数拟合较好(P<0.05),降雨强度与林冠截留量和截留率相关性不显著。当降雨强度≤2.65 mm/h时,两林分林冠截留率均大于50%。  相似文献   

7.
玉米是最主要的饲料用原料,2021年全年降雨量明显增多,特别是在玉米生长—收获期的连续降雨,增加了霉菌毒素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省巧家县发拉村坡度约25°的不同石漠化程度的天然草地为研究区,通过封育、免耕补播、人工种草和种植农作物等措施的防治水土流失量和地表径流量、草地生产力及不同降雨量对土壤的冲刷能力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种植一年生牧草或传统农作物相比,免耕补播多年生混播牧草和封育产草量较低,但有更好的截流效应,能显著减少地表径流,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降雨对土壤的冲刷能力随着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增大而增大;经封育、免耕补播、人工种草等措施后,草地生产力以人工种草最高,免耕补播次之,封育相对较差,但草地生产力受当地降水量及其分配状况影响,恢复效果存在平、丰、歉年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毛乌素沙地西南缘三种典型灌丛(羊柴、中间锦鸡儿和油蒿)为对象,研究其在不同降雨量下的截留特征,并分析了降雨特征与三种灌丛冠层截留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在试验期间,监测降雨21次,总降雨量为245.4mm,单次最大降雨量为41.7mm,单次最小降雨量为0.6mm,平均降雨量为11.6mm;(2)累计和最大截留量排序均为油蒿中间锦鸡儿羊柴,在雨量级5~10mm、10~20mm和20mm中,平均截流率变异性分别为中间锦鸡儿(28.91%,CV=54.31%)、羊柴(5.65%,CV=52.32%)和油蒿(6.28%,CV=53.01%);(3)在不同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时长的影响下,灌丛冠层截留量、截留率均表现为油蒿中间锦鸡儿羊柴;(4)回归分析与曲线拟合显示,三种灌丛的冠层截留量、截留率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时长分别存在幂函数关系和指数函数关系。因此,在毛乌素沙地,羊柴、中间锦鸡儿和油蒿灌丛冠层降雨截留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并且三种灌丛冠层截留受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时长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1不耐高温苜蓿耐寒力强,冬季零下30℃可安全度过;有雪覆盖时,零下40℃也可耐过。但耐热力很差,夏季气温超过35℃时,即出现生长停滞现象,对产草量有一定影响。补救措施:当地全年气温35℃以上的天数不多的,可在高温天气时进行冷水喷灌或冷水灌溉,以降低气温和地温;当地全年气温35℃以上的天数很多的,不宜种植一般苜蓿,应选择耐热力较强的“淮阴苜蓿”种植。2不耐涝洼湿地苜蓿根系发达,入土较深,能吸收土壤深层水分,所以抗旱能力较强。但怕湿地及水淹,连续积水1 ̄2天即出现大批死亡现象。补救措施: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地种植苜蓿,连续降雨时,及时…  相似文献   

11.
<正> 马来西亚国家终年气温湿热,阳光充足,日夜温差大,桑树无休眠,生长快,可以终年平衡生产。马来西亚砂拉越州位于东马,在婆萝州岛的最西端,金辉蚕桑农场位于三马丹地区,农场在原始次生丛林中,蚕室建在山顶上,桑树栽在山坡上,农场离开农户有3~4公里,蚕桑生产基本与其它农作物生产环境隔离,无环境污染。农场海拔110~200米,全年平均温度在27℃左右,日温变化在25~34℃,全年夏秋气候,年降雨量2800~4900mm,年降雨天数200  相似文献   

12.
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灌丛降雨截留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研究于2009年6-9月,在科尔沁沙地选择主要固沙灌木——小叶锦鸡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灌丛的穿透雨和树干茎流的观测,确定了截留量、穿透雨量和茎流量在降雨分配中的比例,分析了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对该灌丛的降雨截留量、穿透量的影响。试验期间,完整观测了穿透雨和茎流量的降雨总共为103.1mm,其中的穿透雨量、茎流量和截留量分别为73.1,4.1和25.9mm,分别占降雨的百分比为70.9%,4.0%和25.1%。回归分析表明该灌丛的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截留量都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而穿透百分比和截留百分比则与降雨量的指数函数拟合较好;穿透百分比与1h最大降雨强度呈指数相关关系,而截留百分比和1h最大降雨强度与幂函数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利用黑龙江省庆安县1990年~2012的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资料,在确定庆安县玉米的气象产量与积温、降雨以及日照时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黑龙江省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气象产量(Y),与降雨量(X1),呈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内的积温(X2)呈显著负相关,与日照时数无显著相关关系,与生育期内的降雨量和积温存在显著的二元线性关系;Y=15768.77+2.87x1-5.42x2,(R=0.63)。黑龙江省整个生育期内的平均气温、积温分别以每年0.05℃和10℃左右增加,降雨量以每年5mm左右减少,日照时数没有明显变化。随着黑龙江省气候变暖和降雨减少现象的加剧,对吉林省的旱情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越来越重。  相似文献   

14.
采用西藏阿里地区1985~2013年的统计数据,对降雨量、产草量、退化面积、人均收入、年末存栏数和牧业产值进行模型分析,评判该地区降雨量变化对草场退化及相关指标的影响,以指导农牧业生产,防抗雨灾的发生。结果显示,降雨量每增加1mm,每公顷牧业产值增加14.6元,人均收入可提高0.2元,表明降雨对畜牧业的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提示,强化"用水量估测产草量、以草量核定载畜量"的理念,有利于对阿里草场可持续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5.
<正> 1·1 贵州草山草坡的自然特点贵州位于北纬24°27’—29°13’之间,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具有低纬度,高海拔的特点。山地纵横全境,地貌十分复杂。全省山地面积占87%,形成了贵州复杂多变的山区气候特点。三百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贵州时写了一首诗:“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还乡兮,莫知西东。”生动地描绘了贵州地形地貌的特点。由于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形成贵州垂直气候非常明显,故常有“高低物候别,十里不同天”的现象。贵州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大部分山地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多在1100毫米以上。雨日多,年降雨日数160—190天,故历来有“天无三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繁育性能,实现一年一产,增加养殖效益,本文在西藏自治区仲巴县选择了30 头健康怀孕吉拉金丝牦牛开展对比补饲试验,对其生产的牦犊牛实施早期断奶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对怀孕吉拉金丝牦牛补饲,在怀孕天数上,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在产后配种间隔天数上,对照组间隔148 天,试验Ⅰ组间隔83 天,试验Ⅱ组间隔87 天,试验Ⅰ、Ⅱ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对牦犊牛进行早期断奶,对比牦犊牛初生重和60 日龄日增重,对照组、试验Ⅰ、Ⅱ组差异不显著;对比60 日龄断奶到180 日龄日增重,试验Ⅰ、Ⅱ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180 日龄对照组平均日增重为248.197 2 g,试验Ⅰ组平均日增重为406.979 6 g,试验Ⅱ组平均日增重为399.994 4 g。在经济效益方面,10月龄青年牦牛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效益4 500 元/头。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天然牧草利用率,筛选天然牧草适宜刈割时间,探讨不同降雨量对天然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典型草原天然牧草为原料,设定12个处理,3次重复,通过双因素方差试验设计,分析天然牧草营养品质和能量变化规律,旨在为草原牧区牧草刈割时间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天然牧草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逐渐增加,在9月10日降雨量为37.5 mm时,DM、ADF和NDF达到最大值,含量分别为56.82% DM、36.96% DM、68.45% DM|粗蛋白质(CP)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8月20日降雨量为37.5 mm时,CP含量达到最大值,为11.81% DM。天然牧草刈割过程中降雨对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总能(GE)和消化能(DE)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8月20日刈割,可获得优质天然牧草,若在8月20日之后刈割,牧草品质降低,难以获得优质牧草,若有适量降雨,可适当推迟刈割时间。 [关键词] 天然牧草|刈割时间|降雨量|营养品质|能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气候对荔枝产量影响的内在规律,本文基于我国39个荔枝主产县2011年至2016年的荔枝产出、物候期以及气象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荔枝的单产与营养期和开花期的降水天数呈负相关,与抽穗期的最低温度以及花期的最高温度呈正相关。就不同的荔枝品种而言,“妃子笑”的单产主要受到生长期的降雨天数、抽穗期的最高气温以及花期的最高气温的影响;“桂味”和“黑叶”的单产则都会受到生长期最高气温、成熟期的最高气温以及成熟期的降雨天数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此外,生长期及花期的降雨天数也会影响到“黑叶”的单产。  相似文献   

19.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地处云贵高原边缘,是桂、滇、黔西南3省(区)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全区土地面积3.72万hm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5~22.5℃,≥10℃年有效积温7517℃,无霜期357天,年日照时数1706.5小时,年降雨量1050~1150mm,降雨集中在5—8月,是热带、亚热带水果栽培的适宜地区。水果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辽东地区苜蓿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2002年,丹东市苜蓿的种植面积不足133hm^2,到2003年猛增到466hm^2,出现66.7hm^2以上种植大户2个,每公顷经济效益超过5000元。辽东山区属温带湿润性气候,阴雨天多,光照相对少,年平均降雨量900~1200mm,作物生长季4~9月份降雨量为800~1000mm,占全年降雨量的85%以上,是东北降雨量最多的地区,平均气温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