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鄂尔多斯高原碱湖钝顶螺旋藻(S1)及非洲乍得湖钝顶螺旋藻(S2)为试验材料,采用生理学方法研究了低温、强光胁迫处理对螺旋藻光合速率的影响,及不同波长的光对胁迫处理后螺旋藻光合能力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强光胁迫下螺旋藻的光抑制现象十分显著,且随处理温度的降低、时间的延长,螺旋藻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加大,处理15 min 后净光合速率出现负值;处理后的样品在不同波长光下进行光合作用的恢复,蓝光的效果最显著,其次为红、黄、绿光,弱光的效果介于蓝光和红光之间,黑暗中的恢复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2.
低温胁迫对钝顶螺旋藻细胞过氧化和质膜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温胁迫下,测定了2个不同生境的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细胞丙二醛含量和电解质外渗量,对钝顶螺旋藻细胞过氧化和质膜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相同条件下,MDA含量和质膜伤害程度均为S2>S1,S1质膜过氧化程度小于S2,,抗寒性强于S2;随着低胁迫的增强,2个样品的MDA含量均呈升高趋势,细胞电解质外渗增加,细胞过氧化程度加大,质膜透性增强;经低温锻炼后2个样品的MDA量均比直接低温处理的低,质膜的伤害程度也小,说明低温锻炼能增强钝顶螺旋藻对低温逆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螺旋藻细胞内可溶性糖含量与其抗寒性之间的关系,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了低温下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的钝顶螺旋藻S1、引进的钝顶螺旋藻S2和极大螺旋藻S3细胞内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无论是直接低温处理、低温锻炼还是ABA预处理,S1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最多,而S2和S3远不及S1。低温锻炼可增加S1细胞内可溶性糖含量,而对S2和S3作用不明显。ABA预处理与低温锻炼处理间基本上无明显的差异。细胞内可溶性糖能提高螺旋藻的抗寒性,因而可以作为鉴定其抗寒性的一个生化指标;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的钝顶螺旋藻S1抗寒能力明显强于引进种S2和S3。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温度对内蒙古螺旋藻、钝顶螺旋藻和极大螺旋藻的生长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天光暗期各为12h,光照强度为180μmol.m-2.s-1条件下,3个藻种最适生长温度分别是:内蒙古螺旋藻为20℃~35℃,钝顶螺旋藻为20℃~30℃,极大螺旋藻为25℃~35℃;温度对这3个藻种蛋白质含量有不同的效应:在不同温度24h处理下,内蒙古螺旋藻在高温下积累较多的蛋白质,钝顶螺旋藻则在低温下积累较多的蛋白质,极大螺旋藻在最适温度下蛋白质含量最高;但较长时间的温度胁迫均使蛋白质含量降低,而内蒙古螺旋藻蛋白质含量降低幅度不显著;长时间的恒温不利于螺旋藻蛋白质的积累。内蒙古螺旋藻具有更好的抗高温和低温的能力,而且在较长时间的逆温胁迫下仍能保持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因此内蒙古螺旋藻具有更广阔的产业化生产前景。  相似文献   

5.
研究代谢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是节旋藻生理的重要内容。以原产于鄂尔多斯碱湖的钝顶节旋藻(S1)和非洲乍得湖钝顶节旋藻(S_2)为实验材料,模拟鄂尔多斯高原区初春和深秋的光温条件,研究低温、强光胁迫下S_1的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a(Chl a)及藻蓝蛋白(PC)含量的响应及与S_2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温、强光处理条件下节旋藻Pn显著下降(p0.05),处理温度越低、时间越长,Chl a含量降幅越大,且降幅S_2S_1;样品PC含量与处理温度呈正相关,处理时间对PC含量的影响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6.
用不同浓度的甲基磺酸乙酯对钝顶螺旋藻的藻丝体进行处理,研究了甲基磺酸乙酯对钝顶螺旋藻生长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甲基磺酸乙酯对钝顶螺旋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生长率与处理浓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2)藻丝体形态参数的变异性增大,藻丝体和螺旋的长度加长,螺旋数增多,也出现了多种形态的藻丝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稀土La3+对Ba2+毒害螺旋藻的生态生理效应的影响。[方法]以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的钝顶螺旋藻(S1)为试材,采用生理与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外源稀土元素La3+(10mg/ml)对重金属离子Ba2+胁迫(10mg/ml)下螺旋藻生长的影响,比较了施加La3+条件下螺旋藻对Ba2+的抗性效应以及二者拮抗作用随时间的变化。[结果]Ba2+对S1的生长量、叶绿素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Ba2+污染的培养液中添加一定浓度的La3+后,与单一重金属毒害相比,La3+可以缓解Ba2+导致的毒害作用,叶绿素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胞内多糖等生理指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La3+对Ba2+具有较显著的拮抗效应。[结论]一定浓度的稀土La3+可有效地缓解Ba2+对螺旋藻生长的抑制,促进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胞内多糖、可溶性蛋白等生理指标的上升。  相似文献   

8.
甲基磺酸乙酯对钝顶螺旋藻生长和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不同浓度的甲基磺酸乙酯对钝顶螺旋藻的藻丝体进行处理,研究了甲基磺酸乙酯对钝顶螺旋藻生长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甲基磺酸乙酯对钝顶螺旋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生长率与处理浓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2)藻丝体形态参数的变异性增大,藻丝体和螺旋的长度加长,螺旋数增多,也出现了多种形态的藻丝体。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钝顶螺旋藻的养殖质量,以鄂尔多斯高原碱湖钝顶螺旋藻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亚砷酸钠(As~(3+))培养液培养螺旋藻,研究了砷(As~(3+))胁迫对钝顶螺旋藻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砷(As~(3+))胁迫会使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波峰发生蓝移,藻胆蛋白的波峰发生红移。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低浓度砷(As~(3+))胁迫下增加,高浓度砷(As~(3+))胁迫下降低。藻蓝蛋白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则是在高浓度砷(As~(3+))和低浓度砷(As~(3+))胁迫下均会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螺旋藻细胞内游离脯氨酸含量与其抗寒性之间的关系,该文采用磺基水杨酸法测定了低温下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的钝顶螺旋藻S1、引进的钝顶螺旋藻S3和极大螺旋藻S4细胞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可引起螺旋藻细胞内游离脯氨酸大量积累,平均含量S1>S3>S4。经低温锻炼或ABA预处理可增加细胞内游离脯氨酸含量,从而提高螺旋藻的抗寒性,但这种作用对抗寒性强的S1的效果大于冷敏感种S3和S4。  相似文献   

11.
盐胁迫对钝顶螺旋藻光合作用的损伤作用(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梅  唐运来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2,(8):1625-1627,1770
[目的]该研究旨在全面了解盐胁迫对钝顶螺旋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方法]在模拟盐胁迫试验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0,0.1,0.3,0.5,0.8,和1.0mol/LNaCl)处理钝顶螺旋藻。处理24小时后,测定了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结果]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含量,以及光合速率都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而下降。在0.5mol/L以上浓度的NaCl胁迫下,盐胁迫的破坏作用更严重。[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含量的下降可能是光合速率下降的重要原因,而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强烈影响室外培养螺旋藻产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选育优良的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藻株,探究静电场的生物学效应,采用静电场对钝顶螺旋藻进行处理,分别在0、3、6、9、12、15、18、21、24、27 k V电压下处理藻株5 min,处理后的藻株依次记为IS、ES-1、…、ES-9,将藻株按照一定条件进行培养后,对其生长速度、藻体上浮性、叶绿素a、丙二醛(MDA)、水溶性蛋白质、藻蓝蛋白质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藻株IS株相比,处理组藻体MDA含量均有所降低;除ES-5藻株外,其他处理藻株的生长速度均明显加快;ES-8藻株上浮性最好,其叶绿素a、水溶性蛋白质、藻蓝蛋白质含量和SOD比活性较IS均有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37.69%、19.13%、19.26%和7.06%;对ES-8株与IS株叶绿素a的紫外吸收光谱进行比较,发现ES-8株最大吸收峰值与IS株相比有明显变化。研究表明,静电场对钝顶螺旋藻具有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质量浓度NaCl对钝顶螺旋藻生长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NaCl对钝顶螺旋藻生物量、多糖含量、藻胆蛋白含量、质量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结果]NaCl质量浓度为0.5%时,钝顶螺旋藻产量最大、叶绿素a浓度最高、藻胆蛋白含量最高;当NaCl质量浓度低于0.5%时,钝顶螺旋藻产量随着NaCl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所得藻中叶绿素a含量、藻胆蛋白含量随着NaCl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多;当NaCl质量浓度高于0.5%时,钝顶螺旋藻产量随着NaCl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减小,所得藻中叶绿素a含量、藻胆蛋白含量随着NaCl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减少;NaCl质量浓度为0.6%时,钝顶螺旋藻的多糖含量最高,但质量浓度0.6%与0.5%NaCl的多糖含量差异不大,且NaCl质量浓度对多糖含量的影响趋势也呈先增加后减少。[结论]NaCl胁迫对钝顶螺旋藻的生长和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以丝状蓝藻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 latensis)为受试生物,采用批量培养方法研究其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并对初始藻密度、初始氮磷浓度、氮磷比、饥饿处理及无机碳源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钝顶螺旋藻对氮磷的去除能力随着初始藻密度的增加而增强。当NH+4-N和TP的初始浓度分别低于25 mg·L-1和2.5 mg·L-1时,钝顶螺旋藻对氮磷的去除率均可达90%以上;在氮磷比为5∶1和10∶1时,钝顶螺旋藻对NH+4-N去除效率相对较高,TP去除率受氮磷比影响较小。钝顶螺旋藻经饥饿处理2~3 d后,比未饥饿处理组对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0%和10%;含有无机碳源的钝顶螺旋藻,对NH+4-N和TP的去除率比无碳组分别提高80%和30%。  相似文献   

15.
耐低温螺旋藻新品系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具有一定耐低温特性的螺旋藻新藻种。[方法]利用超声波处理钝顶螺旋藻,获得单细胞藻丝,用UV照射单细胞悬液,通过生长曲线测定,选出耐低温的突变藻株ZW1和ZW2,比较出发藻株和突变藻株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结果]突变藻株的藻丝体变长,螺距加大,螺旋数目略有增加,最适生长温度低于出发藻株,而且在4℃低温处理6 h后,仍具有较高的放氧活性;ZW1藻体的蛋白质含量增幅为11.8%,ZW2的蛋白质和多糖含量的增幅分别为26.0%、28.6%。[结论]突变藻株ZW1、ZW2是耐低温藻种。  相似文献   

16.
研究低温胁迫对毛尖紫萼藓、东亚砂藓生理生化特性,以及解除胁迫后生理生化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2种藓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上升;-20℃处理下,2种藓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下降,其他低温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上升;解除胁迫后,随恢复时间的延长,2种藓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额、电子传递效率显著上升,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显著下降;低温胁迫下,2种藓能通过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来提高植物抗逆性从而适应低温;在解除胁迫恢复过程中,2种藓类植物渗透调节物质及光合特性能够迅速恢复到正常生长状态,说明极端低温并没有对2种藓造成不可恢复的伤害,2种藓类植物均能够适应极端低温。  相似文献   

17.
钝顶螺旋藻(Spirulia platensis)经特定电磁波(简称 TDP)逐日辐射处理0.5小时,能明显增加螺旋藻的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放氧速率,促进藻体生长,从而增加藻体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18.
pH值对螺旋藻突变株(SP-Dz)生长及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直线型钝顶螺旋藻突变株(SP-Dz)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pH值条件下该螺旋藻的生长特性及藻胆蛋白含量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适合螺旋藻突变株(SP-D)生长的pH值为9.0~10.5;pH值为9.5时胞内藻胆蛋白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水体重金属污染对经济海藻的生长和品质造成的严重影响,以经济褐藻铜藻Sargassum horneri为研究对象,在温度为15℃的条件下,研究了由Cd Cl2·2.5H2O配制不同浓度(0、0.1、0.5、1.0、5.0 mg/L)的重金属镉胁迫对铜藻生长、光合色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对生物活性成分(岩藻黄素、褐藻胶和褐藻多酚)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藻体的特定生长率(SGR)在15 d内持续升高,0.1、0.5 mg/L Cd处理组的SGR在试验前10 d内逐渐升高,然后保持稳定至第15天,1.0 mg/L处理组的SGR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波动变化状态,而5.0 mg/L处理组的SGR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藻体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随胁迫时间呈不同的变化趋势,但在试验第15天时,各胁迫组藻体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可溶性糖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铜藻的岩藻黄素和褐藻多酚含量在不同浓度的Cd胁迫下均有极大程度的下降,且Cd胁迫浓度越高,降幅越大,而褐藻胶含量在Cd浓度≤0.5 mg/L胁迫下未有显著变化(P0.05),在Cd≥1.0mg/L时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在铜藻产业化开发应用过程中,其养殖海域的重金属污染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以舒茶早和乌牛早2个茶树品种为材料,研究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2个茶树品种叶片内SOD活性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而后又下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处理到第10天时均超过了原始水平(处理前),说明低温可能诱导新蛋白的产生;可溶性糖含量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一直呈增加趋势,处理到第10天时,舒茶早相对原始水平增加了约12.8倍,乌牛早增加了约2.8倍,说明低温胁迫可以促进糖类的合成。根据上述生理指标的分析,以期了解这种生理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