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昆明市天然林总面积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54.3%,活立木蓄积量占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的83.0%;天然林林分面积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78.6%,林分面积的85.2%,蓄积占全市林分蓄积的85.2%。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对昆明市的生态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现有天然林资源的数量、结构、质量,提出保护天然林资源的措施及停止天然林采伐后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四川省天然林资源状况,摸清近40年来我省天然林资源的演变规律及变化原因,为全省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科学依据。本文深入分析了全省1979—2017年间天然乔木林资源数据,结果表明:天然乔木林面积、蓄积及单位蓄积总体升高,其中面积和单位蓄积呈"降-升-降,总体升高"的趋势,蓄积量随时间演变而增加。天然林龄组结构不均衡,近熟林及成过熟林占比失调。公益林和商品林的面积、蓄积比分别从3∶7演替到8:2、1∶9演替到9∶1;针阔林面积比从10∶0演替到6∶4。因此,我省天然林保护重点在于提高天然林质量,优化龄组结构、提高中幼林和近熟林的抚育力度。  相似文献   

3.
正5年来,我国天然林面积净增8895万亩,蓄积净增13.75亿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双增长,天然林资源质量逐步提升,生态功能显著增强我国现有天然林资源29.66亿亩,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4%、森林蓄积量的83%以上。5年来,我国天然林面积净增8895万亩,蓄积量净增13.75亿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双增长,天然林资源质量逐步提升,生态功能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4.
根据1973—2008年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资料,对我国天然林的现状、结构变化以及需抚育的面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3—1988年,天然林面积和蓄积明显减少,15年间面积减少10%,蓄积减少11%;1989—2008年,天然林面积和蓄积稳步增长,20年间面积和蓄积分别比1973年增加25%和34%。同时,林种结构变化明显,成过熟林面积和蓄积比例大幅降低,中幼龄林面积剧增,需抚育的面积巨大,全国约3 780万hm2。  相似文献   

5.
采用2006年和2016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从森林质量和生态状况2个方面对森林质量变化进行分析与评价。对乔木林面积蓄积、纯林和混交林单位面积、蓄积变化以及龄组结构、径级结构、郁闭度等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森林质量逐年提升;对森林健康状况、天然林自然度、生态公益林群落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分状况得到改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凸显。资源评价认为:滇西北森林资源富集,林分质量较高;植被区系类型复杂独特,科研价值高;区位关键重要,生态功能作用突出。  相似文献   

6.
樟、梓、楠、椆史上并称江南四大名木,楠木被冠以其首。因各种原因,目前我国楠木天然林资源相对匮乏,亟待开展楠木天然林经营,精准提升乡土珍贵树种天然林的质量效益;而森林质量评价是森林科学经营的基础和依据,是天然林分类经营的前提。基于湖南省1989—2014年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选取9个指标,构建楠木天然林质量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各指标(权重)分别为单位面积蓄积(0.23)、单位面积株数(0.23)、林分平均树高(0.10)、林分平均胸径(0.10)、楠木蓄积(0.15)、楠木平均胸径(0.10)、郁闭度(0.05)、树种结构(0.02)、自然度(0.02);依此建立了楠木天然林质量评价模型,并按标准差法,将林分质量定量评价结果划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结果表明:1989年楠木天然林面积为1.60万hm2,各等级占比20.00︰20.00︰60.00;1994年楠木天然林面积为1.60万hm2,各等级占比20.00︰60.00︰20.00;1999年楠木天然林面积为2.24万hm2,各等级占比14.29︰28.57︰57.14;2004年楠木天然林面积为4.80万hm2,各等级占比16.67︰27.78︰55.56;2009年楠木天然林面积为8.00万hm2,各等级占比4.00︰36.00︰60.00;2014年楠木天然林面积为11.53万hm2,各等级占比0.00︰47.22︰52.78;并以市(州)和经营亚区为评价单元,分别进行了楠木天然林质量的动态评价分析。总体而言,25 a间,湖南省楠木天然林规模增幅较大,但林分质量整体较差,评定等级为中或差的林分所占比例大,森林提质任务严峻,同时针对不同等级林分提出了相应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经营建议。  相似文献   

7.
依据广东省1978-2012年8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以天然林面积、蓄积、公顷蓄积量为指标,从总体、林种、优势树种(组)、龄组结构等方面研究了广东省天然林资源近35a间动态变化,并分析了其原因。结果表明:全省天然林面积、蓄积总体呈增加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73%、1.55%,其中天然林面积呈“降一升一降”的三阶段波动变化,天然林蓄积量保持增长;天然林林种由过去以商品林为主的结构逐步改善,生态公益林面积和蓄积比例稳步提高,到2012年分别达到45.94%和50.45%;优势树种(组)方面,阔叶林面积、蓄积比例由1978年的37.68%和45.17%。持续增加到目前的70.69%和75.03%,逐渐成为主要优势树种(组);龄组结构方面,近、成过熟林的面积和蓄积比例由1978年的3.22%、8.98%大幅增加到2012年的20.31%、30.90%,但仍未改变以中幼龄林为主的格局;天然林分公顷蓄积量较1978年增加了47.26%,达到2012年的64.34m^3/hm^2,林地生产力不断提高。1983年和2002年是多个指标变化的拐点,表明导致天然林资源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形势和政策。  相似文献   

8.
根据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从资源数量、结构、质量、分布等方面对浙江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森林资源总量(林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竹林资源)呈持续增长态势;林地利用率、森林覆盖率均已达高位;中幼林始终是浙江省森林资源的主体,林种结构中公益林面积蓄积持续增加,树种结构中阔叶林面积蓄积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9.
根据云南省2002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四次复查成果,概述了云南省的森林资源现状;并与1992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二次复查成果进行比较,从林业用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林分资源、天然林资源、森林质量、生长量、消耗量、覆盖率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云南省森林资源进行了简要的评价,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基于连续清查资料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1983~2007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6期数据,从资源数量、结果、质量、地理分布等四方面分析研究广东省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和原因。结果表明:全省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林分蓄积和林分生物量呈增加趋势;中幼林和用材林仍是构成森林资源的主体,但阔叶林逐渐成为优势森林类型,生态林比重明显提高;虽然林地生产力在逐渐提高,但森林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省森林资源分布仍呈现北部资源多、南部资源少、东西两翼沿海较平均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吉文林业局森林资源动态及经营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内蒙古吉文林业局1997年和2007年两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数据资料,在分析2007年森林资源总量、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森林资源质量、森林生态状况以及森林资源权属的基础上,对1997~2007年的10 a间各类林地面积、各类林木蓄积量、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森林资源结构、森林资源质量、森林资源数量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的黄土高原天然林资源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土高原天然林典型分布地区黄龙山林业局蔡家川林场为研究对象,以1997年和2004年两期TM(专题制图仪)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同年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支持下,研究了该林场天然林资源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97年至2004年之间,该林杨优势树种面积增加,其中栎类增加了1.8%,油松增加了8.4%,杨树增加了6.7%;同时,其水平空间分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6.9%;林地类型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动态变化,其中,55.5%的采伐迹地变成了油松林地,21.1%的采伐迹地变成了杨类林地.这些明显变化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大岗山林区水体的微量元素环境背景值均不超过世界天然水的环境背景值,水理化性质及微量元素含量均达国内外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SO2、NOx、总悬浮颗粒物含量均达到《中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噪声也不超过国际国内标准,整个林区环境质量优良,生物与环境的生态关系协调并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广东省第四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方法、特点,对主要结果及数据变化进行了分析。与广东省第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相比,广东省森林覆盖率增加了3.09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加了18727.49万m3,林业用地面积减少了 37.09万hm2,森林面积增加了 73.49万hm2,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森林资源主要数据变化较大,森林质量有所提高,但总体质量仍较低,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仅为60.57 m3/hm2,森林质量的提升还有较大增长空间,进一步加强森林经营要求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5.
We classified forest resources into four modes: high timber output and high ecological reserve (Mode T-E); high timber output and low ecological reserve (Mode T-e); low timber output and low ecological reserve (Mode t-e); and low timber output and high ecological reserve (Mode t-E). Ecological reserve is stand volume per unit area of natural forests and total area of natural forests; timber output is defined as total area of timber forests and unit area of timber production. We used this classification system to examine forest development in China between 1950 and 2013. Data were acquired mainly from forest inventory statistics published by China’s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tween the 1970s and 2013. I Information from the 1950s was acquired from relevant literature.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China’s forest resources transitioned from Mode t-E to Mode T-e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the early 1950s and late 1970s, resulting in the destruction of both ecological vigor and timber resources. During the following 20 years, strategies were implemented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reserve and increase timber supply, resulting in a decline in the rate of forest degradation. Over the past decade, China’s forest resources have reached Mode T-E as a result of improvements in both the ecological reserve and the timber supply. Currently, the total area of timber forests is relatively low, representing the limiting factor for improvement in overall forest functionality. Nevertheless, along with increased efforts to protect natural forests and develop fast-growing forest plantations, it is hopeful that China’s forest resources will achieve a sustainable state. The four-mode TOER (timber output, ecological reserve) method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is a simple but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characterizing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forest resources. The data used for this type of evaluation are typically easy to obtain and reliable. This methodology has potential to be applied to forests in various regions and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6.
四川天然林资源丰富,珍稀物种繁多,生态效能巨大,具有景观资源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针对这些特点,文章提出要切实保护好现有天然林,使之成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采用近自然林业经营技术,对天然林实施合理经营;建立与可持续经营要求相适应的天然林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和政策、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景观资源和野生经济资源,合理开发生态旅游、野生土特产品;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这项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对天然林实行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针对四川西部3州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0年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天保工程”后期3州区域内天然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8年底完成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成果,阐述四川省西昌市林地面积、蓄积,林种结构、权属结构、乔木林起源。分析认为,西昌市森林资源具有总量丰富,人工林占比较高(52.37%),林种结构基本合理,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迅速等特点;当前存在着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森林培育任务重,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藉此提出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推进林业产业建设及智慧林业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