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中国牧业通讯》2006,(15):29-29
尽管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效果.但草原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农业部有关人士目前在天津提出.国家应加大退牧还草工程的投入力度,争取在2015年以前实现退牧还草20亿亩.基本扭转草原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如何实施退牧还草工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41.7%,居世界第二位。为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草原畜牧业和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3年国务院决定启动退牧还草工程。两年来,退牧还草工程共安排草原围栏任务0.13亿公顷,总投资33.6亿元,  相似文献   

3.
信息博览     
《水禽世界》2011,(5):2-3
发改委:国家退牧还草工程出台新政策据国家发改委8月31日介绍,为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促进牧区可持续发展,发改委同农业部、财政部决定"十二五"时期安排退牧还草围栏建设任务5亿亩,配套实施退化草原补播改良任务1.5亿亩;在相关地区建设舍饲棚圈和人工饲草地,以解决退牧后农牧户饲养牲畜的饲料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4.
《水禽世界》2011,(5):2-2
据国家发改委8月31日介绍.为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促进牧区可持续发展.发改委同农业部、财政部决定“十二五”时期安排退牧还草围栏建设任务5亿亩.配套实施退化草原补播改良任务1.5亿亩:在相关地区建设舍饲棚圈和人丁饲草地.以解决退牧后农牧户饲养牲畜的饲料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5.
《饲料广角》2011,(17):7-7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8月31日介绍.为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促进牧区可持续发展。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部、财政部决定“十二五”时期安排退牧还草围栏建设任务5亿亩.配套实施退化草原补播改良任务1.5亿亩:在相关地区建设舍饲棚圈和人工饲草地.以解决退牧后农牧户饲养牲畜的饲料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6.
退牧还草任务下达后,各项目县都抓紧编制了项目实施方案,在完成草原承包到户的基础上,将退牧还草任务落实到了乡镇、村、户。并采用GPS技术对每个围栏草场都登记四至经纬界限。到2003年7月上旬,各项目县已陆续进入围栏工程实施阶段,截止2004年6月底,已完成围栏面积约28.8万公顷,占任务总量的96.3%;共兑现饲料补助粮1705万公斤,完成计划的100%。工程总投资759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5313万元,地方配套2277万元。至2004年6月中旬,已到位中央资金5313万元,到位率100%.到位地方配套资金1770万元,占应到位资金的77.7%。  相似文献   

7.
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退牧还草的重大决策,启动实施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我区第一期项目137.33万hm^2草原退牧,其中禁牧56万hm^2,休牧57.33万hm^2,划区轮牧24万hm^2,涉及全疆20个县133个乡2万多户牧民。这是近年来国家在草原建设史上投入规模最大,  相似文献   

8.
《吉林畜牧兽医》2010,(11):38-38
<正>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考虑作出的重要决策。"十一五"期间,退牧还草工程累计投入中央资金93.19亿元,退牧还草面积超过3000万hm2,其中禁牧围栏1679.9万hm2,休牧围栏1560万hm2;安排退化草原补播改良1040.9万hm2。退牧还草工程不仅有利于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还有利于加快牧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在牧区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和示范推广,积极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实施退牧还草、良种工程等项目,开展核减超载牲畜、草原保护工作,促进了我省生态畜牧业建设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畜牧业》2013,(22):64-67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草原牧区工作。特别是在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牧区又好义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7号),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时隔24年再度召开全国牧区工作会议,国务院批准《关于完善退牧还草政策的意见》(发改西部[2011]1856号)。与以前的草原政策相比,国家新出台的各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政策具有支持强度大、包含内容宽、涉及范围广和惠及牧民多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1.
王圣志 《草业科学》2003,20(5):21-21
青海省政府宣布 ,从 2 0 0 3年开始在未来 5年内 ,青海省将在玉树、果洛两州启动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 ,使退化草场得以休养生息 ,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综合治理“三江源”生态。这项计划主要包括 :对玉树、果洛两州 1 0 2 .7万hm2 天然草原实施禁牧 ,建设草原封育围栏1 0 2 .7万hm2 。草原围栏建设每亩投资 30 0元 ,每封育 1hm2 草地国家补贴陈化粮 41 .2 5kg ,连续补助 5年 ,总投资 31 467万元。根据草地特征 ,将这一地区划分为天然草原退牧还草核心区、生态移民区、减畜禁牧区以及季节性休牧和划区轮牧区 4个…  相似文献   

12.
正"十二五"以来,和静县畜牧兽医局严格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主要实施了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和退牧还草项目,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提前谋划,及时安排,强化措施,广泛宣传动员,狠抓落实,通过县畜牧兽医局、县财政局等部门和各乡镇(场)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牧区草原生态、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草场有界,放牧无界,这是过去草原牧区的一种普遍现象,使生态脆弱的草原雪上加霜.肃南县自2000年开始实行草原有偿承包,夏秋草原承包到户,是草原围栏建设的高速期,期间有牧民自己的围栏建设,主要以国家投资为主,包括退牧还草、黑河源头治理、天保工程的围栏建设.草原围栏建设是恢复草原植被,促进生产方式转变的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王永福 《草业科学》2004,21(6):66-66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六十七团在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04年,该团投资167万元,实行退牧还草、草田轮作制度,启动了草原退牧还草生态工程。  相似文献   

15.
2003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部等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相继在甘孜、阿坝、凉山州的石渠、红原、木里等25个县实施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目前,全省退牧还草面积达7500万亩,占应建面积的46.9%。中央、省投入资金14.27亿元,向农牧民兑现饲料粮补助3.57亿元。六年来,通过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扎实工作、实干苦干,  相似文献   

16.
公司简介 四川省川草工程咨询招标有限责任公司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58位草业和畜牧兽医高级专家组建而成,是一家集草业和畜牧工程咨询、项目论证于一体的服务性机构。2001年经四川省咨询协会评为甲级资质单位,2006年经国家工程咨询协会授于国家乙级咨询资格证书。公司开展咨询工作几年来,先后完成国家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保护、牧区退牧还草工程建设、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草产品开发、草原与牧草科研、畜牧业产业化、畜牧业科技开发、西藏自治区草地畜牧业开发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方案300余份,  相似文献   

17.
刘红灿 《草业科学》2004,21(10):18-18
近年来,我国草原保护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草原工作的战略重点由经济目标为主转到"生态、经济、社会目标并重,生态优先"上来.国家对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2000-2004年,共投入资金70多亿元,先后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牧草种子基地、草原围栏、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生态建设、育草基金、草原防火、草原治虫灭鼠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李学武 《四川畜牧兽医》2006,33(7):15-15,25
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是通过围栏建设、草种补播以及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措施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提高草原生产力,促进草地畜牧业协调发展而实施的一项基本建设性草原工程项目。通过实施以草原围栏禁牧、休牧、草场补播为主要措施的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建设项目,达到天然草原植被盖度明显增加,产草量明显提高,“三化”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人为破坏草原的行为得到有效遏止,基本实现草畜平衡,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5年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25亿元,治理沙源100万hm^2、退耕还林还草15.53万hm^2、生态移民4.5万人,锡林郭勒大草原生态环境有了大幅度改善。锡林郭勒草原是距北京最近的大草原,由于多年来草原建设投入严重不足,长期超载过牧,特别是近年来遭受连续的特大干旱,使这块草原几乎沦为风沙源头。2000年,国家扶持锡林郭勒盟相继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2011年开始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评估草原生态恢复建设项目实施效果,对工程效益实施了地面监测,以进一步掌握全师草原资源与生态变化情况,为实现草原依法管理、有效保护、科学建设、合理利用、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