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筛选标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蔬两用油菜品种是指在我国长江流域油菜产区用于秋季播种,在蕾薹期摘薹作蔬菜食用,摘薹后可正常生长发育,能够获得较高油菜子产量的一类油菜品种。油蔬两用油菜品种要求能摘薹、菜薹和油菜子品质好产量高、菜子收获期不影响水稻栽插等。所以,不是所有油菜品种都可作油蔬两用油菜品种使用。虽然油蔬两用模式在各地都有试验示范的报道,但未见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筛选标准的报道。经多年总结,提出以下标准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叶面肥对油菜生长的影响,进行了不同浓度叶面肥在杂交油菜信油2709上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油菜苗期、蕾薹期、盛花期喷施不同浓度的叶面肥,均可提高油菜的产量和增强油菜的抗逆性.喷施3%浓度叶面肥对增加油菜产量及提高抗逆性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3.
通过气体交换参数和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研究了低磷胁迫对油菜不同生育期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低磷处理明显降低了油菜蕾薹期、花期的Pn;油菜三个生育期的Fm 、Fv 、Fv/Fm没有显著下降,表明低磷处理没有影响到油菜叶片的原初反应中心;但是,低磷胁迫使油菜蕾薹期ФPSⅡ、ETR、qP显著下降,NPQ显著上升,能量分配方面D和Ex上升,P下降,表明低磷胁迫导致油菜蕾薹期PSⅡ电子传递受阻,油菜植株启动了能量耗散途径应对低磷胁迫。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位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流域油菜生产主要采用水稻油菜轮作种植模式,地下水位高,易产生湿害。本试验采用PVC筒,在油菜4个生育期分别进行0、30、60和90 cm的地下水位处理,然后恢复至60 cm水位,比较2个耐渍性不同的油菜品系在不同生育期、不同水位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及产量,从而确定油菜各生育阶段的适宜地下水位,为南方稻茬油菜排水降湿管理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 (1)地下水位高低影响了油菜的根系发育、地上部生长及产量形成;(2)就产量而言,各生育期对水分的敏感性依次为蕾薹期、花期﹥苗期、角果发育成熟期;(3)油菜苗期适宜地下水位为30~90 cm,蕾薹期、花期为30~60 cm,角果发育成熟期为30~90 cm;(4)就全生育期而言,即使选用耐渍性较弱的品种,地下水位控制在30~60 cm时能满足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需求。  相似文献   

5.
渍水时间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长江流域油菜生产期间雨水偏多,加上主要采用水稻油菜轮作模式,地下水位高、土壤粘重,常发生渍害。为了研究油菜各生育期渍水对其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设计盆栽试验,在油菜4个生育期分别进行3个不同渍水时间处理后,然后恢复正常水分管理。其中,苗期、蕾薹期分别进行10、20和30 d渍水处理,花期、角果期分别进行10、15和20 d渍水处理,各处理4次重复,比较2个耐渍性不同的油菜品系在各生育期的生长状况及产量。结果表明: (1) 渍水影响油菜各生育期根系发育、地上部生长及最终产量的形成,并存在品种间差异;(2) 苗期渍水导致叶片叶绿素(Chl)含量下降、丙二醛(MDA)及脯氨酸(Pro)含量增加,其变化过程在指标间存在差异;(3) 以产量为指标,渍水的敏感性依次为蕾薹期、花期>苗期、角果发育成熟期;(4) 研究不同渍水处理对产量的影响可为持续降雨对大面积油菜生产影响的估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由于冬季气温持续偏高,我国秋播油菜产区作物生育期比常年提前3~7天,长势良好。目前,秋播油菜在云南大部已进入结荚期,江南南部处于盛花期,江南北部、西南大部处于初花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蕾薹期至初花期,陕南和豫南处于抽薹期至蕾薹期。受积温偏高和寄主生育期提前的综合影响,早春油菜病虫害发生期偏早、发生程度重于常年。据农业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油  相似文献   

7.
低磷胁迫对油菜不同生育期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菜是中国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对低磷胁迫敏感.土壤缺磷是油菜获得高产的重要限制因子.通过气体交换参数和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低磷胁迫对油菜不同生育期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低磷处理明显降低了油菜蕾薹期、花期的净光合速率(Pn);油菜三个生育期的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没有显著下降,表明低磷处理没有影响到油菜叶片的原初反应中心;但是,低磷胁迫使油菜蕾薹期光系统Ⅱ(PS Ⅱ)量子产量(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先化学猝灭系数(qP)显著下降,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显著上升,能量分配方面天线热耗散(D)和PSⅡ反应中心过剩激发能(Ex)上升,PSⅡ光化学反应(P)下降.表明低磷胁迫导致油菜蕾薹期PSⅡ电子传递受阻,油菜植株启动了能量耗散途径应对低磷胁迫.  相似文献   

8.
何水华 《中国种业》2020,(12):57-60
为了推进上海农场油菜大面积生产,筛选适宜轻简栽培、机械收获的油菜新品种,特开展适宜直播油菜新品种筛选试验。研究表明:12个参试油菜品种都能安全越冬,冻害发生较轻或未发生,且均未发生早花早薹现象。12个参试品种间产量和品质差异明显,其中庆油3号、宁杂118、宁杂1818和秦优1618从苗期、蕾薹期到成熟期,植株长势好,生长整齐一致,抗倒性好,单株有效角果数多,千粒重和出油率高,产量较高,适宜苏北沿海地区,作为直播油菜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种子》2019,(5)
为推动贵州油菜生产,筛选适宜轻简直播的杂交油菜新品种,特开展适宜直播油菜新品种筛选试验。研究表明:11个油菜品种都能安全越冬,未发生冻害现象,且均未出现早花早薹现象;实际产量之间差异明显,其中浙油50、德润油188、油研早18、湘杂油553、黔油18号、中油杂19从苗期、蕾薹期到成熟期,植株生长健壮,生长整齐一致,抗倒、抗菌核病等抗性强,单株有效角果数多,产量较高,适合印江县直播栽培。  相似文献   

10.
氮素运筹是调控作物生长及光合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以丰油10号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氮肥及其施用量对油菜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光合参数及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探索简化高效的施肥量和施肥方式。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蕾薹期和花期的叶绿素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均有所增加,花期的叶绿素SPAD值明显高于对照N0。而与光合作用相关的4个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在蕾薹期受氮肥施用量影响较显著,花期差异不显著。当采用尿素分次施用纯氮量达到240kg/hm 2(U16)时,可显著增加株高、一次分枝数、一次分枝角果数和单株角果数,此时产量最高,为2 929.33kg/hm 2。当采用缓释氮肥一次性基施纯氮量达到180kg/hm 2(CRU12)时,产量较高,为2 696.17kg/hm 2,与分次施用不同量尿素处理的产量差异均不显著,省时省工,是简化高效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1.
<正>油菜为十字花科作物,除主要作为油料作物种植外,还广泛地作为饲料、蔬菜加以利用。在油菜蕾薹期(主茎高30厘米左右时)采收菜薹作蔬菜食用,脆嫩可口,营养丰  相似文献   

12.
罗莉斯  李大雄  张超  曾兵 《种子》2015,(2):74-76
通过在母本蕾薹期拔掉部分可育株后对黔油29号母本经济性状及繁殖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可育株拔除比例按留1行拔2行的处理最利于黔油29号母本植株农艺性的生长及繁殖产量的提高,繁殖产量达85.65 kg/667 m2。  相似文献   

13.
<正>油菜茎裂是指油菜在抽薹后至花角期出现茎秆纵向开裂的现象。茎秆开裂后,破坏了植株外围保护组织和疏导组织,有利于菌核病病菌侵入,加剧病害发生,而且会造成营养失调,导致蕾、花、角大量脱落,同时植株抗倒伏能力减弱,易断秆绝收,对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很大。笔者总结认为,油菜发生茎裂常见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薹肥施用不当。油菜田施用薹肥时如氮肥过多,磷钾肥过少,造成植株疯长猛发,茎秆内细胞分裂速度加快,而茎秆表皮细胞分裂却相对较慢,秆内细胞与表皮细胞  相似文献   

14.
针对贵州油菜超高产栽培前促中控后重的营养调控模式,研究了油菜摘顶后对营养调控的效果。研究表明摘顶比对照一次无效分枝减少率为16.4%;单株有效角果数增加幅度为30.2%;阴角率降低了53.2%;角粒数与千粒重的增加比例分别为10.1%和0.88%。同时,摘顶对油菜单株生产力增加效果明显,其增幅高速44.55%。因此,蕾薹期摘顶改变了油菜植株体内养分的分配方向以及创造了有利于光合效率提高的群体结构,有助于油菜产量结构性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油菜应用价值,探索油菜多功能利用新思路。选择农艺性状优异的甘蓝型油菜G1为父本,G2为母本,构建289个双单倍体(DH)纯系,对其菜薹产量、植株性状、菜籽产量、生物学产量与经济效益进行考察评估,筛选菜薹产量高,不影响菜籽产量且经济效益高的“油薹两用”油菜品系。结果表明:分枝高度(BH)、一次有效分枝数(NFB)与菜籽产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对照相比,采摘菜薹降低了株高(PH)、分枝高度和一次有效分枝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DH群体中,菜薹产量与菜籽产量呈负相关关系;摘薹后菜籽产量比未摘薹平均减少19.24%,但总产值比未摘薹平均增加48.87%,其中筛选出48份材料菜籽产量(产量变化范围在-10%~10%)不受摘薹影响,63份材料摘薹后菜籽产量增加,增产幅度>10%,增产效果明显。30份材料菜籽产量超过3000 kg/hm2。综合以上指标,本试验共筛选出21份菜薹与菜籽产量均达到长江流域油菜区产量要求且效益好的“油薹两用”材料,为兼用型油菜的选育及推广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直播"油蔬两用"双低优质油菜部分品种在铜仁市不同摘薹高度对油菜籽产量、菜薹产量及综合效益影响。试验记载不同采摘高度对农艺性状、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油菜适度采摘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菜薹产量随摘薹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油菜籽产量随摘薹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摘薹5~10cm增产增效效果极显著,适度摘薹有利于增加油菜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7.
多胺浸种对油菜抗逆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通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精胺(Spm)和亚精胺(Spd)对油菜种子浸种和蕾薹期喷施,试验结果表明:外源多胺能够被植物吸收,且能提高植物抗性。各处理与对照相比,MDA含量降低,电导率减小,Proline含量升高,SOD和POD活性均增加。其中两者的最适浓度在0.01-1mmolL^-1范围内,Spm的显效浓度稍低于Spd,且在浸种上的使用浓度低于蕾薹期,效果却显著。  相似文献   

18.
湖北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形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因茬口紧、土壤黏重,晚稻收获后大都未种植下茬作物而形成冬闲田。本研究以华双5号油菜品种为材料,在湖北双季稻区三试验点进行裂区试验,测定油菜各生育期在不同氮素及密度水平下的个体及群体指标,成熟期考察经济性状及产量构成,为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示范及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全生育期尤其是苗期显著缩短,苗期生长量严重不足,蕾薹期至开花期油菜生长快,春发特性明显;(2)氮肥及种植密度水平对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有着显著影响,增施氮肥可改善个体素质、增加产量,提高密度可提高群体素质、增加产量;(3)湖北各试点每公顷纯氮用量270 kg、种植密度为45万株及60万株处理的产量均接近或达到2 250 kg hm–2,超湖北平均单产,说明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模式可在湖北双季稻区试验示范;(4)生产实践中,应重视氮肥与密度的双重调节,以肥促长、以密补迟,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19.
我们于1988~1996年4个年度在和桥镇进行了薹肥不同施用期试验,其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为中油821。薹肥施用期设5个处理:①现蕾期(2月中旬);②薹高3.5cm;③薹高7cm;④薹高10cm(CK2);⑤不施薹肥(CK1)。小区面积20m2,重复3次,随机排列。全生育期施纯氮270kg/hm2,基、苗、蜡月巴占施肥总量的70%。薹肥碳铵450kg/hm2,占施肥总量的30%,视墒情对水条施。盛薹期考查苗情,收获前取样考查植株经济性状,小区单收单脱粒,计算实产。2结果与分析2.1产量表现各年度试验均以处理①产量最高,其它依次为处理②、处理③、处理④、处理⑤。4年平均各处理油菜籽产量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适合四川省成都平原区种植且综合生产效益高的油蔬两用甘蓝型油菜品种,并研发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选用‘菜薹-1'(CT-1)、‘菜薹-2'(CT-2)、‘菘蓝油菜1号'(SLYC-1)和‘菘蓝油菜2号'(SLYC-2)4个甘蓝型油蔬两用油菜品种为材料,以‘蓉油18'(RY-18)为对照,研究品种和采摘次数对油菜薹和油菜籽产量、品质及综合生产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摘薹1次相比,摘薹2次显著降低了菜薹外观品质、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但显著增加了可溶性糖含量。与不摘薹相比,摘薹显著降低了株高。与不摘薹相比,摘薹1次显著增加了单株有效角果数和菜籽产量,而摘薹2次则显著降低。摘薹对油蔬两用油菜籽品质影响不显著。SLYC-2菜薹产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综合生产效益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在本试验条件下SLYC-2的菜薹品质和综合生产效益最高,适合在四川省平原区种植。摘薹1次是保证油蔬两用油菜籽产量和综合生产效益的最佳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