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县域经济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方针,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支点和载体。发展县域经济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也理所当然的会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一、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转移。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  相似文献   

2.
<正>发展县域经济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也理所当然的会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1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转移。2发展县域经济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县域经济发展了,县一级中心有望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提供一条将发展经济和提供就业结合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致富之声     
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任务是,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下决心凋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相似文献   

4.
农村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是开拓当前农村市场、拉动内需的首要问题。推进农村城镇化,要充分发挥县域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为依托,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动统筹城乡发展上层次、上水平。  相似文献   

5.
发展农村养老产业,鼓励城市老人到农村居家养老,以县域为基点建设农村养老新区,以美丽乡镇为依托,建设多种经济形式的敬老院,吸引城市老人到农村养老生活,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发挥余热。发展农村养老特色城镇建设,实现农村城市化,发展农村养老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城市老人到农村养老生活,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解决城市人口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医护问题。城市老人在农村养老的生活消费是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源泉,且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6.
农业现代化使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剩余不断增加,人口庞大的中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县域经济实力的线性分析与托达罗模型相结合,发现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在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人地关系紧张、转移成本风险提高以及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降低等问题存在较强的操作性与可行性,能够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心理预期,是实现当代中国劳动力合理有效转移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7.
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经济的滞后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矛盾。实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把增加农民收入摆在首位。立足于农村产业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乡村集体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人力资本,深化农村改革,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这些都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当前,发展县域经济,已成为破解“三农”难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一、发展县域经济作用巨大,影响深远(一)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并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强农村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发展县域经济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二要落实和完善各项政策,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三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四要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五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0.
县域经济是具有农村地域属性和资源禀赋特征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决定着小城镇建设的进程,而小城镇的发展又会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县域工业化,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1.
简要概述了克山县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主要做法和经验;深刻剖析了发展中在工业经济、农业产业化、民营经济、小城镇建设、县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力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立足县情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突出科技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搞好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好城乡规划,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并对发展县域经济政策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实现县内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小城镇布局、县乡村三级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提升县域经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为了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应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和素质,同时,转移渠道的建设有利于提高转移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供销社作为基层合作经济组织,需要顺应社会时代与经济形态的发展去积极转型,坚持为农、务农、姓农,推进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才能发挥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供销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所谓县域经济,指的是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核心、以农村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其中供销社作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在县域经济发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5.
沈忠明  张成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990-6992,7017
在介绍綦江县域概况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綦江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綦江县域的实际情况,提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建议,以有效解决綦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6.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条件;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因而也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发展小城镇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孝感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转移规模大,文化素质偏低,转移方式单一,区域内转移增加,社会保障意识淡薄等特点。发展小城镇,可以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应大力发展小城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制度创新,加大力度发展农村教育,加强政府有效组织,积极拓宽转移渠道。  相似文献   

18.
《安徽农业科学》2019,(17):259-261
对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以省内就地转移为主,政府在推进劳动力转移时应将重点放在省内转移,重视发展县域经济,充分发挥小城镇、县城在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建立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之上。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来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缩小城乡之间差距的重要条件。本文就小城镇建设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任务,这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笔者通过长期从事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的思考和定西城镇建设的现状,认为西部地区推进城镇化进程应有“五项举措”。一、抓经济、促进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的经济,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城市从来都是先有“市”而后有“城”。规划小城镇要着重考虑这个问题。要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为,在小城镇形成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向小城镇集中,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按照“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方针,做好农民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