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服或注射的液体疗法对犊牛的急性腹泻是很重要的。然而,液体疗法经常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尤其对重症下痢。 1985—1987年间,作者对44头患重症腹泻黑白花犊牛(7头雌性和37头雄性,平均日龄为29.6±20.1日)进行了临床和临床病理学检查,在研究中,我们应用加入或不加入油乳液的电解质溶液治疗病犊。试验动物患重症腹泻已服用葡萄糖——甘氨酸电解质溶液5天以上。  相似文献   

2.
1987年初以来,灵璧县大部分地区的犊黄牛发生一种以腹泻、下痢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截止4月底全县犊牛共发病1000余头,90日龄内的犊牛发病率为39.4%,死亡近百头。高娄区1—4月出生犊牛498头,发病287头,发病率57.63%,死  相似文献   

3.
近10年来,犊牛白痢在我区呈地方性流行。去年l~6月,我区4350头犊牛发病达1200头,占总犊牛群的27%。从发病日龄上看,7日龄内的发病较少,仅发病1-35头,8~10日龄的178头,11~15日龄的230头,16~30日龄的579头,30日龄以上的188头。虽然发病头数多,但很少死亡,至6月底,全区只死亡12头,占发病头数的卫%。但有个别犊牛病程较长,经过十多天的治疗,腹泻仍不止,对这部分犊牛,我们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即用亚硒酸钠配合乌梅散治疗,收到了良好的疗效,第1头试验牛病程已达11d后,试用下面方法治疗,第Zd即停止腹泻,第3d开始吃奶…  相似文献   

4.
犊牛前胃弛缓,三月龄以上犊牛多发,以前胃兴奋性和收缩力降低及机能不全为特征。现将我们在靠山种畜场治疗本病情况报告如下: 一、病因这个场从1968年到1984年共养犊牛5,054头,患前胃驰缓80例,发病率为1.58%。统计分析这80例前胃驰缓病犊的病史,查明这些病犊在3月龄以上,15例患过瘤胃臌气,2例患过瘤胃积食,34例患过下痢,11例患过肺炎,18例没有患过其他疾病。显而易见,这些病犊绝大多数在日  相似文献   

5.
白头翁汤加味治疗暴发性犊牛血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某牛场发生一种以出血性下痢为主要症状的犊牛的流行病。12月初,该养殖场发现个别犊牛腹泻,后转为血水样下痢。用药后症状减轻,停药后又复发。12月中旬,症状剧烈,蔓延全场,16头犊牛全部发病,死亡2头,发病率100%,死亡率为12.5%。尸体剖检,除大肠黏膜水肿,弥漫性出血、充血等的病变外,其它脏器均无异常。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解剖变化、治疗结果初步诊断为犊牛血痢。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断奶前犊牛生长性能、腹泻率及血清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以期为复合微生态制剂在犊牛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体重[(42.67±1.07) kg]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1日龄新生荷斯坦犊牛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牛。各组均饲喂牛奶和开食料,在对照组(C组)的基础上,犊泄克组(B组)2~11日龄在牛奶中添加10 g/(d·头)犊泄克;犊泄克+犊益康组(BP组)在犊牛摄入初乳后立刻灌服30 mL/头犊益康,2~11日龄在牛奶中添加10 g/(d·头)犊泄克。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与C组相比,BP组的1~30日龄、1~60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B组和BP组的腹泻率降低,腹泻持续时间缩短。2)与C组相比,BP组的30日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05),60日龄血清尿素氮(U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30日龄和60日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奶犊牛腹泻是奶犊牛多发性疾病之一,基本原因是对妊娠后期奶牛管理不善,而致所产的母犊体质儒弱,真胃盐酸分泌不足,胃液和肠液酶的活动下降,导致条件性致病菌侵袭以及不严格执行科学饲养规程等均可导致奶犊牛严重腹泻。剧烈的腹泻致使犊牛机体脱水,丧失大量的消化液,同时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以及水盐代谢紊乱,患犊长期腹泻导致营养不良或继发其它疾病、如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和妥切的护理,往往予后不良,对奶牛业危害极大。我队奶牛场1989年1—7月饲养奶牛430头,犊牛81头,发生腹泻40例,犊牛发病率47%。笔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成都市石羊奶牛场的初生犊牛腹泻发病死亡率很高。在1983~1985年三年间,该场共产母犊309头,死亡69头(22.33%)。发病死亡率最高的季节是炎热潮湿的三季度。经统计,该场三年内的三季度共产母犊97头,死亡达33头(34.12%),其中绝大多数是因腹泻死亡。1985年三季度产母犊31头,发生腹泻的竟达28头(90.32%),因腹泻死亡17头(54.84%),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难办的是,这类初生犊牛的腹泻,经用抗生索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为了减少该场初生犊牛的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我们特在1986年7~9月三个月的时间内,利用该场这段时间所产的28头母犊,作了饲喂发酵初乳预防犊牛的腹泻死亡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于。  相似文献   

9.
犊新蛔虫病是由牛新蛔虫寄生于犊牛的小肠内导致犊牛消化紊乱的寄生虫病,引起腹泻、腹痛、消瘦、贫血以及肺脏病变等.此虫仅寄生于6月龄前的犊牛,引起犊牛下痢,大量感染时可造成死亡.本病发病率水犊比黄犊高,奶犊更次之.笔者应用盐酸噻咪唑治疗犊新蛔虫病86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氟哌酸是一新型喹(酉若)酮类抗菌药物。它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和很好的杀菌作用。我场应用山东省济南市齐鲁制药厂生产的氟哌酸胶囊(每粒含氟哌酸100毫克)治疗从出生至60日龄的哺乳腹泻奶犊牛,每次喂给1000毫克,再加入鞣酸蛋白30克混合灌服,每日2次。病情严重者每月3次,同时配合使用庆大霉素40万单位肌肉注射。治疗患埃希氏大肠杆菌肠炎的哺乳期奶犊牛20头(经化验证实),死亡2头,治愈率为90%。治疗其他肠炎40头,死亡3头,治愈率为92.9%。死亡者多为出生体重小,生后10天以内生长发育不良的弱犊。多数患病的哺乳期奶犊牛在服药3次后病情即好转,患埃希氏大肠杆菌的病犊大约在服药5次后见效。。  相似文献   

11.
1982年,我场奶牛所生新生犊牛患先天性目盲,有的生后即伴有抽搐而死亡,经综合分析诊断为新生犊牛维生素A缺乏症。一、发病情况1982年产犊24头,患先天性目盲的犊牛10头,其中伴有抽搐者3头,(公犊7头,母犊3头)。3头母犊在精心饲养管理下成活,其中一头四个月后突然抽搐,治疗无效,死亡。患病犊牛生于1982年2月—8月间。往年夏秋两季补充一部分青绿多汁饲草,未见本病发生。但1980年10月—1982年8月间,饲养管理粗放,一年四季喂稻草,无青贮。精料为玉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检测由日本几个不同地区患有腹泻或未患腹泻犊牛分离出的大肠杆菌的K_(99)抗原,血凝反应,O群别和产肠毒素性。共检查了473个经IMV_iC系统鉴定为大肠杆菌的菌株。其中306株分离自103头腹泻犊牛的粪样、肠内容物和/或脏器,其余菌株则分离自40头健康犊牛粪样。所有犊牛均不足30日令。用Guinée等人报告的方法及K_(99)抗  相似文献   

13.
犊牛隐孢子虫病调查及人工发病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孢子虫病是由原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多发生于1~4周龄的犊牛。临床表现主要为精神沉郁、厌食和或轻或重的腹泻,是一种发病率很高而死亡率较低的疾病。有人报道本病在康复后常常复发,出现顽固下痢,除可直接导致死亡外(死亡率为16%或高些),常使多数患犊生长发育不良而成为僵牛,给养牛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初生犊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抗病力均较差。环境卫生不良,气候突变,饲喂的奶温偏低或不洁、品质不良,极易造成肠道感染,引起腹泻,若不及时治疗,则可引起死亡。近年来,该病在我场其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仅1991年全年共选犊117头,死亡44头,其中因腹泻死亡13头,占死亡数的29.5%。1992年1~7月共选留母犊38头,6月龄后死亡14头,腹泻死亡5头,占死亡总数的35.7%。鉴于此,笔者对1992年7~12月选留的45头母犊进行泻立宁防治犊牛腹泻试验,6月龄后,因腹  相似文献   

15.
犊牛乳泻又称犊牛拉稀,泻泄,下痢,出生牛犊在生下至一个月食入了母牛的奶后,发生的腹痛、腹泻。近几年来,笔者治疗犊牛腹泻54例,治愈53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某奶牛场2000年1月中旬,27-84日龄犊牛暴发犊牛下痢,未断奶犊牛发病率达100%(42/42),通过采取一系列了防制措施,犊牛全部痊愈,情况报告如下:1 发病经过:42头犊牛年龄在27-84日龄,正常饲喂代乳粉和初乳混合奶。2000年1月13日更换另一批代乳粉,1月15日出现3头犊牛下痢。至1月17日全群未断奶42头犊牛均出现拉稀,黄白色、灰白色、灰色稀便,甚至呈水样稀便,有的呈蛋清样稀便。眼球下陷,皮肤松驰,精神忧郁。病程10天。2 临床症状开始发病时体温39.5-40℃,病中期体温38.…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我国犊牛饲养管理现状进行阐述,同时鉴定我国规模化奶牛场中致犊牛腹泻的风险因素,本调查采用网络调查问卷和多元线性回归法,收集国内奶牛场产犊管理、初乳管理、犊牛日常饲养管理和腹泻犊牛治疗的相关信息并从中分析致犊牛腹泻的风险因素。结果显示,受访的57个奶牛场中,犊牛腹泻年平均发病率为22.53%(2.50%~97.50%,分位数:1.0%~80.0%);问卷所得信息经整理分析后展示了受访奶牛场在产犊管理、初乳管理、犊牛日常饲养管理和腹泻犊牛治疗方面的现状;风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寒冷季节、初乳采用60℃1 h的巴氏杀菌程序、产圈垫料更换频率低于1次/2周、奶桶消毒频率低于1次/7 d、仅采用口服补液治疗腹泻犊牛均与犊牛腹泻发病率呈正相关;出生2 h和出生12 h进行脐带消毒、产圈垫料更换频率为1周1次、使用独立的产圈、使用初乳折射仪检测初乳质量、由兽医或犊牛饲养员饲喂初乳、以抗生素为主配合口服或静脉补液和以口服补液为主配合抗生素治疗犊牛腹泻与犊牛腹泻发病率呈负相关。本调查归纳总结了当前国内奶牛场犊牛饲养管理现状,分析了导致犊牛腹泻的相应风险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国内犊牛饲养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兽医学报》2015,(10):1674-1677
随机选取6~35日龄自然状态下腹泻犊牦牛和正常犊牦牛各12头,对12例腹泻牛进行3d治疗并观察疗效;采集腹泻犊牛治疗前、后及8头正常犊牛血清,同时对剩余4头正常犊每天饲喂该药剂并采集血清分析。结果显示口服凝胶剂对犊牦牛临床腹泻的治愈率为75%(9/12),总有效率达到91.67%(11/12)。血清生化结果显示,各组间Mg2+和CRE差异均不显著(P0.05);血清CRP在腹泻犊牛中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腹泻治疗前组血清中Ca2+、Cl-、Na+、血清P、TP、ALB、ALP、ALT和AST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组血清中Ca2+、ALB、ALT、AST较治疗前组显著升高(P0.05),且血清Ca2+、ALB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犊牛饲喂药剂前后血清中AST、ALP、ALT活性物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口服凝胶剂对治疗犊牦牛腹泻有效,对正常犊牦牛无不良影响;正常犊牦牛与腹泻犊牛血清生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下痢是犊牛哺乳期常发的一种胃肠疾病。本地区乳用犊牛发生较多。单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 ,常呈反复发作 ,故称顽固性下痢。本院近几年来 ,对收治的数十头病例 ,采取中西药合用的治疗方法 ,全部治愈。现将治疗情况及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症状发病较轻的病犊 ,精神不振 ,喜卧 ,食欲减少 ,体温一般正常或稍低。腹泻 ,粪便多先呈粥样 ,后可呈水样稀便 ,黄色、深黄色或暗绿色。若治疗不及时 ,发生脱水而转为中毒性下痢。此时精神沉郁 ,目光呆滞 ,食欲废绝。全身衰弱无力 ,躺卧地上、头颈伸直且向后仰。体温升高时 ,刺激反应减弱 ,全身震…  相似文献   

20.
犊牛下痢是一种发病率高、病因复杂、难以治愈、死亡率高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伴有腹泻症状的胃肠炎、全身中毒和肌体脱水。该病冬春季节多发,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发生于1~3日龄犊牛。病犊和带菌动物为该病的传染源,自然感染多由污染的饲料、饮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