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公元前900年中国使用雄磺(砒霜、硫化物)防治庭院害虫以来,人类为了食物和生存,用自己手中的有毒物质同害虫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直到40年代初无机化合物如砷、汞、铜、铅和钡,天然植物产品如烟草、松脂以及除虫菊和鱼藤粉还是重要的害虫防治剂.采用“第二代杀虫剂”包括有机磷酸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氯类和合成除虫菊酯类,对提高粮食产量作出  相似文献   

2.
通过1983~1986年的研究表明:小麦纹枯病的田间流行基本符合“S”形曲线。四年来的综合模式为:Xt=1-1/1+0.0032e~(0.0389t)。其发生主要受品种、菌源量、寄主密度、气候条件等因子的影响。由于该病在我区低坝河谷区发生已较普遍,菌源十分广泛,我区主栽品种均不抗病,当地尚无防治习惯,菌量会逐年累积;今后几年内不可能培育出十分抗病的品种。预计在“七五”期间,此病在我区的发生面积将逐年增加,危害程度将日趋严  相似文献   

3.
粘虫为我国重要农作物害虫之一。自六十年代以来,对我国粘虫迁飞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明确了粘虫的逐代迁飞为害和不同发生区的虫源性质等问题,这就为我国开展粘虫异地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扼要介绍了我们从1979年以来对粘虫几个主要发生世代区的发生趋势进行了异地预测。其主要方法是制定统一测报调查方法,在不同发生世代区选有代表性的测报站进行系统调查,并通过“模式电报”的方式传递虫情信息,结合发生区的作物条件以及天气预报等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不同世代区的历史资料,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判别分  相似文献   

4.
三年控制棉铃虫取得的成效及今后治理对策建议邵振润,徐晓海,黄辉(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100026)棉铃虫是影响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害虫。随着耕作栽培制度的变化,农田生态条件的改变,以及天气条件等因素比较有利,棉铃虫已由过去间歇性严重发生危...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1985年10月14~18日在美国密西根州Harbor sprlng召开的有28名学者参加的讲论会形成的工作文件,该文件提出了今后十年植物保护研究急需解决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包括30多个研究专题。  相似文献   

6.
甘肃陇东1985年小麦条锈病特大流行,其特点:一、是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主;二、是流行速率快,盛发期提前。近年来,陇东及毗邻地区条锈病频频发生和该区连年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这是特大流行的重要基础;84年冬季积雪时间长,85年早春及五月份雨量充沛则是特大流行的决定因素。今后五年,以菌源基础而言,86年春,秋两季大范围内条锈病发生极轻;在品种上,整体抗性、耐锈性将有所加强,抗锈基因比较丰富,抗源布局将趋合理;从长期天气趋势来看,今后五至十年,天气将进入干期。再者,由于粉锈宁等高效杀菌剂的  相似文献   

7.
土壤侵蚀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环境下4种典型坡面上坡顶、坡肩、坡背、坡脚和坡趾5个不同地形部位137Cs的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指标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用来表征土壤侵蚀程度的137Cs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容重、电导率、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细菌菌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土壤容重随着137Cs含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土壤电导率、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呈下降趋势,而土壤细菌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土壤侵蚀过程能够直接影响土壤养分在坡面上的空间分布及土壤结构,通过影响土壤性质,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长环境和营养物质的含量,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1992年夏秋大斑病在京郊玉米上突然暴发成灾,造成很大损失。为找到发病原因并为今后控制病害的发生提供依据,我们对大斑病的发生、危害进行了调查,现介绍如下。1 发生情况与危害京郊玉米栽培制度以麦后平播方式为主,1992年达230万亩,其中紧凑型品种占160万亩,平均亩产400公斤以上,紧凑型品种甚至超500公斤。大斑病已多年没有流行,这次突然暴发成灾,给生产造成较大损失,据  相似文献   

9.
农田耕种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析连续耕种5、10、15、20、30年农田土壤的4种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得出结论: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灌溉、耕作、施肥等人类生产活动改变了酶在各土层间的活性格局。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随年限的增加总体趋势增加,有机质和土壤水分变化类似,一致表现出"N"形的变化趋势,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呈现"M"形的相似变化...  相似文献   

10.
伴随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的恢复,农药管理工作经历了三十载。30年来,在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农业部的领导和全体农药管理人员的奋发努力下,我国农药管理取得了辉煌成绩。农药管理实现了规范化、信息化、  相似文献   

11.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1965年以来没有发生全国性大流行,关中、华北广大冬麦区也没有发生全区性大流行。这种良好局面,在今后五年里将继续保持。倘若出现象1964年的异常气候,即使锈病流行,其严重程度比当时要小得多。主要原因是:品种多,在大范围内逐步形成品种合理布局,品种抗性水平不断提高;在越夏区翻耕灭茬,冬改春,农还牧,减少越夏菌源;在冬麦区实行麦苞两熟,稻麦两熟,克服早播,控制秋苗发病,锐减越冬菌源。在西南及江汉流域麦区,一般年份秋苗发病重,气象条件好,安康、商洛和湖  相似文献   

12.
陇南地区小麦种植由于垂直分布悬殊,条锈病菌在该区内既能越冬又能越夏。不仅是我国条锈重要的越夏区之一,而且还是常发易变区。解放三十多年来该区小麦品种抗锈性的丧失大体经历了五次重大的变化,导致条锈病曾十一次大流行和中度流行。从三十多年来小麦条锈菌病的发生史看出,小麦品种的单一化和抗锈亲本的单一化是导致条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自1978年以后,全区普遍采取“以抗锈为前提、多抗源、多品种……”的良种推广原则和“在不同区域种植不同抗源品种”的品种布局原则,八年中,也有气候条件对条锈病发生十分有利的年份,但条锈病一直未造成较大的流行,据种子部门预测,今后随着种子工作的加强,  相似文献   

13.
(一)水稻病虫1、稻瘟病在今后几年内,本病在常发区将有较高的流行频率,在一些地区,虽然扩大了抗病品种栽培面积,但因主栽品种比较单一以及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品种丧失抗性较快,加之早稻薄膜育秧面积不断扩大,秧苗发病率高,田间初始菌量大,所以到“七五”期间的后期,本病将会加重,有大量流行的可能。2、水稻纹枯病:本病发病面积在扩大,为害程度渐趋严重。目前因缺乏抗病品种,氮素化肥用量大幅度增加,土壤中有大量菌核积存,而药剂供应又感不足,在低海拔,低纬度的高产稻区,将成为常发性为害最大的病害。  相似文献   

14.
1996年陇南地区小麦条锈病局部发生严重,整个麦区呈区域性流行,病害发生程度属中度偏重发生年,发病面积16.7hm以上。发生特点是突发性流行,流行期偏迟,4月上、中旬仅个别地块发病,6月上旬后,该地小麦条锈病普遍发生,部分重病田普遍率和严重度达到“双百”。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是,新的毒性小种上升,导致生产品种抗性丧失;气候条件有利于条锈病发生;1996年四川省小麦条锈病发生严重且早于陇南,为陇南麦区提供了大量菌源。  相似文献   

15.
杨勤建 《广西植保》2013,26(1):21-22
环江县2012年中稻后期受第5代稻飞虱(主要为褐飞虱,发生时段7月下旬~8月中旬[1],实际为第4、第5代重叠发生为害。)发生为害,全县发生面积0.67~0.8万公顷次,占中稻种植面积的54%~65%,其中发生程度达5级以上的面积0.13~0.2万公顷次,  相似文献   

16.
根据青海湖流域1987—2010年5期遥感图像解译,在青海湖北部区域存在毗邻的30 a未曾变动草地和耕地。以这两类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0~60 cm土层的土壤总碳、土壤全氮、土壤粒度组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和耕地土壤总碳和全氮含量以30 cm为界,分异明显,界上草地总碳和全氮含量大于耕地,而界下两者之间差异较小。另外,草地总碳和全氮含量最大值出现在0~10 cm,耕地总碳和全氮含量最大值出现在10~20 cm。草地和耕地粒度组成上都属于砂黏壤级,其中草地粉砂和黏粒大于耕地,而砂含量小于耕地。30 cm以上,草地和耕地间土壤粒度组分差异大,30 cm以下差异小。草地土壤黏粒和粉砂组分与总碳(P0.05)、全氮(P0.01)呈显著相关,而土壤砂粒组分与其相关性不显著;耕地总碳和全氮与各土壤粒级组分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一、发生情况为澄清我省棉花枯、黄萎病发生与分布情况,全省各地区、市、县农业局和棉办两个单位,都联合召开了专门会议,安排了调查工作。先后经过组织力量,技术培训,田间调查、资料整理等四个阶段,全面胜利完成了1982年棉花枯、黄萎病夏秋两次调查任务。调查面积923.5万亩,占全省植棉面积84%。发生枯、黄萎病的县95个,占植棉县  相似文献   

18.
2006年5~8月,受到珍珠、杰拉华、碧利斯、格美、派比安、桑美等多次台风外围影响,稻褐飞虱长翅成虫迁入早且主迁期多批次大量迁入我市,7月下旬到8月出现典型的“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天气,第3代若虫羽化为短翅成虫比例特高。全市中稻第4代和晚稻第五代稻褐飞虱特大暴发,是自197  相似文献   

19.
近30年气候变化对小陇山林业资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1985年、1994年甘肃小陇山林区两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1998年、2000年两次森林资源统计资料分析,得出近30a来该区森林资源呈减少趋势,以20世纪90年代最为严重。利用区内70~90年代主要气象要素的演变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量化计算得出影响森林资源正常生产的主要气象条件是年≥0℃积温及降水量,且水热的合理匹配更为重要。其适宜的水热匹配指标:年均降水量525mm,以495~555mm为宜,年≥0℃积温3930(℃.d),以3555~4340(℃.d)最佳。区内90年代以来降水减少,气候变暖,水热匹配极差,年3930(℃.d)积温线显著北抬;525mm雨量线明显南压,干暖气候的快速演变是造成该区森林线南移,森林资源锐减的主要气候原因。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新疆降水量及雨日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利用新疆1971-2006年98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新疆年和四季降水量及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及雨日的空间分布均为北疆大于南疆,山区大于平原,二者长期变化的空间分布相似程度较低,有些地区甚至完全相反。南疆大部地区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雨日增加而造成的;北疆大部地区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