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菊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白菊花,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解毒消肿的功效。药菊的全部类型皆由人工杂交产生,品种极多,但常以白菊花(甘菊花)、黄菊花(黄甘菊)入药,全国各地广为栽培。由于产地与加工方法不同,药菊的商品名目繁多,著名的有:河南的怀菊,安徽的贡菊(徽菊)、滁菊和亳菊,山东的济菊,四川的川菊,浙江的杭菊等。除杭菊多呈玉白色或黄色,怀菊、川菊多为白色微带紫色外,其余多呈白色或黄白色。由于菊花为大宗药材,用量大,且生产周期短、投入少、见效快,是一个很有开发价值的种植项目。栽培技术要点选地整地。…  相似文献   

2.
药菊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白菊花,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解毒消肿的功效.药菊的全部类型皆由人工杂交产生,品种极多,花序变化多端,形色尤为奇异.目前,常以白菊花(甘菊花)、黄菊花(黄甘菊)入药.全国各地广为栽培,由于产地与加工方法不同,药菊的商品名目繁多,著名的有:河南的怀菊,安徽的贡菊(徽菊)、滁菊和毫菊,山东济南,四川的川菊,浙江的杭菊等.  相似文献   

3.
药菊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白菊花,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解毒消肿的功效。药菊的全部类型皆由人工杂交产生,品种极多,花序变化多端,形色尤为奇异。目前,常以白菊花(甘菊花)、黄菊花(黄甘菊)入药。全国各地广为栽培,由于产地与加工方法不同,药菊的商品名目繁多,著名  相似文献   

4.
药菊的栽培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新群 《农友》2002,(11):12-12
药菊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白菊花,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解毒消肿的功效。目前,常以白菊花(甘菊花)、黄菊花(黄城菊)入药。全国各地广为栽培。由于菊花为大宗药材,用量大,且生产周期短、投入少、见效快,是一个很有开发价值的种植项目。  相似文献   

5.
菊花     
菊花别名毫菊、滁菊、贡菊、抗菊、怀菊、川菊、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等功效。菊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60-150厘米,茎直立。全株被白色绒毛,基部常木质化,上部多分枝。叶片卵形,长4-10厘米,宽3-7厘米,边缘羽状深裂,裂片具粗锯齿,叶而深绿色,  相似文献   

6.
<正>一、品种概况菊花原产中国,是菊科菊属宿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菊花的栽培历史悠久,相传自晋代开始,迄今已有1600余年之久,品种可多达数千个。菊花分为艺菊和药菊两大类。艺菊主要供观赏用,品种极多。药菊头花小,变化不大,黄色或白色,如杭菊花、白菊花,摘取头花晒干后入药,有散风清热、明目平肝功效。菊花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是很多省市的代表性花,在北京、南京、上海、杭州、青岛、天津、开封、武汉、成都、长沙、湘潭、西安、沈阳、广州、中山等市为盛。目  相似文献   

7.
<正>菊花为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异名菊华、秋鞠、女华、甘菊、真菊、黄花等。我国的药用菊花,因产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分怀菊、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济菊、川菊等。  相似文献   

8.
药用菊花属菊科属.菊属有30余种,中国原产17种,主要有野菊、黄菊、毛华菊、项菊、川菊、毫菊、怀菊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它不仅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如贡菊还可以入药,则有疏风散热、养肝瞑目、清凉解毒等功效.  相似文献   

9.
菊花     
菊花别名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川菊 ,味甘、苦 ,性微寒 ,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等功效。菊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高60—150厘米 ,茎直立。全株被白色绒毛 ,基部常木质化 ,上部多分枝。叶片卵形 ,长4—10厘米 ,宽3—7厘米 ,边缘羽状深裂 ,裂片具粗锯齿 ,叶面深绿色 ,先端钝、基部宽楔形 ,略下延 ,具叶柄。头状花序 ,顶生或腋生 ,直径2.5—6.5厘米 ,花冠为舌状 ,白色而中心深黄 ,花期9—11月。菊花为短日照植物 ,在短日照下能提早开花 ,喜阳光 ,忌荫蔽 ,喜温暖 ,但亦能耐寒 ,喜湿润的气候和肥沃土壤。我省新余、东…  相似文献   

10.
由于近年兴起的养生保健.菊花用量大增,但菊花品种多、产能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菊花行情。除了贡菊、药用菊,还有杭菊与怀菊两大系列。杭菊主产于江苏、浙江,近年安徽、湖北也有不少产量√际菊花义分为祁白菊、毫白菊、禹白菊、晋白菊几个品系.现仅以祁白菊与毫自菊为例,看一看菊花行情如何?  相似文献   

11.
正药用菊花为菊科、菊属植物的干燥花序,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菊花味甘苦,微寒,散风,清热解毒,主治外感风寒或风温初起、发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疔疮肿毒等[1],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等地,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等,由于花的颜色不同,又分为黄菊花和白菊花[2]。  相似文献   

12.
无公害饮用菊花是指用于泡饮、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标准的保健食品,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花器中含有菊花甙、腺嘌呤、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之功效。通常也作药用。主要品种有贡菊、滁菊、杭白菊、亳菊、怀菊、济菊等。为确保饮用菊花的质量,做好无公害饮用菊花的检验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正> 药菊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白菊花,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解毒消肿的功效。药菊的全部类型皆由人工杂交产生,品种极多,花序变化多端,形色尤为奇异,是一个很有开发价值的种植项目。 1.选地整地。选地势高燥、土层厚而肥沃、排灌方便的沙质壤土种植。耕地前施足底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经发酵的农家肥1500~2000千克,壮根剂2千克(2袋)、活性高效有机肥2袋,再翻耕耙细以备栽植。 2.繁殖方法。有分株和扦插两种方法。①分株法:在采收菊花时,选生长健壮、开花多的植株为种菊,留根不动,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常规压片对我国药用菊花21个栽培类型制备染色体标本,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21个栽培类型为混倍体,多为六倍体,也有个别为四倍体(‘黄药菊’)和五倍体(‘大黄菊’)。最长/最短染色体的范围为1.77~3.86,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8.60%~62.96%,‘滁菊’、‘大亳菊’、‘小亳菊’、‘异种大白菊’和‘小白菊’的核型为2A型,其他16个类型为2B型。21个药用菊花染色体呈现多态性,而且各个类型之间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随体的有无均不同。  相似文献   

15.
药菊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白菊花,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解毒消肿的苏效.  相似文献   

16.
正菊又称鞠,是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按用途可分为观赏菊、食用菊、药用菊、茶用菊等。药用菊花以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入药,按产地和加工方法可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等。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功效,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1])。菊花还可用作茶饮,有散风清热、  相似文献   

17.
<正>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菊花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根据其用途可分为观赏菊、食用菊、药用菊等。药用菊花由于其形态、产地、加工方法的差异,主要有"杭菊""贡菊""亳菊""滁菊""怀菊"等类型。河南省近年来部分地区还引种有杭菊、贡菊、黄金菊、野金菊等栽培类型。药菊栽培类型引种到河南省后,不同药菊栽培类型的质量特征已有报道。为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8.
艺菊史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菊花(Dendranthema×morifolium)原产中国,在华已有16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它的品种丰富异常,变异层出不穷。菊花是当今全球商品性生产总产值最高的名花。 提起菊花,人们就会想到屈原的名句“夕餐秋菊之落英”和《礼记》:“季秋之月,菊有黄华”。其实,这里的“菊”或“秋菊”,是和“战地黄花分外香”的“黄花”一样,都是指的野菊(D.indicum)。野菊花小而繁,色黄,叶碎,我国南北均多野生、它之见重于古人,主要因其有药用、饮用及食用等经济价值。野菊是家菊(即栽培菊,菊花亦属之)的重要祖先之一,但非唯一的原种。  相似文献   

19.
怀菊花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 菊花 因产 于 古怀 庆府( 今 河南 省焦作 市 辖区 )一带 而 得名 。它 以花 入 药,具 有疏 散 风 热 、清 利 头 目 、平 抑 肝 阳 、解毒消 肿 之功 能。 怀 菊 花系 多 年 生 宿 根 性 草 本 植 物 。春 季从 根 际 分 生出 成 丛 的 细 苗 ,秋 季 自茎 顶或 由 叶 腋 着生 头 状 花 序 ,花 色 一 般为 白色 或 黄 色 。冬 季 地 上 部 老 茎 枯 死 ,而根 状 茎仍 存活 在 土中 。其 栽种 距今 已有 3000多 年 的 历 史 。 得 天 独 厚 的 自 然条 件 , 使 怀 菊 形 成 了 独 特 的 质 地 和 药效 ,也 形 成 了一 套 自 有 的 栽 培 …  相似文献   

20.
菊花的微观形态结构与抗蚜虫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黄菊(Dendranthema morifolfum)和白菊(Dendranthema indicum)两个品种的菊花对小管长蚜(Macroaiphoniella sanborni[Gillette])又名菊姖长管蚜抗虫性的研究,发现白菊对该蚜虫较有抗性,而较喜欢吸吃黄菊产生为害。两种菊花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中发现白菊花叶片的表皮毛、腺体较多,其叶片上的腊质也较厚,这对抗蚜虫的为害均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