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玲  张昕  邓晟  王卿 《中国棉花》2018,45(7):32-34
分析2014―2017年长江流域和江苏省区域试验(简称“区试”)中棉花品种(含品系及杂交组合,以下统称“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棉花品种的枯萎病抗性较高,在2015年和2017年长江流域区试以及2015―2017年江苏省区试中,抗及高抗枯萎病的棉花品种比例占当年参加鉴定品种的50%以上,而且2015―201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的棉花品种对枯萎病抗性的整体水平要高于参加长江流域区试的棉花品种。除了2017年的长江流域区试和2016年的江苏省区试之外,中熟杂交种对枯萎病抗性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近2年参试棉花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差异变大,高抗枯萎病和感枯萎病的比例都增加。因此,对棉花品种的枯萎病抗性鉴定还应从严把关。  相似文献   

2.
陆地棉黄萎病抗性遗传及利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棉花抗病遗传机理研究与深入探讨是提高棉花抗病育种成效的基础。国内外学者目前对黄萎病抗性遗传单项研究较多,所得结论由于种种原因(如材料、菌系、方法等)尚存不少分歧,而对所用抗源材料进行综合研究者则甚少。为此,我们对几个国内外陆地棉抗黄、枯萎病品种的抗性、产量及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3.
由于棉花黄萎病与枯萎病一样在全国各棉区大面积发生,且该两病症状混淆难以区分,使参与枯萎病鉴定的棉花品种无法避免黄萎病种子带菌,从而造成棉花枯萎病抗性鉴定中对抗病性定性不准确的问题.针对此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一致确定棉花枯萎病抗性鉴定改为室内苗期进行,以避免枯萎病抗性鉴定不准确的问题.为了将棉花枯萎病室内抗性鉴定作为棉花枯萎病抗性鉴定的统一方法,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理学专家简桂良、孙文姬、马存等人共同起草拟定的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标准号:GB/T 22101.4-2009).因此,作者承担的2009年江西省棉花区域试验抗枯萎病性鉴定,采用了此国家标准的第四部分--棉花枯萎病的评价技术规范[1]进行,现将实施情况的和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白皮小麦抗穗发芽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从影响穗发芽的因素、抗性机理、遗传特性及抗性品种选育等方面综述了当前我国白皮小麦抗穗发芽的研究进展。认为抗穗发芽与种皮色级、穗部性状、吸水速率、α-淀粉酶活性及ABA等激素有关;低α-淀粉活性是抗穗发芽的主要机理;抗穗发芽的遗传主要是由数量性状控制,抗性的显隐性因子组合的不同在而不同,而且有明显的倾母遗传特点,仅有少数组合表现出主效基因的作用;对于抗穗发芽白皮小麦的选育,主要是利用种子休眠性来  相似文献   

5.
为检测转Cry5Aa基因棉花品系的遗传稳定性,为品种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本研究结合大田性状比较、卡那霉素检测和PCR分子检测,研究转Cry5Aa基因棉花品系杂交后代遗传特性和群体遗传特性的稳定性,结果表明:F1代均为抗性个体,F2代正反交组合抗性分离比例均接近3∶1,表明外源基因为显性并稳定插入到基因组中,说明JX0010品系抗虫性状纯合度高,性状一致性好。  相似文献   

6.
朱玉淋 《中国棉花》2008,35(11):25-28
鉴定分析282份棉花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结果表明遗传信息非常丰富,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1.90,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排序:株高>生育期>第一果枝节位>衣分>果枝数>铃重>枯萎病发病率>百粒籽棉重>单株结铃数>分梳长度>枯萎病指>衣指。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7个类群,其中第4类高抗枯萎病,主要农艺经济性状适中,是河西走廊新品种选育的首选亲本;第7类果枝数多、铃重重,生育期、第一果枝节位、株高等性状指标符合机采棉品种农艺要求,是该区机采棉新品种选育的理想亲本。  相似文献   

7.
鉴定分析282份棉花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结果表明遗传信息非常丰富,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1.90,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排序:株高>生育期>第一果枝节位>衣分>果枝数>铃重>枯萎病发病率>百粒籽棉重>单株结铃数>分梳长度>枯萎病指>衣指。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7个类群,其中第4类高抗枯萎病,主要农艺经济性状适中,是河西走廊新品种选育的首选亲本;第7类果枝数多、铃重重,生育期、第一果枝节位、株高等性状指标符合机采棉品种农艺要求,是该区机采棉新品种选育的理想亲本。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7-2009年河南省杂交棉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组合)的资料,对比分析了杂交棉的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的发展趋势及变异性。结果表明:河南棉花杂交种的品质性状更加优化,且较稳定,但马克隆值较大;植株趋于高大,第一果枝着生节位升高,枯萎病抗性下降,黄萎病抗性略有提高;产量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中衣分保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国外棉花枯萎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枯萎病首先于1891年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发现,现在除澳大利亚外几乎遍及世界各产棉国。抗病机制是由于物理阻碍或化学抑菌作用所致,或者是两者同时存在的结果,但化学抑菌起着主导作用。一般认为,抗棉花枯萎病性遗传是多基因控制的,或是1个主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所控制,或者由2个显性基因和1个抑制基因控制;也有认为是受显性单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10.
鲁棉1号对棉花枯萎病高度感染已为试验和生产实践所证实,但对棉花黄萎病抗性则各地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属于耐病类型,有的认为属于感病类型。为明确鲁棉1号对黄萎病的抗性,以及对不同地区黄萎病菌的反应,我们于1980—1981年进行了三次鉴定试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西瓜种质创新途径及创新种质的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用综合性状优良的栽培西瓜品种与高抗西瓜枯萎病的野生西瓜杂交,后代在病圃中经连续多代抗性筛选和自匀纯化,选育出4份抗性材料。采用生物技术将对西瓜枯萎病免疫的瓠瓜DNA导入西瓜,选育出4份性状稳定的抗性材料,苗期接种鉴定和疫土自然接种鉴定的结果均表明,选育出的这8份材料中有2份高抗枯萎病,6份中抗枯萎病。  相似文献   

12.
枯萎病是棉花生产上最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分布广、危害重。种植抗枯萎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准确而快速地筛选抗源是抗病育种的前提。近年来,刘士庄等利用兔血球凝集技术以种子作为对象测定棉花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具有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13.
对2015-2020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区域试验的192个棉花品种(系)枯萎病、黄萎病的抗性分析,为棉花抗病育种及品种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参试棉花品种(系)未出现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免疫的品种;参试棉花品种(系)对枯萎病的抗性水平较高,除2018年高抗和抗病品种(系)占比为 88.2%外,其他年份均在92%以上;参试的品种(系)的黄萎病抗性水平除2017年较高外,其余各年均较低,以耐病为主,6年耐病品种(系)平均占比为56.2%;参试品种的总体抗枯萎病指数(rF)远大于总体抗黄萎病指数(rV)和总体兼抗指数(rFV),各年份均表现为rF>rV>rFV,且三者均呈振荡上升趋势;早中熟常规棉的抗枯萎病、黄萎病性及兼抗性表现均优于早熟常规棉。可见,黄萎病抗性的提高是西北内陆棉区选育兼抗棉花品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为了鉴定湖南省棉花品种的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性情况,于2014~2015年对参加区域试验的和育种单位委托鉴定的共33份材料进行了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性鉴定。鉴定结果为:抗枯萎病材料有3份,占鉴定材料的9.1%,高抗枯萎病材料有1份,占3.0%,耐枯萎病材料21份,占63.6%,感枯萎病材料8份,占24.3%;抗黄萎病材料有2份,占鉴定材料的6.1%;高抗黄萎病材料2份,占6.1%;耐黄萎病材料14份,占42.4%;感黄萎病材料15份,占45.4%。比较枯萎病和黄萎病平均病指,表明参试材料对黄萎病抗性远不及对枯萎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5.
刘子记  朱婕  牛玉  杨衍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8):1501-1506
苦瓜枯萎病是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引起的真菌病害,探明苦瓜枯萎病的抗性遗传机制对制定抗病育种策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抗枯萎病苦瓜材料 Thai4-6 和感病材料 CN19-1 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基于该组合 6 世代遗传群体(P1、P2、F1、F2、BCP1 和 BCP2),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枯萎病抗性遗传特性。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杂交组合的枯萎病抗性呈连续分布,最适模型为 2 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 基因遗传模型(E-1),2 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13.85,显性效应值分别是 25.58 和 34.26,主基因遗传率在 BCP1、 BCP2 和 F2 中分别是 86.03%、80.34%和 94.25%,表明该组合枯萎病抗性主要受 2 对主基因控制。环境因素引起的 变异在 3 个分离世代群体中分别占 13.97%、14.06%和 5.75%。本研究可为抗枯萎病苦瓜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比较分析了2006-2011年山东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抗枯、黄萎病鉴定结果的病情指数和不同抗性品种(系)所占年度总样的比例。从鉴定结果可以看出,近年来参加山东省棉花新品种区试的品种(系)对棉花枯萎病的抗性水平显著提高,尤其近两年来参加区试的新品种(系)对枯萎病的抗性均达抗或高抗水平;对黄萎病的抗性也明显增强,2010年和2011年达到抗和高抗棉花黄萎病的品种样次占全年的60%。  相似文献   

17.
提起棉花枯萎病.棉农们常有“谈病色变”之感。我省棉田枯萎面积近些年正不断扩大,现已达100余市一般感染枯萎病的棉田.棉花要比无病棉田减产20~30%,高的减产达50%以上,它是棉花生产上的一项顽疾。80年代以来,由于抗病品种的逐步推广,棉花枯萎病的为害程度有所减轻,也棉花抗病品种的抗病能力和抗病时间是有限度的。这是因为.抗病棉种只能抑制土壤中部分枯萎病的生理小种,当抗病品种及其抗性发生退化、新的生理小种产生之后,抗病品种的抗病能力就.会不断消失。除了逐年更换抗病品种、增强棉花抗枯萎病的能力外,近几年随着生…  相似文献   

18.
本课题组以棉花病害综合防治为中心,开展棉花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棉花抗病性鉴定及抗性机理、棉花枯黄萎病菌遗传多样性及致病相关基因分析、转基因棉花环境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棉花品种遗传改良成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安徽省审定的96个中熟春棉品种的性状数据,分析了安徽省育成棉花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的遗传改良成效和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安徽省育成棉花品种平均皮棉产量为1341.03 kg·hm-2,产量潜力以每年20.37 kg·hm-2的速度增长;产量呈对数型增长趋势,平均比对照增产7.87%,预计下一个五年平均产量将达到1591.48 kg·hm-2。纤维品质各项主要指标变化幅度较小,品质一致性好,纤维长度和强度的协调性逐步提高;但缺少高强度的优质棉品种,杂交种麦克隆值偏高、纤维偏粗。对枯萎病具有较好的抗(耐)性,但抗性水平呈下降的趋势;对黄萎病的抗性水平集中在耐病范围,缺乏高抗黄萎病和对枯、黄萎病兼抗型品种。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棉花育种的主攻目标是解决产量与纤维品质的矛盾,提高纤维强度,降低麦克隆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适合湘西北地区种植的抗性品种,于2016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引进该所育成的中植棉2号、中植棉6号、中植棉8号和新植5号共4个品种,在桃源县进行抗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植棉2号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级别均高于其他试验品种,丰产性也较好,是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发生较严重区域选择种植的品种。建议湘西北地区尝试引进种植,在利用好该品种良好抗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栽培技术,才能确保棉花生产有个好的收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