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2.
为评估酒泉市农田土壤肥力状况,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以酒泉市5县(市、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 6项肥力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酒泉市农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普遍偏低,磷素丰富,钾素中等,pH偏碱性,农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但变化不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引起酒泉市农田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因子为有机质,酒泉市农田土壤综合肥力从高到低依次为肃州区、瓜州县、敦煌市、玉门市、金塔县。综上,酒泉市的土壤肥力总体水平良好,建议遵守补充有机肥和氮肥、减施磷肥及稳施钾肥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潢川县粮食生产及作物施肥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网格布点法取样322个进行化学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全县土壤全氮含量为0.48~2.77 g/kg,全磷含量为0.15~0.86 g/kg,有机质含量为6.00~41.80 g/kg,速效磷含量为0.10~68.90 mg/kg,速效钾含量为21.10~255.90 mg/kg,缓效钾含量为15.40~1 539.70 mg/kg,pH值范围为4.93~7.95,阳离子交换量为0.40~31.20 cmol/kg;将土壤肥力分级,依次为:一等地占0.9%,二等地占5.3%,三等地占40.1%,四等地占49.4%,五等地占4.3%。[结论]中低产田合计占53.7%,需进一步采取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4.
5.
6.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西省核桃主产区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旨在对山西核桃(Juglans regia L.)主产区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丰缺诊断和肥力综合评价,为核桃种植区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在山西核桃主产区汾阳、左权、盂县、黎城和古县,采集228个土壤样品,测定了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铁、锰、铜和锌等9个肥力指标,对养分状况进行丰... 相似文献
7.
以大兴安岭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var. mongolica)低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不同改造模式下土壤肥力的评价体系,计算各改造样地的综合得分。结果表明:蒙古栎低质林诱导改造后,土壤肥力综合得分最高的是10 m×10 m(G_2),根据评价结果可知林窗改造优于带状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8.
用电子计算机对土壤有机质的16个评价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这些指标可归结为三个主成分:一是土壤有机质数量、活性和品质的综合量度;二是土壤有机质不同组分与矿物质复合状况的量度;三是土壤腐殖化程度的量度。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明确红壤稻区典型县域农业生产中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以及当前土壤肥力水平,为红壤稻田土壤培肥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数据收集和野外采样分析得到江西省进贤县1982年、2008年和2017年3个时期稻田耕层土壤属性的数据,统一选取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作为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指标,首先对3个时期各项肥力指标进行常规统计和差异性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找出不同时期肥力差异的关键因子并确定权重,通过隶属度函数得到各项肥力指标的隶属度值,将各项肥力指标的权重和隶属度值加乘得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最后结合土壤各项肥力指标和综合肥力指数的GIS空间分布图探究该区域稻田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982—2017年进贤县稻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土壤pH呈下降趋势。1982、2008和2017年3个时期进贤县土壤pH的平均值分别为5.9、5.1、4.8,年均下降0.03个单位;35年来土壤pH整体由西部向东南和西北下降速率逐渐减低,2017年99%的稻田土壤处于酸性水平(4.5—5.5)。35年间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由28.1 g·kg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新疆若羌县70 块红枣生产园土壤肥力进行评价,以期为该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应用实验室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土样酸碱度(pH)、有机质(OM)、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铁(Fe)、锰(Mn)、铜(Cu)、锌(Zn),根据全国第2 次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和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分级标准将70 块红枣生产园土壤肥力进行分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红枣生产园土壤肥力指数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若羌县红枣生产园土壤AP、AK 含量较充足外,绝大多数红枣生产园OM、AN、Fe、Mn、Cu、Zn 含量处于低或很低状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70 块红枣生产园划分为4 个主成分,以此构建的土壤肥力指数评价模型表明若羌县无“高”土壤肥力生产园,而“中”“低”土壤肥力生产园各占50%,由此可见,若羌县红枣生产园土壤肥力普遍不高。可将优先提高土壤OM、AN 含量,维持土壤AP 和AK 含量,持续改善土壤Fe、Mn、Cu 和Zn 含量作为重点,从而实现土壤肥力的提高,为若羌县红枣提质增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广西耕地压力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为广西有关部门制定保护耕地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980~2014年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研究广西耕地压力水平变化规律,以各市级行政区划为评价单元,通过建立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耕地压力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耕地压力驱动力进行探究。【结果】1980~2014年的35年中,广西耕地压力有12个年份处于一级水平,19个年份处于二级水平,4个年份处于三级水平;以各市2005~2014年耕地压力平均值作为该市耕地压力的平均水平,其中崇左、百色、来宾、柳州、防城港、南宁、河池、贵港市的耕地压力值均低于同期广西全区平均水平。影响广西耕地压力指数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城镇化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人均GDP、总人口数、农民人均纯收入、粮食单产水平和人均耕地面积等。【建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降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提高人均GDP;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严格把控耕地数量,保证人均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四大植烟区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川省4个植烟区(攀枝花、广元、宜宾、泸州)的土壤样本进行养分测定,选取了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p H、速效钾、碱解氮、全氮、全磷和全钾8项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隶属度函数模型确定各评价因子隶属度值,进而根据加乘法原理计算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最后根据各样地IFI得分对土壤肥力进行分级。结果表明,攀枝花和广元植烟区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含量都偏低,泸州植烟区除碱解氮外其他营养成分含量都适中,适宜烟草生长,土壤肥力较高。四川省4个植烟区土壤肥力可分为Ⅰ级(较高),Ⅱ级(中等),Ⅲ级(较低),Ⅳ级(低)四个等级。4个植烟区土壤肥力质量排名为泸州广元宜宾攀枝花。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三峡库区最大的库中湖——汉丰湖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汉丰湖来水区、湖区、出水区设置14个采样点,于2015年每月下旬在各点位采集水样并分析主要水质指标,综合运用多种统计评价方法,解析汉丰湖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主导因素。结果表明,汉丰湖水质空间变化可聚类为4个区域:南河来水区(区域1)、东河来水区(区域2)、汉丰湖上游(区域3)和汉丰湖中下游(区域4),其月份变化可聚类为2个时段:蓄水期(1-2月及9-12月)和泄水期(3-8月)。营养状态指数分析显示区域4中的调节坝(HF5)及调节坝下(XJ1)水质呈中营养状态,而其余点位及区域水质均为轻度富营养,各月份水质表现为1月、12月为中营养,10月为中度富营养,其他月份均为轻度富营养。汉丰湖水体中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磷(TP)、可溶性磷(DP)、正磷酸盐(PO43--P)、高锰酸盐指数(CODMn)浓度均表现为自上游向下游降低趋势。主成分分析揭示流域水土流失是汉丰湖水质恶化的主要诱因,而三峡库区水位调控也对湖区水质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中部6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区域的耕地保护、耕地可持续利用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文献分析法对耕地面积变化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中部6省的耕地驱动力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在时间特征上,2000~2010年中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呈“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阶段性发展特征,耕地利用程度呈“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在空间特征上,中部6省耕地数量变化不大,但是土地利用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影响中部6省耕地面积变化的15个驱动因子可分为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又分为人口驱动因子和经济发展驱动因子)、农业驱动因子(又分为农业科技驱动因子和农业生产驱动因子)和政策驱动因子(城镇用地驱动因子)三大类。【建议】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5省可以通过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进农业耕作方式、健全科技支撑与服务体系,巩固提升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地位;山西省可以晋中南产粮大县为重点,推进抗旱水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地力培肥和水土保持,推广应用高产栽培、节水灌溉等技术,充分挖掘粮食单产潜力,增强区域粮食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6.
比较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化学及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综合分析评价土壤肥力质量,探索更加合理的配肥模式,为核桃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共设置5种配肥模式:1)不施肥(CK);2)单施化肥(T1);3)化肥配施有机肥(T2);4)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T3);5)化肥配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T4)。在核桃成熟期,对不同配肥模式下的土壤进行分层取样,测定0~60 cm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模式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T4处理的土壤全N、全P含量整体水平高于其他处理,在20~30 cm土层,T4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硝态N、有效P、速效K含量最高,分别是CK处理的1.60、1.31、1.49、1.27倍(P<0.05);在50~60 cm土层,T1处理的土壤硝态N含量最高,较T4处理高了29.67%(P<0.05);在10~20 cm土层,T1处理的土壤铵态N含量最高,是CK处理的1.43倍(P<0.05);在20~30 cm土层,T4处理的土壤pH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在30~40 cm土层,T4处理的土壤EC值最高,是CK处理的1.11倍(P<0.05)。2)在5~40 cm土层,T4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N、C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4)在0~5、5~10 cm土层,各处理土壤肥力质量得分为正,且高于下层;T4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得分整体水平高于其他处理。化肥配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可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提高土壤的整体养分水平,防止N素损失及P、K的固定,具有提高土壤肥力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是为改造低产林分而开展的土壤调查,目的是查明林区内土壤肥力类型,为改变树种结构,建立多种生产模式,开展综合经营,提供基础资料。通过主分量分析找出碳氮、速效磷、坡形坡位和坡向是构成森林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聚类分析所得4个肥力类型所表明的土壤肥力差异,对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实行多种经营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羊草草原土壤酶活性对土壤肥力的指示作用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研究了在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围栏封育与放牧退化状况下,7种主要土壤酶的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肥力水平接近则土壤酶的活性相似,土壤蛋白酶、脲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呈显著相关关系;蛋白酶、脲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降低是土壤退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土壤酶活性可以反映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由此得出可以用土壤酶活性总体指示土壤肥力状况。通过判别分析还发现围栏封育保护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9.
大荔枣园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大荔县冬枣产区土壤肥力状况,采集了303个有代表性枣园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pH、有机质、硝态N、铵态N、碱解N、有效P、速效K、有效Fe、有效Mn、有效Zn、有效Cu等指标,用ArcGIS软件绘制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N、P、K的空间分布图,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枣园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pH值在各个采样点间的变异性较小,其余土壤肥力指标都存在着较大的变异,并且偏度和峰度>0,属于右偏态尖峰型;整体来看,大荔枣园土壤pH偏碱性,碱解N含量较为丰富,有效P含量中等偏低,速效K含量极其丰富,有机质含量较为缺乏。空间分布规律表现为土壤碱解N、有机质规律一致,东北区域低、其他区域高;有效P含量北部高南部低;除东北部少数区域外,土壤速效K含量普遍达到丰富或极丰富水平。主成分分析显示,有机质、速效K、有效Fe和有效P是影响冬枣园土壤肥力最主要的因素,通过对各乡镇的综合得分均值进行比较,发现各乡镇土壤得分高低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
亚热带几种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江西省大岗山地区的天然次生林及其更新后的杉木林、马尾松林、马褂木林和马褂木-桤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林分下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动力学参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林型下土壤肥力的整体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更新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土壤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除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Km值外,其他各项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土壤肥力评价意义;天然次生林的更新会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各林型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依次表现为:天然次生林马尾松林马褂木-桤木混交林杉木林马褂木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