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类型恢复系对不同胞质六千辛A的育性恢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4种细胞质的六千辛A及保持系六千辛B分别与六千辛R、16个粳型恢复系、14个籼型恢复系及1个广亲和恢复系轮回422配制141个F1组合,研究不同籼、粳稻恢复系对同核异质粳稻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六千辛B细胞核背景下六千辛R能正常恢复BT型六千辛A,但不能正常恢复红莲型、印水型和野败型六千辛A;16个粳型恢复系中,10个能正常恢复BT型六千辛A,1个能正常恢复红莲型六千辛A,没有一个能正常恢复印水型和野败型六千辛A;14个籼型恢复系都不能正常恢复BT型、红莲型、印水型和野败型六千辛A;轮回422能正常恢复BT型和印水型六千辛A.说明同一恢复基因对不同胞质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性不同,不育系的育性可恢性还受细胞核背景的影响;克服籼粳亚种间杂交F1植株的不育性,需要聚合广亲和基因和特定恢复基因.  相似文献   

2.
改变母本开花姿态提高异交结实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建国 《杂交水稻》2000,15(2):15-16
通过栽培技术改变母本开花姿态,使杂交水稻制种异交结实率显著提高,调查结果表明,冈46A穗直立开花受偻平均结实率65.78%,比穗弯头开花受粉的结实率49.63%提高16.15个百分点。197年和1998年制种分别比对照增产13.2%和11.6%。  相似文献   

3.
同核异质粳稻不育系特性比较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对由粳稻品种苏秋、六千辛转育成的2套同核异质不育系的不育性、可恢复性、开花习性及异交特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BT型、HL型不育系花粉以染败为主,WA型不育系花粉以典败为主;BT型苏秋A和BT型六千辛A分别有0.06%和3.72%的自交结实率,不育性最不稳定。2)不育系的花粉败育程度影响穗颈伸出剑叶叶鞘的长度,败育越彻底,穗伸出度越短。3)BT型不育系的花时、花期与保持系最为接近;HL型不育系花时稍有滞后,花期相仿;WA型不育系花时明显滞后,花期明显拉长,开花不集中。4)BT型、HL型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无显著差异,但明显高于WA型不育系。5)BT型不育系的可恢复性最好,HL型不育系次之,WA型不育系最难恢复。提出了用HL型不育系部分替代BT型不育系的设想,以解决目前生产上杂交粳稻BT型不育系不育性不够稳定及细胞质单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BT型杂交粳稻育性及其三系的若干蛋白质标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对粳稻BT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六千辛A,保持系六千辛B,恢复系六千辛R、77302-1,以及杂交组合六千辛A/77302-1的F1和F2 种子的胚乳贮藏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谷蛋白α3区域,恢复系有两条带α3a 和α3b,而六千辛A和六千辛B只有一条带α3。 F2代具有α3的种子和具有α3a 加α3b的种子1∶1分离。谷蛋白α4带的移动速率,恢复系比六千辛A快。把较快的α4带记为α4f。 F2代具有α4的种子和具有α4 加α4f的种子也是1∶1分离,与配子体不育类型的F2代花粉育性恢复基因分离比一致。系谱分析表明六千辛R中α3a 和α3b来源于IR8。六千辛A比六千辛B容易提取醇溶蛋白。  相似文献   

5.
六优1号     
杂交粳稻六优1号(六千辛A/77302—1),是江苏省农科院与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于1983年共同配组而成的,1984年参加南方稻区单季稻区试,6个点平均亩产516.1kg,比对照“105”增产18.15%,名列第二。1985年进行大面积生产示范,1986年种植1万亩以上。该组合在安徽省全生育期,作单季稻145天左右,作双晚125天左右;株高作单季约110cm,作双晚为90cm左右,株型紧凑,分蘖中等,属叶面禾。每亩有效穗作单季稻18万左右,作双晚22万左右。每穗总粒数,单季稻150粒,双晚110…  相似文献   

6.
杂交稻制种母本撒直播的花遇规律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年发现,杂交稻春、夏季制种母本撒直播比移栽的异交结实率高5%左右。经试验观察,父、母本日开花相遇机率提高3.5%,时开花相遇机率提高6.5%。前者由两亲本成穗结构相似所致,后者与母本撒直播的群体密度大、有效穗多、调节田间小气候使母本开花提早有关。  相似文献   

7.
六优3—2     
六优3—2系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于1982年用粳稻不育系六千辛A与恢复系宁恢3—2配组育成。其母本六千辛A是以BT型矮秆黄A为母本,中粳品系691/千重浪/Zenith(简称六千辛)为父本,回交转育成的中粳不育系,1981年定型,不育性稳定,可恢复性好。恢复系宁恢3—2为几内亚的模型陆稻粘利作母本,选用籼粳交后代偏粳型恢复系粳7623为父本,杂交培育而成的中便恢复系。该组合1989年4月经江苏省第九次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审定通过。1产量表现该组合1987年参加江苏省杂交粳稻(中熟组)区试,7个点平均…  相似文献   

8.
提高杂交水稻制种异交结实率技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异文结实率的构成杂交水稻制种的目的是获取通过异交结实的母本籽粒。在高产苗穗结构已形成,父母本花期相通理想的前提条件下,制种田的产量能否上去,主要取决于母本的异交结实率。母本异交结实率的构成,一是开花当天柱头接受花粉受精结实,它包含非柱头外露结实和柱头外露结实,二是开花当天以后通过往头外露来接受花粉受精结实。据测定,开花当天非柱头外露的结实籽粒数约占总异交结实粒数的10%~4O%,依靠柱头外露结实的籽粒数约占总异交结实粒数的6O%~90%,后者是当前制种生产上异交结实的主体,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表1…  相似文献   

9.
不育系柱头外露率及其结实率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杨保汉 《杂交水稻》1997,12(1):13-15
对生产上常用的汕A、优ⅠA、枝A、金23A、Ⅱ-32A和新不育系新香A的柱头外露及其结实率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春、夏、秋三季制种不育系柱头外露率及结实率的变化。有利于充分发挥柱头外露率潜力的是春季制种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不育系花时和受粉时间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2001-2002年在2个地点分别以杂交水稻汕优63、汕优72制种田的亲本为材料,对母本每天不同开花时段的颖花及受粉持续时间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母本花时对柱头非外露颖花异交结实率影响很大,但对柱头外露颖花异交结实率影响很小;母本仅开花当日授粉,异交结实率下降50%左右;而依靠柱头外露颖花开花当日以后接受花粉异交结实,约占总实粒数的一半;柱头外露颖花异交结实能力接近非外露颖花的3倍,但在开花当日前者只比后者高21%;改善母本花时可以提高异交结实率,克服花时分散比单纯提早花时作用更大;花时对异交结实的影响与柱头外露率密切相关,在提高柱头外露率基础上改善花时,才能稳定和提高异交结实率.  相似文献   

11.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的开花习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培矮 64S、13 5 6S、博A、安农S— 1、明恢 63和G67的开花习性 ,发现培矮 64S具有柱头受粉面积小 ,颖花开闭时间较短 ,柱头生命力下降快 ,柱头外露率较高 ,花期和花时集中 ,与父本同步开花比率较高等特点。并就提高培矮 64S的制种产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开颖、柱头外露特征及其异交结实能力,在小区制种条件下考察了4个不育系的开颖、柱头外露小花数和异交结实粒数,并分析了开颖率、柱头外露率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不育系的开颖率为18.10%~86.28%、柱头外露率为28.68%~67.33%,其中BS366为高开颖率低柱头外露率类型,BS206为中开颖率高柱头外露率类型,BS212为低开颖率中柱头外露率类型,BS1453为低开颖率低柱头外露率类型。供试不育系柱头外露小花和开颖小花的异交结实率分别为 59.39%~65.62%和26.16%~55.54%,二者平均异交结实率相差23.46个百分点,表明柱头外露小花异交结实能力高于开颖小花,且不育系间的差异较小。供试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在23.58%~53.16%之间,各不育系间差异显著;开颖小花异交结实粒数占总异交结实粒数的平均比例为50.55%,柱头外露小花异交结实粒数占总异交结实粒数的平均比例为68.47%。开颖率、柱头外露率与异交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9和0.372,开颖率与柱头外露率也呈极显著正相关(r=0.467)。因此,高开颖率或高柱头外露率的不育系均可获得较高的异交结实率,但柱头外露率较高的不育系异交结实率也较为稳定。在育种实践中,应首先注重选择不育系的开颖率,其次加强柱头外露性状选择,以便有效而稳定地提高异交结实率。  相似文献   

13.
三系法籼粳亚种杂交水稻研究的初步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笔者自1985年开始三系法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研究工作,至1989年已初步育成了一 批籼粳亚种杂交水稻的早、中、晚稻组合,其穗型大小、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比同熟期的当家常 规稻和品种间杂交稻都有大幅度超出。在轮回422/选10-19组合分离后代中,选育了多种熟期和生态类型的广亲和恢复系。  相似文献   

14.
提高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是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取得突破的重要途径。为明确小麦AL型雄性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特性,连续3年测定了2个小麦AL型不育系36A和3235A的柱头活力、柱头外露率、颖间距和自然异交结实率。结果表明,36A和3235A的平均自然异交结实率分别为113.02%和44.65%,柱头活力分别为104.96%和76.7%,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二者的柱头外露率和颖间距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授粉天数与柱头活力呈显著负相关,柱头活力随授粉天数的延长而降低;柱头活力与柱头外露率和颖间距、柱头外露率与颖间距间均呈显著正相关。随授粉进程推移,柱头活力、柱头外露率和颖间距均呈先增后减趋势,36A的3个指标均高于3235A,综合表现为异交结实率高。花后第4~11天套袋饱和授粉异交结实率最高,授粉后第6~12天,柱头外露率和颖间距均达到最大。因此,小麦AL型不育系的恢复系扬花始期比不育系推迟2~3 d,小花陆续开放、柱头活力也较强,并持续开颖,可保持较高结实率,为最佳授粉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雄性不育小麦小花颖壳开闭人工调控的有效途径,将离体穗或连体穗用茉莉酸甲酯(Methyljasmonate,MeJA)或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溶液浸穗,研究了MeJA与SA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S366(Triticum aestivum L.)颖花开闭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0.5、1.0、2.0、4.0 mmol/L MeJA均可显著诱导BS366离体穗开颖,并且诱导效应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1.0、2.0、4.0 mmol/L MeJA诱导的开颖率无显著差异,三者在处理后12 h内可诱导大部分的小花开颖,并且对低结实率的诱导效应更明显.适播(自交结实率为0%)的BS366对MeJA响应速度起初略快于晚播(自交结实率为7%),之后适播的BS366开颖率的增长呈先慢后快的变化,晚播的BS366则呈先快后慢的变化.4.0 mmol/L MeJA亦可显著诱导田间连体穗开颖,MeJA处理后第1 d和第5 d人工授粉的结实率达80.4%和91.3%,表明MeJA处理对雌蕊无副作用.5.0和10.0 mmol/L的SA对MeJA诱导离体麦穗开颖的效应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而2.0 mmol/L的SA没有抑制效应;各浓度的SA均能显著促进经MeJA诱导开颖的小花闭颖,5.0和10.0 mmol/L SA的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可能性,利用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野败(WA)型等4种细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六千辛A与181个粳稻亲本测交,根据测交F1的小穗育性,筛选HL型粳稻恢复系。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的HL型粳稻恢复系与更多HL型不育系复测,并进行不同细胞质杂交粳稻的比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HL型和CL型不育系的恢、保关系十分一致,测交F1小穗育性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2)HL型和CL型粳稻不育系的可恢性虽不如BT型不育系,但明显优于WA型粳稻不育系;以测交F1小穗育性达到85%以上作为选择标准,从BT型恢复系和广亲和恢复系中筛选出25个HL型(CL型)粳稻恢复系。3)不育系的核背景对杂种育性有影响,HL型六千辛A可恢性最好,其次为HL型陵香A,HL型珍5A可恢性最差。4)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相比,HL型和C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育性稳定性相对较差。5)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与BT型、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在播种至抽穗历期、株高、产量及品质性状上均无明显差异;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粳稻结实率正常,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无明显差异,明显高于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说明HL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种子花药遗迹鉴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杂交种子和保持系的花药遗迹,按其颜色、两端形状及中央药隔线,可分为雄性不育型(A型)、雄性可育型(B型)和介于两者之间的C型,根据其数量和百分率,能有效地鉴别不育系或杂交种子的真实性和纯度  相似文献   

18.
D优紫糯161是宁德市农科所用福建农林大学选育的糯D62A与自选恢复系宁糯恢161配组而成的功能性杂交稻新品种。介绍了D优紫糯161的高产制种技术:合理的父母本差期与最佳的抽穗扬花期,合理的水肥管理,适宜的父母本群体指标,花期调控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