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降水对青海同德高寒草地牧草产量影响的积分回归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积分回归的基本原理,并以青海省同德县巴滩高寒草地牧草产量为例,运用积分回归分析气象要素与牧草产量的关系,确定了青海省同德县巴滩高寒草地不同生育时段的降水对牧草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降水对高寒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正效应为4月上中旬、5月下旬—7月上旬和8月下旬3个阶段,降水量每增加1mm,牧草产量最大增加138.2,80.1,53.8kg/hm2;负效应为4月下旬—5月中旬和7月中旬—8月中旬2个阶段,降水量每增加1mm,牧草产量相应最多减少23.1,43.7kg/hm2。  相似文献   

2.
GIS支持下的天然牧草产草量区域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建立天然牧草产草量区域预报模型,利用呼伦贝尔市所属16个旗县的气象台站1989-2005年的各时段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鄂温克旗天然牧草产草量观测资料,应用积分回归、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的统计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平台上,建立了呼伦贝尔草地天然牧草生物量区域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基准单元预报模式模拟的拟合率较高,平均准确率为95%,试报2004和2005年牧草产草量,相对误差分别在5%和7%左右;选取与当地的草地第一生产力密切相关、地理分布基本一致的牧草气候资源可利用系数,建立了牧草产量区域预报模式,此模式可应用于任意区域牧草产量预报。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青海共和盆地天然草地牧草产量影响因子:年降水量、≥0℃年积温、年均温、年日照时数、3~8月≥0℃积温、3~8月日照时数、3~8月均温、3~8月降水量22年资料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作为最主要综合指标的第一主成分中的≥0℃年积温、3~8月≥0℃积温、3~8月均温的影响,贡献率是59.16798%,第二主成分中的年均温、年降水量和3~8月均温的作用,贡献率为25.51548%,第三主成分中的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3~8月降水量、3~8月日照时数因素,贡献率为9.301132%。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形成是众多自然因子综合作用下相协调的产物,其中热量因子是牧草生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基于共和县1985~2006年的天然草地产草量和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共和盆地温性草原1985~2006年22 a来天然草地产草量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初步探讨了1985~2006年间天然草地牧草产量变化的影响因子。研究表明,22 a来,共和盆地温性草原天然草地产草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在22 a中,有8 a牧草产量低于多年平均值,其余14 a牧草产量均高于多年平均值,牧草产量的幅度变化较小。22 a来只有2 a为丰年,三年为歉年,其余17 a为平年,其中正距平百分率达12 a,负距平百分率仅为5 a。牧草生长季4~9月的降水、≥0℃积温、上一年度9~11月降水量为影响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5.
李兴华  陈素华 《草业科学》2012,29(7):1033-1038
利用内蒙古草地监测站牧草和降水资料,对干旱造成草地牧草和畜产品减产以及抗旱投入的经费等直接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地牧草产量与降水相关密切,8月末牧草产量与5-8月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728;建立了不同草地类型不同月份牧草产量与降水量的最优模拟方程;利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划分干旱等级,建立了干旱等级与牧草和牲畜损失的对应关系,实现了干旱对草地直接经济损失的定量评估,评估模型符合草地牧草生长规律和畜牧业生产特征,实例评估符合畜牧业实际损失程度,因此能够在干旱对草地畜牧业评估服务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连续10 a观测的高寒地区天然草地牧草生育期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天然草地牧草各生育期与气温、降水量、累计日照时数、≥5℃积温等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找出了诱导牧草生育期及产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4—2015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牧业气象试验站收集的天山北坡中山带天然牧草生长发育期与产量数据和气温、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研究气象条件对该地区天然牧草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别的天然牧草在春季返青期对于温度的需求存在差异,喜凉牧草为-0.3~1.1℃,喜温牧草为3.5~9.5℃;牧草黄枯期出现的时间点和日平均气温在5℃左右的时间点相一致,后者对前者具有预测意义;不同种类牧草在不同生育期所需的积温存在差异;禾本科牧草的返青期与黄枯期的间隔时间平均为160 d左右,豆科牧草仅有140 d左右,5种牧草最长和最短的间隔时间相差18 d;降水量和气温对牧草产量存在较大影响,在成熟之前,牧草产量随着降水量与气温的增减而增减;与鲜草重相比,干草重与气象要素的相关系数更大,利用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对牧草干草重进行估算较为准确;在各种气象要素与牧草产量的相关系数中,降水量最大,其次为积温,日照时数最小;年降水量和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对天山北坡中山地段的天然草地牧草产量有影响,6月和7月的降水量尤其关键,决定了当年牧草产量的多少。天山北坡中山地段的气象条件对该地区天然牧草的生长发育期有一定影响,相关气象条件对天然牧草的产量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NOAA/AVHRR资料监测北疆天然草地生产力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黄敬峰  蔡承侠 《草业科学》1999,16(5):62-69,72
采用1992-1994年牧草疸资料、NOAA/AVHRR资料分析了北疆主要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与卫星植被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牧草产量和卫星植指数都存在周年变化,用卫星植被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牧草产量的年际变化和不同类型天然草地的牧草产量差异,对草甸草地和草原草地的监测效果比对荒漠草地监测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对青海湖畔铁卜加气象站1971—2002年测定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找出影响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关键性制约因子,为合理利用草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草量提供理论依据。l项目区概况项目区地处青藏高原北部,位于青海湖西北侧,属典型的高原半干旱草原区,年降水量377.10mm,年蒸发量14  相似文献   

10.
根据对共和盆地天然草场连续16年的牧草产量统计以及同期气候资料,在此基础上应用积分回归模型计算,得出4月上旬至9月上旬各旬降水量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系数,分析了牧草生育期4月上旬至9月上旬旬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对共和盆地高寒干旱草原牧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牧草生育期4月上旬至9月上旬旬降水量的变化及其季节分配直接导致了干旱草原的天然牧草产量波动;4月上旬至5月上旬、6月中旬至8月上旬及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旬降水量对牧草产量均具有正效应,是牧草对水分需求的3个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1.
12.
家兔四肢动脉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兔四肢动脉的分布情况,国内外文献均十分简单,特别是缺少一张完整的图。前、后足部的血管图,大部分文献中均略去。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绘出了完整的模式图,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概述了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杂草的潜在优势和研究进展,介绍已商品化和具有开发潜力的微生物除草剂及具有除草活性的微生物天然植物毒素。  相似文献   

14.
15.
将WGA-HRP注入75~90日龄鸡肾上腺内,追踪支配鸡肾上腺传出神经元的胞体,结果显示:鸡肾上腺接受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的支配,以节后神经元支配占主导;迷走神经的传出神经元也支配鸡肾上腺,并处于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畜禽粪便微生物处理及资源化工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刁治民  高晓杰  熊亚 《青海草业》2004,13(1):13-17,20
在讨论了畜禽粪便污染严重性的基础上,应用微生物技术进行畜禽粪便处理与资源化工程研究,探讨解决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3S"技术在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强峰  刁治民  赵呈祥  熊亚 《青海草业》2004,13(3):24-26,51
“3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各个领域。针对利用“3S”技术在三江源区进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的意义、特点及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根据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动态监测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以绵羊时辰生理学和时辰生物化学指标昼夜节律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设计软件拟合指标的群体余弦曲线,找出曲线的振幅、峰相位及其95%的置信区问。如果对数学模式稍加改动,则可适合各种类型生物节律的编程计算。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uses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computer aided design software (I-DEAS(t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nic solids model of the lower limb of the horse. Data from two millimeter transverse contiguous slices of the distal forelimb of a yearling horse were acquired from a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ner and then transferred to a computer system via magnetic tape. Outline of the bony tissue for each scan slice was first obtained with a feature extraction algorithm. A solids model for each skeletal segment of the specimen was then reconstructed with I-DEAS(tm) and subsequently displayed with various graphics options. The reconstructed electronic solids model would be useful for the study of 3D joint mechanics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bony structures, as well as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providing CT images could be obtained antemor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