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测定了浙南沿海苍南霞关(CN)、洞头霓屿(DT)和乐清清江口(QJK)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这3个地区各个站点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呈现一定的相似性,Cu,Pb,Zn和Cr均属于中等污染程度;3个地区平均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6.44,7.23,6.45,属于低污染程度。3个地区的生态风险指数表现为DT(45.29)>CN(42.26)>QJK(42.16),指数数值都小于150,属于低生态危害程度,在空间分布上,苍南霞关和乐清清江口呈现近岸高、远岸低,湾内高、湾外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三门湾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具有潜在危害。对取自三门湾的10个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Ph、zn、cd、Hg、cr、As)元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空间分布,运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三门湾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As等重金属含量分布无明显规律;7种重金属中,以cr的污染程度最高,平均污染系数为1.30,重金属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Cr〉zn〉cu〉Pb〉As〉Hg〉Cd;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显示,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均属轻微,潜在生态危害程度顺序是Hg〉Cd〉As〉Cu〉Pb〉Cr〉Zn,对三门湾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是Hg。  相似文献   

3.
于2013年5~6月对江苏省如东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r、Ni、Cu、Zn、Pb、As、Hg、Cd)含量及其污染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地质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如东潮间带表层沉积物Cr、Ni、Cu、Zn、Pb、As、Hg、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8.84、21.80、10.55、47.79、16.04、6.58、0.013、0.072 mg/kg;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Cr、As、Cu和Hg整体表现为无污染,Cd、Pb、Ni、Zn主要表现为轻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区域重金属元素的潜在危害程度大小顺序为CdHgAsPbNiCuCrZn,采样区域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轻微,总体上讲,该研究区未受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4.
于2013年56月对江苏省如东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r、Ni、Cu、Zn、Pb、As、Hg、Cd)含量及其污染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地质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如东潮间带表层沉积物Cr、Ni、Cu、Zn、Pb、As、Hg、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8.84、21.80、10.55、47.79、16.04、6.58、0.013、0.072 mg/kg;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Cr、As、Cu和Hg整体表现为无污染,Cd、Pb、Ni、Zn主要表现为轻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区域重金属元素的潜在危害程度大小顺序为Cd>Hg>As>Pb>Ni>Cu>Cr>Zn,采样区域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轻微,总体上讲,该研究区未受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5.
黄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福星  吕颂辉  滕德强  江涛  焦泽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212-9216,9313
[目的]研究黄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评价其生态风险。[方法]对黄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Mn、Pb、Zn、Cr、Fe、Hg和Cd)的含量分布和富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重金属之间以及重金属与有机碳(TOC)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该海域重金属污染的程度及其潜在的生态危害。[结果]在南黄海中部和威海以北的北黄海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r、Fe和Hg的含量偏高,海州湾和北黄海北部含量偏低,Mn、Cd的分布较不均匀,离散程度较大;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各项重金属含量均存在正相关性,Pb与Zn、Zn与Cr、Pb与Cr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7、0.96和0.94。Cd和Cu呈显著相关,但Cd与其他重金属无显著相关关系,重金属与TOC之间也存在正相关。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黄海表层沉积物只有部分站点处于生态危害的中等级别,大多站点生态危害轻微,各个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Cd〉Hg〉Cu〉Pb〉Cr〉Zn,对黄海表层沉积物具有潜在影响的重金属主要是Cd;底质环境质量评价显示,南黄海中部的泥质沉积区域环境质量较差,应予以重视。[结论]该研究为黄海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太湖竺山湾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状况,采样分析表层沉积物中As、Cd、Cr、Cu、Ni、Pb、Zn 7种重金属的含量,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As、Cd、Cr、Cu、Ni、Pb、Zn的平均值分别为123.32、2.61、160.24、176.78、183.09、30.12和269.61 mg/kg,都明显高于各自的背景值;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As、Cd的污染程度比较严重,Zn的污染基本上为中等程度,Cr、Pb基本上为轻微污染,研究区不同程度地受到Cu和Ni的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显示,研究区大约80%的区域处于强与很强的危害程度,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贡献最大的是Cd,其次是As,说明造成研究区重金属潜在危害的主要元素是As和Cd.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南部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海南岛南部近岸海域49个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结合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特征,探讨了重金属可能的来源并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以砂和粉砂为主,砾石和黏土含量相对较少。重金属平均含量较低,最高是Zn元素,为38.98 mg/kg,大部分属于国家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除As元素之外,Zn、Cu、Cd、Pb、Cr和Hg 6种重金属元素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与粉砂和黏土等细颗粒沉积物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评价结果显示,海南岛南部近岸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非常轻微,不同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小顺序为AsHgCdPbCuCrZn,其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14.55,属于轻微的潜在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8.
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是影响河流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参考指标。为了明确丹江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水平,采集、测定了沉积物中Cu、Pb、Cr、Zn、Cd重金属含量,并对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丹江河流沉积物重金属Cu、Pb、Cr、Zn、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6.24、29.98、108.91、155.30、1.40 mg/kg,均超过陕西省土壤背景值。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表现为Cd>Zn>Cu>Cr>Pb,在多数采样点Pb元素表现为清洁,Cu、Cr、Zn元素为轻度污染,而Cd元素为污染强度最大。丹江流域沉积物中的5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强弱顺序为Cd>Cu>Pb>Cr>Zn,在所有采样点中Cu、Pb、Cr、Zn元素均表现为轻微生态危害程度,Cd元素属于极强生态危害程度。丹江流域沉积物和水体要特别注重Cd元素的污染与控制。  相似文献   

9.
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是影响河流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参考指标。为了明确丹江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水平,采集、测定了沉积物中Cu、Pb、Cr、Zn、Cd重金属含量,并对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丹江河流沉积物重金属Cu、Pb、Cr、Zn、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6.24、29.98、108.91、155.30、1.40 mg/kg,均超过陕西省土壤背景值。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表现为CdZnCuCrPb,在多数采样点Pb元素表现为清洁,Cu、Cr、Zn元素为轻度污染,而Cd元素为污染强度最大。丹江流域沉积物中的5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强弱顺序为CdCuPbCrZn,在所有采样点中Cu、Pb、Cr、Zn元素均表现为轻微生态危害程度,Cd元素属于极强生态危害程度。丹江流域沉积物和水体要特别注重Cd元素的污染与控制。  相似文献   

10.
海口湾东部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建波  刘洁  陈春华  王道儒  林国尧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416-9418,9472
对海口湾东部10个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并运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平均含量高低依次为CrZnPbCuAsCdHg;重金属平均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AsCrCdCuPbZnHg,As污染指数最高,属于中污染水平,其余各重金属处于低污染,7种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属于低水平;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CdAsHgCuPbCrZn,Cd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研究区域内重金属总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低。该研究为了解海口湾东部海域重金属的污染现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绿华海上散货减载平台附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年绿华减载平台附近海域春、夏、秋三个季度沉积物监测结果分析评价表明:(1)该海域沉积物中汞(Hg)、砷(As)、铜(Cu)、铅(Pb)、镉(Cd)、铬(Cr)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值;铁(Fe)元素含量相比2006年明显升高。(2)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均显示,重金属Hg、As、Pb、Cr均未受到污染,Cu受到轻微污染,而Cd受到中等程度及以上污染,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性较好。(3)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重金属Hg、As、Cu、Pb和Cr为低等程度潜在生态危害,而Cd为较高程度潜在生态危害。该海域沉积物6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属于中等程度。(4)讨论了不同背景参比值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表明采用合适的背景参比值,对沉积物重金属评价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扎龙湿地湖泊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扎龙湿地湖泊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u、Zn、Cr、Pb、Cd、Ni、As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相关分析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大小顺序为ZnCrPbNiCuAsCd.重金属元素含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Cu、Cr和Cd含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H与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调查区沉积物质量较好,总体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低,各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顺序为CdPbAsCuNiCrZn.Cd在部分采样点存在中等潜在生态风险,应当引起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附近水域的生态环境,分析了表层海水及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与生态风险等级。结果表明:2018年研究水域海水中重金属Hg、As、Cu、Pb、Cd、Cr和Zn平均浓度为3.852、1.948、6.362、4.542、0.294、6.201和44.56μg/L,Hg、Cu、Pb和Zn均超出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中重金属Hg、As、Cu、Pb、Cd、Cr和Zn平均浓度为0.339、14.815、5.055、3.436、0.133、12.667和75.578 mg/kg,仅Hg超出了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春夏季表层海水中重金属浓度较高,秋冬季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较高,这主要与入海径流的季节变化有关。空间分布显示,中华鲟保护区核心区的重金属浓度较高,Hg、As和Zn元素均有明显富集趋势。海水中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大于5,处于严重污染水平;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小于5,处于低污染水平。7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强弱为HgCdAsCuZnPbCr,除Hg处于很强生态风险水平外,其余元素均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处于强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武夷山市公路路面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其污染危害程度,在研究区内共采集了61个样品,测试了Cu,Zn,Pb,Cr和Ni共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用主成分分析探讨了路面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并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其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武夷山市公路路面沉积物中Cu,Zn,Pb,Cr和Ni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2.09,242.05,107.97,173.22,15.10 mg/kg,分别是福建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的1.49,2.93,3.09,4.19和1.12倍。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5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CrZnPbCuNi,其中Cr,Zn,Pb处于中度污染,Cu处于无—中度污染,Ni处于无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单项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ri从大到小的顺序为:PbCrCuNiZn,5种重金属元素单项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ri40,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150,武夷山市公路路面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处于轻微潜在生态风险;公路路面沉积物中Cu,Zn,Pb和Ni主要来自于交通源,Cr主要来源于土壤风化和建筑源。因此,应及时清理道路沉积物、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最大限度地降低道路沉积物中的污染物浓度,为城市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研究结果对区域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控制、环境质量评价和合理城市规划布局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盘江曲靖段沉积物与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南盘江沉积物与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选取珠江上游南盘江曲靖段沉积物及农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沉积物和农田土壤中7种重金属(Cu,Zn,Cd,Pb,As,Cr,Mn)的含量特征,以云南省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对沉积物和农田土壤重金属进行潜在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所有样点重金属(Cu,Zn,Pb,As,Cr,Mn)及多数样点Cd的潜在危害指数为轻微级,农田土壤各样点重金属Cd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在中等级以上,其中6个样点Cd的生态危害指数属于强级,个别样点达到极强,其余重金属元素均属于轻微级。农田土壤Cd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显著高于沉积物,其余元素在2种介质中无显著差异。研究区沉积物重金属有较低的风险等级,而农田土壤中重金属Cd存在较高的生态危害风险。  相似文献   

16.
五指山茶园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五指山茶园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程度。[方法]采样分析五指山茶园表层土壤重金属(Cr、Ni、Cu、Zn、As、Cd、Pb)的平均含量及富集状况,分别以现代工业化以前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全球最高背景值和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一级自然背景值为参比值,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五指山茶园表层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和生态危害系数以及生态危害指数进行了评价。[结果]以2种背景值为参比得出的重金属污染水平相近,Cd和Pb是对五指山茶园表层土壤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的主要重金属元素。[结论]五指山茶园表层土壤重金属的潜在危害程度为轻微-中等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江苏东台弶港的条子泥堤外共设8个样地,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分析表层沉积物中Cu、Cr、As含量,并对其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3种重金属元素中只有Cu含量超过了当地土壤环境背景值。3种元素中,As的变异系数最高,其次是Cr,Cu最低。样地中Cu的污染系数在1.17~1.35,处于中污染状态;As、Cr的污染系数低,处于安全状态。8个样地中有3个样地处于轻度污染级别,其余5个处于安全状态,但其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都在20以下,整体属于低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8.
于2016年8月采集飞云江入海口瑞安和平阳区域14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运用无火焰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法测定2个区域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这2个区域各个站位点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Cu、Zn和Cr的平均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大于1,属于中等污染程度;瑞安和平阳的平均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5.34、5.87,属于低污染程度。平阳的生态风险指数(21.03)大于瑞安(18.37),但指数值都小于150,属于低生态危害程度。在空间分布上,受飞云江和鳌江支流和沿岸流影响,平阳区域污染要大于瑞安区域。  相似文献   

19.
滇池内湖滨带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水体沉积物是重金属元素的重要载体,其含量高低能反映水环境质量现状。采集滇池内湖滨带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滇池内湖滨带表层沉积物中Pb、Cd、Cu、Zn、Cr、Ni、Fe、Mn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并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其生态危害,旨在为合理预防和治理滇池内湖滨带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内湖滨带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与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比,表层沉积物中主要是Cd、Cu、Zn超标,重金属污染强度总体上是草海>外海。不同重金属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u-Cd之间呈极显著相关,说明这两种元素污染源可能相同,几种污染重金属与胶体矿物元素Fe、Mn间的相关性不大,说明在所调查沉积物中,Fe/Mn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共沉淀或吸附Pb、Cd、Cu、Zn、Cr、Ni元素量较少。由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可知,滇池内湖滨带表层沉积物已具极强生态危害,各重金属对滇池内湖滨带生态风险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Cu>Pb>Ni>Zn≈Cr。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电镀工业区周边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在广东中山市高平工业园区周边水体采集2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Pb、Cd、Cr、As和Hg五种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及其分布特征,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初步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中山高平工业园区周边水体存在重金属复合污染,除As外绝大多数沉积物样品中Cr、Pb、Cd、Hg的含量均高于参比值;五种重金属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r> Pb> As> Cd> Hg;重金属富集程度处于清洁至偏重污染之间,富集程度强弱顺序为Pb> Cr> Cd> Hg> As;研究区域55%的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处于中等生态危害程度,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由强到弱依次为Cd> Hg> Pb> Cr> 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