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玛咖为试材,在丽江玛咖种植区海拔2 700、2 850、2 950、3 150m处分别采种植玛咖的土壤和未种植玛咖的土壤,用化学方法测定样品中的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pH值,研究了丽江市种植玛咖对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玛咖后土壤中的速效氮、速效钾含量降低;种植玛咖后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高于种植前;部分地区种植玛咖后土壤的酸性增强。  相似文献   

2.
种植年限对设施蔬菜土壤养分和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设施蔬菜地合理施肥提供依据,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蔬菜地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变化,以露地土壤为对照(CK),采集种植1 a(年)、3 a、5 a、7 a、9 a、11 a、13 a、15 a、17 a、20 a以及20 a以上的0~20 cm设施蔬菜土壤样品,采用常规土壤理化性质检测方法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采用平板计数法,分析土壤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设施菜地种植年限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与土壤孔隙度呈负相关;设施菜地土壤pH值随种植年限的增加逐年降低,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土壤EC值、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都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年增高,并与种植年限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与CK相比,种植13 a的蔬菜样地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地增加;连续种植20 a以上,设施蔬菜土壤含盐量比对照土壤显著地增加了486.49%。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都在种植年限为11~13 a时达到最大;真菌数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脲酶活性则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转化酶活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保持不变。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其中土壤真菌数量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综上所述,种植年限不同的设施菜地,土壤养分失衡,呈现酸化趋势,盐分含量逐年增加,土传真菌病害潜在发生,对设施蔬菜生产不利。  相似文献   

3.
种植年限对设施菜田土壤pH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试验以山东省寿光地区设施菜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田土壤pH值以及有机质、无机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状况。结果表明,寿光地区设施菜田各土层土壤pH值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下降,与露地小麦土壤相比降幅达0.05~0.69个单位,其中尤以0~20 cm土层降幅最大,并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下层土壤pH值下降明显,种植10 a后20~40 cm土层土壤pH由8.67下降至7.99。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明显增加,1~3、4~6、7~9、≥10 a种植年限设施菜田土壤有机质与露地小麦土壤相比分别增加了6.1%、46.4%、66.5%、125.3%。土壤无机氮含量明显高于露地小麦土壤,但种植年限影响不大。各土层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加,1~3、4~6、7~9、≥10 a种植年限设施菜田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分别是露地小麦土壤的8.9、14.8、18.1、18.3倍,有效钾含量分别是露地小麦土壤的2.8、3.2、3.5、3.5倍。设施菜田各土层土壤pH值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下降,但与已有研究结果相比土壤pH值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2008—2011年进行了梨园行间种植白三叶草和多年生黑麦草试验。结果表明,与清耕相比,生草后第3~4年梨果实单果重和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提高;种植白三叶草土壤碱解氮含量比种植多年生黑麦草高;种植多年生黑麦草土壤速效钾含量比种植白三叶草高。这2个草种可有效提高梨园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调节梨园近地层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调节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5.
朱金籴  焦书升  王璟 《蔬菜》2018,(11):27-32
以开封市郊区露地菜田和蔬菜大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种植年限下,露地菜田和蔬菜大棚之间的耕层土壤酸碱度以及速效养分的差异。结果表明:5年种植年限大棚土壤pH值比2年限大棚土壤降低了0.4个单位;5年种植年限大棚土壤碱解氮含量比露地种植高42.4%;2年限大棚土壤有效磷含量比露地土壤高4.6倍;土壤速效钾含量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无明显差异;5年限大棚土壤有机质比露地土壤高13.6%。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保护地种植蔬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但由于耕地数量有限且不断追求高效益,保护地蔬菜普遍存在过量施肥、复种指数高、种植蔬菜品种单一以及土壤盐碱化等问题。长期连作种植模式,恶化了土壤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壤板结和非均衡化,使土传病害和有毒有害物质积累加重、土壤盐分增加,造成蔬菜产量与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严重影响了保护地蔬菜的可持续发展。水旱轮作是指在同一田块上有序轮换种植水稻和旱地作物的一种种植模式,该模式可引起土壤  相似文献   

7.
比较研究梨园行间种植紫花苜蓿与清耕2种耕作制度。结果表明,持续种植5年紫花苜蓿以后,梨产量、平均单果重与含糖量明显增加;梨树干周长、百叶重、叶绿素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及速效氮、磷、钾含量提高;土壤孔隙度与团粒结构增加,土壤容重下降。  相似文献   

8.
彭州市是四川省大蒜主产区,蒜头年产量保持在8万~10万t,但近年来出现了明显的种植障碍,主要表现为大蒜“回苗”。本试验分别采集彭州市大蒜种植障碍土壤和大蒜正常生长土壤样品,分析其基础化学性质,同时开展水培试验,旨在探明引起种植障碍的主要土壤因子。结果表明,彭州大蒜种植障碍土壤酸化明显,土壤中交换性酸和交换性H~+、Al3+含量显著增加;水培试验进一步证实,土壤浸提液和Hoagland营养液pH是影响大蒜根系生长的主要因素,当培养液pH<5.0时,大蒜根系生长受阻,当培养液pH<4.0时,大蒜根系不能形成。土壤酸化是彭州大蒜种植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比较了苹果园行间种植沙打旺与清耕2种耕作制度。结果表明:持续种植5 a沙打旺以后,苹果产量与含糖量明显增加;苹果树干周长、百叶重、叶绿素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容重下降。  相似文献   

10.
在山东省蓬莱市瑞枫·奥塞斯葡萄基地检测了连续7年清耕、使用除草剂、自然生草、种植狗牙草和种植高羊茅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清耕,其他4种土壤管理模式均降低了土壤容重,以种植高羊茅最为明显;除种植狗牙草显著提高土壤p H值外,其他3种土壤管理模式对土壤p H值无显著性影响;其他4种土壤管理模式均降低了土壤电导率,以自然生草最明显,降幅达48.1%;生草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使用除草剂对氮磷钾含量无显著影响,而使有机质含量降低了39.6%。与清耕相比,生草和使用除草剂均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多样性,以种植狗牙草的土壤细菌OTU数量和多样性最高;生草提高了土壤有益菌丰度,降低了有害菌丰度,总体上看以种植狗牙草效果最为突出;使用除草剂显著降低了大多数有益菌丰度。对土壤最主要的30个细菌菌落而言,不同土壤管理模式对其产生了不同影响,高羊茅和除草剂对微生物菌属的影响最接近,狗牙草对微生物菌属的影响与其他2种草差异较大。总之,生草模式优于清耕和使用除草剂,不同草种各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葡萄设施栽培不同种植年限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量施肥条件下种植年限对设施葡萄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设施葡萄合理施肥和可持续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采集了泰安市角峪镇同一农户设施葡萄种植2、7和12 a(年)土壤,以棚外土壤为对照,调查了不同种植年限下土壤的理化性状的变化。【结果】设施大棚内土壤容重均显著高于棚外对照,以种植葡萄7 a的大棚土壤容重最大,12 a棚土壤次之;随棚龄增大,土壤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下降;根系分布层土壤的p H值显著低于对照,其中设施种植7 a的p H仅5.0;电导率和总盐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且表层含量明显高于下层;总氮含量低于对照,总磷、总钾、速效氮磷钾、微量元素和各种盐离子含量均高于对照,以盛果树的7 a棚土壤最高;露地主要盐离子以Ca2+、Mg2+和Cl-为主,而7和12 a棚土壤以Ca2+、K+、SO42-和NO3-为主,K+、Ca2+、Mg2+、SO42-和NO3-与土壤p H值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随着设施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酸化、盐渍化、表层富营养化和重金属Cu、Zn积累,大量施肥可能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以种植30a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栽培方式包括加温温室、塑料大棚、露地,种植制度包括连作、填闲、轮作,比较不同设施和栽培制度对土壤养分、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连作(CK)土壤的EC值,全氮、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硝态氮含量及蔗糖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温室填闲种植(S1)、大棚连作(S2)、大棚轮作(S3)和露地(S4),pH值则显著低于其他处理;S4处理的速效养分、铵态氮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明显低于其他处理;S3相对于S2显著降低速效养分、铵态氮、硝态氯的积累,且显著增加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相关分析表明:除速效磷含量外,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EC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蔗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存在相关性;细菌数量与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且细菌、放线菌数量与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总之,露地种植是维持土壤质量最有效的种植方式,大棚种植的土壤质量介于露地与温室种植土壤质量之间,温室填闲、大棚轮作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温室、大棚连作土壤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以西藏拉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温室连续种植12年的温室土壤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9座设施园区,对比园区种植前后各项土壤数据,比较pH、有机质、大量和微量元素以及重金属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日光温室土壤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的pH明显下降(P0.05),有酸化的趋势,而土壤有机质在种植前后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全磷、速效磷和全钾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但全氮含量随着种植时间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速效钾含量变化并不明显;铁(Fe)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而镁(Mg)含量呈上升趋势,锌含量变化不明显;重金属元素铅(Pb)、砷(As)、汞(Hg)、镉(Cd)含量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均未超标。其中Pb、As和Hg的环境质量等级均评价为一级,为清洁;总镉的环境质量等级为二级,为尚清洁,说明该园区温室土壤的重金属含量是符合国家标准,土壤耕层没有受到重金属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
科技文摘     
<正>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差异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变化规律,探索高度集约利用下土壤质量退化的根本原因和机理,为设施菜地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集江苏省常熟市由稻麦轮作农田转变为设施菜地种植3 a、6 a和10 a  相似文献   

15.
选定福建漳州水仙花种植基地——蔡阪作为样品采集地,测定采集土壤的p H值,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测出其中的26种元素含量。结果表明,蔡阪种植地的土壤pH值为弱酸性;土壤中K、Ca、Na、Mg、Al、Fe、Cu含量较为丰富;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严重,远超福建省土壤背景值;土壤中含有Ag、V、Co等稀有金属元素。通过数据分析可知,蔡阪基地适合种植水仙花。  相似文献   

16.
对宁夏灵武市7个‘灵武长枣'种植基地土壤进行取样,测定分析土壤N、P、K、有机质含量等指标,比较其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7个基地土壤pH值在7.86~8.54之间,为微碱性土壤;全盐含量在0.13~1.04 g/kg,属于非盐渍化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0.15%~1.47%,全氮、碱解氮含量分别为0.28~1.01 g/kg、24.99~88.60 mg/kg,速效磷含量1.33~32.93 mg/kg,速效钾含量在73.33~190.00 mg/kg。7个‘灵武长枣'种植基地的土壤养分差异较大,其中灵武市大泉林场、临河镇种植基地土壤肥力较好,绿源恒、银湖公司、郝家桥镇种植基地土壤肥力较差。‘灵武长枣'种植基地在土肥管理中,应多施用有机质和氮肥,适时补充磷肥,减少钾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17.
采取连作20 a的种植嫁接西瓜的土壤,进行盆栽试验,分别种植芹菜、大葱、大蒜、西瓜.定期测定各处理土壤养分含量、pH值、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等,评估不同蔬菜作物轮作对嫁接西瓜连作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大葱处理土壤中速效氮、速效钾含量最高,轮作芹菜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最高,轮作大蒜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连作西瓜的对照各种土壤酶的活性均显著低于轮作其他作物的处理;种植芹菜的处理土壤微生物总量最高,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AM真菌孢子密度均显著高于连作西瓜处理.表明蔬菜轮作对修复嫁接西瓜连作土壤、改善土壤环境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陶笑  徐媛 《上海蔬菜》2017,(5):53-54
我们调查了张家港市蔬菜主产区设施内不同种植年限0~20cm土壤耕作层的理化性状,研究随种植年限增加设施蔬菜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特点。调查结果表明,设施内常年旱作土壤的pH值低于露地,其EC值、硝态氮及土壤有机质、速效钾、速效氮等养分含量均高于露地;连续旱作6年土壤的pH值低于连续旱作4年的土壤,其EC值、硝态氮、养分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9.
把不适合蔬菜种植的土壤,改良其理化性状,使其耕作层达到30厘米以上,土质松软,有机质丰富、肥沃,微酸性至中性。不同性质的土壤改良方法不同。1沙质土壤。这种土壤疏松、漏水漏肥,缺乏有机质,改良方法:增施有机肥料;春菜收获后,秋季种植前,当中间歇的阶段,种植豆科作物,在整地时翻入地下绿肥;大量施用河泥、塘泥肥;逐年深翻土地;多次轮作豆科蔬菜或瓜类中的甜瓜、西瓜和南瓜等。2瘠薄黏重土壤,这类土壤耕作层浅,缺乏有机质,粘结通透性差,改良方法:大量增施有机肥料;掺沙;粮菜轮作、间作或套种。3强酸性土壤,这类土壤缺乏有机质,土壤结构差,…  相似文献   

20.
以种植30 a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栽培方式包括加温温室、塑料大棚、露地,种植制度包括连作、填闲、轮作,比较不同设施和栽培制度对土壤养分、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连作(CK)土壤的EC值,全氮、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硝态氮含量及蔗糖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温室填闲种植(S1)、大棚连作(S2)、大棚轮作(S3)和露地(S4),pH值则显著低于其他处理;S4处理的速效养分、铵态氮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明显低于其他处理;S3相对于S2显著降低速效养分、铵态氮、硝态氯的积累,且显著增加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相关分析表明:除速效磷含量外,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EC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蔗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存在相关性;细菌数量与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且细菌、放线菌数量与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总之,露地种植是维持土壤质量最有效的种植方式,大棚种植的土壤质量介于露地与温室种植土壤质量之间,温室填闲、大棚轮作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温室、大棚连作土壤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