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我从1992年开始养蝎至今已获利将近9万元。同时也摸索出蝎子在养殖过程中的5道关口(引种关、产仔关、春亡关、干度关、湿度关)。现将产仔关介绍如下,供养蝎爱好者参考。 1 孕蝎产仔期前后的护理。每年的7~9月为孕蝎产仔高峰期,孕蝎临产前,一定要让其吃好、吃足。使体内储备足够的营养。因为母蝎产仔后还要背仔6~8天,此期间母蝎不吃不动,所需养分全靠产前的储备来维持。如储备不足,就难以保障母子健康。母蝎产仔前表现为行动缓慢,白天不进窝,背纹增宽明显,呈白色,并能从两侧看清里面的小蝎。一旦发现个  相似文献   

2.
2~4龄的蝎称为幼蝎.2龄蝎从母背下来以后,即开始独立生长发育.幼蝎的生长期较长,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常会导致大量死亡. 1 及时分离母、仔蝎 仔蝎离开母蝎独立生活后,立即进入盛食期,食欲旺盛,昼夜活动进食,同时,幼蝎已具备良好的攻击能力.凶悍,相互攻击,以致残杀.母蝎经过妊娠、产仔及背仔后,体力消耗大,而且母蝎在产仔和背仔期,多数母蝎又不吃食,所以当仔蝎爬下母蝎背,母蝎也急待觅食,如果此时不及时分离,母蝎就会残食仔蝎,造成仔蝎成活率下降.母、仔蝎分离法:有挑拣分离、玻璃板分离、自动分离滑梯分离法,自动分离筛分离.分离时可根据养殖方式及养殖规模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  相似文献   

3.
转弯题答案     
“养蝎女”顾学玲,山东青州市北城村人,今年33岁。几年来,顾学玲利用大棚养殖蝎子。她养蝎不但推翻了“越冬容易越春难,蝎子难过春亡关”的俗话,而且使仔蝎顺利度过!龄转3龄的难关,当年可蜕皮5次,长成6龄成蝎,长成期由3年缩短至不到1年;成年母蝎产仔由每年1胎增加到2~3胎,累计产仔70余只,成活率高达90%以上。笔者就仔蝎由2龄转为3龄的问题采访了她。她的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4.
母蝎在交配怀孕后称为孕蝎,其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为仔蝎,这个期间称为怀孕期.母蝎的怀孕期约40天,在此期间母蝎成为胚胎发育的保护者,母蝎生活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胚胎发育和仔蝎的健康.因此,要认真地做好孕蝎的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5.
<正> 1 掌握好蝎棚内的温湿度。加温设备要有专人昼夜值班,防止忽冷忽热。实践证明,在14小时内温度差高于8℃时,蝎子的死亡率会明显上升,温度掌握在25~30℃之间即可,湿度要达到75%以上: 2 人工养殖条件下,常年都有母蝎繁殖。当孕蝎即将产仔时,要单独挑出,放到罐头瓶内,在产仔室内加温、产仔室温度要控制在32~36℃之间,湿度要达到80%。度过背伏期的幼蝎要及时进行母仔  相似文献   

6.
新法防蝎病     
1、钙土疗法 每平方米饲养场所用钙片20片研末后与少许葡萄糖加入蝎子的饲养土内.可有效补充蝎子所需营养。每次倒盆或清换土时一并操作即可.此法对促进孕蝎产仔和仔蝎难蜕皮均有特效。  相似文献   

7.
在人工养蝎的过程中,适时捕收、加工、贮存和售出,是充分利用空间、节约饵料、加快资金周转、提高附加值的重要环节。这项工作应在孕蝎产仔前7天进行,方法是将壮年孕蝎及优质种蝎留用,其余交配过的雄蝎、产仔3年以上的雌蝎及一些有残肢、患病和瘦弱的蝎,作为商品蝎进行捕收和加  相似文献   

8.
仔蝎体小、自卫能力较弱,比成蝎更易受周围环境和饲养管理的影响,采取以下措施可提高仔蝎成活率. 1 控制温度 仔蝎生长发育、繁殖、活动的适温为25~39℃,最适温度为35~38℃.低于20℃时蜕皮期延长,生长发育受阻且易发生消化不良,引起腹胀;当温度降至10℃以下时,开始入蜇休眠;超过40℃极易脱水死亡.  相似文献   

9.
1、采收对象。交配过的雄蝎,产仔3—4次以上的淘汰雌蝎,患病、残肢、瘦弱和正常死亡的蝎子。。2.采收时间。人工养蝎,雄蝎在完成交配后采收;雌蝎在产仔2周后采收。野生蝎在春天蝎子出蛰后捕捉为宜。  相似文献   

10.
在人工养蝎的过程中 ,如何提高其成活率、产仔率、缩短成蝎的育成周期 ,是养蝎成败和经济效益的关键。1 做好引种工作蝎引种在每年 5~ 6月及 8~ 9月。此时温度、湿度适宜 ,便于运输和饲养管理。如果在 5~ 6月引进孕蝎 ,当年 6~ 7月产仔 ,效益好。初养者应到养蝎多年、信誉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业》2006,(3):43-43
冬春恒温养蝎,蝎子生长快,交配、产仔次数勤,但如管理不当,蝎子会出现以下几种常见的疾病。  相似文献   

12.
幼蝎蜕皮期的饲养管理是养蝎扩群产生效益的重要环节,根据蝎子的生物特性,子蝎刚出生后,温度在35℃时,在母蝎背上约4天蜕第一次皮,成为二龄蝎,再经过约5~6天就开始离开母蝎背寻找吃食。二龄蝎以后每次蜕皮的间隔时间为50~60天,对子蝎应搞好如下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13.
1母貉产仔前后的管理1·1人工拔掉母貉乳房周围的毛母貉在预产期前5天,由于乳腺高度发育的刺激,一般都会自动拔毛。个别母貉如果不拔毛,可人工拔掉乳房周围的毛,露出乳头,以利于仔貉哺乳。对于这些母貉,如果不实行人工拔毛,则会因母貉腹部毛过密、仔貉出生后找不到乳头、吃不到奶而饿死。人工拔毛时要轻抓母貉,不要强行硬抓,以防母貉过于激烈扭动而造成早产。产仔前过于频繁地抓母貉容易掉仔;刚产仔的母貉,因护仔性特别强,也不宜经常抓。1·2给母貉加喂VC仔貉出生后7天之内易患红爪病,表现为4爪红肿,个别的可出现溃疡,吱吱叫,到处乱爬,不吃…  相似文献   

14.
蝎子是卵胎生,刚出生的小幼蝎只有米粒大小,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它必须伏在母蝎的背上,靠腹内残存的卵黄和母蝎身上的分泌液维持生活。4~6天后开始在母蝎背上蜕下第一次皮,7~10天后,它就逐渐离开母背独立生活了。此时其残存卵黄已耗尽,必须用小昆虫喂养。幼仔蝎的口器很小,可挑选较小的黄粉虫、地鳖虫、蝇蛆喂养。在喂养过程中应加强对幼仔蝎的管理,因为幼仔蝎幼小体弱、活动范围小、捕食能力差,所以在喂养幼仔蝎时要供给营养丰富、易于捕捉的小昆虫。人工养殖只要适当加温,幼仔蝎照常可以吃食、生长发育。   及时分离仔蝎也是养蝎的关键。仔蝎在母背上蜕下第一次皮后不要立即把母蝎和仔蝎分开,因为仔蝎刚刚蜕皮,身体十分软弱,还需要母蝎呵护一段时间,过早分离会影响仔蝎成活率。再过7天左右,仔蝎长得十分健壮时,可把它与母蝎分离,分离后可因陋就简,饲养在内壁光滑的塑料盆、小缸或特制的仔蝎饲养箱里。无论在哪里饲养,都要在饲养处所的底部放薄薄一层沙土或山土,并在饲养箱或盆的中央堆放一些有空隙的碎瓦片,供仔蝎栖息玩耍。   在喂养仔蝎时,要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发育。同期出生的仔蝎,除在母背上第一次蜕皮个体比较整齐外,以后由于胚胎发育和摄食昆虫质和量的差别,生长发育就有了个体大小之分的现象,这时就再做一次分离,把个大的仔蝎养在一处,个小的养在一处。蝎子有互残的习性,分档饲养可避免个体大的仔蝎残食个体小的仔蝎。   养好仔蝎要做到以下四条:①要及时与母蝎分离饲养,防止母蝎残食。②要及时投足小昆虫,按大小分档饲养,防止仔蝎互残。③保持好相对湿度,防止脱水死亡。④要有30℃以上的温度,以利于仔蝎蜕皮生长。  相似文献   

15.
养兔实践证明:正确使用产仔箱,仔兔常规成活率可提高10%以上。 一、产仔箱能稳定母种兔产前的情绪 獭兔属穴居眭小动物,产前大多会自行咬毛造窝。笼养獭兔临产期母种兔见有产仔箱并内放清香干草,能促使其产前心理稳定,达到安全产仔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仔蝎个小体弱,活动能力、自卫能力、觅食能力都很差,易被其他蝎子残食,或因吃不到食物而死亡.人工养蝎中在这个阶段的死亡率很高.因此,养好仔蝎,使其顺利蜕皮、生长是人工养蝎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养好仔蝎呢?  相似文献   

17.
<正> 人工养蝎目前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适合蝎子生长的自然温度是25—35℃,这个温度每年大约只有4个月的时间。温度低于10℃,活动量减少,7℃以下进入冬眠。冬眠大约也有四五个月。因此,一只蝎子虽然能活六七年,但从出生到成龄交配约需3年时间。蝎子1年只产仔1次。如果人为地改变条件,在冬季加温,使全年的温度适合蝎子生长,就可以不冬眠,加养料,使交配、产仔,分群不断进行。仔蝎到性成熟交配,可缩短到一年半,成蝎年产仔可达2—3次,经济蚊益就会大幅度增长。恒温养蝎技术要点如下: 一、蝎房:建好恒温蝎房很关键。蝎房要建在背风、向阳、地势干燥、周围无高大建筑和树木的地方,坐北朝南,以利采光。蝎房大小可根据饲养规模确定。先将地面挖0.5—1米深的土坑,坑内四周用砖垒起,外壁与坑壁之间填好土,内壁用泥抹好。地上部分的墙壁垒成双墙,中间留缝,存不流  相似文献   

18.
母貂产仔日期大约在4月中下旬~5月下旬,从母貂产仔开始到仔貂断乳结束为产仔哺乳期.搞好水貂产仔哺乳期的饲养管理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母仔健康、仔貂成活率及饲养水貂的经济效益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19.
胎次、月份及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胎次、产仔月份及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对福建省某猪场3 972窝长大二元母猪的繁殖记录进行统计,选择不同阶段长大二元母猪508头测定其背膘厚度并记录产仔情况,按胎次、产仔月份及背膘厚度分别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大二元母猪3~6胎的产仔性能较好,第1胎总产仔数、初生均重较低,显著低于2~7胎(P<0.05),产活仔数显著低于2~6胎(P<0.05);总产仔数及产活仔数在2,3,5月份较高,在1,11,12月份较低,产死胎窝数母猪最多在7,8月份;配种背膘厚18~20 mm组的总产仔数、活仔数显著高于背膘厚度≥21 mm组(P<0.05);断奶背膘厚16~20 mm组产仔性能较好但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产前背膘厚度为20~23 mm组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显著高于10~15 mm组(P<0.05),背膘厚度≥24 mm的母猪产死胎窝数比例最高为58%;泌乳阶段母猪背膘损失4~6 mm之间母猪断奶至下一次发情间隔时间最短,显著少于背膘损失>6 mm组及<0 mm组(P<0.05)。表明胎次、产仔月份、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 (三)饲养管理 仔母自动分离养蝎,在提高蝎子产仔率和成活率的同时,更有效地缩短了蝎子的生长周期,尤其是冬季利用太阳热能和人工加温,即可改变蝎子冬眠的习性,使在常温养殖时“长半年,蛰半年”变为一年四季均能生长发育和繁殖,产仔量也由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