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牛心甘蓝蜡粉缺失突变体410M的特征和实际应用价值,以丰富甘蓝种质资源,加速新品种创制和改良。[方法]调查牛心甘蓝野生型材料410W和蜡粉缺失突变体410M的农艺性状,测定其营养品质;扫描电镜观察其叶表超微结构;以蜡粉缺失突变体材料410M(P1)与其野生型410W(P2)为亲本分别配制6世代群体,分析410M蜡粉缺失性状的遗传规律;筛选出14个在拟南芥中参与蜡粉合成、转运的基因,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在410W和410M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蜡粉缺失甘蓝叶色亮绿,突变体410M球叶和外叶的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其他表型及主要营养成分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叶表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突变体叶表面光滑,蜡粉严重缺失;野生型叶表蜡粉分布致密,晶体结构主要为片状和线状。对6世代群体分离比例进行χ~2检测,结果表明410M蜡粉缺失性状为隐性单基因遗传。在参与拟南芥蜡粉生物合成、转运的14个基因中,共有7个基因在野生型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突变体。[结论]蜡粉缺失突变体410M遗传稳定,商品性好,为育种和蜡粉分子基础研究的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2.
试验选用果皮无蜡粉西瓜品系‘W1-1’为母本,果皮有蜡粉西瓜品系‘106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获得F2代群体,分析果皮蜡粉性状遗传规律发现,西瓜果皮蜡粉性状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群体分离分析(BSA)法筛选得到西瓜果皮有蜡粉基因位于第8号染色体,以双亲材料基因组重测序为基础,在定位区域开发30对引物,其中19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利用19对引物标记F2代群体,构建分子遗传图谱,该图谱全长230.29 cM,定位到一个距离为2.78 cM控制西瓜果皮蜡粉的位点,两个与该位点紧密连锁的CAPS标记,分别为w8-6149和w8-0794。利用100份西瓜自然群体材料分析2个与西瓜果皮有蜡粉紧密连锁标记有效性,分子数据与田间数据吻合率分别为79.0%和72.0%。  相似文献   

3.
探索分析葡萄果实质地的遗传趋势,为葡萄育种过程中的亲本选择选配以及杂交后代果实质地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脆肉型品种红地球为母本,软肉品种玫瑰香、金星无核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测定和分析葡萄亲本及其杂交后代果实果皮硬度(PPH)、果皮破裂距离(PB)、果肉硬度(SF),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2个杂交组合后代葡萄果实果皮硬度、果皮破裂距离、果肉硬度均表现出连续变异,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中果皮硬度和果肉硬度子代均值小于亲中值,呈现向小回归的趋势,加性效应解体,但由于新的累加效应,后代也出现超高亲株系。葡萄果实质地是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广义遗传力较高,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番茄显性复花序性状的遗传特性。[方法]以亲本单花序番茄自交系860与复花序番茄自交系HYT及其杂交与回交后代的6个世代为试材,调查亲本及其后代的花序性状和果重,并对F2群体和回交世代的花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亲本HYT的复花序性状表现稳定,而860全为不分枝的单花序。花数与果重存在负相关。花数较多的亲本HYT的平均果重较低(24.0 g),而花数较少的亲本860则较高(95.9 g)。F1代的花序特性与复花序亲本HYT基本相同,F2群体中复花序与单花序的比例为3∶1,初步说明复花序性状为显性。F1与亲本HYT回交后代全为复花序,与860回交后代的花序性状表现出1∶1分离,说明HYT的复花序性状由单显性基因控制。[结论]显性复花序基因可提高番茄育种效率,在番茄育种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延农黑稻果皮颜色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个果皮颜色不同的延农黑稻和延农黑糯与2个白米品种配制成7个杂交组合,观察了其F1、F2、BF1单株的籽粒果皮颜色.结果表明,黑稻果皮受2个遗传系统的控制,有色对无色的遗传受单基因的控制,属于质量性状的遗传;有色果皮单株之间深浅不一的颜色差异受多基因控制,属于数量性状的遗传.所以,在黑稻杂交选育中,要选配果皮颜色深、黑的亲本和综合性状优良的白米品种杂交,在其杂种分离世代中根据育种目标早代选择颜色深的个体,连续加代,到高世代结合营养品质分析,才能获得优质、高产、抗性强的黑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黄瓜果皮蜡粉量遗传分析及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黄瓜是世界上一种重要的蔬菜,2012年产量已超6.5亿吨。黄瓜果实品质一直备受育种者关注,尤其是果实风味、营养和外观品质。前人对影响黄瓜果实外观品质的相关性状已有深入的研究,但对黄瓜果皮蜡粉量性状长期未得到足够关注。黄瓜果皮蜡粉量作为黄瓜重要的外观品质性状之一,对其进行遗传分析和QTL定位将有助于了解果皮蜡粉形成的分子机制,为黄瓜果皮蜡粉量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克隆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少蜡粉的黄瓜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黄瓜多蜡粉品系‘PI183697’和少蜡粉品系‘1101’构建六家系世代群体,并于海南和北京不同环境条件下种植。在商品瓜成熟时期,采用分光测色计(CM-700d)对六家系世代群体各单株上商品瓜的蜡粉量进行定量测量,每个单株选取2-3个商品瓜,每个商品瓜上选取五处进行测定,然后计算平均数,根据计算结果进行黄瓜蜡粉性状的遗传分析。利用2个亲本对1 288对SSR引物进行筛选,从中挑选出128对多态性较好的标记,对F2群体进行分析,取最小阈值LOD3.0采用JoinMap4.0软件进行遗传图谱构建。利用MapQTL4.0软件,结合构建的遗传图谱进行果皮蜡粉量QTL定位。【结果】在黄瓜野生品系‘PI183697’中,黄瓜果皮蜡粉量的遗传符合数量性状的特征,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六家系世代的黄瓜果皮蜡粉量进行分析,得出黄瓜果实果皮蜡粉量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模型。利用2个F2群体分别构建了两张包含7条染色体、128对SSR标记的遗传图谱。2次共检测到7个与蜡粉量相关的QTL位点,在第1、3、5染色体上各检测到1个位点,分别为WP1.1WP3.1WP5.1,在第6染色体上检测到4个位点,分别为WP6.1WP6.2WP6.3WP6.4,其中WP5.1WP6.2 2个QTL位点在两季中均被检测到,LOD值分别为7.70、4.81和4.21、6.69,贡献率分别为14.9%、12.4%和8.0%、16.7%。 【结论】黄瓜果皮蜡粉量的遗传符合数量性状特征,由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D-2)。第5染色体上的WP5.1和第6染色体上的WP6.2均可重复检测到,因此,推断控制蜡粉含量的主效候选位点可能位于第5或第6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冬瓜果皮颜色的遗传规律,为冬瓜的遗传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自交纯合系P1(果皮深绿色)、P2(果皮黄绿色)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及回交,分析其F1、F2、BC1和BC2各世代的果皮颜色分离情况.[结果]F,代的果皮颜色表现一致,无论正、反交均表现为深绿色;F2代的皮色无论正、反交都分离出深绿色和黄绿色2种颜色,且分离比率接近3∶1;2个组合的F1代与深绿色亲本回交,其回交后代的果皮颜色均表现为深绿色;与黄绿色亲本回交,则回交后代的果皮颜色表现为深绿色和黄绿色分离,其分离比例接近1∶1,经x2适合性测验可知,符合1∶1的分离比例.[结论]冬瓜果皮颜色深绿色与黄绿色受1对核基因控制,深绿色对黄绿色为显性.  相似文献   

8.
以5个茎瘤芥自交系为亲本试材,采用双亲本杂交遗传设计,运用P1、P2、F1、RF1、F2、B1、B27个世代材料,对茎瘤芥营养生长期瘤茎蜡粉的遗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瘤茎有蜡粉对无蜡粉为显性,由一对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
茄子果长遗传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长果自交系I521593和短果自交系SJ16212865为材料,通过自交、杂交和回交,获得亲本、F1、F2、BC1和BC2各世代,按照数量遗传学理论对6个世代群体的果长的遗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茄子果长遗传方式属于数量遗传;其遗传效应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且以加性效应为主,在遗传中表现部分显性,有倾大值亲本的现象;控制果长性状的最少基因数目为3对;果长的狭义遗传力为71.01%。  相似文献   

10.
朝天椒自交系表型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综合生产性能表现较好、性状差异较大的6个朝天椒自交系,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15个杂交组合,对果长、果宽、单果重、果皮厚、株高、始花节高、单株结果数、单果种子数和单株产量等9个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果宽、果皮厚、单株结果数、株高、单果种子数、单果重、始花节高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起作用,单果种子数和果长主要是受非加性基因作用;纵观朝天辣椒6个自交系,以024号的综合性状配合力最好,其配组的杂交组合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1.
刘佳棽  王尚德  蒋海月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794-10795
[目的]研究油桃果实主要性状遗传倾向。[方法]以红芙蓉×中油桃5号F1群体为试材,对果实大小、果实发育期、果肉颜色、风味等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果肉颜色遗传符合1对等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白肉对黄肉为完全显性,证明两亲本均为杂合体;果实发育期属数量性状,后代出现较广泛的分离,5%的单株成熟期有超亲遗传现象;F1群体果实单果重均值低于双亲,但仍有10.5%的单株单果重超过了双亲;F1群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值虽低于双亲,也有高达16.1%的单株;F1代中果实具有倾向于甜风味的趋势。[结论]红芙蓉×中油桃5号组合后代出现了果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综合性状超越了亲本的优系,亲本红芙蓉和中油5号可作为油桃改良的种质。  相似文献   

12.
新疆南疆核桃的品质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明  田腾飞  田贝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183-184,210
[目的]为高品质核桃果品的生产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南疆的阿克苏、和田及喀什采集25种核桃样品,测定并计算其坚果重、种仁重、出仁率和果实的长、宽、厚、平均直径及壳厚等。[结果]南疆核桃品种的平均果重、平均出仁率、平均壳厚分别为15.50g、55.18%和1.32mm,其中阿克苏、和田及喀什地区核桃的平均果重分别为13.11、17.58、17.78g,平均出仁率分别为58.89%、50.79%和52.17%,平均壳厚分别为1.06、1.71、1.51mm。和田、喀什地区核桃种质的形态指数较高,分别为2.796和2.667,阿克苏地区核桃种质的形态指数较低(1.527)。栽培品种和本土普通品种的果基部、果形指数、皱折差异不显著,果顶部、刻点、果缝线差异极显著。[结论]南疆核桃栽培品种和实生类型在果实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冬瓜相对性状遗传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相对性状明显的高世代纯合冬瓜材料正、反交及测交配组,对冬瓜果实皮色、长度、种子及瓜瓤类型等相对性状进行遗传规律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白皮对黑皮、有棱籽对无棱籽为完全显性,而果实长度和瓜瓤类型为数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西葫芦果长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蔓生和矮生的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1、B2和F2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6个世代群体果长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果长遗传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遗传模型,组合1以加性效应为主,而组合2以显性效应为主;2个组合F2的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西葫芦果长育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西葫芦果长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蔓生和矮生的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1、B2和F2 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6个世代群体果长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果长遗传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遗传模型,组合1以加性效应为主,而组合2以显性效应为主;2个组合F2的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西葫芦果长育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鉴定不同砧木冬瓜嫁接苗的抗性、嫁接成活率、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并研究产量与其他性状指标的相关性,确定可靠的冬瓜砧木筛选指标,为生产实践提供优良冬瓜嫁接砧木品种.[方法]以冬瓜实生苗为对照,对17个不同砧木嫁接苗进行冬瓜枯萎病抗性、根结线虫抗性、嫁接成活率、形态学性状、光合特性等性状的鉴定评价及聚类分析,并对产量与其他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参试材料在各性状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其划分为嫁接共生不亲和性砧木、高产型砧木及低产型砧木等三大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冬瓜产量与节位数、节间长、叶片数、叶片长、叶片宽、茎粗、净光合速率及单瓜重、瓜长和瓜横截面周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与胞间CO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以海砧2号、海砧1号、铁将军、铁木真为代表的高产型砧木可直接用于生产.冬瓜嫁接苗叶片长和叶片宽可作为筛选高产型冬瓜嫁接砧木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7.
棕色棉纤维和短绒色泽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棕色棉纤维和短绒色泽的遗传规律。[方法]以棕色棉品系棕128为母本,白色棉品种FB20、库车T94-4、辽96-23-30为父本进行杂交,对亲本、F1、F2长纤维和短绒色泽的遗传分离进行了分析。[结果]纤维色泽至少受4对基因控制,长纤维和短绒棕色的有无各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其纤维色泽类型至少还受2对微效基因控制,表现出淡棕、棕近白等不同类型。F2代长纤维共有棕色长纤维棕色短绒、白色长纤维白色短绒、白色长纤维棕色短绒3种表现型,表明基因间存在互作,棕色长纤维显性基因的表达抑制短绒色泽隐性基因的表达。[结论]该研究为彩色棉纤维和色泽遗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澜沧江流域芒果种质资源的果实性状多样性,为有效地保护芒果种质资源及改良品种提供参考.[方法]调查收集澜沧江流域11个县28个乡镇的芒果种质资源82份,对其果实性状进行测定及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在82份芒果种质资源中,单果重为0~50、50~80、80~120和120~260 g的种质资源分别有6、49、19和8份;果实形状为椭圆形、扁圆、象牙形、卵形、长扁圆形和桃形的种质资源分别有66、8、3、2、2和1份;果皮颜色为绿色、黄绿色、黄红色、绿黄色、绿白色和黄色的种质资源分别有48、9、12、2、2和9份;果肉颜色为金黄色、橙黄色、浅黄色、橙红色和深黄色的种质资源分别有34、25、12、4和7份;果实香气为无香气、芳香、椰乳香、木瓜香、松香和清香的种质资源分别有41、36、2、1、1和1份.变异系数以单果重最高(48.12%),其次是果皮厚度(27.27%),以果实厚度最低(13.62%),果实长度、果实宽度、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异系数均在20.00%左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单果重、果实长度和果实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可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下同);单果重与果实长度、果实宽度、果实厚度和可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实宽度与果实厚度和可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实厚度与可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果重、果实长度、果实宽度、果实厚度和可食率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果皮厚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表明这7个性状是造成澜沧江流域芒果种质资源果实多样性的主要因素.82份芒果资源分为2个大类群,第Ⅰ类群的种质资源果型大,且第Ⅰ-1亚类种质资源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食率较高;第Ⅱ类质资源果型较小,尤其是第Ⅱ-2,且其可食率低.[结论]澜沧江流域芒果资源果实性状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可通过引种驯化、杂交、嫁接和分子育种等技术把其优异基因延续下去.第Ⅰ-1亚类种质资源的果型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食率较高,可作为选育和改良品种的亲本材料,第Ⅱ-2亚类果型小,可食率低,可作为园林观赏资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适宜南方早熟砂梨系统翠冠梨(Pyrus pyrifoli Nakai cv.Cuiguan)和黄金梨(Pyrus pyrifolia Nakai cv.Huangjin)果实的果袋。[方法]对翠冠梨和黄金梨进行了5种果袋套袋处理,分别为超亚光纸袋(外黄褐色内黑复合袋)、普亚光纸袋(外黄褐色内灰黑复合袋)、"膜+纸"纸袋(外黄内黑膜纸袋)、蜡纸袋(黄色单层袋)、报纸袋。果袋规格:长19.5㎝,宽15.0㎝。[结果]与未套袋果相比,套袋果果面光滑,皮色鲜艳,锈斑少,果点小,但果实重量有所减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降低,风味稍有变淡。5种果袋中,普亚光纸袋对翠冠梨套袋效果最好,超亚光纸袋对黄金梨套袋效果最好,能改善果面色泽,使果皮着色均匀,果点小而不明显,显著降低锈斑级数;蜡纸袋和自制报纸袋对改善果面颜色和防止果锈效果不明显。[结论]对翠冠梨和黄金梨实施套袋栽培,可以十分显著地改善果实外观品质,但不同梨品种适合不同的纸袋类型,应根据不同的品种选择不同的纸袋类型。  相似文献   

20.
陈凤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6988-6990
[目的]为西葫芦果柄长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C1、BC2和F2 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6个世代群体果柄长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西葫芦的果柄长性状遗传为加性-显性-上位性2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2个组合F2的主基因遗传率较低,环境影响相对较大。[结论]西葫芦果柄长育种宜采用个体选择法,可在晚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