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6个翅荚木种源苗木抗寒性的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翅荚木种源的一年生休眠苗为材料,测量了不同冷处理条件下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了各种源的半致死温度,并通过枝条生长恢复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从-8℃低温处理开始,翅荚木大部分种源枝条出现严重的冻害,组织的半致死温度在-13.06~-10.76℃。综合评价各个种源的抗寒性,其抗寒能力大小依次为:湖南通道种源>贵州兴义种源>广西忻城、湖南江华、广东英德种源>广西靖西种源。  相似文献   

2.
对7个短枝木麻黄种源的离体小枝在人工气候箱中进行梯度低温处理,在25℃,5℃,0℃,-5℃和-10℃温度下处理24 h,重复3次,每个种源的每个处理采集10株苗的枝条,测定了渗透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9个耐寒指标。通过半致死温度评价了7个种源的耐寒能力,并通过耐寒指标的特征结合相关分析对耐寒指标进行筛选。运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耐寒指标进一步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短枝木麻黄的半致死温度对7个种源进行排序,耐寒能力按种源号依次为18402182681811918267181281801518244。用逐步回归的方式建立短枝木麻黄的耐寒回归方程为Y=9.462-0.119Chl4-0.026SP1-0.039MDA1+0.051Chla3-0.008Chla2,(R2=1.000),估计精度大于98%。  相似文献   

3.
以冰川红叶小檗和紫叶小檗当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于12月和3月测定其7个处理温度(4℃、-10℃、-20℃、-30℃、-35℃、-40℃、-50℃)下的相对电导率、电阻抗参数值以及3个处理温度(-10℃、-20℃、-40℃)下的萌芽率,并对电导法、电阻抗图谱法及恢复生长法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均低于紫叶小檗;12月份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用相对电导率,胞外电阻率(r_e)及低频电阻率(r_1)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4.84℃、-31.46℃和-29.47℃,紫叶小檗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8.37℃、-27.12℃和-26.07℃。3月份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用相对电导率,胞外电阻率(r_e)及低频电阻率(r_1)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1.94℃、-29.94℃和-27.98℃,紫叶小檗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6.84℃、-26.08℃和-25.43℃,证明冰川红叶小檗的半致死温度均低于紫叶小檗的半致死温度;12月份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当年生枝条冰川红叶小檗的萌芽率为85.79%、74.33%和14.77%,紫叶小檗的萌芽率为75.74%、57.65%和8.06%;3月份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当年生枝条冰川红叶小檗的萌芽率为88.80%、77.77%和16.16%,紫叶小檗的萌芽率为78.92%、68.37%和12.38%。由此表明,冰川红叶小檗的萌芽率均高于紫叶小檗,冰川红叶小檗的抗寒性高于紫叶小檗。  相似文献   

4.
选取花叶蔓长春、扶芳藤和络石3种常绿藤本植物的1年生离体枝条和当年生叶片为材料,测定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叶片和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并利用logistic方程求拐点值确定3种植物的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花叶蔓长春、扶芳藤和络石3种植物叶片的半致死温度分别是-3.19℃、-11.73℃、-13.14℃;枝条的半致死温度分别是-5.02℃、-13.34℃、-18.09℃。所以,3种常绿藤本植物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为:络石>扶芳藤>花叶蔓长春。  相似文献   

5.
<正>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很广的木本香料、油料树种。河北省涉县是花椒的重点产区之一,全县有花椒树310万株,其中结果树160万株,年产量150至180万斤,年产值450多万元,是涉县农民的一项重要收入。 花椒性喜温。据有关资料介绍,幼树在气温低于-18℃时,枝条受冻害;成龄树则可抗-25℃低温。涉县1956年冬至1957年春曾发生过一次严重冻害,使全县90万株花椒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导法研究低温胁迫条件下不同品种桑树枝条相对电导率的变化规律,并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9个桑树品种的半致死温度(LT_(50)),比较其抗寒性。结果表明:9个桑树品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变化曲线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呈S形曲线上升,计算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分别为-29.47℃、-35.42℃、-26.60℃、-32.87℃、-33.63℃、-26.88℃、-29.37℃、-21.03℃和-39.96℃。即9个桑树品种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为:向海一号新桑8号龙桑一号冀桑3号冀桑2号秋雨辽鲁11号桲椤桑辽育8号。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源翅荚木的抗寒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5个种源的翅荚木叶为材料,采用叶片离析法和石蜡制片技术观测叶片结构特征、电导率法测定其半致死温度、差示热量扫描仪测定其过冷点温度,并结合田间试验分析不同种源翅荚木苗期的抗寒性及其与叶片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南通道翅荚木种源抗寒性最强,苗期在湖南株洲无冻害,在浙江丽水冻害率为4.83%,极显著低于其他种源;其叶片半致死温度为-5.34 ℃,过冷点温度为-15.04 ℃,均低于广东翁源和广西忻城种源. 不同种源翅荚木叶片细胞结构紧密度(CTR)和疏松度(SR)与种源的抗寒性有一定的关系,CTR值越大、SR值越小,种源的抗寒性越强.  相似文献   

8.
以4个橡胶树无性系品种一年生休眠枝为材料,通过同一温度不同时长及同一时长不同温度等两种人工模拟低温胁迫处理方法,测定各品种枝条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出半致死时间及半致死温度来评价各品种的抗寒性,同时对室内快速鉴定抗寒性方法进行探讨。结果表明,4个品种在-2℃低温下半致死时间在10.40~19.79 h之间,在低温持续15 h时半致死温度在-1.2~-1.61℃之间,两种处理方法所测橡胶树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均为云研77-4IAN873热垦525GT1,与田间实际抗寒性相符。本研究结果筛选出以-2℃低温处理15 h测定枝条相对电导率的方法来快速鉴定橡胶树种质幼苗期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9.
双荚槐和伞房决明抗寒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双荚槐和伞房决明的1年生枝条为试材,通过低温处理,用电导法测定它们的相对电导率,并用Logistic方程拟合求拐点值来估计其半致死温度,探讨它们的抗寒性.结果表明:双荚槐的半致死温度为-6.27℃,伞房决明的半致死温度为-11.13℃;伞房决明的抗寒性大于双荚槐;在徐州地区引种这2个树种,冬天须保护越冬.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源地桉树抗寒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来自不同种源地的6个不同种共13个桉树样品进行低温胁迫处理,通过电导率法测定它们的最低半致死温度,同时也测定了MDA、总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发现,随胁迫时间的增加,所有样本MDA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增加,赤桉增幅最大,铁木桉最小。样本MDA增加的幅度与样本抗寒能力呈负相关,渗透调节物质增加幅度则与其抗寒能力呈正相关。抗寒性较差的样本叶绿素和淀粉含量在胁迫期呈下降趋势,而在抗寒能力较强的样本中,二者与对照比较变化并不明显。通过比较各项指标发现,不仅不同种桉树的抗寒性能有显著差异,不同种源来源的同一种桉树在抗寒性能上也存在较明显差异。测试的13个不同种源地的桉树抗寒性能由高到低依次是:铁木桉(种源号:151199)〉巨桉实生苗〉巨桉EG5(组培苗)〉迪恩桉(种源号:14521)〉邓恩桉(种源号:15967)〉邓恩桉(种源号:14113)〉邓恩桉(种源号:15956)〉邓恩桉(种源号:14452)〉卵叶桉(种源号:17285)〉卵叶桉(种源号:13745)〉边沁桉(种源号:88080)〉赤桉(种源号:11911)〉赤桉(种源号:15027)。  相似文献   

11.
Treated by freezing,1-year-old dormant branches of four Parthenocissus species were used as test materials to determine the electro-conductivities.According to Logistic equation fitting,the semi-lethal low temperatures were calculat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emi-lethal low temperatures and freezing tolerance of the examined species were ranked as: 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16.63 ℃),P.tricuspidata(-10.78 ℃),P.laetecirens(-10.29 ℃),and P.henryana(-7.72 ℃).By comparing several physiological indexes incl...  相似文献   

12.
以红皮糙果茶(Camellia crapnelliana)、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金花茶(C.petelotii)、坡垒(Hopea hainanensis)4种珍稀濒危植物1 a 生幼苗的成熟叶片为试验材料,进行高温、低温胁迫试验,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并利用 Logistic 方程建立回归模型,计算出高温和低温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和低温胁迫过程中,相对电导率变化趋势均呈现明显的“S”型曲线,耐热性大小顺序依次为:金花茶>红皮糙果茶>坡垒>伯乐树,高温半致死温度在41.6~46.3℃之间;耐寒性大小顺序依次为:红皮糙果茶>坡垒>伯乐树>金花茶,其低温半致死温度在-7.19~-6.16℃之间。供试的4种珍稀濒危植物1 a 生苗均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在广州地区可以安全露地越夏及越冬。研究结果可推测这4种珍稀濒危植物潜在的适应地区,从而扩大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3.
为给无花果抗寒能力的评价与抗寒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以我国北方地区引种的14个无花果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低温(0~-20℃)处理对其1年生枝条进行了胁迫试验,并对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MDA含量进行了测定,还根据相对电导率和对应的低温温度,依据logistic方程,建立了回归模型,对14个无花果品种的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依据半致死温度来评价,布兰瑞克、ALMA等品种的抗寒性均较强,-5~-10℃的低温会严重影响参试的大部分品种的生存和生长发育;其SOD和可溶性糖在-10℃时的测定值是反映无花果抵抗和适应低温能力的一个临界值,而可溶性蛋白和POD的临界值是在处理温度为-5℃时的测定值。部分品种的综合抗寒能力的评价结果与其半致死温度的测定结果存在差异,但新早黄、ALMA、金傲芬和紫蕾等品种均具备较好的抗寒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核桃无融合生殖后代抗寒性的遗传变异情况,对核桃自然授粉后代和无融合生殖后代的1a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相对电导率变化倍数、半致死温度等进行了测定比较。结果表明:核桃自然授粉后代和无融合生殖后代1a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相对电导率变化倍数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增加,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呈倒“S”型曲线;在低温胁迫下,除少数处理外,二者之间的相对电导率、相对电导率变化倍数差异不显著;结合Logistic方程,得到中林1号无融合生殖后代、绵核桃无融合生殖和自然授粉后代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2.81℃、-20.36℃和-23.71℃,变化幅度较小。由此可见,核桃无融合生殖后代的抗寒性没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源非洲桃花心木对寒害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1月,广东省经历了2次低温天气.本研究分别于2次降温后(3 ~10℃)和正常温度下(>10℃)采集广州和肇庆2片试验林的非洲桃花心木叶片,测定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5个指标,分析了27个种源对寒害的生理响应模式.结果表明,2次降温均显著提高了非洲桃花心木的REC、Pro含量、SOD和POD活性.相比首次降温,第2次降温后,Pro含量、SOD和POD活性进一步提高,而REC则有所降低,表明植株在2次降温后进一步启动了自身的保护系统.该研究应用耐寒隶属函数值对27个种源进行综合评价,初步选出来自马里(种源10#,20#,22#)和布基纳法索(种源30#,31#,32#)的6个耐寒表现优异的种源.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源香椿抗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西峡等10个种源1年生香椿为材料,研究了不同低温处理条件下离体茎段的相对电导率,并与活体茎段及自然降温过程中各种源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比较.用Logistic方程拟合曲线,求出拐点温度即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作为评价各种源香椿抗寒能力的参考指标.结果表明:各种源离体茎段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曲线上升,其LT_50最低者为山东济南种源为-7.94℃,最高者为福建霞浦种源为-3.88℃;10个种源香椿抗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山东济南、山东荷泽、河南西峡、陕西安康、江苏南京、四川广元、湖南洞口、湖北随州、贵州黔西南、福建霞浦,与大田自然越冬条件下各种源的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在南京六合地区对3年生24个香橼优良单株半同胞家系子代进行抗寒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家系子代间抗寒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田间观测-11℃自然低温下春江4#和香橼4#的抗寒性最强,受冻株率分别为86.67%和100%,平均受冻级别均为Ⅰ级,耐寒指数均为2.00;新世纪8#、春江7#和新世纪2#的抗寒性最差,受冻株率均为100%,平均受冻级别均达Ⅲ级,耐寒指数均大于3.00。室内抗寒力测定供试家系子代的半致死温度在-14.84℃~-7.05℃之间。春江4#和香橼4#的抗寒力最强,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4.84℃和-13.94℃;春江7#和新世纪2#的抗寒力最差,半致死温度分别为-7.91℃和-7.05℃。抗寒性评估结果一致。根据半致死温度,结合田间抗寒性观测,供试香橼家系子代抗寒性评估排序为春江4#>香橼4#>春江6#>春江5#>新世纪9#>新世纪10#>新世纪3#>香橼1#>新世纪7#>香橼7#>新世纪8#>香橼6#>香橼5#>春江3#>新世纪4#>新世纪6#>香橼2#>春江8#>新世纪5#>春江1#>新世纪1#>春江2#>春江7#>新世纪2#。  相似文献   

18.
不同寄主松树对松突圆蚧耐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过冷却点和低温暴露试验,比较不同寄主松树上松突圆蚧的耐寒性.寄生黑松和马尾松松突圆蚧雌成虫的过冷却点比寄生湿地松和火炬松的显著较高,2类过冷却点的平均值相差0.9~2.3℃,但寄生黑松和马尾松的雌成虫之间、寄生湿地松和火炬松的雌成虫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寄生马尾松2龄性分化后雌若虫的过冷却点比寄生湿地松的显著较高(高2.08℃);而2龄性分化后雄若虫则无显著差异.寄生马尾松的初孵若虫、1龄若虫、2龄性分化前若虫、2龄性分化后雌若虫、2龄性分化后雄若虫、雌成虫及种群总体,对低温暴露致死的起始敏感温度和-20℃低温暴露的死亡率,均比寄生湿地松的相应虫态和种群总体更低;寄生马尾松松突圆蚧种群的致死中有效伤害低温累积(LSIT50)比寄生湿地松种群的低;2种寄主松树松突圆蚧各虫态及种群总体在低温暴露下死亡率的变化规律均符合改进后的双变量逻辑斯谛模型.研究结果说明:寄主松树能够影响松突圆蚧的过冷却点和低温暴露死亡率,寄生湿地松种群的耐寒性比寄生马尾松种群的弱.  相似文献   

19.
经2002年大雪和2008年冰冻灾害天气后,通过调查,发现尾赤桉、尾巨桉等杂交桉具有较强耐寒能力。在-3℃短时极端低温、0℃以下低温持续2d的灾害天气,海拔500m以下地域,杂交桉仅有轻微寒害。在-4℃短时最低气温和0℃以下低温持续20d的冰冻天气,杂交桉寒害主要表现为机械性损伤,而非生理性冻害,且冰冻后多数能萌芽。选择耐寒品种并在较低海拔种植,在桂林可以发展杂交桉。  相似文献   

20.
巨桉、柳桉种源试验及其生长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巨按13个种源、柳按14个种源的试验林为研究材料,对生长在海拔100m、贫瘠山地上的5年生幼林进行分析,并对树种间和种源问的生长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树种水平上,柳按的生长适应性,生长速率及通直度、径高比等方面均比巨按好,只是在枝下高度上不及巨桉,但树种间的差异,除抗寒性特别明显外,其余均不显著。(2)树种内的不同地理种源之间,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差异,巨按和柳按在幼林3年生时均达显著或板显著差异(柳桂树高除外),但在此前的第1、第2年和此后的第4、第5年差异均不显著,表明区按和柳按种源间幼林期的生长表现呈现不规律性。(3)运用综合评定法进行多性状综合评定、评选出巨按0017、1489和15120,柳按13015、14508和0116共6个为速生优质种源,令后可在我国中亚热带东部沿海地区推广种植,这些优良种源均来自昆士兰北部和新南威尔士州的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