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众治沙的新格局──生态经济带卢彩云,代玉荣库伦旗在长达40多年的治沙工作中,仗越打越精。继家庭生态经济圈之后,又步入了治沙的最新格局──生态经济带建设,结束了星罗棋布的补丁战术,把一家一户的生态经济圈按规划连成了生态经济带。一、生态经济带的优势(1...  相似文献   

2.
库伦旗沙区家庭生态经济圈建设推广快薛宏力库伦旗沙地面积为324万亩,占总土地的48%,其中流动沙丘8万亩,沙区包括7个苏木(乡、镇)29个嘎查村,涉及人口2.6万。面对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该旗一方面加大治沙力度,一方面注重总结经验,加强科技治沙。近1...  相似文献   

3.
对库伦旗北部沙地沙化土地的形成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同时在调查总结以往在生产实践中的治沙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治理沙化的方法和措施,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是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县域生态环境,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综述了木垒县气候特征、土地结构和沙化土地构成、利用现状,探讨了防沙治沙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沙治沙的发展思路,以期为木垒县今后的防沙治沙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科尔沁”,意为“带刀的侍卫”。自古就有“八百里翰海”之称。长期以来,我国面积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的面积以每年约2%的速度扩张。危及到东北和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然而通过近年来的卫星监测和科学考察,科尔沁沙地绿化速度已快于沙化速度,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了沙化总体逆转。如果按此速度,科尔沁沙地将在2020年率先恢复起稳定的生态系统。这今世人折服的治沙成果,让我们看到了沙海中绿色的希望,让我们听到了共和国治沙史上感人至深的英雄赞歌。  相似文献   

6.
绿色那达慕     
绿色那达慕杨占原库伦旗额勒顺镇达尔等嘎查达尔等独贵龙为庆贺他们今春完成133公顷高标准综合治沙造林主体工程,激励更多的人参与治沙造林,于今年4月26日以独贵龙的名义,在综合造林治沙工程附近的草地上,举办了绿色那达慕,这是库伦旗林业发展史上第一个以绿色...  相似文献   

7.
在20多年的防沙治沙实践中,通辽市始终坚持“治沙”与“治穷”的建设方针,探索出多种生态建设治理模式,沙地生物经济圈就是其中比较成功的一种模式,走出了一条为致富栽树、靠栽树致富的共赢之路。目前,全市仅发展“水、草、林、机、粮”五配套的生物经济圈就近3万处,有11.3万hm2沙地被改造为“平原”,年增产粮食近5000万kg。在库伦旗、奈曼旗、科左中旗等地,生物经济圈圈圈相连,形成了一条绵延200多km的生物经济带。文章就生物经济圈模式营建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第一条为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土地沙化的预防、沙化土地的治理和开发利用活动的,均适用本办法。本省沙化土地和土地沙化的范围,包括防沙治沙规划中确定的沙化土地,以及监测发现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防沙治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实行政府行政领导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并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  相似文献   

9.
闫德仁 《防护林科技》2023,(1):75-77+83
采用数量化方法评价防沙治沙成效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参考生态环境指数(EI)方法,紧密结合防沙治沙生态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指标,构建了防沙治沙生态环境指数(EIC)评价的指数体系。结果表明,选择沙化土地面积逆转指数、林草资源面积指数、林草固沙植被盖度指数和生物丰富度指数,能够客观评价防沙治沙生态工程建设后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发现沙化土地面积逆转和林草资源面积增加对改善沙区生态环境状况具有关键性作用。利用EIC方法评价防沙治沙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科左后旗,由于沙化面积急剧增加,流动沙丘四处为虐,无情的吞噬着良田。1979年春,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治沙造林运动拉开了序幕。在旗委、政府的领导下,全旗37万各族群众向沙化进军,治沙造林。80年代,该旗林业建设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从1982年开始,全旗每年造林以20万亩的速度向前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建设成绩斐然。自“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以来,全旗有林地面积达633万亩,灌木林面积达60.5万亩,封沙育林面  相似文献   

11.
干旱地区草牧场退化、沙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防沙治沙中所采用的“五配套”家庭小生物圈建设是当前较有效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十大生态问题之一。我国受风沙危害严重,日益加剧的土地荒漠化,频繁的沙尘暴天气,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到20世纪末,我国沙化面积已达174.3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并且以每年364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防沙治沙的形势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全社会对防沙治沙工作极为关注。国家批准的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第四期建设工程这两大工程的启动,进一步加强了防沙治沙工作,涵盖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沙漠化发展趋势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我国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家林业局启动实施了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和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2001年8月31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防沙治沙法》,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虽然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治理速度赶不上沙化扩展速度,我国土地沙化“局部好转、整体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据全国沙漠化普查表明,21世纪初我国沙漠化面积每年已扩大为3436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4.
绿色要闻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8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会议听取了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有关情况的汇报,提出了防沙治沙工作的奋斗目标:力争到2010年,重点治理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本世纪中叶,全国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会议强调,目前,要认真搞好防沙治沙布局和规划,突出抓好土地沙化预防工作,加强沙化土地的治理,完善防沙治沙扶持政策,加大科技…  相似文献   

15.
《新疆林业》2008,(4):9-11
第一条 为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6.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防沙治沙法》并决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林业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防沙治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从此步入法制化轨道。防沙治沙法的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的防沙治沙工作和全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深入开展。一、防沙治沙法是一部针对性、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法律。该法的法律制度有什么特征呢?首先,重点突出,表现在沙化的防和治上突出了植被的保护和建设,该法把土地沙化看成一个过程,将其定义为“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  相似文献   

17.
土地沙化是我国危害最严重且亟待解决的重大生态问题。加快防沙治沙工作,在推进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虽无沙漠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沙地,但也是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导致土地沙化较严重的省份之一。通过沙化监测,定期掌握云南省沙化土地的现状、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云南省制定防沙治沙的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为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和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提供依据,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资料;通过分析云南省沙化土地变化原因及治理情况,为下一步云南省防沙治沙提供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林业》2011,(7):8-11
内蒙古是中国沙化土地分布较为集中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呼沁、伦贝尔、乌珠穆沁五大沙地,以及大面积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确立了“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把防沙治沙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全民尽责、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源,风口多、沙丘多、风沙大、土地贫瘠,土地沙化现象十分严重。因常年的风沙侵袭使土地变得越来越贫瘠,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文章从4个方面简述了鞍山市台安县防沙治沙的新举措:探索生态经济双赢的治沙模式;推进生态治沙加速生态发展;产销一体化,开创生态治沙新格局;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生态治沙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