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榆绿金花虫以幼虫啃食叶肉、危害白榆,在我县一年发生两代,近几年对我场白榆危害严重,喷施化学药剂防治效果不佳。去年6月中旬第一代幼虫老熟期间,适逢持续阴雨湿度很高,在场部白僵菌厂的周围造成了榆绿金花  相似文献   

2.
榆叶蜂(Arge captiva smith)属膜翅目(Hymenoptera),叶蜂科(Tenthredinoidae)。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均有分布。幼虫为害榆树的叶片,严重时能将叶片吃光。近几年来,绍兴、丽水等地,榆树遭受榆叶蜂为害相当严重。为了探讨白僵菌对榆叶蜂的防治效果,笔者做了一次白僵菌的生物测定及应用白僵菌防治榆叶蜂试验。现将结果报导如  相似文献   

3.
<正> 榆绿金花虫(Galerucella aenescens Fairm)又名榆蓝金花虫,榆叶甲,是榆树的主要害虫之一。 近年来,此虫在我县普遍发生,轻者把叶片食成网状或孔状,重者将全树叶片食光或仅留叶脉,严重地影响了榆树的正常生长。为了找出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法,我们在1979年观察的基础上,1980年结合观察害虫生活史,生活习性,还做了一些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榆兰金花虫又名榆绿金花虫,榆绿叶甲,是危害榆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榆树的叶子和嫩芽,严重时将叶肉全部吃光,叶片呈网状或孔状,并提前脱落,造成树木二次发芽,衰弱树势,该虫一年发生二代,我省一般在4月中旬树木刚发芽时和六月中下旬集中危害,并在树干中部粗皮裂缝中集中化蛹。因榆树树冠高大,喷药很不方便。树干涂药环,费工费时,药效又短。因此,造成该虫泛滥成灾。笔者通过多年观察实践,摸索出一套既方便又有效的防治途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榆绿叶甲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绿叶甲属鞘翅目,金花虫科,是榆树重要的食叶害虫.2000~2001年在我市大规模发生.调查中发现该虫具有爆发性特点,若防治不及时,将会给城市园林绿化带来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6.
榆兰金花虫,又名榆绿叶甲,以成虫和幼虫为害榆树及其幼苗。我省平原地区均有发生,有的危害非常严重,可将整树的叶片全部食成孔状和网状,树冠一片枯黄、如同火烧。老熟幼虫群集于枝干,化蛹时分泌一些液体,招致霉菌寄生,引起枝干变黑。近几年来,榆兰金花虫的为害严重影响了榆树的生长,为平原地区林业生产中的一大虫害。  相似文献   

7.
榆树叶(也叫榆树金花虫)常见的有兰叶、黄叶、紫叶三种。就豫北而言,尤以榆树兰叶危害最重,并常与黄叶混合发生,共同危害。榆树兰叶成虫俗称黄萤,幼虫俗称榆虱,危害榆叶和榆花,使叶子呈网状或穿孔,留下叶柄和叶脉,不久干枯脱落。严重时整树叶子被吃光,致使二次发芽。如连续受害,就会整枝或全株枯死。1生活习性榆树兰叶属完全变态昆虫,1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墙缝、砖摞、玉米秆摞等背风向阳处越冬。翌年5月开始活动,先危害榆树的花心和花瓣,有趋光性和假死性。经补充营养恢复正常活动后,相继交配,5月中旬产卵,卵多产在新…  相似文献   

8.
榆掌舟蛾(Phalera fuscescensButler)又叫黄掌舟蛾或举尾毛虫,以幼虫取食榆树叶片,仅留叶脉和叶柄,严重时能将整株叶片吃光。此虫食量大,来势猛,是乳山县榆树上的一种主要害虫。为了保护榆树生长,1984年我们对该虫的生活史、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聊城县农业微生物试验厂从1977年开始研究生物农药防治榆兰金花虫。最初用杀螟杆菌、卵孢白僵菌,“7216”进行防治试验,杀虫效果都不高。1978年该厂从自然死亡榆兰金花虫幼虫尸体上,分离得致病菌,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陈庆涛和山东大学生物系白玉谦两位同志鉴定,结果一致,属球孢白僵菌,取名“聊783”。两年来在天津、河南和本省二十多个点上进行试验,杀虫效果良好。据统计,1979年六个点的平均杀虫率为93.7%,今年十一个点平均杀虫率为80.3%。  相似文献   

10.
<正> 榆兰金花虫Pyrrhalta(Galerucella)aenescens Fairemaire是榆树的主要食叶害虫,近年发生日趋严重,对榆树生长危害极大。因此,用多种方法搞好预测预报,对准确、及时地除治该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于1982年对此虫各虫态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榆蓝金花虫(Galerucella aenescens Fairemaire)是专门为害榆树林木及幼苗的一种害虫。牠的成虫和幼虫,均取食榆叶使成孔状,甚者食尽叶肉,仅剩叶脉。终龄幼虫,有趋集于主干的特性,并分泌液汁,招致菌类寄主;所以凡是被幼虫成群集合过的枝干,颜色变黑,流出树汁,发生腐败。同时加害榆树的,还有同属中的榆黄金花虫(G.maculi-collis Mots)这两种害虫,在关中方面,分布很广,为害亦很严重。此外,在西安近郊的榆  相似文献   

12.
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qressum Motsch),又名榆紫金花虫,属鞘翅目叶甲科,主要分布于河北、内蒙古以及东北三省,以成幼虫取食榆树嫩芽、芽苞、枝梢皮层及叶片.该虫食性专一,为害期长,在活动期内,多数时间是成幼虫同时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自然状态下19种榆树榆毛胸萤叶甲发生量的调查,以产卵量和1、2龄幼虫发生高峰幼虫量为指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将其分为高抗树种、抗性树种、感虫树种和喜食树种4类,其中:(1)高抗树种为椿榆、太行榆、大叶榆和蜀榆;(2)抗性树种为旱榆、黑榆、毛榆、榔榆、琅琊榆、多脉榆、白榆×椿榆、天优2和天优3;(3)感虫树种为白榆、明陵榆、大果榆、美洲榆和红叶明陵榆;(4)喜食树种为多脉×明陵。野外幼树套笼饲养表明,榆毛胸萤叶甲幼虫取食抗性较强树种太行榆、椿榆和黑榆叶子后不能存活,幼虫死亡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14.
伊犁地区新害虫--榆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树是伊犁地区主要造林用材树种 ,近年来由于榆跳象 ( Rhynchaenus alni linnaeus)大面积发生 ,严重影响榆树生长。为了有效地控制该虫的危害 ,我们于1997年~ 1999年对该虫进行观察研究 ,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1分布、发生与为害榆跳象国内分布于上海、江苏、天津、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宁夏和陕西 ;新疆分布于伊犁地区。1997年该虫在伊犁地区大面积发生 ,属新疆首次。专性为害榆属 ( Ulmus)树种。成虫取食嫩芽及叶片 ,造成叶片缺刻或穿孔。幼虫潜在叶内取食叶肉 ,被害部位正反面均鼓起变黄 ,呈泡状 ,严重时可全林被害。据 1997年…  相似文献   

15.
榆树对榆毛胸萤叶甲的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自然状态下19种榆树榆毛胸萤叶甲发生量的调查,以产卵量和1、2龄幼虫发生高峰幼虫量为指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将其分为高抗树种、抗性树种、感虫树种和喜食树种4类,其中(1)高抗树种为椿榆、太行榆、大叶榆和蜀榆;(2)抗性树咎为旱榆、黑榆、毛榆榔榆、琅琊榆、多脉榆、白榆×椿榆、天优2和天优3;(3)感虫树种为白榆、明陵榆、大果榆、美洲榆和红叶明陵榆;(4)喜食树种为多脉×明陵。野外幼树套笼饲养表明  相似文献   

16.
榆绿叶甲在山东省菏泽、德州、聊城及惠民等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成虫、幼虫均危害榆树叶片,严重时能将叶片全部吃光。据菏泽县1980年调查,由于此虫危害每年榆树降低生长量约7000立方米。为了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我们于1983年5月份利用灭幼脲1号对不同龄期的幼虫作了药效试验,并取得一定效果。 一、材料和方法 (一)、药剂来源:灭幼脲1号(TH6040)由江苏省金坛昆虫激素研究所提供。 (二)、配制方法:丙酮:土温80=1:100:2的比例配成母液,然后再按所需浓度加水稀释。  相似文献   

17.
榆树是东北平原地区“四旁绿化”、用材林、防护林和盐碱地造林的先锋树种,具有耐寒、抗旱、耐盐碱、抗风力强等优点。但由于金花虫(Ambrostoma qnadriimpressum Mofsch)的为害,影响了榆树综合效益的发挥,挫伤了群众种植榆树的积极性。为解决生产单位之所急,拯救榆树。我们于1984—1985年,在明水林场对金花虫进行了化学药物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 榆透翅蛾(Synanthedon sp) 是榆树的危险性蛀干害虫,国内外尚无报道。近年来该虫在银川地区榆树上严重发生,银川市新市区榆树受害率达100%。为了有效地控制害虫为害,确保榆树健壮生长,我们对榆透翅蛾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性进行了观察,并根据初步试验,提出了防治意见。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1-14.1毫米,翅展17-24毫米,蓝黑色,具有金属光泽。触角丝状,雌虫触角基部腹面黄白色,端部有一束毛;雄虫触  相似文献   

19.
我场25,000亩榆树幼林,今年尺蠖大发生,危害严重;6000亩杨树幼林也程度不同地受到了金花虫的危害。 今年虫害是特点是:发生时间早,危害面积大,虫口密度大(一株三米左右榆树有幼虫千条以上)。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保护森林,并有计划地发展林业”和“同病虫害作斗争”的伟大教导,掀起了一场灭虫的人民战争。  相似文献   

20.
榆蓝金花虫是榆树的重要害虫,在对榆蓝金花虫生活习性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了防治方法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