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宁丽康 《茶叶通讯》1990,(2):21-21,18
“双峰碧玉”是我场近年研制的新名茶,1985年和1988年两度在全省名茶评比中获优质奖。具有条索细紧,银毫显露,香气馥郁持久,汤色碧绿明亮,滋味醇厚回甘,叶底嫩绿匀亮的品质特点。为了突出“双峰碧玉”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的品质特点,1988年我们试用铝锅代替铁锅炒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一、试验设计1.供试材料:供试鲜叶为一芽二叶初展  相似文献   

2.
双峰碧玉     
湖南省双峰县茶叶示范场,1965年为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发展的茶树良种,创制了“双峰毛尖”茶并曾敬献给毛泽东主席品尝,获得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书面奖励,1976年此茶改名“双峰湘波绿”,1985年又改名为“双峰碧玉”,并被评为省级名茶,获得湖南省茶叶学会名茶奖。1989年,又获省农业厅颁发的名茶证书。双峰碧玉的品质特点是:外形  相似文献   

3.
董培铨 《茶叶》2007,33(2):109-109
(一)富春山水育桐庐,盛产名茶“云绿”殊。雪水润泽芽早发,明前碧玉赛珍珠。(二)浙茶学会费思量,敬老品茗笑语扬。组织千人同聚首,忘年翁姬也轩昂。吟咏敬老茶会@董培铨  相似文献   

4.
碧玉春 碧玉春茶产于浙西南山区的庆元县。该茶创制于1986年,由于品质优异,具有外形独特,色泽绿翠,香高持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醇,叶底嫩绿匀整的品质特点,1988年、1989年和1991年连续三年被评为省优名茶,并获得名茶证书,1995年复评又获省优名茶称号,同年还荣获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庆元县产茶历史悠久,所产茶叶品质优异,《处州府志》中就有“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万历七年(1579年)庆元县贡茶芽三斤”和“茶园面积960亩,产量400余担。”的记载。碧玉春产于闽江上游松沅溪畔,茶园面积1800多亩,周围有百山祖,巾子峰、薰山尖三山  相似文献   

5.
“开化龙顶”茶机制工艺技术研究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王成钜  洪永贵 《茶叶》1995,21(1):17-19
“开化龙顶”茶在杀青、揉捻和毛火等主要工序采用机制,能提高名茶质量和产量,特别是在外形,汤色和叶底上“三绿”较为明显,在造型提毫,提香工序上采用手工辅助,保持了“开化龙顶”茶外形和香气的独特风格。文中分析手工炒制名茶香气高的原因,提出名茶机械的设计要与名茶工艺配套,机械性能与操作技术结合。  相似文献   

6.
权启爱 《中国茶叶》2003,25(2):16-17
龙井茶是我国最著名的传统名茶,它“色绿、香郁、味甘、形美”,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龙井茶原产于我国著名名胜风景区杭州西湖群山周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近年来龙井茶的产区在扩大,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的龙井茶原产地保护地域,有西湖、钱塘、越州三大产区,现年总产量已接近1500吨。龙井茶历来均靠手工炒制,且炒制手法十分复杂和费力。为了提高龙井茶的炒制效率和减轻制茶劳动强度,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了龙井茶炒制机的研究和开发,并且取得了进展,尤其是在90年代后期研究成功的多槽式龙井茶炒制机(名茶多功能机),获得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因为该机能在一台机器上完成龙井茶炒制的青锅和辉锅工序,并且加工出的  相似文献   

7.
微波杀青在银毫茶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仁化白毛茶是广东省地方名茶良种,大叶白毛是白毛茶的主要类型,其主要特征是芽头肥硕,百芽重达11.1-12.5g,且芽头满披茸毛。用其制作的“仁化银毫”以其芽头粗壮、满披银毫、滋味甘醇和香气清幽而略带兰花香味四大特点,深受消费青睐,多次在全国及全省名茶评比中荣获金奖和“名茶”称号。  相似文献   

8.
名优茶审评     
张堂恒 《茶叶》1991,17(3):35-37,47
一、名茶概念 1.名茶品质要求 (1) 色、香、味、形有突出的特点。品质高于一般的特级茶,例如茉莉花茶名茶品质应高于特级茉莉花茶。 (2) 鲜叶采摘标准:①一芽或一芽一叶初展,②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③一芽二、三叶或对夹。根据各类名茶而定。 2.名茶种类  相似文献   

9.
名茶新型炒制装置选定以水或油水混合液为传热介质,温度较恒定,可满足名茶做条、整形、提毫以及烘焙工序对温度的要求。该装置集中使用燃料供热,有利名茶“保色、保尖、保毫”,提高名茶品质,提高制茶工效。克服了传统灶具的单锅、量少、用工多、劳动强度大和制茶环境温度高、烟尘多等不足。提高工效3倍,降低制茶成本50%。较理想地解决了当前名茶生产急需增加产量,又要保证品质的矛盾。1990年10月9日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我所从1989年开始应用本装置,所制“高桥银峰”、“湘波绿”分剐被评为部优、省优名茶。  相似文献   

10.
《中国茶叶》2006,28(3):I0001-I0001
天峰机械有限公司座落于浙江省新昌县城关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岩开发区,是专业生产名茶炒制机的知名厂家,专业研发生产各种系列名茶炒制机,产品规格齐全、品质优良、价格实惠、服务周到。  相似文献   

11.
两种常用扁形茶炒制机的性能与优化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启爱 《中国茶叶》2005,27(2):22-23
近年来,我国扁形名茶发展迅速,尤其是扁形名茶中最有代表性的龙井茶增长速度更快,从而带动了扁形茶炒制机械的研制.据估算,目前全国70%以上的扁形茶已全部或部分使用机器炒制,节约了制茶劳力,更进一步促进了扁形名茶的发展.当前扁形茶生产中普遍应用的加工机械主要有往复多槽式扁形茶炒制机和长板式扁形茶炒制机两种,这两种机械结构和性能虽各有所长,但也都存在着严重不足.将它们配套使用并进行适当手工辅助,可显著提高扁形茶的炒制品质和工效.  相似文献   

12.
扁形名茶在浙江省名茶中占据重要地位,如西湖龙井茶是浙江省的历史名茶,新昌“大佛龙井”是扁形茶中的新秀,在此带动下浙江省几乎各产茶县(市)均生产扁形名茶,其产量排名全省名茶首位。但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差异及茶树品种的不同,再加上制茶机械、手工炒制技术水平和采摘标准的不同,导致全省各地加工的扁形茶在外形、色泽、光滑度和扁平度等品质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舒茶早芽     
舒茶早芽是舒城九·一六茶场在安徽农业大学王镇恒教授、汪东风副教授的指导下,由县农业局、舒城职高共同开发的兰花香型新名茶。该茶细嫩翠绿、微扁露芽、兰花清香馥郁、滋味鲜爽醇厚,1997年荣获中国国际茶博会金奖,是皖西茶区名茶中的一枝新秀。 舒茶早芽于3月底至4月中下旬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鲜叶采回后立即置于室内通风处,摊放在竹簸箕内,6~8h后付制。其炒制工艺如下: 1.杀青 舒茶早芽采用舒城小兰花的杀青工艺,有生锅和熟锅之分。生锅锅温为100℃,投叶量为100g。操作时,竹把子在锅中匀速扫扬,经…  相似文献   

14.
《茶叶》1989,(4)
仙都曲毫“仙都曲毫”是我省创新名茶之一,产于游览胜地缙云“仙都”境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奇峰林立,松竹苍翠。现有名茶基地140多亩,1989年产名茶200多公斤。该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初展,通过杀青—揉捻—烘坯—整形—烘焙—拣剔等工序精制而成。  相似文献   

15.
天尊贡芽     
《茶叶》1987,(3)
“天尊贡芽”为浙江历史名茶之一。产于桐庐歌舞天尊岭一带,方圆十余里。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生态环境良好。适制名茶的天尊、夏塘、歌舞三个村,茶园面积1000亩。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制作工  相似文献   

16.
葛洪开目绿     
“葛洪开目绿”是霞浦县沙江镇涵江茶场发掘历史名茶“开目绿”传统工艺,创新研制的烘青珍品。一九九一年荣获宁德地区名优茶第一名和省优质茶称号。历史上的“开目绿”产于洪山(即葛洪山),为清代名茶,茶名含意是饮后眼睛明亮。1991年,选用福云七号一芽一叶芽梢为原料,采用烘青工艺精心加工而成的烘青极品“葛洪开目绿”。“葛洪”指产地,“开目绿”描述茶叶形质。  相似文献   

17.
刘玉伦 《中国茶叶》2002,24(6):32-33
近两年,在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石阡县,每到茶忙季节,苗族、土家族等山寨,名茶炒制热火朝天,来自江苏、上海、山东、安徽等地的茶商,云集石阡,争购石阡名茶,使地处我国西南山区的石阡小城充满一片生机,一改以往茶叶生产不成规模,茶叶采摘和加工粗放,地域环境封闭,与外界缺乏交流的局面。当人们在谈论这种变化时,一致认为这归功于“品牌”对石阡绿茶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对石阡名茶品牌形成的历程感慨万分。……  相似文献   

18.
龙井茶加工机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井茶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名茶之一,但由于长期以来依赖于手工炒制,劳动强度大,功效低,炒制技术要求高,质量难于控制,加之龙井茶的生产季节性强,故广大茶区对龙井茶炒制机械化要求迫切.  相似文献   

19.
谈谈西湖龙井茶的色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卓再 《中国茶叶》1994,16(1):42-42
数百年来,杭州西湖龙井茶一直以色绿、香高、味甘、形美的“四绝”著称于世,而这“四绝”中又以“色”(俗称色气)最为重要,因为香气、滋味、形状三者无一不与色气相关。正宗高级西湖龙井茶的色气,干看是亮泽的“金尖绿叶”,湿看(或称开汤看)是明亮的“清汤绿叶”。西湖龙井茶这种色气的形成,与其鲜叶原料和特有的炒制工艺有关。高级龙井茶是选用龙井品种茶树早春的细嫩芽叶为原料,且要求芽长于叶。这种鲜叶原料,其芽为金黄色,叶为黄绿色,通过高超独特的制作工艺,炒制成绿叶包着金芽的,形状扁、平、光、直的(俗称“碗钉形”),具有“金芽绿叶”色气的龙井茶。  相似文献   

20.
郑志光  徐金成 《福建茶叶》1998,(1):39-40,46
近几年,名茶生产的迅猛发展,重新确立了茶叶在淳安农业经济中的重要的地位,多产名茶已成为茶农脱贫致富的捷径。但在名茶生产发展过程中,诸如炒制技术力量匾乏;质量不稳定;制作费工费时、工效低、成本高等手工名茶的局限性已严重制约名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名茶机制可全面提高名茶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对全县名茶生产上规模及茶农脱贫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一、名茶机制使淳安名茶上一新台阶淳安的名茶初始于八十年代初期,此后几年逐步普及,至1993年和1994年,名茶产量分别达340.48吨和408.18吨,产值比重分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