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了解不同岩石风化成壤过程中重金属等元素在土壤剖面中的积累特点,在浙江省选择玄武岩、花岗岩、泥页岩、石灰岩和碳质页岩这5类岩石发育的原位土壤剖面,按发生层采集分层土壤样品和基岩样品,分析主要元素全量组成,并以稳定元素Zr为参照,采用质量平衡法分析了成壤过程中土壤重金属等元素的淋失与积累特点。结果表明,石灰岩发育土壤剖面中重金属元素的淋失和积累明显不同于其他母岩,由石灰岩转变为土壤过程中重金属呈现明显的富集,同时成壤过程中发生了大量重金属等元素的淋失。泥页岩和碳质页岩发育土壤重金属富集不明显,其重金属含量与母岩接近或低于母岩;但碳质页岩因母岩中重金属本底较高,其形成的土壤含较高的重金属。玄武岩和花岗岩发育土壤风化程度高于泥页岩和碳质页岩发育土壤,前者在成壤过程中Si、Ca、K、Cr、Cu、Zn、Hg、Ni、Co的淋失高于后者。成壤过程中重金属的平均淋失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Hg>As>Cu>Zn>Cd>Ni>Co>Pb>Cr,Cr和Pb的稳定性最高。多数情况下,元素的淋失比例由表土向母质层降低。石灰岩成壤过程中镉的富集和高淋失特点可能是石灰岩分布区土壤镉积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选取三峡库区万州段具有代表性母岩和土壤作为研究样点,测定了土壤和母岩中Si、Al、Fe、K、Mg、Ca、Na等几种风化成土元素的含量,探讨了土壤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发生学意义。研究表明:母岩元素平均含量顺序为:Si>Al>Fe>K>Mg>Ca>Na,其中Fe、Ca、Mg、Na、K高于中国和世界元素背景值,而Al介于中国和世界元素背景值之间,Si的平均含量则低于背景值;灰岩区上的土壤中,Ca、Mg、K元素最高,砂岩母质区的土壤风化素含量较低;而碎屑岩类中,泥岩区土壤风化元素相对较高,粉砂岩区土壤风化元素含量介于泥岩与砂岩区之间;母岩的淋失强度为Ca>Mg>Al>Si>K>Fe>Na,Na元素的迁移程度小,是由于母岩中Na元素对土壤的不断补充。因此以土壤中风化元素含量为基础计算的风化指标,难以反映亚热带温暖潮湿地区的成土风化过程,常用的土壤分子硅铝率和硅铁铝率也不能指示所有土壤的风化成土作用程度,只适用于判断风化初期或成土作用早期。  相似文献   

3.
西南乌江流域石灰岩风化过程中锰和磷的迁移富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提高石灰土中锰和磷矿质养分的植物利用效率,已成为喀斯特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选取乌江流域9条石灰岩风化剖面,运用R型聚类分析和质量平衡法,研究了石灰岩风化过程中锰和磷迁移富集行为。结果表明,区内石灰土中锰和磷的富集程度远高于上陆壳、桂林石灰土和世界土壤。土壤中锰的富集是钙等易溶元素迁出以及锰从剖面上部淋滤到下部并沉淀的结果。磷在石灰土中的富集主要是钙等更易溶组分迁出的结果。研究区石灰土相对于桂林石灰土具有低pH值特征,相对于桂林石灰土、世界土壤和上陆壳具有低盐基度特征,其富集的锰和磷具有一定的迁移活性。图4表1参23  相似文献   

4.
风成堆积中不同粒径主要化学元素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基本未经历风化的黄土和成壤较强的古土壤分离成6个粒级后进行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元素的氧化物及其比值随颗粒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考虑到各元素化学活动性和研究区自然条件,指出黄土-古土壤全岩的SiO  相似文献   

5.
宋利云  龙昱  蔡萌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010-2011,2071
从岩石风化至成壤过程在空间上分布区域的地质背景、地貌特征、成土成壤特征以及成土成壤物质的流入特点等方面,系统地进行了土壤母质来源、农用地地貌特征、成土成壤单元类型、"土壤四大特性"等分析,指出封闭型、类封闭型成土成壤单元是名特产品产出的空间条件;研究区内农用地的土壤母质来源地层单一,且未经过远距离搬运,保持了岩层岩石成土矿物的特性,是形成名特农产品麦萝品质的特色之本。  相似文献   

6.
樊正烈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172-13174
利用1:50000遵义市、遵义县2幅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对该区土壤中环境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地球化学异常作了分析,认为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受控于母岩,但表层土壤长期经受相同的风化作用后,其土壤微量元素具有相似的特征,出现土壤微量元素总量均匀化现象,说明土壤中元素经过长期风化后,各元素在不同区域土壤中的含量基本相同,出现均匀化现象,依据这个特征可判断土壤的风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土肥 《农家致富》2007,(15):32-32
土壤中的养分是哪来的? 答:土壤是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形成的,这些岩石风化形成的矿物质颗粒,是形成土壤的基础,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中含有原来岩石成分里的一些营养元素,如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成土母质在重力、水、风等搬运下,  相似文献   

8.
浅析腐植酸颗粒肥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植酸颗粒肥是指以泥炭(草炭)、褐煤、风化煤等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一种有机肥料。腐植酸是由动植物残体经多年风化、微生物分解,以及地球变迁等一系列的转化过程而积累起来的一种有机物质,它广泛存在于泥炭、褐煤、风化煤中。腐植酸由碳、氢、氧、硫等多种元素组成,还能大量吸附钾、铵、镁、铁、锰、铜、锌等微量元素,施入土壤后可为植物持续不断地长期供应养分。腐植酸中还含有大量的有机质,不仅具有农家肥的多功能作用,同时又具有化肥的速效性特征,所以被称为一种多功能的有机无机复合肥料。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南方3个典型岩溶石山区岩石、土壤和牧草中14种矿质元素的分布、迁移和富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山区土壤与成土母岩矿质元素含量的多少顺序具有相似性,Al、Fe、Ca、Mg、K含量普遍较高,而Pb、Cu、Mo、Cd含量较低。岩溶山区在成土过程中,Fe、Al、Mn、K元素富集而其他元素相对淋失,矿质元素在土壤各层位的富集表现为A>B>C。Ca、Mg、K等元素主要富集在牧草的叶片中,而Fe、Al、Mn元素主要富集在牧草的根部。牧草根部与土壤之间相同元素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茎部,叶片部分与土壤各层位矿质元素的相关性最差,岩石、土壤、牧草之间矿质元素相关性具有非共轭关系,在土壤中含量较高的元素,其与牧草体内矿质元素的相关性不一定高,而牧草体内相对富集的矿质元素,如Ca、Mg、K元素与土壤中的矿质元素也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环境化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存在状态,探讨了影响微量元素化学行为及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土壤环境因素,分析了这些元素在土壤中形态转化的机制及平衡状况,为评价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变化,提高其生物有效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环境化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存在状态,探讨了影响微量元素化学行为及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土壤环境因素,分析了这些元素在土壤中形态转化的机制及平衡状况,为评价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变化,提高其生物有效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浙江东部玄武岩发育土壤剖面风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究浙江省东部玄武岩发育土壤的发生演化过程,对当前亚热带地区土壤的发生和演变提供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有利于促进对该区域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方法  选取新昌-嵊州盆地4个玄武岩风化壳母质发育土壤剖面,分析土壤的常量元素组成、化学风化指标[化学蚀变指数(ICIA)、化学风化指数(ICIW)]和元素迁移率。  结果  ① 不同土壤剖面中常量元素质量分数以二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和三氧化二铁(Fe2O3)为主,三者质量分数可达79%以上。②ICIA为42.81%~87.37%,ICIW为45.04%~91.43%,两者均指示中等强度化学风化。③大多数土壤样品的常量元迁移率为负值。钙(Ca)、钾(K)、镁(Mg)、钠(Na)等易溶元素大量淋失,在剖面中的迁移率表现为明显的负值(最小值可达-99%),铝(Al)、铁(Fe)、钛(Ti)元素在部分剖面的淀积层(B)相对富集,迁移率>0。常量元素的迁移率随土壤深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结论  ① 研究区不同剖面土壤样品的化学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②研究区较为湿热环境下,土壤经历了较为强烈的化学风化过程。③土壤发育过程符合亚热带地区脱硅富铝铁的基本成土过程。各剖面土壤常量元素迁移率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基岩发育土壤自下而上的风化渐进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以龙海市程溪镇菠萝种植区为研究区,采集菠萝果实、同点配套岩石、土壤样品,探讨种植区岩石、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菠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区岩石中Hg、N、Se、U含量高于华南褶皱系及中国花岗岩中相应元素含量;土壤中N、P、K含量高于全国表层土壤平均值,且铵态N、有效P、速效K含量极其丰富,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累积以及肥料的施用;Ca、Mg、Fe受到强烈淋滤作用而相对贫乏,但其中Fe有效态含量较高。此外,重金属元素主要受地质背景影响,无明显污染。对比表明,程溪菠萝比湛江菠萝富P贫Ca、Fe,且有毒重金属Cd、Pb含量低。土壤-菠萝相关性及元素迁移系数研究表明:菠萝对土壤中S、P、Cu、B、K等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大,对Pb、F、As、Cr等有毒有害元素吸收富集能力小。综合而言,种植区内土壤N、P、K含量高,肥力条件好,菠萝吸收能力强,有毒有害元素含量低,土壤环境质量优良,菠萝吸收少,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存在状态,探讨了影响微量元素化学行为及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土壤环境因素,分析了这些元素在土壤中形态转化的机制及平衡状况,为评价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变化,提高其生物有效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抚顺矿区汪良排土场、东排土场和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选择荒草地类型区进行采样,研究了不同粒级煤矸石风化物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并对不同粒级煤矸石风化物成壤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煤矸石风化物堆积年限的增加,SiO2,Al2O3和Fe2O3的含量在不同粒级间变化不大,K2O,Na20,CaO,MgO的含量变化明显;由各个成壤指标来看,煤矸石堆积物的风化程度随堆积年限的增长和粒级的减小而增强。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石灰岩风化成土过程中镉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从浙西地区同时采集3类石灰土表层和剖面分层土样,开展石灰岩丘陵及其附近沟谷地带土壤镉的富集及土壤剖面中镉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以稳定元素锆为参照,采用物质质量平衡法分析成土过程中土壤镉的淋失特征,并与当地泥页岩发育的黄红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石灰岩成土过程中土壤镉同时发生了明显淋失与强烈富集现象。由于石灰岩成土过程比较特殊,土壤中锆和镉呈现明显的富集;石灰岩丘陵及其附近沟谷地带土壤镉的富集量明显高于同一地区泥页岩发育的土壤。3种石灰土剖面土壤镉的垂直分布有明显差异,不同石灰土镉的化学形态也有差异。石灰岩风化过程中土壤镉的高淋失特征及含镉较高的石灰土的地表侵蚀可能是石灰岩分布区及附近地区土壤镉积累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广西黎塘岩溶区土壤富含铁锰结核背景下元素含量与迁移特征,为富含铁锰结核土的有效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未受农业耕作影响的富含铁锰结核土为试验样地,其成土母岩为碳酸盐岩,以成土母岩为碎屑岩的土壤为对照,分层采集剖面A(0~35 cm)、B层(>35 cm)土壤及对应岩石样品,测定土壤、岩石氧化物及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广西黎塘岩溶区土壤主要是Si、A1和Fe的氧化物,三者之和在土壤剖面A、B层的平均含量分别占总量的86.32%和86.30%;广西黎塘岩溶区土壤的SiO2和Fe2O3含量均低于对照,而Al2O3、CaO和MgO含量高于对照.广西黎塘岩溶区土壤Cd、Pb和Zn含量顺序为Zn>Pb>Cd,其中剖面A层Cd和Pb平均含量均超过B层,而Zn平均含量低于B层,剖面A、B层Cd、Pb和Zn平均含量均已超过广西土壤元素背景值及成土母岩为碎屑岩的土壤,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值.广西黎塘岩溶区土壤以高硅铝系数、低盐基总量淋溶系数为特征,土壤剖面B层风化淋溶强度高于A层,风化淋溶程度整体上高于碎屑岩成土.土壤烧失量(LOI)与SiO2含量、Al2O3含量、硅铝率、盐基总量淋溶系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63、0.7091、-0.8570和-0.2923,土壤剖面A、B层Ca、Mg元素及B层的Cd元素发生了亏损,其他元素均表现为富集或强烈富集.[结论]成土母岩为碳酸盐岩的土壤氧化物、重金属含量、风化淋溶强度、迁移特征等与成土母岩为碎屑岩的土壤具有差异,铁锰结核的存在已造成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积累并具有潜在污染.  相似文献   

18.
以抚顺矿区汪良排土场、东排土场和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选择荒草地类型区进行采样,研究了不同粒级煤矸石风化物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并对不同粒级煤矸石风化物成壤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煤矸石风化物堆积年限的增加,SiO2,Al2O3和Fe2O3的含量在不同粒级间变化不大,K2O,Na2O,CaO,MgO的含量变化明显;由各个成壤指标来看,煤矸石堆积物的风化程度随堆积年限的增长和粒级的减小而增强。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武夷岩茶主产区土壤及茶叶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采集武夷岩茶主产区(名岩区和丹岩区)土壤和茶叶样品,检测Co、 Mo、 Se、 Zn、 Cu、 Cr、 Pb、 Cd、 As和Hg十种微量元素含量,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土壤对茶叶微量元素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名岩区土壤累积的微量元素(除As外)含量不如丹岩区丰富。茶叶对不同元素富集系数值差异明显,对Cu和Hg的富集能力最强,对Zn、 Se和Cd的富集能力较强,而对非必需元素As、 Pb和Cr的富集能力最弱。两茶区茶叶中Hg和Co含量差异最大,土壤元素含量对茶叶中微量元素含量影响很大。名岩区的土壤和茶叶样本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丹岩区的部分土壤样本中Cu、 Cr含量超出茶叶产地标准限值,但茶叶样本均在安全范围内,且Co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土壤熟化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311A最优回归设计,以黄土母质生土为材料,通过盆钵试验,研究了玉米秸、风化煤、尿素3种土壤熟化措施对生土熟化中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熟化的过程中,玉米秸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在3个因子中最大,尿素次之,风化煤最小;玉米秸与风化煤配合,互作效应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