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对奶牛的生产性能有很大影响,使用益生菌来稳定奶牛分娩后-产奶过渡期瘤胃pH可以减轻这种代谢紊乱的症状。因此,本试验选择了体重(741±55)kg,产奶期在(212±19.5)d的奶牛4头,试验采用4×4拉丁方设计,共4种日粮: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1组为日粮添加0.5 g/d米曲菌,处理2组为日粮添加2.5 g/d米曲菌,处理3组为日粮添加2 g/d粪肠球菌和酿酒酵母菌的混合物。每组经过3 w的适应期、4 d酸中毒期以及3 d恢复期。结果显示:瘤胃最大pH范围在5.6~6.0,占比最高,与适应期和中毒期的结果相似。中毒期间,其他pH范围表现为显著差异(P <0.05)。中毒期,处理3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瘤胃pH(P <0.05),同时处理3组瘤胃pH在5.6~6.0的占比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日粮添加2.5 g/d米曲菌显著降低了产奶量(P <0.05)。奶牛遭受瘤胃酸中毒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丙酸、丁酸和戊酸含量显著升高(P <0.05),而乙酸、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显著降低(P <0.05)。除了处理3组外,其他组瘤胃乳酸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升高(P <0.05)。饲喂12 d后,处理3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乳酸含量(P <0.05)。瘤胃白球菌和大肠杆菌含量在饲喂2 h后显著升高(P <0.05),之后在6 h达到稳定。结论 :粪肠球菌和酿酒酵母菌复合物可以缓解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症状,米曲菌可以调控瘤胃pH,但高剂量米曲菌添加水平对瘤胃pH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旨在明确围产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奶牛血液生化及粪便干物质成分相关指标特征,为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诊断提供基础参考。试验于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随机选取产后7~14 d奶牛,通过瘤胃穿刺检测奶牛采食6 h后瘤胃液pH值,确定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奶牛7头(5.26.2,无其他任何症状)。通过采集检测试验奶牛血液、生化和粪便成分,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筛选疾病预警指标。结果显示,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奶牛血浆总胆红素(TBIL)、L-乳酸盐、磷、肌酐、肌酸激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钙、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粪便酸性洗涤纤维显著低于对照组。对2组间显著差异指标进行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对与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奶牛相关的指标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建模分析,确定对疾病发生预测较好的指标ALT、TC、TBIL。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了牧场TBIL≥1.85μmol/L,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56.2%;TC≤3.725μmol/L,敏感度为100%,特...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亚临床低血钙症奶牛血液、乳汁、粪便、尿液中相关指标的特征,试验选取亚临床低血钙症组和健康对照组奶牛各6头,通过血液、乳汁、粪便、尿液等样品中代谢相关指标的检测,阐明亚临床低血钙奶牛代谢特征。结果表明:在检测到疾病后的试验期间(试验期为4 d),血液指标中亚临床低血钙症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肌酐(CREA)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指标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β-羟丁酸(BHBA)、游离脂肪酸(NEFA)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游离脂肪酸(NEFA)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BHBA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葡萄糖(GLU)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钙(Ca)、磷(P)、镁(Mg)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乳汁指标中,亚临床低血钙症组乳脂率、乳蛋白、干物质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粪便指标中,亚临床低血钙症组酸性洗涤纤维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尿液指标中亚临床低血钙症组镁离子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尿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说明亚临床低血钙症奶牛试验期间表现为能量负平衡,肝功能异常,矿物质代谢紊乱,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肾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口服丙酮酸钠对瘤胃酸中毒动物瘤胃局部和血液成分的影响,选择2~3岁、体重(35.0±2.0)kg、体况一致的健康雌性黄淮山羊6只,先用精粗比为3:7的日粮饲喂5 d,作为空白对照组;再改用精粗比7:3日粮饲喂14 d,作为瘤胃酸中毒组;然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3只,丙酮酸钠组口服丙酮酸钠5 g,碳酸氢钠组口服碳酸氢钠5 g。开始饲养时为第1天,分别在试验第5、19、21天的第2次饲喂后3 h采瘤胃液和血液,测定瘤胃液pH、挥发性脂肪酸(VFA)和乳酸,检测血常规和血气指标。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瘤胃酸中毒组的瘤胃液pH降低(P<0.05),而VFA和乳酸浓度升高(P<0.05);血液中HCO3-浓度、二氧化碳分压和二氧化碳总量降低(P<0.05),红细胞和白细胞数升高(P<0.05);丙酮酸钠组的VFA、乳酸、血常规和血气指标均恢复正常;碳酸氢钠组除瘤胃VFA仍比空白对照组高(P<0.05)外,其他指标恢复正常。综上可知,山羊饲喂精粗比7:3日粮14 d会引起瘤胃液和血液指标明显变化,造成瘤胃酸中毒;口服丙酮酸钠和碳酸氢钠均能改善患瘤胃酸中毒山羊瘤胃内环境和血液指标,而丙酮酸钠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临床性瘤胃乳酸中毒是发生在奶牛饲养中的一种常见代谢性疾病。当奶牛产犊后或产奶高峰期采食精饲料过多时,瘤胃趋于乳酸发酵,乳酸的酸性较强,使瘤胃pH值降至6以下。在正常情况下,瘤胃中产生的乳酸会被立即转化为丙酸,因而瘤胃中无乳酸累积。但在精料饲喂量突然增加时,乳酸会在瘤胃中大量累积,通过瘤胃壁进入血液,故血液pH值也会随之降低(从7.4降至713),奶牛出现乳酸中毒,严重的乳酸中毒会造成奶牛死亡,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肉牛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时血液学和相应生化指标的变化,对瘤胃液pH在5.2~5.5、5.6~5.8和5.9~6.8之间的24头肉牛进行了血液学及相应生化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降低,血液中红细胞(RBC)数量、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压积(PCV)均显著增加;白细胞(WBC)总数上升,白细胞分类(WBC-DC)也有相应的变化,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呈下降趋势,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呈上升趋势,单核细胞略微升高;血气指标pO2显著增加,pCO2、HCO3-浓度显著减少;生化指标Ca2+、Cl-显著减少,Na+和尿素氮显著增加,K+差异不显著.肉牛发生轻度和中度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时,pCO2以及HCO3-含量显著降低,表明机体碱储备不足,缓冲能力下降,存在代偿性酸中毒;同时根据水合状态和血象指标,表明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病牛存在轻度脱水和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瘤胃酸中毒是反刍动物采食过量易发酵的碳水化合物饲料以后,在瘤胃内异常发酵产生大量乳酸并积蓄而引起的以前胃机能障碍为主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临床上又称为酸性消化不良、乳酸酸中毒等。其临床特征主要以精神兴奋或沉郁,食欲废绝,瘤胃蠕动停止,胃液pH值和血浆二氧化碳降低以及伴有严重的脱水症状等为主。2003年5月7日,笔者曾成功救治了一例产后奶牛的瘤胃酸中毒病例。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探究酵母培养物(YC)对山羊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外发酵模型的调控作用。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在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中性洗涤纤维(NDF)[1.19(常规底物)和2.30(高NFC底物)]的底物中分别添加6个水平[0(对照)、0.5%、1.0%、1.5%、2.0%和2.5%]的YC,探究其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并用多项指标综合指数(MFAEI)进行评定,筛选出在不同NFC/NDF条件下最适YC添加水平。结果表明:1)在高NFC底物条件下,发酵液pH低于5.8时长超过3 h,体外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模型建立成功;且添加YC能够稳定9~12 h的pH,显著降低12和24 h乳酸含量(P 0.05),显著降低9和12 h氨态氮(NH3-N)含量(P 0.05),显著提高12 h微生物蛋白(MCP)含量(P0.05),显著提高3、6、12、24 h乙酸百分比(P0.05),显著提高24 h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P0.05)。2)在常规底物条件下,YC能稳定瘤胃发酵液24 h的pH,显著降低12 h乳酸含量(P0.05),显著提高9 h的NH3-N含量、6和12 h MCP含量及3~24 h TVFA含量(P0.05)。3)MFAEI结果表明,常规底物条件下,以1.5%的YC添加水平对体外发酵作用效果最佳;高NFC底物条件下,以2.0%的YC添加水平对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缓解作用最佳。因此,在高NFC底物条件下添加YC的作用效果更好,能通过降低发酵液中乳酸含量达到调控瘤胃发酵液pH的效果,具有缓解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对密山地区7例瘤胃酸中毒奶牛的三项血液生理指标以及瘤胃液、尿液和血液中乳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患牛红细胞(RBC)增加;白细胞(WBC)显著增加;白细胞分类(WBC—DC)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尤以分叶核嗜中性白细胞显著增加;淋巴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和嗜碱性白细胞都显著减少;乳酸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0.
在一定的时期内,由于奶牛瘤胃内挥发性脂肪酸的累积,瘤胃pH值长时间介于5.0。5.5之间,从而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多发生于高产奶牛群中。泌乳初期和中期奶牛日粮及饲养管理的变化均会导致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继而造成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下降、消瘦、蹄叶炎、角化不全-瘤胃炎-肝脓肿综合征、粪便粘稠度下降、乳脂率下降等。本文对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病因及继发症状等方面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11.
在高精料日粮条件下,高产奶牛和强度育肥的肉牛、肉羊发生瘤胃酸中毒的情况普遍存在.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瘤胃酸中毒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奶牛生产、肉牛育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缓解和预防瘤胃酸中毒的措施备受人们关注。过去人们认为,瘤胃微生物合成硫胺素的量能够满足动物的需要,日粮中不需要另外添加。但最新一些研究表明,添加硫胺素能缓解瘤胃酸中毒,提高瘤胃液pH值,降低乳酸、组胺及内毒素浓度。所以,研究硫胺素与瘤胃酸中毒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揭示瘤胃酸中毒发生机制,以寻求一种新的预防瘤胃酸中毒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畜牧与兽医》2017,(8):121-124
为了研究尿液pH与奶牛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关系,帮助牛场及早监控奶牛酸碱平衡紊乱状况,选择57头泌乳奶牛采集尿液(601份),并根据尿液pH分为酸性组(24头)、中性(正常)组(22头)和偏碱组(11头),将酸性组细分为极酸组(15头)和偏酸组(9头),调查尿液pH对奶牛泌乳量、发病率和淘汰率的影响,以及评估小苏打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尿液偏酸的奶牛疾病发生率为83.33%,尿液偏碱的奶牛疾病发生率的为72.72%,尿液中性的奶牛疾病发病率为18.18%;尿液pH偏酸与瘤胃酸中毒、真胃变位、前胃弛缓/臌气、酮病、趾间皮炎/蹄叶炎呈负相关,且关联性强;而尿液pH偏碱的与乳房炎呈正相关,且关联性强;极酸组的淘汰率为26%,偏碱组为18%,偏酸组为0,中性组为5%;该牛场泌乳奶牛饲喂小苏打0.26 kg/头比0.19kg/头能更有效地控制尿液pH异常,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降低淘汰率,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1乳酸中毒   临床性瘤胃乳酸中毒是发生在奶牛饲养中的一种常见代谢性疾病.当奶牛产犊后或产奶高峰期饲喂精饲料过多时,瘤胃趋于乳酸发酵,乳酸的酸性较强,会使瘤胃pH值降低至6以下.在正常情况下,瘤胃中产生的乳酸会被立即转化为丙酸,因而瘤胃中无乳酸累积.但在精料饲喂量突然增加时,乳酸会在瘤胃中大量累积,通过瘤胃壁进入血液,故血液pH值也会随着降低(从7.4降至7.3),奶牛出现乳酸中毒,严重的乳酸中毒会造成死亡,但大多数情况下,奶牛往往表现为食欲减退、呆滞、拉稀、产奶量下降等.预防奶牛乳酸中毒的方法,一是注意逐渐增加精饲料给量,二是在日粮中添加缓冲剂,如碳酸氢钠等.   ……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24头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随机分成2组,设计不同精粗比日粮(60∶40,40∶60),研究其对奶牛瘤胃挥发酸模式及血液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精粗比(60∶40)日粮下,瘤胃pH降低4.3%(P <0.05),丙酸浓度提高16.9%(P <0.05);乙酸浓度下降,总挥发酸浓度提高,但差异均不显著(P> 0.05);乙酸/丙酸比例降低20.5%(P <0.05)。随着日粮精粗比提高,奶牛血液葡萄糖浓度提高21.1%(P <0.05),血液非酯化脂肪酸(NEFA)浓度降低13.9%(P <0.05)。随着日粮精粗比提高,奶牛血液甘油三酯下降,胰岛素含量增加,但均未呈现显著性差异(P> 0.05)。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血清β-羟丁酸(BHBA)含量大于1.2mmol·L-1的12头奶牛为试验组,另挑选年龄、胎次、体况与试验组奶牛相近的血清BHBA含量小于或等于1.2mmol·L-1的12头奶牛为对照组。分别于产前14、7、1d,产后第1、7、14、21、28天测定2组奶牛各血液生化指标的含量,并分析各组指标在试验期间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试验组奶牛血清BHB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非酯化脂肪酸(NEF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葡萄糖(GLU)浓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尿素氮(BUN)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它指标在不同时间差异均不同。试验组和对照组奶牛血清BHBA含量在产后第7-21天处于高水平,NEFA含量在产后第21天达最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在产后第7天最高。试验证明,奶牛亚临床酮病在产后7d即可发生,在产后21d左右处于易发期。  相似文献   

16.
不同油料籽实对奶牛瘤胃代谢及养分表现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3头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采用3×3拉丁方设计,探讨日粮中添加不同油料籽实(日粮脂肪含量均为6.5%)对奶牛瘤胃内纤毛虫数量、pH值、NH3-N和菌体蛋白浓度动态变化、干物质采食量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3种籽实分别为葵花籽、胡麻籽、菜籽.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不同的油料籽实对奶牛瘤胃液纤毛虫数量动态变化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瘤胃液pH值动态变化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且数值均在瘤胃发酵的正常范围之内;瘤胃液NH3-N浓度动态变化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菌体蛋白浓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奶牛干物质表观消化率、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均为葵花籽组较高,与其他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葵花籽组粗脂肪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62.56%、64.92%,胡麻籽组和菜籽组的粗脂肪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较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当反刍动物食入大量的、高度发酵的含碳水化合物精料,于瘤胃内产生过多乳酸而导致其内容物pH急骤下降,发生瘤胃酸中毒。瘤胃酸中毒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之分,以急性最严重并往往引起死亡。我国各地除奶牛、耕牛发生瘤胃酸中毒外,奶山羊也有发生。为了进一步研究瘤胃酸中毒原因,致病  相似文献   

18.
肉羊瘤胃酸中毒是因为肉羊采食了过多的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物饲料,而引起瘤胃内容物异常发酵,产生大量乳酸.该病多发生于肉羊育肥期,由使用过多精料或是青贮饲料处理不当所致. 一、流行情况 自2012年10月,河南驻马店某养殖场300多只羊中,有25只羊发生瘤胃酸中毒,发病率约为8%.发病前瘤胃内积累的乳酸通过瘤胃壁大量扩散到血液循环系统,肝脏组织无法及时代谢,血液中乳酸浓度升高,继而引起全身酸中毒.急性瘤胃酸中毒时,随着酸和葡萄糖的积累,瘤胃酸和渗透压升高,血液pH值大幅降低,机体严重脱水,不治死亡率高达90%.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动物氟乙酰胺中毒后血液和尿液指标的变化规律,将2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成4组,Ⅰ组为对照组,正常饲喂,Ⅱ、Ⅲ及Ⅳ组作为中毒组,分别经口灌服1.5、2.0、10.0 mg/kg体重的氟乙酰胺溶液(5.68×10-2 mg/L);各中毒组家兔死亡前从心脏采集血样,未死亡家兔和对照组家兔在试验第3天从心脏采集血样,进行红细胞、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通过膀胱穿刺采集尿液,用半自动生化仪测定亚硝酸盐、pH、葡萄糖、蛋白质、潜血、酮体、胆红素及尿胆素原等指标.结果显示,各中毒组家兔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总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加(P<0.05),其中淋巴细胞增加较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相对减少;各中毒组尿液中葡萄糖、蛋白质和尿胆素原含量较对照组都有所升高,pH显著降低(P<0.05),尿中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这些指标的测定可为动物氟乙酰胺中毒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兽医学报》2020,(1):153-161
为了研究运动对围产期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年龄、胎次和体况相近围产期健康高产奶牛30头,将奶牛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5)为非运动组;试验组(n=15)为运动组,分别采集-21,-7,0,7和30 d晨饲前静脉采血10 mL,分离血清检测生化指标、NEFA、BHBA和免疫指标,用SPSS 22.0的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运动组ALT在-7,0,7,30 d及AST在7,30 d和ALP在0,7,30 d显著(P<0.05)高于非运动组。运动组GLB、A/G和TP在-7,0,7和30 d和非运动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GLB和TP显著高于非运动组。非运动组和运动组NEFA在分娩当天升高进而下降,非运动组NEFA趋势变化曲线高于运动组,分娩当天达到峰值且差异显著(P<0.05)。运动组与非运动相比Ca分娩当天和产后30 d组差异显著升高(P<0.05)。运动组分娩当天IgG、产后7 d TNF-α和产后30 d IgG和TNF-α显著(P<0.05)高于非运动组。综上表明,围产期奶牛分娩前适量的运动有助于维护围产期奶牛肝脏功能,提高GLB和TP的水平,维持产后Ca、IgG和TNF-α稳定,有利于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