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6年以来,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根据鲁西北、鲁西南和黄河三角洲的不同生态特点,在这些地区开展了短季棉新品种德0720和德棉15号的小麦、大蒜和小黑麦(饲)三种茬后直播短季棉的轻简化栽培试验示范,取得了籽棉产量3742.35~4051.5 kg/hm2成效,并探索出了适合山东省该三植棉区特点的麦、蒜、饲后直播棉栽培模式与轻简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适合赣北彭泽县植棉区的一年两熟棉田高产出和高效益轻简栽培模式,通过棉花与马铃薯一年两熟轻简栽培模式和与传统的油棉两熟、麦棉两熟栽培模式效益比较。结果表明:模式1(薯棉两熟轻简高效栽培)比模式2(油棉两熟双育苗移栽)增收36798元/hm~2,模式1比模式3(麦棉两熟连作)增收37518元/hm~2,比传统的油棉和麦棉两熟纯收入增加一倍还多;机播棉果枝1~2节位成铃率高,占85.1%,比移栽棉高30%左右,成熟的一致性好,有利于机械化收摘。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适宜轻简化管理的常规抗虫棉新品种鲁棉1161的选育过程,在山东省中熟常规轻简化栽培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农艺性状、产量、品质表现以及适宜的轻简化栽培技术。鲁棉1161生育期111.0 d,株高95.7 cm,第一果枝节位6.9节,单株果枝数11.5,单株结铃11.4个,铃重5.2 g,籽指10.5 g,2018―2019年参加山东省中熟常规轻简化栽培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每666.7 m2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加8.4%、8.5%、4.5%和4.6%;2020年参加山东省中熟常规轻简化栽培棉花品种生产试验,每666.7 m2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加12.2%、12.0%、12.0%和11.8%。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7 mm,断裂比强度33.6 c N·tex-1,马克隆值5.3,纺纱均匀性指数146。  相似文献   

4.
早熟转基因抗虫常规棉品种湘棉37于2023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夏播生育期102.9 d,单株结铃17.9个,铃重5.5 g,衣分40.9%;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2 mm,断裂比强度34.8 c N·tex-1,马克隆值5.0;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适于轻简化栽培和机械采收。2020年湖南省棉花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中,湘棉37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13.4 kg、86.8 kg和86.8 kg,分别比对照省工棉2号增产2.6%、0.7%和0.7%;2021年湖南省棉花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中,湘棉37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73.5 kg、111.4 kg和110.4 kg,分别比对照湘棉早1号增产9.5%、9.4%和9.0%。主要介绍了湘棉37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目前,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已选育出一批适于蒜后直播的抗虫短季棉新品种(系),并在鲁西南植棉区进行了连续几年的简化栽培技术探讨和试验示范,初步建立了鲁西南植棉区短季棉蒜后直播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为实行蒜后直播短季棉提供了坚实的品种和技术保障。蒜后直播短季棉通过选择适宜的早熟、高产优质品种、适宜播期和合理的种植密度,采用机械精量直播,现蕾期化控,盛蕾期一次性追肥,简化整枝,病虫害采用绿色防控并配合机械操作,集中收花并探索机械采收,机械拔棉秆或秸秆还田,在保证棉蒜产量不减的情况下,提高了机械化程度,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用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机融合,提高了棉花的直接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鲁西南植棉区棉花轻简化生产的路子。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江汉平原棉区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在农业部棉花轻简化栽培项目的资助下,于2015年在湖北省潜江市进行了麦后短季棉机械直播栽培示范,同时以人工点播为参照。结果表明:在湖北潜江地区小麦收获后,可选择生育期100天左右的短季棉品种直播,其产量不低于常规春播棉,是一项适合江汉棉区推广的棉花轻简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大田大区试验,设6个施氮量处理(0、60、120、180、240、300 kg·hm~(-2),分别用N0、N1、N2、N3、N4、N5表示),测定棉花生长发育阶段以及收获期各器官干物质质量、产量及纤维品质,研究施氮量对赣北植棉区油后直播棉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8月2日之后,施氮量120 kg·hm~(-2)处理棉花株高最高;8月19日之后,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棉花单株果节数最高;在8月30日,施氮量300 kg·hm~(-2)处理棉花单株成铃数最高;施氮0~240 kg·hm~(-2),棉株单株干物质质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量在180~300 kg·hm~(-2),各器官干物质质量差异不显著;以施氮180 kg·hm~(-2)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最高;施氮量对油后直播棉纤维品质的影响较小。赣北地区早熟油后直播棉施氮量为180 kg·hm~(-2)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以百棉1号为材料,在河南省进行轻简化育苗、机械化移栽的研究与示范,通过建立工厂化集中轻简育苗基地和机械化移栽,以达到减少用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效果。结果表明:示范区经测产平均皮棉产量为3300~3750 kg/hm~2,霜前花率在70%左右,基本实现了百棉1号轻简化育苗机械化移栽大面积优质高产的目标。集成了百棉1号轻简化育苗、机械化移栽的关键技术,为百棉1号的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适合黄河流域的棉花种植模式,设常规种植模式(4.5万株·hm-2、常规整枝)和轻简化种植模式(9.0万株·hm-2、简化整枝)2种种植模式,以20份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棉花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种植模式对棉花株高、单株果枝数、衣分、铃重、单株结铃数、单位面积铃数、籽棉产量和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和长度整齐度指数有极显著或显著影响。常规种植模式可以提高棉花的籽棉产量,轻简化种植模式下棉纤维马克隆值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充分发挥商豆1310的高产潜力,本试验采取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影响商豆1310产量的种肥、种植密度、追施尿素、多效唑和硼砂5项栽培技术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中等以上肥力产量形成的数学模型。经模拟寻优,筛选出了3 750 kg·hm~(-2)以上产量的最佳栽培量化组合方案,即施用种肥135.8~165.0 kg·hm~(-2),种植密度24.4~25.2万株·hm~(-2),追施尿素208.5~232.5 kg·hm~(-2),喷施多效唑1 932.0~2 140.0 g·hm~(-2)、叶喷硼砂1 147.8~1 432.2 g·hm~(-2)。本方案稍作修正后,经2点4.2 hm~2生产示范验证,平均单产3 799.05 kg·hm~(-2),较对照增产15.35%,证明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11.
研究棉太金对不同种植密度下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形成和成铃结构的影响有重要生产指导意义。2011―2013年以早熟棉品种国欣12-1为材料,在安徽和湖北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7.5、9.0、10.5株·m-2)下,不同棉太金施用量(0、1.08、2.16 L·hm-2)在盛蕾期(7月28日)、盛花期(8月28日)、盛铃期(9月21日)分3次施用处理试验。结果显示,2011―2013年化控和年份显著影响了籽棉产量,化控与密度之间没有互作,化控与年份之间存在显著互作。在天气正常条件下,喷施棉太金能显著增加籽棉产量。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喷施棉太金会抑制营养生长,从而避免花铃期出现蕾铃脱落和烂铃,显著增加籽棉产量;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喷施棉太金则会对产量不利。密度影响单位面积成铃数,但不影响籽棉产量。在7.5株·m-2条件下,分3次施用棉太金1.08 L·hm-2,利于实现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高产及机械采收。这些结果对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研究棉太金对不同种植密度下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形成和成铃结构的影响有重要生产指导意义。2011―2013年以早熟棉品种国欣12-1为材料,在安徽和湖北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7.5、9.0、10.5株·m-2)下,不同棉太金施用量(0、1.08、2.16 L·hm-2)在盛蕾期(7月28日)、盛花期(8月28日)、盛铃期(9月21日)分3次施用处理试验。结果显示,2011―2013年化控和年份显著影响了籽棉产量,化控与密度之间没有互作,化控与年份之间存在显著互作。在天气正常条件下,喷施棉太金能显著增加籽棉产量。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喷施棉太金会抑制营养生长,从而避免花铃期出现蕾铃脱落和烂铃,显著增加籽棉产量;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喷施棉太金则会对产量不利。密度影响单位面积成铃数,但不影响籽棉产量。在7.5株·m-2条件下,分3次施用棉太金1.08 L·hm-2,利于实现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高产及机械采收。这些结果对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棉区棉花轻简化丰产栽培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冬梅  董合忠 《中国棉花》2017,44(11):44-46
轻简化栽培是简化管理工序、减少作业次数、农机农艺融合,实现棉花生产轻便简捷、节本增效的新型栽培技术体系。黄河流域棉区,通过改粗放播种为精准播种、改精细整枝为简化整枝、改多次施用速效肥为速效肥与缓控释肥配合简化施用、改分散成铃多次收花为优化成铃集中收花,集成建立了棉花轻简化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省工节本、丰产增效的目标。该体系为黄河流域棉区棉花生产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ZD2040在江汉平原植棉区的高产栽培技术,以ZD2040为试验材料,设置种植密度和肥量两个因素共计6个处理的田间试验,阐明不同处理对ZD2040的籽棉产量、株高、铃数、和果枝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施肥量条件下,ZD2040获得最高产量与铃数的密度分别为60000株/hm~2与52500株/hm~2。在本试验条件下,ZD2040高产栽培的适合密度为52500株/hm~2、氮肥180 kg/hm~2、磷肥90 kg/hm~2、钾肥150 kg/hm~2。  相似文献   

15.
“棉花公顷 1 50 0 kg优质轻型模式栽培原理与调控技术研究”,采用麦 (油 )后移栽地膜棉方式 ,利用棉花生育期间 ( 7月 2 0日~ 8月 3 1日 )光照足 ,降水适中的条件 ,全面调整肥水运筹 ,促进棉花成铃与温、光、水、肥同步 ,使棉花多结优质桃 (伏桃、早秋桃 ) ,从而提高优质铃率。并通过一系列轻型(简化 )栽培技术 ,将每公顷用工量从 73 5个压缩到50 0个左右 ,下降 3 2 .6 %。该课题 3年平均每公顷产皮棉 1 76 8.1 kg( 1 997~ 1 999三年平均 ) ,较对照增产 2 .4% ,试验表明轻型栽培产量并没有因栽培技术简化而下降 ,相反还稍有增加 (表 1 )…  相似文献   

16.
以菏泽市为代表的鲁西南两熟制植棉区是山东省重要的棉花产区,一直采用套作的方式生产棉花.为了菏泽市棉花的绿色高质高效套作栽培模式的稳定发展,介绍了蒜棉套种、大蒜与棉花和辣椒套种、棉花与花生间作、棉花与西瓜间作、小麦与棉花套种共5种基本模式的种植方法,并以蒜棉套种模式为例,从选择适宜品种,棉花无土基质育苗、适期移栽、合理密植、加强肥水调控、科学简化整枝、合理化学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双晚栽培(晚拔棉材和大蒜适期晚播)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间套作的轻简化栽培技术,以提高复种指数,实现棉花与其它作物双优质、双高产和棉田高效.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泸溪县以油菜高产创建示范项目为契机,2014~2016年连续3年主推‘油研2013’,期间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产量2250 kg/hm~2以上,较非示范区增产450 kg/hm~2以上。示范区集成育苗高产栽培技术、免耕移栽技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为全县油菜增产和农业增效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介绍了‘油研2013’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及轻简化栽培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蒜棉两熟制棉花轻简化生产的途径——短季棉蒜后直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蒜棉套种是当前鲁西南棉区普遍采用的高效种植模式,但费工费时,也不适合机械化生产。改蒜棉套种为蒜后直播、改棉花中早熟品种为短季棉品种、改稀植大棵为密植矮化的棉蒜两熟种植模式,在保证棉蒜产量不减的情况下,减少了作业环节和次数,大大减少了用工,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机融合,是鲁西南蒜棉两制条件下棉花轻简化生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聊棉19号于2019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生育期122 d,单株结铃20.8个,铃重6.0 g,霜前衣分41.7%;结铃吐絮集中,早熟性好,一次收花率超过90%。2016―2017年山东省中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聊棉19号2年平均666.7 m2籽棉、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9.1%、10.7%;2018年生产试验中,聊棉19号666.7 m2籽棉、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12.1%、15.3%。聊棉19号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2 mm,断裂比强度30.1 c N·tex-1,马克隆值5.4;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主要介绍了聊棉19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轻简化栽培技术,为该品种在山东省的示范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优质抗逆棉花中熟品种聊棉21号于2022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聊棉21号长势较强,结铃集中,纤维品质达到“双30”(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 mm,断裂比强度≥30 c N·tex-1)标准,具有良好抗旱耐盐性,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适宜轻简化栽培。在2018―2019年山东省中熟棉花常规组区域试验中,聊棉21号2年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鲁棉研28号增加10.6%、13.6%。对聊棉21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为该品种示范应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