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受淹水稻的生育特点及其培管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各类中稻品种分蘖至拔节期的耐涝性,表现为杂交中稻强于常规中籼稻,常规中籼稻强于常规中粳(糯)稻。水稻淹没阶段,生育进程近乎中断。出水以后,存活稻株新生叶片变小,节间长度缩短,株高变矮,高位分蘖出生增多,成穗的比重增大,抽穗期拉长,生育期后延。在淹没10天内,随淹没天数增加,产量损失加重,直至失收。受淹水稻的抢救关键在于抢排积水,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2.
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效益及生育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丁涛  秦玉金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337-3338
研究了水稻几种不同栽培方式对其产量效益和生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套稻的产量水平略低于机插秧,与常规手栽秧相同,但高于直播稻;而效益是4种稻作方式中最高的。麦套稻生育特性与常规手栽秧不同,主茎总叶片数比手栽秧少1张,苗期出叶速度慢;茎蘖动态表现为分蘖起始叶龄迟,且分蘖发生后急增骤降,高峰苗出现比手栽迟;干物质量拔节前较小,拔节期至抽穗期显著加快,抽穗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高,占最终总干物量比值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后移量对稻套麦产量的影响,探讨其适宜的氮肥施用方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7个处理,其中稻套麦10月25日播种,拔节肥按不同尿素施用量分5个处理:A:150 kg/hm2;B:225 kg/hm2;C:300 kg/hm2;D:375 kg/hm2;CK1:0kg/hm2。收稻后旋耕撒播小麦(茬后种麦)分2个处理,分别为CK2:于11月5日播种;CK3:于11月15日播种。稻套麦大田用种量225kg/hm2,茬后种麦大田用种量150 kg/hm2。[结果]在基肥、壮蘖肥一致的前提下,施用拔节肥225 kg/hm2后其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及经济系数均高于其他施氮处理以及不施氮处理CK1。但与稻茬后撒播小麦相比,在基肥、壮蘖肥一致的前提下,稻套麦产量要低于适期茬后种麦水平,高于迟播小麦。[结论]该研究可为稻套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开展免耕麦套稻节水试验,结果表明:免耕麦套稻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对于水源比较紧缺的地区,节水25%左右,且节水田块的茎蘖动态表现为平稳上升,有效地控制了高峰苗,提高了成穗率,对水稻的生长和最终的产量没有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开展免耕麦套稻节水试验,结果表明:免耕麦套稻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对于水源比较紧缺的地区,节水25%左右,且节水田块的茎蘖动态表现为平稳上升,有效地控制了高峰苗,提高了成穗率,对水稻的生长和最终的产量没有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麦套稻直播面积迅速扩大的原因,总结了麦套稻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包括田块选择、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适时播种、合理施肥管水、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种植在江、河、湖边等地势低、排水条件差的水稻,极易受到洪水淹没。受淹水稻由于被水淹没部位、时间及补救措施不同,水稻生长和产量影响相差很大。因此,在强降雨的洪涝灾害面前,及时采取正确的清沟、排水、施肥等补救措施,对受淹水稻恢复生长,减轻灾害影响,减少经济损失效果显著。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现就受淹水稻的特点与补救措施介绍如下。1.受淹水稻后表现特点不同类型和不同生长期的水稻,其耐涝性不同。一般杂交稻耐涝性强于常规籼  相似文献   

8.
王爱冬 《上海农业科技》2006,(2):126-126,118
麦套稻就是麦田套播水稻,是在小麦收获前15~20d将稻种播于麦田中的一种栽培方式。近年来,麦套稻面积在我县越来越大,2004年仅我镇麦套稻面积就已达5000多亩。但2004年麦套稻的产量却很低,给农民增收带来了很大损失。本文就目前麦套稻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简要介绍。1  相似文献   

9.
稻套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随国家对粮食的重视,加大了扶持力度,我市小麦种植面积逐步恢复,已达500万亩。但由于天气变化、茬口推迟及农村劳动力减少,我市稻套麦面积扩大迅速,据统计,全市稻套麦面积达150万亩。因此,加强稻套麦栽培技术的应用,对降低种植风险、提高单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市多年来稻套麦方面的研究成果,现将稻套麦关键管理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小麦秋播季节矛盾和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特开展了稻套麦结合秸秆还田专题研究。结果表明,稻套麦与秸秆机械化还田结合可争得季节主动,减少秸秆还田用工,提高资源利用率;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会造成小麦成苗率明显下降,发苗均匀程度差,冬前单株带蘖数也少,最终造成穗数极显著降低,从而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