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油用向日葵是赤蜂市主要油料作物,自1973年引进种植,经十余年的示范推广,发展迅速,至1985年种植面积达1 26万亩,总产达1.05亿公斤,为向日葵种植区的脱贫致富、全市食用油供应,油脂工业和饲料加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78年发现菌核病,至1982年全市普遍发生,近几年危害日趋严重,1987年发病面积54.17万亩,平均发病率为20~50%,1985~1988年绝收面积3.6万亩。菌核病发生危害使油  相似文献   

2.
农田蟋蟀,主要是油葫芦(Gryllus testaceus)在新疆乌苏县发生较重,1989年局部地区暴发为害,共发生1.57万亩,其中向日葵7800亩平均缺苗40~60%,1500亩小麦叶片基本被吃光,1300亩苜蓿地上部分全部被食光,3300亩蔬菜遭受严重为害。这种严重发生情况,在我县属首次。其所以暴发是由于1988年冬季气温偏暖,1989年春季气温回升快,无倒春寒现象,促使  相似文献   

3.
防治向日葵列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日葵是白城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乾安县由1982年的18万亩增加到1986年的61万余亩,列当发生面积也随之扩大。列当在单株向日葵上的寄生数超过40株时,瘪子增多,最少减产30%。1980年自然检测“匈_4”品种有一定抗性,已成为推广品种;并推行4年  相似文献   

4.
将乐县位于闽西北,处于北纬26°26′—27°04′,东经117°05′—117°40′,海拔138—1620.4米的山区。水稻面积20万亩,其中双季稻占66%。八十年代以来,我县螟虫种群发生了很大变化,二化螟上升为主要害虫之一,并出现了如下新的动态:1.二化螟取代了三化螟。七十年代三化螟是我县最主要害虫,年发生面积都在10万亩以上,八十年代以来,发生面积逐年下降,到了1988年只发生0.16万亩,1989年基本上不要防治。而二化螟在1980年发生2.8万亩,到了1988年上升为7.3万亩,增加62%。2.为害代次增加。七十年代二化螟常年发生三代,间或有少数四代的发生,以一代为主  相似文献   

5.
任春光 《植物保护》1985,11(4):16-17
稀点雪灯蛾Spilosoma wrticae(Esper)属鳞翅目,灯蛾科。是杂食性害虫,为害玉米、大豆、绿豆、棉花、甘薯、蓖麻、芝麻、向日葵、小麦、高梁、谷、黍、白菜、甜椒、茄子、西红柿、桃、李、柳、榆、泡桐、紫穗槐等。近年来,为害麦田套播玉米幼苗日趋严重,可将玉米幼苗茎叶全部吃光。保定地区1981年发生9.1万亩,1982年发生17.3万亩,1983年发生39.4万亩,1984年发生118.2万亩。轻者造成缺苗断垄,重者大面积毁种。我们经过3年室内  相似文献   

6.
黄腹灯蛾(Spilosoma lvbricipeda L.)在保定、石家庄地区一年发生3代,主要以一代幼虫为害麦套玉米,严重的造成毁种或补种,对麦套玉米是一严重威胁。自1980年以来,年年都有发生,且逐年加重,保定地区1982、1984、1986、1988年四年发生面积分别为17.3万亩、40万亩、65万亩、100万亩。1989年在保定、石家庄共发生200多万亩,严重受害面积130万亩,毁种玉米50万亩。  相似文献   

7.
近年由于干旱少雨,我市山区土蝗为害加重。1986年发生3000亩;1987年达5500余亩,造成春作物改种500亩;1988年,山区进一步严重,部分山下平原和沿运低洼稻区也大发生。全市14余万亩受害,毁苗改种1万亩;幼果树、林木树叶被吃光2万余株。  相似文献   

8.
我县1979年开始大面积种植向日葵,由于不能合理轮作,菌核病日趋严重。1985年20个乡调查,平均减产30%,损失葵籽320多万公斤,严重影响农民收入。为此,1986—1988年对菌核病发生与防治进行了探讨。 一、发生规律 向日葵菌核病病原为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病盘先出现菌丝斑,扩展后整盘腐烂。病株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汉中地区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不断加重.1988年全区发病面积17.07万亩,平均病穗率1.28%;1989年发病面积增加到57.66万亩,平均病穗率为2.96%,严重田块达17%,每亩损失小麦10公斤左右,全区约损失小麦500多万公斤。为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从1989年秋播前开始,全面推行《汉中地区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方案》,到1992年夏收前,3年全区共  相似文献   

10.
稻瘟病是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发生面积仅次于水稻纹枯病,常年发生3—4千万亩,重病年发生近亿亩,以南方早中稻区流行频率最高,危害最重。自1984—1985年大发生以后,一直处于回落和比较平稳的阶段,但从去年开始又明显回升,今年的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可能超过去年。1988年稻瘟病回落到最低年份,全国发生面积仅为3221.67万亩,防治面积为5 586万亩次,经防治后实际损失只有19.23万吨。去年发生面积上升到  相似文献   

11.
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干旱,雨量少而不均;耕作制度的改变,机耕面积大幅度下降,撂荒地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了有利于土蝗生存繁殖的生态环境。我省土蝗的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的逐年加重,局部达到暴发成灾、猖獗危害的地步.土蝗在目前已成为我省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一、土蝗发生的危害情况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期,河北省曾有土蝗发生危害的记载,发生危害地常是我省的内涝飞蝗区。随着环境条件和生态条件的变化,八十年代以来,土蝗危害日趋严重。1985年全省发生663.7万亩,1986年为1083万亩,1987年上升为1437.6万亩,1988年高达1913.52万亩  相似文献   

12.
麦根蝽(Stiharopus flav-idusSign)是地区性地下害虫,阳谷县是麦根蝽发生且对作物造成为害的县份之一。1982年以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发生面积不断扩大,由1982年的2万多亩发展到1988年的  相似文献   

13.
稻瘿蚊是玉林地区晚稻生产的灾害性害虫,近几年来,连年发生为害严重,粮食损失较大。玉林地区1985年发生面积35.09万亩,损失粮食16758.8吨;1988年暴发成灾,发生面积达175.2万亩,损失粮食40133.2吨。为了搞好稻瘿蚊的防治,特别是探索稻瘿蚊已危害较重田块的有效防治方法,以挽回粮食,减少损失。1988年晚造,  相似文献   

14.
李鄂平 《植物保护》1989,15(5):58-58
香蕉叶斑病是我县近年来的一种重要病害。流行期造成蕉叶枯死、果实瘦小,严重受害的蕉园损失4至5成。1985年全县发病0.75万亩,未引起重视;1987年发生2.55万亩;1988年达2.92万亩,占香蕉种植面积的94.2%。  相似文献   

15.
稻瘿蚊在玉林地区发生为害历史很长,过去多局限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发生。自80年代以来,随着施肥水平提高,新品种大面积推广,稻瘿蚊已从局部性变成大面积发生,从间歇性发生变为常发性发生。从1988年以来,每年发生都在120万亩以上,占晚稻种植面积的30%左右。1988年全地区发生175.2万亩,损失稻谷43 678吨。此虫在本地以幼虫在蓉草或再生稻上越冬。一年可发生8个世代,世代重叠。以7月上中旬开始的第四代到9月中、下旬的第六代,这3个世代为主害代。据调查,水稻受害  相似文献   

16.
甘肃向日葵霜霉病发生规律调查任光地,马平虎,王廷杰,高强(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741001)向日葵霜霉病Plasmoparahalstedii是向日葵的毁灭性病害。由种子、土壤带菌传病,引起系统侵染。病株严重矮缩,造成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甘肃向...  相似文献   

17.
天水市中华鼢鼠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水市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的过渡地带,海拔755~3120m,年均气温5~12℃,年降雨530mm左右。全市粮田面积460万亩,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三大主要农作物。自1993年以来,全市持续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极有利于鼠类繁殖为害。据统计,全市年发生鼠害面积约250万亩,占粮田面积的50%左右,年损失粮食约3000万kg。农田害鼠主要种类有中华鼢鼠、金花鼠、鸣声鼠、大家鼠、小仓鼠等,特别是中华鼢鼠发生范围广、为害面积大,造成的损失严重。仅小麦田中华鼢鼠年发生面积平均达150万亩,年损失粮食1000万kg以…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初,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仅在苏南局部地区发生,1986年则开始在苏北沿海—如东县发生,并迅速蔓延为害。据调查,1988年,全县70万亩中粳稻,有40多万亩发病,其中严重面积达15万亩左右。病株率1—24.5%,平均9.8%。由于病株多数造成枯孕穗或枯白穗,故其产量损失在90%左右。1988年,如东县因此病危害而损失的稻谷达2000多万公斤,已成为苏北沿海稻区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分析此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相似文献   

19.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边缘,全县四周环山,1986年前,中华稻蝗在我县多属零星发生,1987年有4000亩水稻和少量旱地受害,1988年增至8.3万亩,平均每丛一头以上的面积为1.1万亩,最多虫量1亩达6万头。中华稻蝗在我县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越冬场所主要是田埂、山边、荒地及种植的田中。初孵蝗蝻,首先在越冬地取食,逐渐转移到田边,麦田看麦娘里和有草的早地中,5月28日中稻秧田有蝻。6月5日二、三龄蝻大量转移到早稻田和收割的小麦田中,密度每平方米  相似文献   

20.
麦茎谷蛾 Ochsencheimeria taurellaSchrank 为夜蛾科,是随我省平原小麦进入高产系列以来1987年新发生的害虫,蔓延很快,全省已达40余万亩。为提出有效防治措施,对其发生范围,危害情况,发生规律和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1 发生与为害1987年河北省赵县始发现,经调查石家庄、邯郸两地市有发生,1993年石家庄地区发生14.2万亩,防治7万亩,挽回损失27万kg,仍损失小麦3.6万 kg。其发生特点:1.1 蔓延快以晋州市为例,1987年仅东里庄、南小吾发生,面积不足7hm~2(垧),19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