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全国七大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依托的黄河四片二期一阶阶段重点治理,成效显著,5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35.3km^2,累计治理度达到76.7%,年均治理度10.6%,实施重点治理的463条小流域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18hm^2,人均经济林0.07hm^2,人均粮食553kg,人均纯收入1190.7元,项目区人口脱贫率为72.6%,植被覆盖率达到58%,年减少入黄泥沙68.8%。  相似文献   

2.
延河甘谷驿水文站以上水土流失面积5891km2,年均侵蚀模数8000t/km2。该流域自50年代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截至1989年底止,已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2593.6km2,治理程度达44%。采用水文法、水保法分析河流水沙变化,与非治理时段1956~1969年相比,治理期70~80年代年均减沙2640万t,减少了40%,其中降雨偏枯影响占8%,下垫面影响占92%;治理期内年均减水0.44亿m3,减少了17.5%,其中降雨影响占23.8%,下垫面影响占76.2%。在下垫面减沙减水中,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分别占72.7%和50.6%。  相似文献   

3.
1986年和1996年两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的结果表明,辽宁省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了11486.9km^2,侵蚀强度呈明显下降趋势,10a间全省轻、中、强各级土壤侵蚀面积分别减少4358.7km^2、6289.8km^2和3838.1km^2。值得得关注的是原来土壤侵蚀较轻的9个市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强度土壤侵蚀,且有丘陵区强度侵蚀面积减少,低山、中山区增加的趋势。因此,下世纪辽宁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是:依法  相似文献   

4.
柳河上游流域面积4257.4km2,水土流失面积3766.7km2,年平均侵蚀模数5000~10000t/km2。重点治理前,柳河上游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强烈的水土流失使柳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造成下游河段淤积严重。重点治理后,柳河上游现治理程度达60.7%。1994年7月13日柳河流域平均降雨量255.7mm,达到百生一遇暴雨标准。由于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这次降雨所产生的洪峰、洪量尚不足20年一遇标准。在这次降雨中,水土保持措施巨大的蓄水保土作用可减少直接经济损失5.71亿元,减少的洪水灾害损失可达数十亿元。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造林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造林应注意的问题刘景发(黄委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郑州45000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经30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1992年底止,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累计已达14.5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3.7%。其中...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建设投资预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前提条件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了生态农业建设的目标。并在1998年7月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实现该目标投资情况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建设,每平方公里需投资3.287×10^5元,其中群众自己需投资2.258×10^5元,国家投资1.029×10^5元。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山丘区面积7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73%,50年代初期有水土流失面积606万km2,截至1990年底止,累计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289万km2,并建成了一批高效小流域。对全省不同区域的小流域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分析,提出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为进一步提高全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配置的科学性,实行分区分类指导和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清涧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年侵蚀模数在10000t/km2以上。自50年代初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截至1989年底止,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4.07km2,治理程度达50.67%,流域输水输沙明显减少。分析表明:清涧河水沙减少受降雨和流域治理的共同影响,与1969年以前相比,70年代年均减沙15.4%,80年代年均减沙71.3%。在减沙量中,降雨偏枯影响70年代占14.6%~28.2%,80年代占36.9%~41.8%;流域治理减沙量70年代占71.8%~85.5%,80年代占58.2%~63.1%。同时,流域治理减水量也由70年代的18.2%~33.9%增加到80年代的42.9%~47.7%。  相似文献   

9.
皖西山区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先兰  刘文杰 《山地研究》1997,15(2):141-144
皖西山区海拔均≥100m,最高峰白马尖海拔1774m,区内曾水土流失严重面积达4931km^2,占全区面积的60%,1983 ̄1994年经综合治理(特别是小流域域综合治理)后,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062km^2,得以初步控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土保持》1994,(2):36-37
强化预防监督保护水土资源巫山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634700)巫山县是川东的门户,境内山大坡陡,溪河纵横,地势高低不平,水土流失严重。据遥感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179km2,占幅员面积2958km2的73.66%,年土壤流失量达1362.5...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土保持的目标与任务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7大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广泛展开;水保监督执法继续深入;人为水土流失得到遏止;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新形势下,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路是,紧紧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3大目标,认真落实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预报4项任务,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措施,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理的方法和途径,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监理向着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黄河流域水土保持Ji河示范区工程建设推行了监理制。实践表明,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实行监理制积极可行,效果明显,能有效地促进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投资,保证工程进度。通过实例分析,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旨在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制的完善和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3.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论述了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了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搞好水土保持不但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而且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4.
甘肃定西的水土流失状况及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定西市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多年来坚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万333km2,治理程度达618%,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定西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之路,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水土保持功能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山西省不同水土保持主导功能区生态脆弱性状况,利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成果及相关数据,采用主导因子分析、专家评判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山西省不同行政县(市)生态脆弱度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区生态脆弱性的分布特征,讨论山西省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及措施。结果表明:1)山西省不同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区的生态脆弱性具有明显的差别,其脆弱程度表现为拦沙减沙区(强度脆弱)〉土壤保持区(中强度脆弱)〉防风固沙区(中度脆弱)〉蓄水保水区(轻中度脆弱)〉水源涵养区(轻度脆弱);2)山西省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土壤保持-中强度脆弱区、拦沙减沙-强度脆弱区和防风固沙-中度脆弱区应以做好综合治理工作为重点;在蓄水保水-轻中度脆弱区和水源涵养-轻度脆弱区应重点做好预防保护和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6.
南方退化土地的快速生态重建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喜 《水土保持研究》2000,7(3):142-144,154
在南方由于降雨强度大,一旦土地失去植被保护,容易造成土地的严重退化,故在地球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已退化成沙漠。当今水土保持的首要任务是探讨有效、科学、快速的水土保持的生态重建措施,以加快退化土地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重建进程。  相似文献   

17.
针对神府榆横煤田开发区水土保持现状及社会环境的特征,分析了该区过去水土保持工作的成就、经验和问题,阐述了加强该区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同时,从治理措施、监督措施和政策措施方面提出了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陕北生态修复现状与对策——以榆林地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搞好该区生态修复工程,对于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针对该地区生态修复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生态修复提出了3条对策:一是遵循自然规律;二是要做好生态修复分区工作,因地制宜,合理营建生态结构;三是生态建设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北方典型草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北方典型草原由于气候特点及超载过牧等不合理的草地利用方式,使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草场沙化退化面积不断扩展。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不仅使当地畜牧业发展受到限制,而且使京津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分析该区域基本情况和生态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草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思路:建立水—草—畜平衡发展体系;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坚持“小开发、大保护”;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力度。并提出了北方典型草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及综合配套措施,为今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支撑与维持着地球生命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因此它已受到当今世界普遍关注。在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下,运用生态服务功能理论可以正确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并为合理的生态建设规划提供依据。本文在总结Costanza等人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水土保持各项措施对保护和改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的综合效用。认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包括保护和涵养水源、保护和改良土壤、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和防风固沙等功能。另外,本文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措施和水土保持林草措施3个方向为上述功能筛选了10个评价指标,且为各个指标分别建立了评价方法。这些指标及方法将有助于对水土保持措施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