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食用菌业与桑蚕业的高效结合与循环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阐述了食用菌与桑蚕两行业大棚周年生产、桑枝、蚕粪、菌糖的高效利用及桑园内菌桑立体生产模式等方面的高效结合与循环利用,这是发展我国高效生态立体创汇农业的一个典范,这种结合的提出,在缓解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良性循环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草莓是重要的经济园艺作物,其立体栽培模式可以提高时空利用率,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综述草莓套种食用菌、果蔬、中药植物的栽培模式,立体高效栽培模式基质和品种的筛选,以及立体高效栽培模式等,展望草莓立体高效栽培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3.
杨建武 《中国食用菌》1995,14(2):26-26,25
竹荪、香菇、木耳和猴头菇立体套种栽培技术杨建武(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长沙410006)食用菌作为高效农业的基础、立体农业的新产物,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对蘑菇、滑菇、金针菇等通过人工调温控湿,实现周年栽培。通过利用自然温度条件,实现立体套种栽...  相似文献   

4.
曾晓萍 《食用菌》2016,(1):52-53
正近年,江苏省省政府大力实施农业三新工程,推进农业新优品种主体化、高新技术普及化、高效模式多元化,在全省涌现出一批蔬菜高产高效新模式。其中菌菜轮(共)作模式的生态、高效优势尤为突出,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了积极贡献。笔者介绍在江苏省已经成熟应用、有较大推广价值的三种菌菜轮(共)作高效模式,即日光温室黄瓜—草菇轮作、日光温室菌菜共作、草莓——食用菌立体套种高效茬口模式。经测算,这三种模式的纯效益均超过1.5万元/667 m~2,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果与食用菌等资源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模式,逐一改变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和产业结构,跨行业跨系统进行高效生态农林业新模式的开发,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农林,进行农、林、牧、菜、菌相结合的多物种、多层次组合,种养组合,还菌于林,在农林生物种群之间建立起优势互补互促的高效组合,多种生物立体复合群体,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值,最大限度地创造综合农林效益,使传统的农林业逐渐发展成为更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林产业,实现农林产业的生物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立体栽培是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和资源条件,巧妙地运用时空差,通过间、套、混、复种等方式合理组配,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生产结构,以提高时空、光能和地力等资源的利用率。食用菌作为生物界的重要成员,在立体农业中与其他农作物配置成互补、互促的高效组合早已被生产实践所证明。本文介绍食用菌与蔬菜进行立体栽培的原理及应用,期望有利于食用菌在“菜篮子工程”中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衍栋 《蔬菜》2000,(8):31-31
目前,在冬季大棚生产中,由于存在着种植品种单一、复种指数低及空间设施利用率低等原因,影响了冬暖式大棚菜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而食用菌冬季生产则需要增温保湿,增加了生产成本,影响了食用菌生产的发展。为此,近年来,我们在冬暖式大棚内进行了黄瓜与平菇立体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探索了棚内黄瓜与平菇立体高效栽培的有效途径,增加了经济效益,现将试验、示范结果总结如下。 一、黄瓜与平菇立体间作模式 冬暖式大棚面积为667m~2,在冬暖式大棚内以后立柱为分界线,后立柱以南为黄瓜与平菇间作区,黄瓜于10月5日播种…  相似文献   

8.
1年三熟瓜菜粮间作套种立体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体种植、模式化栽培技术是通过问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高产高效模式。近年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普及,立体高效栽培模式发展迅速.面积不断扩大.类型日趋增多,内容更加丰富.效益持续增长,已成为本地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笔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前日光温室菜菇立体种植模式的研究成了园艺 工作者探索的一个热点,各地根据具体情况相继探索了 一些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并得到示范、发展。但在实际生 产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方可保证高产高效。 1 科学搭配菜菇 蔬菜和食用菌生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食用 菌生产要求弱光、高湿条件。黄瓜、芹菜等要求较高的 空气湿度条件,而西葫芦、番茄却要求较干爽的空气条 件,如果和食用菌间套作在一起,会给栽培管理带来困 难。从植株高度来看。黄瓜 高大,易造成遮荫的条 件,而且行距又大,可以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一定的地面 和空…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过程中通过利用各种农、林、牧副产品,将木质纤维转化为优质食物,实现立体高效生产、环保可循环的种植模式,因此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农业产业来说至关重要。通过收集10个食用菌品种的产值、种植面积、用工人数等指标数据,从土地产出率、成本利润率等6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联合熵值法对河北省食用菌种植综合效益进行评价。2种分析法中10个品种综合效益评价结果排名较为相似,羊肚菌综合效益最高,白灵菇、双孢菇综合效益最差。在对10个食用菌品种综合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应在提高食用菌产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建立食用菌种植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并积极调整河北省食用菌种植结构。  相似文献   

11.
首次利用水溶性生物基磺酸盐作为主要成分制作一种低成本和营养增强型的食用菌新型营养液,用于糙皮侧耳(平菇)液体培养和栽培。试验结果为:该营养液既适用于糙皮侧耳液体培养,也可作为添加剂用于糙皮侧耳栽培,不仅能促进增产,还可改善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12.
对广东梅州地区野生食药用菌资源进行调查的结果为:该地区的食药用菌资源至少有88种,其中具有食用价值的60种,具有药用价值的71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27种,并逐一列名于表中。  相似文献   

13.
易门野生食用菌资源与农户收入相关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食用菌是云南山区农村重要的非木材林产品之一,通过对地处云南省滇中西部的易门县3个乡6个村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软件对6个村落经济收入来源及经济状况相关性分析,发现当地农户野生食用菌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比例并不高,为1.22%~2.95%;农户是否出售采摘的野生食用菌、野生食用菌的收入高低和农户所在村落的立地条件、其它经济收入状况有明显的关联,尤其是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收入较高的家庭,野生食用菌收入明显降低;而劳动力缺乏或田地较少,林地较多,而导致经济作物收入较低的农户,则比较注重野生食用菌的收入;农户基本没有任何真菌资源保护的措施和观念。同时也对易门县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食用菌规模化种植基地发展迅速,但病害的发生影响了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重点对双孢蘑菇、香菇、平菇、鸡腿菇、草菇、猴头、毛木耳等大宗品种的菌丝体病害、子实体病害进行调查,并提出综合防控指建议。  相似文献   

15.
毒蕈鉴别及毒素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地每年经常发生人误食毒草中毒事件,危害严重,对可食蘑菇与毒蕈之间的区分识别是预防中毒的基本措施。对一些毒蕈的鉴别及各类毒蕈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概述,最后提出慎重采食的建议,以此避免毒草中毒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咸宁市野生食用菌资源调查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在咸宁市境内已初步查明的野生食用菌32种,为开发利用当地食用菌资源打下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食用菌病毒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食用菌病毒病的种类、危害特征、检测技术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了食用菌病毒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食用菌病毒病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剑川县野生菌资源及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剑川县有丰富的野生菌资源。调查发现该县常见的野生菌有166种,79属,65.7%是菌根菌,其中美味牛肝菌(Boletu edulis)、铜色牛肝菌(B.aereus)、茶色牛肝菌(B.brunneissimus)、灰褐牛肝菌(B.griseus)、松苞菇(Catathe-lasma ventricosum)、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变绿红菇(Russula virescens)、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红汁乳菇(L.hatsudake)、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黄鸡油菌(C.aurora)、羊肚菌(Morchella sp.)是主要的贸易真菌。同时在调查中注意到剑川野生菌资源存在过度利用、不科学采集及违规贸易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几种剧毒鹅膏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鹅膏属 (Amanita)真菌中 ,有的是重要的食用菌 ,有的有一定的毒性但误食并不致命 ,而有的则是剧毒的 ,误食常会危及生命。绿盖鹅膏〔A .phalloides (Fr.)Link .〕、春生鹅膏〔A .verna(Bull.:Fr .)Lamarck〕和鳞柄鹅膏〔A .vi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细化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配料、灭菌、无菌操作技术、培养条件、培养检查、贮藏条件几个方面对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工艺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陈述.对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进行细化管理,实现其规范操作、规范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