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石林县耕地数量和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林县1996年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农用地分等成果,分析了耕地数量和质量状况,结果显示:1996~2006年,石林县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呈平缓下降趋势,人均耕地占有量明显下降,10年共减少耕地面积4476.33hm2,年均减少耕地447.63hm2,人均减少耕地0.047hm2。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经济等别依次下降。耕地生产力主要为中低产水平。石林县耕地、人口和粮食生产矛盾主要表现在耕地质量水平较低和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现有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构建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的设想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持续了2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使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耕地数量和质量急剧下降、圈地运动的屡禁不止和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变昧走形以及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建设用地指标不足、欠发达地区指标用不完的严峻现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的存在。耕地面积的过速减少将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安全;建设用地指标的严重不足将影响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解决“吃饭”与“建设”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对现行土地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建立耕地保护的区域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3.
李婷  张世熔  林海川  王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701-1704,1712
根据2000~2006年彭州市耕地统计数据,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和GIS方法研究了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彭州市耕地以灌溉水田及旱地为主,且受地形地貌和区域条件的影响,空间分布差异明显。6年间研究区耕地面积基本持平,但不同年份间差异较大。耕地土壤中其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升高,但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也在普遍升高,且土壤中氮、磷的增加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其本身也是重要的有机污染物质,因而,经综合分析,可以认为彭州市耕地的整体质量是处于一种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构建国家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创建国家层面的耕地保护补偿框架,测算耕地保护补偿价值,本研究基于生态补偿理论和发展权理论,通过构建耕地保护补偿分析框架,采用国家统计数据,运用生态补偿测算方法和发展权测算方法,从国家层面对耕地保护补偿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从全国层面看,耕地面积存在盈余,盈余面积为1 267.89万hm2;...  相似文献   

5.
辽宁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途径王丕章李庆春(辽宁省计委)耕地后备资源是农业后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所谓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待开发利用的耕地资源,包括已开发但开发深度不够的中低产田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宜农荒山荒地。辽宁是人多...  相似文献   

6.
从耕地保护补偿的理论基础、耕地外部效益及政府市场双重失灵与市场补偿的关系、与耕地保护补偿相关的政策措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设计方面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耕地保护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耕地保护制度的相关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在市场补偿方面尤其在耕地保护补偿的研究取得了上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研究内容、范围和方法层面仍存在改进空间,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8.
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理论命题与机制创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耕地保护产权不清,不仅导致我国耕地资源大量损失和耕地质量下降,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也是引起我国耕地保护制度不能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原因.本文从我国耕地保护主要问题的辨析入手,认为以耕地保护产权不清为特征的基本制度缺陷和地方政府的制度扭曲是耕地保护制度失灵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两个理论命题:一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其主要表现在耕地保护产权不清、耕地价值不完全、制度没有对耕地保护产权界定和耕地保护制度扭曲;另一是耕地保护机制创新--构建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并对这一机制构建提出了基本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构建我国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界定区域耕地保护补偿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耕地保护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建立区域间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及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俱乐部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财政转移支付理论,并提出为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和构建区域间多样化的补偿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耕地资源紧缺,且其面积随着时间的推移依然呈惯性下降。耕地的减少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挑战,也引发了生态环境破坏和新的三农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与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对土地的需求增加,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消费升级、基本建设用地增加,与耕地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偏差有关。提出要充分利用补偿机制,真正实现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并对耕地补偿的理论基础和功能、补偿标准及实施办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