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晚秋期,我们在本区的红旗、太平、上村、沈村四处,用四川蚕研所研制的增丝剂作了添食试验,品种定东肥×华合,分别在3龄起蚕时随机取试验蚕2000头,每500头为1篇分4篇,2篇作试验区,2篇为对照,红旗在4龄的食后每日添食1次,其他是3龄饷食后每日添食1次,均至该龄将眠时止,共添3次,对照区添食清水.添食药液的配制是1安瓿瓶加水1斤,浸叶添食.其他条件试验区和对  相似文献   

2.
家蚕5龄幼虫不同时期中部丝腺细胞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对5龄家蚕不同发育时期的中部丝腺细胞蛋白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发现与丝胶蛋白分泌有关的功能蛋白质。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和图像分析技术,发现同一区段的家蚕中部丝腺细胞在5龄第2天、第4天和熟蚕期的蛋白质组成具有显著差异:中部丝腺前部区段5龄第2天表达的特异性蛋白质斑点有8个,第4天有16个,熟蚕期有24个;中部区段5龄第2天表达的特异性蛋白质斑点有9个,第4天有33个,熟蚕期有30个;后部区段5龄第2天表达的特异性蛋白质斑点有10个,第4天有7个,熟蚕期有25个。  相似文献   

3.
<正> 养蚕必须良桑饱食,才能高产、优质,为什么呢?请看下面图表所示: 现行多丝量蚕品种,从蚁蚕到老熟,饲养经过一般不过25~26天,体重增加10,000倍,绢丝腺增加160,000倍。这不难想像蚕对饲料营养是高要求的。再从蚕不同龄期的生产发育来看:体重日平均增加倍数是小蚕期多,大蚕期少;绢丝腺则是3龄后随蚕龄增加而增大,5龄期最  相似文献   

4.
禽流感疫苗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测定禽流感疫苗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与免疫效果.试验分3组,第1组30日龄免疫作为母源抗体检测对照组,第2组10日龄免疫,第3组16日龄首免,50日龄二免.结果表明,三次免疫种鸡的母源抗体较高,其效价随日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对55日龄左右出栏的快大型肉鸡,10~16日龄首免时,均能达到有效保护;对饲养期在120d以上的放养鸡,采用16日龄首免、50日龄二免后,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5.
吡丙醚是一种苯醚类农药,在防治果蔬害虫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喷洒时常会发生漂移现象污染桑叶,进而对养蚕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给两广二号小蚕(1~3龄)添食含不同浓度吡丙醚的桑叶,调查龄期经过、结茧率、死笼率、茧层率及丝质成绩等指标。结果表明,两广二号小蚕对不同浓度吡丙醚耐受性差异较大。与对照组相比,吡丙醚添食浓度为0.005 mg/kg时,小蚕蚕期延长1.67 d,吡丙醚添食浓度为0.010 mg/kg和0.015 mg/kg时,小蚕蚕期延长2 d,表明添食吡丙醚浓度和小蚕蚕期延长时间呈正相关关系,添食浓度越大,熟蚕时间推迟越长;处理组的病蚕率、上蔟率、结茧率、死笼率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处理组家蚕全茧量、茧层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吡丙醚浓度为0.005 mg/kg和0.010 mg/kg时表现为显著差异,浓度为0.015 mg/kg时表现为极显著差异;处理组中蚕的解舒光折、丝量和纤度三个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丝质成绩中其他指标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该农药使用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桂花  李娟  徐欣  张升祥  崔为正 《北方蚕业》2011,32(4):17-20,23
本文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家蚕4~5龄期丝腺中5个丝蛋白基因(Fib-H、Fib-L、Ser-2短片段、Ser-2长片段、Ser-3)在不同发育时期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Fib-H、FIB-L及Ser-3基因的表达规律相似,总体上4龄期表达量明显低于5龄,但4龄眠期均有明显表达,从5龄起蚕以后表达量逐渐上升,至熟蚕或熟蚕后2d达到高峰,此后迅速下降;Ser-2基因两个转录本的表达规律基本一致,与以上3个基因相比,Ser-2基因在4龄期存在相对较高的表达量,但在4龄眠期表达量明显降低,从5龄起蚕以后表达量逐渐上升,Ser-2短片段和长片段分别从5龄96h和144h之后表达量开始降低,到熟蚕期基本达到最低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调查含吡丙醚类农药对两广二号的眠性、营茧功能和蚕茧成绩的影响,试验通过给4龄第2 d的蚕和5龄第1 d的蚕分别添食不同浓度的吡丙醚和吡丙·虫螨腈1次,饲养至上蔟结茧,观察两广二号蚕的眠性并调查蚕茧成绩。试验结果表明,两广二号食下吡丙醚类农药,不会发生急性中毒症状,但部分蚕的眠期推迟1 d;食下浓度较高的吡丙醚类农药会导致蚕儿不能上蔟结茧,甚至不能化蛹,食下微量浓度的吡丙醚类农药会导致蚕儿结茧率低、化蛹率低、死笼率高。  相似文献   

8.
<正> 家蚕茧丝物质的合成与分泌,绝大部分是从5龄第3天至老熟后第2天(大约1周的时间内)进行的,有时在老熟后第3天还继续着,茧丝物质的分泌量,决定于蚕期的营养状况。合成丝物质,以5龄中期到后期摄取的营养物质为主,蚕卵则以5龄初期到中期所摄取的营养为主,加上4龄所摄取的营养物质而形成。根据14℃标志的桑叶或氨基酸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三眼蚕诱导剂SM一1对家蚕丝蛋白合成的调控机理.试验结果表明:(1)sM-1处理后,家蚕后部丝腺DNA中~3H-胸腺嘧啶核苷的参入速率明显增快.SM一1诱导三眠蚕在四龄第2天~3H-胸腺嘧啶核苷的参入量最高,比同时的对照高近1倍;五龄第2天SM—1处理区,在五龄第3天~H-胸腺嘧啶核苷的参入速率有所增快.(2)SM-1诱导的三眠蚕,后丝腺DNA和RNA含量的高峰比对照提前4-6天出现,且其末龄(四龄)DNA和RNA含量的增减趋势与对照末龄(五龄)DNV和RNA含量的增减趋势非常相似.(3)五龄前期用SM一1处理家蚕幼虫,对后丝腺DNA和RNA含量增加具有暂时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养蚕技术上一般把蚕分成小蚕(第1~3龄)和大蚕(第4~5龄)二个阶段,主要是小蚕饲育温度要求偏高,大蚕期饲育温度偏低,其实这样的划分是不合理的,从蚕的生理特性来看,第4龄蚕的生理特性与其说近似5龄,不如说近似3龄.因而我们的意见应把蚕期划分为第1~4龄为第一阶段,第5龄~上簇结茧为第二阶段.这样,需要共育的第一阶段应从补催青开始到大眠眠起饷食为止;饷食后分蚕到户为第二阶段.就是说将目前的出火后分蚕,改变为大眠眠起  相似文献   

11.
该试验主要探索应用中草药代替抗生素,对16-50日龄肉鸡疾病的防治,达到鸡肉产品无抗生素残留的目的。试验将1400只1-50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700只,第1和第2组在1-3日龄、4-6日龄两个预防投药期使用的抗生素一样,但第1组在16-20、32-36、41-45日龄三个投药期用自配的中药粉按0.4%的比例拌入饲料中,分别连喂5天;而第2组在16-20、32-36、41--45日龄三个投药期分别依次用盐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氨苄青霉素可溶性粉、硫酸丁胺卡那溶液兑水饮用。结果,50日龄成活率第1组达98.6%,比第2组提高6.7%;平均出栏体重第1组达2.52kg/只,比第2组提高0.24kg/只;料重比第1组比第2组降低4.5%。第1组肉鸡50日龄屠宰后经山东盈泰集团肉联厂化验室和山东省枣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均未检出药物残留,符合肉鸡产品出口标准,而第2组检出微量的氨苄青霉素和硫酸丁胺卡那。在2002年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对研制的中药配方代替抗生素应用肉鸡1343万只,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养蚕生产上,对小蚕(第1—3龄)饲养的温度比较重视,蚕饲养到三龄以后就“出火了”,放在天温中饲养。在春期、晚秋期常常会遇到20℃左右的低温,由于蚕已分发到千家万户饲养,很难升至目的适温饲养,而第四龄与第五龄蚕对低温的感受性是不同的,从而会产生不良影响,但究竟会产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新农药对桑蚕毒性程度和中毒症状,研究防治上的应急措施.特就几种桑蚕新农药中毒进行试验,初报如下.一、试验材料1.1983年中秋期取浙农×苏_(12)5龄第5日的盛食蚕100条,分为10组.2.供试农药由本县崇仁供销社配药站从常用农药中拆口抽取60%双效磷、50%杀螟松、20%三氯杀螨醇、25%杀虫双、50%甲  相似文献   

14.
家蚕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 ,会导致家蚕群体食欲下降 ,发育不齐 ,龄期延长 ,蚕体灰暗无光 ,空头 ,下痢 ,体皮易破裂 ,死后软化、腐烂等。夏秋季节蚕病症严重。病症明显期通常为 6~ 1 0d ,即大多数蚕在 4龄或 5龄初感病 ,到 5龄的第 5 ,6d爆发。目前尚未有特效药物治疗 ,但通过综合防治能有效控制该病发生和蔓延。1 保持环境清洁 每批蚕饲养前 ,要按顺序先对蚕室内外彻底打扫 ,清除污物 ;室内填换新土 ,水泥地面用清水反复冲洗 ;将所有蚕具放入活水河里浸泡半天后清洗 ,洗净蚕粪、死蚕、浮丝、污渍等 ;蚕具洗净后在阳光下…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家蚕的耐氟性机制以及耐氟性在不同性别蚕体间的差异,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自5龄起蚕开始分雌雄喂食清水和200 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检测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添食氟化物后耐氟和敏感家蚕品种5龄幼虫中肠的GST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比较一致,且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均呈增高趋势;敏感品种734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486倍,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529倍。敏感品种734对照组5龄幼虫在试验第3天头部的AChE酶活性显著升高,但添氟组雄蚕在试验第2天AChE酶活性即显著升高,而雌蚕的AChE酶活性在整个5龄试验期均呈平缓下降趋势;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雄幼虫的AChE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大,酶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也与对照组较为一致,均在第3天出现最低值;2个品种添氟组AChE酶活性的性别差异与GST相反,即雄蚕的AChE平均活力大于雌蚕。推测氟化物处理后耐氟家蚕品种仍然能够保持AChE酶活性水平,从而呈现对氟化物的耐受性;2种类型解毒酶活力在雌雄家蚕间的差异可能暗示同一品种雄蚕的耐氟能力较多涉及靶标抗性,而雌蚕的耐氟能力较多依赖于代谢抗性。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的目的是测试4JD%丙&#183;辛乳油(保桑灵)三个不同浓度(750倍、1000倍、1500倍)对家蚕的安全间隔期及对杂交桑的安全性。通过试验结果表明:喷三个不同浓度药液后1天分别采药叶喂3龄第二口叶蚕至上蔟,蚕累计死亡率100%;喷药后4天采药叶喂3龄第二口叶蚕至上蔟,累计死亡率为0。40%丙&#183;辛乳油对家蚕的毒性随着喷药后间隔时间延长,家蚕死亡率趋向变低。用该药防治桑园低龄幼虫效果较好,建议40%丙&#183;辛乳油在桑园使用浓度为750~1000倍液,采桑叶喂蚕的安全间隔期为5~7天。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有色茧色素物质在蚕体内的代谢机制,检测了有色茧主要色素物质的含量及其在家蚕5龄幼虫不同时期中肠、血液、丝腺组织中的消长变化,分析色素物质从中肠进入血液再转运到丝腺的时序差异。有色茧中,黄茧的色素以类胡萝卜素化合物为主,绿茧的色素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主。黄酮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在家蚕5龄幼虫中肠、血液、中部丝腺、后部丝腺中的含量均呈现龄初低、龄末高的趋势,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在熟蚕组织中的含量是中肠>血液>中部丝腺>后部丝腺;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在熟蚕组织中的含量是中部丝腺>后部丝腺>中肠>血液。2种色素物质含量变幅最大的是后部丝腺组织,结黄茧蚕和结绿茧蚕的黄酮类化合物分别增加406.55%、202.50%,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分别增加211.80%、250.84%。黄酮类化合物在5龄幼虫丝腺组织的绝对含量是结绿茧蚕大于结黄茧蚕,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在5龄幼虫丝腺组织的绝对含量是结黄茧蚕显著大于结绿茧蚕,与在不同颜色蚕茧中检测到的2种色素物质含量一致。研究结果提示:黄酮类化合物在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积累较多,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在丝腺组织中积累较多;丝腺组织中2种色素物质的含量与茧色密切相关;来自桑叶中的2种色素物质经中肠消化吸收后,再通过血液进入丝腺组织并产生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18.
就植物激素吲哚丁酸(IBA)和赤霉素(GA_3)对家蚕(Bombyx mori)后部丝腺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和产丝量的影响作了调查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在4龄第3日或5龄第1日添食IBA或GA_3,都能提高家蚕5龄期后部丝腺GPT的活力,产丝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以3×10~(-5)ppmIBA在4龄3日处理或3×10~(-4)ppmGA_3在5龄1日处理效果最佳,其茧层量分别比对照区提高22%和10%。另外,就这两种植物激素对多丝量品种或少丝量品种的影响差异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家蚕血液的羧酸酯酶活性变化规律,利用分光光度计法对家蚕血液中羧酸酯酶活性影响因素及在不同龄期的具体变化规律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其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8.5;不同龄期的活性表现为各龄中期酶活力比较高,而在眠蚕、起蚕期酶活力相对较低,其中尤其以5龄第3、4天活力最高;在同一浓度下的杀虫剂对羧酸酯酶活性离体抑制作用实验中,敌百虫的抑制作用最强,乙酰甲胺磷次之,敌杀死最弱。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的目的是测试40%丙·辛乳油(保桑灵)三个不同浓度(750倍、1000倍、1 500倍)对家蚕的安全间隔期及对杂交桑的安全性.通过试验结果表明:喷三个不同浓度药液后1天分别采药叶喂3龄第二口叶蚕至上蔟,蚕累计死亡率100%;喷药后4天采药叶喂3龄第二口叶蚕至上蔟,累计死亡率为0.40%丙·辛乳油对家蚕的毒性随着喷药后间隔时间延长,家蚕死亡率趋向变低.用该药防治桑园低龄幼虫效果较好,建议40%丙·辛乳油在桑园使用浓度为750~1 000倍液,采桑叶喂蚕的安全间隔期为5~7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