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白犀 (Diceros simus) 是野生动物中体形庞大的动物。特别是成年白犀运输更加困难。我们历时一个月行程万里,将一对白犀由加拿大的埃德蒙顿安全运到哈滨滨。现将运输途中的饲养管理报道如下。白犀的运输 1.运输前的准备 (1)笼箱的准备首先测量好犀牛体型大小,根据白犀的体长制做笼箱,其要求:笼箱要坚固。整个笼箱是用45毫米厚松木板制成,箱底加三道15×20厘米木方,其它处用10×15 厘米木方,在固带外再加厚铁  相似文献   

2.
当蜂场需要换王、分蜂时,交尾箱就成了蜂场的重要工具。笔者介绍一种简易、实效的养王交尾箱——纸板箱。适宜纸箱的外围为50×31×30厘米。有了适合的纸箱后,在箱内前后壁钉上小横木条,以便放脾。箱底的四块底板用细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蚯蚓全年增殖,我们在1979年夏秋季试验的基础上,于1979年11月—1980年3月又进行了越冬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介如下: 一、试验方法试验分室内与室外两种方法越冬。室内越冬是在住人的室内,冬季生火保暖。饲养箱长50厘米,高30厘米,宽35厘米。箱底铺无毒塑料,以防木箱腐朽和蚯蚓逃逸。  相似文献   

4.
一、木箱制作:用木板制成规格1米×1米×1.5米,空间容量为1.5立方米,一侧或两侧设直径3~4厘米的注、排水口,并安装有2毫米的金属网目的木箱。箱底填入粪肥、汲土(或一层稻草一层泥土),最上层为泥土。保持箱内水深30~50厘米左右。木箱可放在向阳流水处,使水可从一只孔流进,另一只孔排出。几只箱可联在一起,搞联箱生产。 二、放养密度:由于用木箱养鳅  相似文献   

5.
1.放入育肥箱内饲养:育肥箱为多层重叠式,每层高10~12厘米,以防公鹌鹑互相挤压.每只箱的面积为0.3米2,箱子的前后设距离2.5厘米左右的栅栏,以便鹌鹑伸出头来采食、饮水.箱的左右两面和顶部,装上纤维板.箱底为1厘米× 1厘米网眼的铁丝网.  相似文献   

6.
通用箱底板用途广泛 ,不仅能控制蜂螨 ,还可作为箱内的箱底板脱蜂器。现在市售的箱底脱粉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价高 ,一个脱粉器需 50~ 70美元 ,按当前1磅干花粉价格 2 5~ 5 5美元计算 ,就得采集 1 4~ 2 5磅花粉收回投资。箱外脱粉器虽然价格便宜 ,但需每天收集花粉 ,花粉容易受潮气、发霉。此外这种脱粉器容量小 ,仅能保留 2~ 3磅花粉。我们设计的这种脱粉器是与箱底板结合在一起的 ,目前美国通常采用 0 6cm的铜网箱底脱粉器 ,脱粉率 50 % ,用双层网 ,以便蜜蜂通行 ,在两层网之间 ,用 0 6cm厚的胶合板撑起 ,这种脱粉器并不理想 ,…  相似文献   

7.
汪修建 《中国蜂业》2004,55(2):19-19
新型标准箱底部是用钢丝网作龙骨的玻璃钢制作,箱底呈阶梯状,箱底前部落地,固定在箱脚下部,中后部高出35mm,固定在箱脚上部;中部箱底是由未浇铸玻璃树脂的筛网部分做底通气窗.  相似文献   

8.
由于鹅种蛋的体型大,人工孵化率低是孵化生产中存在的一大难题。青神县养殖技术研究所采用仿生孵禽温箱有效地提高了种鹅蛋的孵化率和健雏率,现将有关技术简介如下。 一、仿生孵禽温箱的组成:由立式孵化箱和平型出雏箱配套组成。 1.立式孵化箱的制作:选用均匀的不锈钢板,制成箱内直径40~55厘米、高50~55厘米的圆柱内筒。另外再加一外筒。内外筒之间相距6~8厘米,形成一夹层。底部装有直径2~5厘米通往中间层的进排水管。在箱上沿安装直径0.5厘米的排气管。温箱底部和中部安装有直径2厘米、长5厘米的通气管。箱外…  相似文献   

9.
防止母貉吃仔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制造防咬护罩方法:取铝线1~1.5米,织成圆台形;上口直径7~8厘米,下口直径3~4厘米,长10~12厘米。使用方法:将防咬护罩套在母貉头部用绳系住即可。2对怀孕母貉应满足各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需要,以防止产后疾病的发生。如怀孕期可喂富含VE、VD、VC、VA、的饲料或添加剂。3采用安全、保温、大小适中的产仔箱,可减少或避免外界环境的刺激。产仔箱的制做可按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40厘米的规格进行,材料可用木板和砖,应严密,牢固。产仔箱出入口最好是圆形,直径25厘米。这样,可防止母貉到处搬运仔貉,即便母貉受惊时也无法逃出箱内。4当母…  相似文献   

10.
保持产箱底部温度,产箱底部外面用草垫上,产箱室内垫足消毒好的软草,产箱要有走廊、隔板,防止风直接进入.  相似文献   

11.
在有水源而不宜造池的的情况下,可用木箱养殖泥鳅,饲养半年即可收获,每箱产鳅15~20公斤。具体方法是: (一)木箱制作 规格1米×1米×1.5米,空间容量为1.5立方米。一侧或两侧设直径3~4厘米的注、排水口,并安装2毫米的金属网目。箱底填入粪肥、汲土(或者一层稻草一层泥土),最上层为泥土,保持箱内水深30~50厘米。木箱可放在向阳流水处,使水可从一只孔流进,另一只孔排出。几只箱可联在一起,搞联箱生产。  相似文献   

12.
85岁的白随愿,养蜂50多年来,有很多小发明、小改进。现将我运用多年的两项介绍如下:1.蜂箱底的改造:在原来的箱底四边钉上厚、宽各Zcm的长木条(后边的不钉死),木条上钉1张和箱底同样大小的铁纱(尼纶窗纱也行),纱下面箱底上再铺1张有着方形铁丝边框的塑料薄膜。治螨时,假死的大小蜂螨便都落在了纱下面的塑料薄膜上,不会被工蜂再带回到脾上去。把箱底后边的木条取下,用铁丝钩钩出铁纱下面的塑料膜,便可清除掉落的蜂螨,省去了搬箱去底、惊扰蜂群的麻烦。另外在越冬时,这层塑料膜还可防护箱底不因受潮而变形;有阳光时还可以…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使用最广泛的标准巢箱,普通每箱放置10个巢框。整个标准巢箱可分为箱盖、副盖、箱身、箱底等四部分。通常箱底下面是用木架支着,或者垫砖和石头,并不一定要用箱座。巢箱各部的尺寸,在同一蜂场内必须相同,这样才可使本场蜂箱互相交换配用。现特把普遍采用的标准箱的尺寸画一图样,以求简明(如图一)。另外要补充说明的  相似文献   

14.
正本人今年70岁,养蜂已40年。通过实践深深地感受到,想养好蜂不光技术要好,蜂具改革也很重要。自郎式箱问世以来,笔者多采用上下两节(北方叫套箱)箱体养蜂,除上节继箱能活动外,下节巢箱和箱底是一体的。由于箱底和巢箱是一体的,给笔者在管理上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清扫箱底、治螨、消毒、取蜜等。而活箱底对于以上这些操作相对轻松许多,也可说省工快捷。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其好处。1消毒、治螨、清理箱底  相似文献   

15.
白蚁的防治     
为了防止白蚁进入蜂箱,场地应选择有充足阳光和无杂草的地方。如发现场地附近有蚁窝,可挖开蚁窝,用开水或50%的石灰水进行灌洞,也可用杀虫脒农药进行灭杀。最好在蜂群入场前7—8天就用杀虫脒喷打一次场地。如果白蚁已经进入蜂箱,就必须进行换箱,消除箱底下杂物,然后用50%的石灰水或50%食盐水喷洒场地,最后用杀虫脒拌土放到箱的底部。换下来的蜂箱,用50%食盐水浸泡12小时即可消除白蚁。这种  相似文献   

16.
经本场反复试养,采用整叶穿连成串,垂直搁挂在饲育箱内,使蚕座呈立体状态,结合用塑料薄膜覆盖,防干保鲜,大大地节省桑叶、劳力和蚕座面积,又可预防蚕病,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将桑叶切碎,平面饲喂小蚕的做法。采用此法养蚕,每张蚕多产蚕茧3.8公斤,增产11%,节约用叶10%~15%,减少投资30%~50%。1、饲育箱的制作用宽3厘米,厚1.5厘米的木条做成长、宽、高分别为70、50、22厘米的饲育箱。底部横钉2根木条,在饲育箱箱壁的木条上端,每隔2厘米钉一小钉子,一般每只箱只需钉2~3颗,供调节桑叶搁挂高度。箱四周用塑料薄膜包裹,底部垫1张纸,饲育时上盖塑料薄…  相似文献   

17.
用自饲箱喂肉猪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国栋  蒋建生 《养猪》1990,(1):19-19
用自饲箱喂猪在国外早已盛行,但我国尚不普遍,为探明自饲箱喂猪效果及其应用价值,以利推广,特作此试验。一、材科与方法 (一) 自饲箱自饲箱由本站自行设计,箱高90厘米,长100厘米,宽40厘米,槽高13厘米,分为7格,格距14.3厘米。全部用铁板和钢筋材料。一箱  相似文献   

18.
幼蛇孵出后,先不喂食,只给饮水,10天后蜕了第一次皮再喂食。幼蛇开始时养在蛇箱中,第二年可以养在较小的幼蛇饲养场。自幼蛇进蛇场时就要雌雄分开饲养。幼蛇箱可用木板来做,长1米、宽0.8米、深0.5米,箱盖用铁丝网,箱底铺5厘米厚的细沙,箱内放上水盆、瓦片、碎砖,供幼蛇蜕皮和隐蔽用。 饲养幼蛇,开始时都要人工灌喂。每隔5~7天,灌喂一次鸡蛋。喂一个多月后,体长能从20厘米增至  相似文献   

19.
1产仔保活在母北极狐临产前的7天,对产箱要进行清理消毒。用200倍"菌毒敌"(复合酚,冰醋酸)冲刷产箱,也可用喷灯火焰灭菌。产箱底部外面用草垫上,产箱室内垫足消毒好的软草。垫草除有保温作用外,  相似文献   

20.
鹌鹑7周龄即可达到性成熟,因此,当公鹌鹑满5周龄时,不留种用的都可以育肥。产蛋1~1.5年的母鹌鹑,当产蛋率低于30%时就应全部淘汰,进行育肥,其方法如下: 1.要将育肥鹌鹑放在特制的育肥箱内饲养。育肥箱为多层重叠式,每一层高10~12厘米,以防公鹌鹑互相骑压。每箱的面积为0.3平方米左右,箱子的前后设有间隔距离为3厘米的栅栏,以使鹌鹑伸出头来采食和饮水,左、右两面和顶部装上纤维板,箱底用1~1平方厘米网眼的铁丝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