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茶树炭疽菌的鉴定及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PCR扩增并测定福建省不同产地茶树上分离的炭疽病菌的β-Tub2、ITS、GDPH和ACT 4段基因序列,采用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其纯培养、分生孢子、附着孢等形态特征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离体法测定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5株供试病原菌分离物均为Gloeosporium cingulata f.sp.camelliae,为茶树炭疽病病原菌,它们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都相似.致病力测定表明,所有分离物均对茶树叶片致病,但其中一株致病力明显强于其余菌株,且致病力强的菌株与其余菌株的基因序列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烟草赤星病菌致病力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其它植物来源的分离物(Alternaria sp.)共39个菌株分别接种烟草品种G80和G140的幼苗,并用其中24个菌株接种此二品种的离体叶片。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离体叶片的穿透生长能力与致病力以及对幼苗的致病力(病叶率与病情指数),明显地表现为从低到高的组群关系。其中,烟草赤星病菌5个菌株,TBA6、TBA8、TBA12、TBA19和TBA28,为表现一致的高致病力,而TBA20和TBA27表现一致的低致病力。比较发现,病菌对离体叶片的致病力(等级)与其对幼苗的致病力,在烟草赤星病菌的24个菌株间以及在两个烟草品种间的趋势相一致,而病菌对离体叶的穿透生长能力与其对幼苗的致病力之间无一致趋势。讨论认为,离体叶片法用于测定病菌的致病力不失为一种准确快速而又易于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芒果叶面积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采用求积仪法等8种测定方法,分别测定桂香芒、紫花芒、红象牙3个芒果品种的叶面积,以从中找出1种或几种适合于田间直接测定芒果叶片面积的简便方法,从而为生产提供援助。结果表明:8种方法所测得的面积间无显著性差异,均可应用,但直线回归法和系数法更简便实用,非常适合于田间操作。  相似文献   

4.
用2套鉴别寄主分别对47份A型菌和57份B型菌的致病力进行鉴定,研究表明,不同的柱花草炭疽病菌株致病力不同。应用最大似然法(EML法)对鉴别寄主的致病力鉴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A型菌可划分成3大小种类型,且其聚类非常紧凑,表现出一定的寄生专化性;而B型菌可划分成2大小种类型,但其在型内分化较为复杂,说明B型菌将来有可能分化出更多的小种类型。从地区而言,无论A型菌还是B型菌均表现为海南菌株的致病力最强,其中尤以昌江和东方的菌株致病力最强。因而对病原变异和进化动态的监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芒果和柱花草胶孢炭疽菌是否存在交互致病性。[方法]选用芒果和柱花草胶孢炭疽菌菌株各20株,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对这些菌株在芒果和柱花草上的交互致病力进行研究。[结果]不同寄主来源的胶孢炭疽菌对不同寄主存在交互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别,对原寄主的致病性表现最强,而对原寄主以外寄主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致病力分化现象。[结论]该研究为预防芒果果园生草中交互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我国南方淮山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力分化状况,为淮山炭疽病的综合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结合rDNA-ITS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对从我国南方6省(区)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福建和海南淮山种植区典型炭疽病病叶分离获得的45株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通过接种在4种不同淮山种质(Do6-3、Do6、Do108和Do21)叶片上进行致病力检测,分析不同来源菌株的致病力差异.[结果]45株炭疽菌均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45株炭疽菌对4种淮山种质材料均能致病,根据综合致病力可将45株炭疽菌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类型.其中,6株强致病性菌株均来自广西,7株弱致病性菌株主要来自云南,32株中等致病力菌株主要来自贵州、福建和海南.[结论]来源于我国南方6省(区)的45株淮山炭疽病病原菌均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其致病力分化明显,且与地理来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8.
在前期对橡胶树胶胞炭疽病菌分泌蛋白组进行预测的基础上,通过RT-PCR的方法克隆了1个候选分泌蛋白基因并命名为Cg BASP2(Biotrophy-associated Secreted Proteins 2 of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该基因编码100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约为9.85×103。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含有1个18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不含任何跨膜结构域。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Cg BASP2与草莓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Nara gc5)、西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MAFF)、玉米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菜豆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igginsiaum)和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 70-15)的BASP2同源,同源性分别为100%,90%,87%,87%和67%。为了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橡胶树胶孢炭疽病菌Cg BASP2基因的敲除突变株ΔCg BASP2。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与野生型菌株相比ΔCg BASP2突变菌株不能对橡胶树叶片产生致病性,由此可见,Cg BASP2基因在胶胞炭疽病菌的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了石菖蒲不同溶剂提取物对芒果炭疽菌抗药性菌株、敏感菌株及香蕉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及石菖蒲乙醇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乙醇、乙酸乙酯、丙酮提取物的抑菌作用显著优于石油醚提取物。芒果炭疽病菌抗药性菌株对供试植物不同溶剂提取物没有明显的抗药性,石菖蒲丙酮、乙醇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敏感菌株(ZJS)、抗药性菌株(ZJR)有效中浓度EC50介于4.06~7.23mg DW/mL,石菖蒲丙酮、乙醇提取物对香蕉尖孢镰刀菌有效中浓度EC50 分别为4.03,2.88mg DW/mL。石菖蒲乙醇提取物25.0mg DW/mL浓度下对芒果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37.32%,石菖蒲乙醇提取物+增效剂对芒果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45.20%,与施保克、农抗120相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樟树、柑橘、冬青卫矛炭疽病病原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樟树(C innam omum camphora)、冬青卫矛(E uonymus japon icus)、柑橘(C itrus reticu lata)3个树种炭疽病进行病原分离,经纯化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寄主接种试验。结果表明,3种炭疽病的病原均为炭疽菌属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 loesporioid es)。3个炭疽菌的分生孢子萌发、附着孢的形态学特征以及纯化培养的菌落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3个菌种分别对同一寄主的致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叶片和果实病情指数为依据,研究了海南省7个芒果品种的炭疽痛生态位.结果表明,芒果炭疽病对叶片和果实的侵染效应差别较小,对时间、空间和营养3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尽相同.时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117 7和0.263 9,说明芒果炭疽病在时间维上的利用程度小,其发生和发展具有条件性;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平均值)为0.704 7和0.904 0,病菌能够充分利用各空问资源;营养生态宽度指数为0.666 2和0.579 6.说明病菌可以侵染各品种,但品种间的抗病性有较明显差异,台农1号抗病性较强,红芒6号、凯特和白玉较易感病.  相似文献   

13.
对贵阳开阳县马坝葡萄园内葡萄炭疽病进行病原菌鉴定,葡萄炭疽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供生产上交替使用,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不同,32%多菌灵WP和25%戊唑醇WP的抑菌作用最强,其EC50值分别为0.025 4μg/m L、0.231 0μg/m L;80%代森锰锌WG的抑菌作用最差,EC50值为231.621 8μg/m L。32%多菌灵WP和25%戊唑醇WP可进一步进行大田试验,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番木瓜炭疽病菌在 PDA 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在 PmDA 培养基上产孢最多。菌丝生长适温16~32℃,最适温度24~28℃。适宜菌丝生长的 pH 值4~6。对碳源的利用以葡萄糖、蔗糖最佳,在含蔗糖、半乳糖和可溶性淀粉的培养基中产孢较多;氮源以蛋白胨最适宜菌丝生长,天门冬酰胺有利于孢子形成。分生孢子萌发适温16~28℃,附着胞形成最适温度20~24℃。在 pH 值2.5~8之间,分生孢子可萌发,最适pH 值4~5;pH3~5最适宜附着胞形成。在三种营养液中0.05%的蛋白胨最适合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  相似文献   

15.
蓝莓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鉴定辽宁省部分地区疑似炭疽病的蓝莓病株的病原,为蓝莓病害的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辽宁省兴城市和庄河市的疑似炭疽病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从所分离获得的两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LNSW1和B-Cg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两个代表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代表菌株LNSW1和B-Cg1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5.1软件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进行基于病原菌rDNA-ITS基因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相关炭疽菌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构建。利用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和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的特异性引物对CgInt2/ITS4和CgInt/ITS4对代表菌株进行特异性扩增,采用菌丝块叶片接种法对8个蓝莓品种进行代表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测定。【结果】从辽宁省部分蓝莓产区罹病植株上共分离纯化得到36个菌株,根据各菌株的形态学差异将其分成两个类别,两类别中代表菌株LNSW1和B-Cg1在菌落颜色及分生孢子形态上具有较大差异,且与已报道的炭疽菌属当中的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形态特征相似;两个代表分离株的rDNA-ITS序列实际长度为557和547 bp,通过基于真菌核糖体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LNSW1与GenBank中尖孢炭疽菌菌株AB729126、KF698729、EU886755聚在同一分支,B-Cg1与胶孢炭疽菌菌株JF923828、KF516931、GU174547聚在同一分支,相似度分别为99%-100%;两对炭疽菌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再次证明所获代表菌株分别为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 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菌丝块接种8个蓝莓品种的叶片及枝条均可致病,两类病菌回接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较为相似,尖孢炭疽菌对蓝莓的致病稍强于胶孢炭疽菌。【结论】通过对辽宁省蓝莓主产区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基本明确辽宁省部分地区的蓝莓炭疽病是由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16.
葡萄炭疽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区分剂量法检测了采自江苏省句容市的98株葡萄炭疽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结果表明:多菌灵抑制葡萄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0610~2.2991μg/m L之间,平均为0.5285μg/m L;敏感、中抗和高抗菌株分别占55.10%、43.88%和1.02%。区分剂量法检测结果表明:敏感、低抗、中抗和高抗菌株分别占51.02%、45.92%、3.06%和0%。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2个瓜蒌炭疽菌菌株的培养基的最佳组合进行研究,建立具有较好预测性能的培养基反应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利用该模型探讨培养基最优组合的各种重要单因子对菌丝生长量反应规律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S1与S9菌株对生长因子的要求不同,3个因子对S1与S9菌落直径影响大小顺序为pH>葡萄糖>组氨酸;2个因子交互作用对S1菌落直径影响的大小顺序为葡萄糖与组氨酸互作 > pH与葡萄糖互作> pH与组氨酸互作,对S9菌落直径影响的大小顺序为葡萄糖与组氨酸互作 > pH与组氨酸互作>pH与葡萄糖互作.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柑橘(Citrus reticulata)3个树种炭疽病进行病原分离,经纯化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寄主接种试验。结果表明,3种炭疽病的病原均为炭疽菌属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sporioides)。3个炭疽菌的分生孢子萌发、附着孢的形态学特征以及纯化培养的菌落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3个菌种分别对同一寄主的致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国红麻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中国红麻炭疽病病原菌种类。【方法】从河南、安徽、浙江、福建4省红麻主产区采集红麻炭疽病病原菌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共获得16个菌株,在致病性测定及形态学特征鉴定的基础之上,从中选取AH、HN、ZJ、FJ 4个典型病原菌菌株,对rDNA-ITS区域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AH、HN、ZJ与FJ炭疽病菌株在形态特征及致病力有明显差异;rDNA-ITS序列实际长度分别为541、545、541、535 bp,AH、HN、ZJ与FJ炭疽病菌株同源性达90%-91%,而AH、HN和ZJ 3个菌株的同源性达96%-98%。【结论】从分子水平上对中国麻区红麻炭疽病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分析,证实中国红麻主产区近年炭疽病发生的病原菌类型主要有黑线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和胶孢炭疽菌(C. gioeosporioides),其中以黑线炭疽菌致病力较强,胶孢炭疽菌致病力较弱。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芒果花果期喷施杀菌剂而实现防控采后炭疽病的方法,选取露娜森和拿敌稳杀菌剂开展采后炭疽病防治试验。设计每种杀菌剂2个施药剂量梯度,咪鲜胺试验区,另设空白试验,共6个处理,比较各药剂处理间病情指数。试验结果表明,本实验所选用的药剂对芒果花果期的嫩叶、花、幼果未见药害,也不影响芒果的后熟,且采后7天时,花果期喷施1500倍浓度的露娜森的防效与采后浸果咪鲜胺的防效相当、防效达72.73%,货架期可维持7天,750倍浓度拿敌稳次之,对芒果炭疽病的采后储藏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明显延长了芒果的货架期、储藏期。由于露娜森中含有新型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氟吡菌酰胺的原因,其作用机理是抑制了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通过干扰复合体Ⅱ上4个亚基来抑制线粒体的功能,阻止其产生能量,抑制病原菌生长,与咪鲜胺处理的结果一致,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