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调查杉木与乳源木莲混交林及杉木纯林(对照)生长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杉木与乳源木莲混交林及杉木纯林地上部分各器官及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与乳源木莲混交林中杉木的生长及林分总生物量的积累均优于杉木纯林。从生物量分配上看,杉木与乳源木莲混交林中杉木及纯林中杉木其地上部分各器官的分配均表现为树干>叶>枝,但混交林中杉木叶和干分配率略大于纯林,而枝分配率略低于纯林;混交林中杉木各径级根的生物量均大于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2.
以顺昌埔上国有林场人工黄山木兰纯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生长情况,分析林分中优势木、平均木、劣势木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长势黄山木兰平均胸径差异极显著,平均树高差异达到显著以上水平;不同长势黄山木兰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差异极显著,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率均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干生物量分配率均最大,超过60%,而树叶生物量分配低于2%;树干生物量垂直分布呈金字塔状,树枝、树叶生物量垂直方向呈倒金字塔分布;各径级根生物量总体表现为随根系径级的减小而减少,不同长势黄山木兰同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与生长势有关。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闽粤栲+马尾松、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闽粤栲+马尾松、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生长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分配率。研究结果表明,闽粤栲+马尾松及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在改良地力、促进马尾松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等方面均优于马尾松纯林;闽粤栲+马尾松混交林改良地力的能力略强于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中马尾松生长量高于闽粤栲+马尾松混交林;各树种干材生物量分配率最大,其次为树枝和树叶;叶的分配率大小为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纯林>闽粤栲+马尾松混交林,枝的分配率大小为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闽粤栲+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纯林。  相似文献   

4.
对福建省邵武市桂林乡乐昌含笑人工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8年生乐昌含笑与杉木1∶1混交林的乐昌含笑和杉木胸径、树高年均生长量、单株材积及总蓄积量均大于各自纯林。不同坡位9年生乐昌含笑人工纯林的胸径、树高及蓄积生长量均以下坡林分为最高,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8年生乐昌含笑和杉木人工纯林的平均木生物量分别为31.55 kg和33.74kg;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41.73 t.hm-2和45.55 t.hm-2;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94.28%和96.85%,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较少;乐昌含笑和杉木平均木生物量各器官的比例分别表现为:干>根>枝>叶>皮、干>根>叶>枝>皮。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不同营林模式对杉木林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作者以不同林龄的杉木纯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和杉木×枫香混交林为对象,研究了其乔木层生物量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在22年生杉木林下套种马尾松和枫香,经18年培育之后,与40年生杉木纯林相比,林分总生物量无显著差异,但林分净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以林下套种阔叶树种枫香的样地提高更为明显,不同营林模式乔木层生物量的空间分配皆表现为千〉根〉枝〉叶,干器官的生物量在总生物量中占较大比重,并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混交林可有效提高林分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改善其生物量分配格局,提高森林对空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坡位6年生杉木木荷混交林林分生长及生物量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木荷混交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生长量以及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各个器官生物量均体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杉木各器官生物量表现为树干>树叶>树枝,木荷各器官生物量表现为树干>树枝>树叶;就杉木及木荷不同径级根生物量差异而言,杉木各径级根表现为骨骼根>中根>大根>粗根>小根>细根,木荷则表现为骨骼根>中根>大根>小根>细根。  相似文献   

7.
不同坡位8年生厚朴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不同坡位8年生厚朴人工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率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生长量来看,不同坡位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平均木单株总生物量均体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就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不同坡位厚朴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干〉叶〉枝;从平均木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来看,各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中根根〉大根〉小根〉细根;地上部分皮的总生物量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地下部分不同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随坡位变化而变化,其中干皮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下坡〉上坡〉中坡,枝皮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大根及中根皮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中坡〉上坡〉下坡。  相似文献   

8.
乳源木莲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乳源木莲、杉木和马尾松纯林及其三种不同混交林林分生物量和它们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的生物量占92%以上,混交林有利于干、枝、叶生物量的积累,不利于皮、草本、灌本及地下部分和凋落物层生物量的积累,但混交林中的半分解物含量比纯林有成倍增加,混交林有利于枯枝落叶的分解。  相似文献   

9.
在福建南平对2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上营造的22年生米老排和杉木人工林(对照)的乔木层生物量及其空间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米老排、杉木各器官相对生长模型W=a(D2H)b的决定系数均在0.9以上,拟合效果较好。22年生米老排乔木层生物量为244.39 t·hm~(-2),比杉木(对照)高68.4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干(54.51%)根(21.07%)枝(11.45%)皮(5.79%)叶(3.44%)枯枝(2.89%)花果(0.85%),均大于杉木;米老排直径大于2 cm枝的生物量比例(41.31%)远大于杉木(2.43%),但0.5 cm枝的生物量比例(19.02%)小于杉木(26.78%);米老排人工林根系生物量为51.50 t·hm~(-2),比杉木人工林高61.39%,其83.91%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在0~40 cm深度的土层中;米老排细根(直径0.2 cm)生物量在0~10 cm表层土壤中的比例(42.35%)高于杉木(33.00%),且在40 cm以下土层生物量的分配率也大于杉木。米老排较高的细根生物量可能是其生产力高于杉木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的生长状况及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三明中亚热带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生长状况及生物量的研究 ,结果表明 ,与纯林相比 ,混交林中杉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单株生物量均得到提高 ,单株细根量增加 2 4 5 4 % ,林分总蓄积量增加 14 72 % ,林分总生物量增加 2 7 4 % ,表明混交林比纯林有更高的生产力。混交林中杉木单株生物量是观光木的 1 85倍 ,且具有明显的树干有机物积累优势。与纯林相比 ,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比例较高 ,而林下植被层则较小  相似文献   

11.
杉木是我国主要的速生丰产用材树种。培育杉木壮苗是营造优质杉木林的基础。试验证明:集约培育技术与传统育苗方法相比,不仅苗木各项技术指标超过GB6000—1999规定的Ⅰ级标准,而且每667m^2年产合格苗量稳定在14~16万株,苗木单株成本下降28.8%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笔者研究杉木的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对研究鄂西地区植被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以杉木生物量为研究对象,利用在鄂西地区样地每木调查的资料,建立了不同器官生物量预测模型,统计分析了不同杉木林分的乔木层生物量及其组成关系;通过对样品含水量的测定,统计分析出不同林分灌木层和枯落物的生物量;杉木林各器官生物量模型分别为:W树干=0.010 0(D2 H)1.036 6;W树皮=0.013 5(D2 H)0.787 1;W树枝=1.223 0(D2 H)0.257 3;W树叶=0.851 1(D2 H)0.258 7;W地下=0.031 1(D2 H)0.736 7;W地上=0.070 7(D2 H)0.854 3;W总=0.094 2(D2 H)0.838 3。结果表明杉木林生物量主要集中于乔木层,各部分所占比例为:干(52%)>地下(15%)>枝(14%)>叶(10%)>皮(9.6%),灌木层和枯落物的生物量比较少。  相似文献   

13.
根据12块杉木人工中龄林标准地试验所得数据,运用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的方法,比较分析了施肥、抚育间伐、施肥 抚育间伐3种抚育措施对杉木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 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中龄林的生长量影响最大,是杉木人工中龄林经营管理的较佳措施,从而为杉木人工中龄林的集约经营管理模式选择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杉木中龄林科学施肥是杉木速生丰产的1项重要抚育措施,在氮缺乏、磷钾含量较高的杉木中龄林林地上,在垦覆的条件下,施氮肥增产效果明显。1993~1997年,施尿素33kg/666.7m2,22kg/666.7m2,11kg/666.7m23处理相对于对照(垦覆不施肥),其蓄积生长量净增率为116.24%、78.08%、51.25%,单施磷肥、钾肥增产效果不明显,在同一施氮水平下,随混施磷肥或钾肥的增加,增产效果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为快捷、准确测定杉木树高,采用伐倒木的胸径、绝对削度,建立这两个因子与树高的回归方程.以估测树高。试验结果表明,树高估测精度为94.8%以上,系统误差在0.08%以内。采用树高估测法,还能提高林木蓄积的测定精度,减少出材量的设计误差。  相似文献   

16.
对20a生杉木、桤木混交林丰产效果和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内桤木自然保存率低于杉木;杉木单株材积、单位面积材积分别大于桤木4.44和28.1。混交林下生物量是纯林的2.41倍,且植被种类、覆盖率及高度都显著大于纯林。混交林提高了土壤的透水和透气性能,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均有所提高。杉木、桤木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有明显的差异,两树种混交对利用自然阳光有相互补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长江以南杉木产区的一种织叶蛾危害杉木的球果和种子。经研究为Macrobathra属一新种,命名为杉木球果织蛾MacrobathraflavidusQianetLiu.这个种与日本产木包树织蛾MacrobathraquerceaMoriuti,1973相似[1],但在雌,雄外生殖器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以杉木纯林为对照,对同林龄楠木+杉木、鹅掌楸+杉木混交林的生长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造林9年后,鹅掌楸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均高于楠木,混交林中杉木的生长差异不大,但胸径和材积显著小于纯林;2种混交林的经济产出均高于纯林,但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