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冬小麦的灌溉用水在我省农作物中所占比重较大,在水资源紧缺的今天,冬小麦怎样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是农业和水利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近几年来,省灌溉中心站着重作了冬小麦的蓄水灌溉试验,即以汛期播前蓄灌为主,拔节和灌浆灌为辅的三水试验。现就蓄水灌溉与常规灌水的节水效果比较及其机理分述如下: 一、蓄灌与常规灌水的节水增产比较 1.据1987—1988年的试验资料分析说明,蓄灌的不同处理,全生育期的耗水量分别为292.08毫米336.23毫米、391.89毫米和417.28毫米,常规灌溉全生育期耗水为425.17毫米。蓄灌的不同处理较常规灌溉分别节水45.57%、26.15%、8.49%和1.9%。在产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蓄灌比常规灌可减少1—2  相似文献   

2.
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氮肥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466-4468
[目的]为稻田合理施用氮肥和灌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灌溉与施肥试验研究了水稻氮肥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的变化规律。[结果]差值法的测定结果表明,2种施氮水平的氮肥利用率差异不显著;相同灌溉方式下,在施氮肥处理30%基肥+30%分蘖肥+30%拔节肥+10%穗肥和50%基肥+50%拔节肥中节水灌溉的氮肥利用率高于淹灌。同位素稀释法的测定结果表明,节水灌溉的氮肥利用率高于淹灌。不同施肥处理的全生育期灌水量差异不显著,而不同灌溉方式的全生育期灌水量差异显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水稻的水分生产率增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下的水稻的水分生产率差异不显著,而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稻的水分生产率差异极显著。[结论]合理施肥和节水灌溉能显著提高水稻的氮肥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  相似文献   

3.
宁夏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水稻几种节水灌溉技术是否适应宁夏稻区的问题,进行了控灌、浅湿晒灌、常规灌三种灌水技术的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不同节水灌溉技术对水稻生理指标和产量等的影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得到了所选节水灌溉技术的评判结果.  相似文献   

4.
结合近几年在贵州地区实施的水稻节水增产灌溉试验,对水稻在科灌、科蓄两种灌溉模式下的节水增产效益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在农艺技术条件和气象因素相同的条件下,科灌、科蓄两种灌溉模式均提高了试验区水稻的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其节水、增产增收效益显著。综合增产节支效果科灌最好,科蓄次之,且两者均优于普灌,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研究成果为该区实施水稻节水栽培提供了可靠依据,对促进该区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宁夏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水稻几种节水灌溉技术是否适应宁夏稻区的问题,进行了控灌,浅湿晒灌,常规灌三种灌水技术的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不同节水灌溉技术对水稻生理指标和产量等的影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得到了所选节水灌溉技术的评判结果。  相似文献   

6.
戚颖  赵雨森    斌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526-7528,7532
为研究不同灌溉模式降雨利用潜力,以寒地稻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灌溉站30年的试验资料,结合同时期降雨数据,分别对有无蓄雨要求的几种灌溉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无蓄雨要求时,控制灌溉降雨利用率最低,间歇灌溉较低,常规灌溉较高,而湿润灌溉最高;在相同的蓄雨条件下,控制灌溉降雨利用率最高,湿润灌溉居次,间灌第三,常规灌溉最低。由此可见,控制灌溉的降雨利用潜力最大,其他灌溉模式低于控灌;不同的灌排及蓄雨标准能够对降雨利用率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垦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根据2004~2006年黑龙江垦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试验资料,分析了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对水稻的节水效果。选择农垦牡丹江分局858农场267hm2水稻种植典型示范区为试验点,得出控制灌溉较常规灌溉全生育期少灌水3~4次,节水2400m3·hm-2,增产398kg·hm-2。同时,水稻米质,抗倒伏、抗病虫害效果比常规灌溉都有明显提高。发展水稻节水控灌技术,可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节约灌溉用水,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对垦区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灌水方式对湘南丘岗区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湘南节水栽培模式,确保双季晚稻稳产高产,设置了4个不同灌水处理试验,研究灌水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管理对早稻生育期、茎蘖数量无影响;晚稻分蘖差异显著,湿润灌溉有利于水稻分蘖,而零灌溉抑制水稻分蘖;各处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水分利用率之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灌溉水利用效率以零灌溉最高,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各处理早稻产量间差异不显著,晚稻产量存在显著差异,零灌溉产量显著减少,而雨时深灌旱时浅灌与湿润灌溉增加了产量,且比淹水灌溉节水。双季晚稻依靠早稻生育中后期深蓄雨水,采用免耕移栽,建立起抗旱群体,可确保晚稻稳产。  相似文献   

9.
水稻节水灌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贵州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用水大户。为了缓解贵州省农田灌溉工程性缺水的矛盾,达到水资源总体平衡与优化配置,通过进行连续的水稻节水灌溉试验,总结适宜贵州省水稻灌溉的模式,为贵州省水稻灌溉定额的编制提供基础数据,给农民生产提供必要的灌水依据。分析了不同灌溉处理对水稻农艺性状、灌溉水量、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科蓄"有效地提高了降雨利用率,减少了人工灌溉,适宜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为缓解贵州省农田灌溉工程性缺水的矛盾,达到水资源总体平衡与优化配置,通过连续的水稻节水灌溉试验,总结了适宜本省水稻灌溉的模式,分析了不同灌溉处理对水稻农艺性状、灌溉水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科蓄灌溉模式能有效提高降雨利用率、减少人工灌溉,适宜在贵州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不同灌水量对拔节孕穗期水稻生理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进行3个不同处理灌溉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对水稻叶片生理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淹灌处理下的水稻叶温比湿润灌溉处理平均低0.4~0.7℃;当光合有效辐射强度的范围在800~1 800μmol/(m~2·s)时,淹灌处理下的水稻叶片平均气孔导度比湿润灌溉处理大0.123~0.183 mol/(m~2·s),叶片水分利用率高0.24 g/kg;每天10:00之后淹灌的水分利用率始终高于湿润灌溉处理;与湿润灌溉处理相比,淹灌处理的水稻不仅叶片水分利用率较高,而且最终产量也有比较明显的提升,其水稻增产率达5.89%~13.97%。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乌龙茶节水灌溉的需水规律及其水分利用效率。[方法]以2年生铁观音茶树为试验材料,研究微喷灌节水灌溉方式下乌龙茶的需水规律、灌溉水量、有效降雨量以及节水灌溉定额。[结果]5月、7~10月是乌龙茶的需水量高峰期,占全年需水量的59.15%。1983~2009年乌龙茶节水灌溉定额为551.4 mm,降雨有效利用率33%;其中大雨、中雨和小雨的有效利用率分别为17%、50%和77%。随着降雨量的增加,乌龙茶需水量下降,降雨有效利用量增加,而降雨有效利用率下降。[结论]乌龙茶的最佳灌溉量是40~50 cm土层的土壤湿度达到75%时的田间持水量。乌龙茶生长需水关键期7~10月,适宜的灌水定额21.0 mm,灌水次数10~15次,灌水周期8~12 d。  相似文献   

13.
2016—2019年对水稻开展不同灌溉方式的比较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的节水减排效果和水稻产量.结果表明:结合不同灌溉方式下灌水量、排水量、灌水次数、水分利用率以及水稻产量等指标,可知间歇灌溉应用效果更好.间歇灌溉方式下早稻和晚稻的灌水量分别为(201.5±34.8)和(240.9±42.1)mm,水分生产率分别为1.35和1.38 kg/m3,产量分别为(6189.0±373.5)和(6409.0±682.5)kg/hm2.间歇灌溉结合70%化学肥料+30%菌肥的配比下,水稻产量更高.该研究结果可为水稻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量对水稻叶片生理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方法]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进行了3个不同处理的灌溉试验。[结果]淹灌处理下的水稻叶温比湿润灌溉低0.4~0.7℃;当光合有效辐射强度的范围在800~1 800μmol/(m~2·s)时,淹灌处理下的水稻叶片平均气孔导度比湿润灌溉大0.123~0.183 mol H_2O/(m~2·s),叶片水分利用率高0.24 g/kg;每天10:00之后淹灌的水分利用率始终高于湿润灌溉处理;与湿润灌溉处理相比,淹灌处理的水稻不仅叶片水分利用率较高,而且最终产量也有比较明显的提升,其水稻增产量达5.89%~13.97%。[结论]该研究为田间管理提供了实际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稻节水高产栽培间歇灌溉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稻田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和间歇灌溉的对比试验研究表明,水稻间歇灌溉水分管理模式最节水、灌水次数及田间排水量最少,且可明显减少病虫危害和增加水稻单产;由此提出了提高降雨利用率、减少稻田渗漏量及适当减少蒸发量的间歇灌溉水分管理模式,可适合我国南方大部分水稻作物种植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介绍了宁夏彭阳县水资源现状,并且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为核心,提高农业的产出和效益为目标,开展了抗旱优良作物品种的筛选、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旱作农田微集流蓄水增产技术试验示范、覆盖保墒技术试验示范、化控技术节水新技术试验示范、主要作物的补充灌溉技术示范、水肥耦合技术试验示范、坡改梯土壤扩蓄增容技术推广,耕作技术试验示范、轮作、间作技术示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持续增产技术及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不同降雨年型冬小麦生长前期的田间水量平衡与节水灌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北低平原水资源匮乏和气候变异大的特点,观察分析了该区冬小麦的耗水特征。根据降雨量及其时空分布,从田间水量平衡和节水出发,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冬小麦拔节前(包括拔节期)的适灌期和灌溉定额。结果表明:根据夏季和播前降雨确定小麦播前造墒灌水量可节水约20%;小麦拔节前主要消耗0~50cm 土层的水分,耗水量约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1/3,为150mm 左右。在造墒播种的条件下,拔节前常年麦田土壤水分基本维持平衡,提倡不浇冻水,春一水应推迟到拔节期灌溉;推迟春一水的灌溉时期可减少前期灌溉次数,降低全生育期灌水定额,提高水分利用率,但同时降低分蘖成穗率,可通过适当增加播量来弥补。每次的灌水量应在60mm 左右。  相似文献   

18.
薄露灌溉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信阳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常年种植面积33 .3万hm2 。近十几年来 ,尽管水稻灌溉方式在不断改进 ,但我市仍主要采用常规的淹灌深蓄结合晒田的方式 ,耗水量大 ,平均每亩灌溉定额均在 90 0~ 12 0 0m3。针对上述问题 ,研究和推广薄露灌溉节水技术意义重大。1 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为浙优 15。试验于 1997~ 2 0 0 0年在潢川县牛岗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试验设 2个处理 :即常规灌溉与薄露灌溉。每处理333m2 ,采用大区对比试验。秧苗移栽时间为 6月 4日 ,栽植密度为每亩 2万穴 ,基本苗分别为 9.90 ,9.86万株。各处理的施肥水平、…  相似文献   

19.
余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904-17906,17970
[目的]为缓解贵州省农田灌溉水资源紧张的状况,达到水资源有效利用与优化配置,通过进行连续的水稻节水灌溉试验,总结适宜贵州省水稻灌溉的模式.[方法]采用科灌、科蓄及普灌3种灌溉方式进行试验,分析了不同灌溉处理对水稻农艺性状、灌溉水量、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科蓄模式下净灌溉定额最少(3979.50 m3/hm2)、水稻产量最高(9024.00 kg/hm2)、灌溉水分生产效率最高(3.28 kg/m3),其综合效果明显优于其他2种灌溉模式.[结论]科蓄模式适合贵州省农业耕作方式,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节水高产灌溉模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新疆干旱绿洲灌溉区冬小麦进行了节水灌溉试验研究,研究了不同供水条件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新疆冬小麦建立优化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达到节水增产目的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所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27.8;~91.2;,灌水量所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在28.5;~68.0;,降水量所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4.2;~8.8;.随着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冬小麦利用土壤水逐渐减少.试验区春季灌二水的最佳组合为:拔节期+扬花期灌水,组合处理产量为6 813 kg/hm2,水分利用效率1.47 kg/m3;春季灌三水的最佳组合为: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灌水,组合处理产量为7 393.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1.40 kg/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