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耕地土壤健康及其评价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吴克宁  杨淇钧  赵瑞 《土壤学报》2021,58(3):537-544
开展面向耕地的土壤健康评价,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针对相关研究中土壤健康概念抽象、评价尺度杂糅等普遍性问题,及欧美主流技术路线中的局限性,文章从概念解构的视角进行了探讨,提出研究框架,以期为我国耕地土壤健康评价工作提供参考.首先,通过构建基于土壤功能与胁迫的土壤健康观,从理论方面将耕地土壤...  相似文献   

2.
耕地健康产能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通报》2020,(1):245-252
耕地健康产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大多数研究只针对于土壤健康、土壤质量和耕地产能的某一方面展开,将耕地健康和耕地产能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对耕地健康产能的认识也不够全面。本文采用文献回顾法,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耕地产能和耕地健康相关的概念和指标,界定了耕地健康产能的内涵,并从气候、土壤、技术水平、生产环境、作物安全性、生产弹性6个方面构建了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思路。本文建议今后应进一步研究指标定量分析和获取方法,探索不同尺度、不同区域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加强对耕地健康产能的监测,识别限制健康产能的因子,为耕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张生年 《南方农业》2022,(4):132-134
森林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管护,持续改进和优化自然保护区森林经营模式,创新管理的手段和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从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开发与管护、营造林管理、森林防火、林业病虫害防治、林业执法监督5个方面对如何提高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管护质量和水平进...  相似文献   

4.
科学认识和防治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张桃林 《土壤》2015,47(3):435-439
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并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的突出的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来源复杂、评价难度大和治理任务艰巨等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为科学防治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必须本着科学认识、统筹规划、综合防治、分类指导、治用结合的原则,从加强普查监测、加强科技支撑、完善法律法规、培育环保产业、构建工作体系等方面入手,以切实加强和改进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耕地和草地土壤健康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维持和保障农业生产、植物生长、动物栖息、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质量提供了基本服务,是链接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增强土壤健康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更广泛的研究。耕地和草地是当前地球上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约占地球上无冰土地12%和26%。同时,“田”和“草”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耕地和草地两种农牧地类型土壤健康对于维持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二十年来,围绕这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健康的相关研究呈现兴起态势。中国在此研究领域虽比较活跃,但研究成果的影响力还有待加强,且还未从国家层面建立一个统一的土壤健康评估体系。本文首先厘清了土壤健康内涵的演变,并聚焦于以上两个典型的农牧地类型,归纳了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热点内容;其次,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土壤健康评估研究工作现状,同时总结了中国在土壤健康维护方面已有的工作基础;最后,对我国未来土壤健康评估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以期为改善耕地和草地土壤功能、维护我国土壤健康提供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多样化种植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提高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和土壤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粮食供给紧张和耕地短缺背景下,多样化种植在提升我国耕地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研究对多样化种植的理解多集中在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发挥生态功能等方面,对其提升耕地质量的作用关注较少,特别是多样化种植如何通过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多样性来提高耕地质量和维持土壤健康方面的理解还较为局限。本文在总结多样化种植的内涵及对促进耕地土壤健康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作用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多样化种植对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以提升耕地质量为核心发展多样化种植亟需关注的方向和研究重点,以期为多样化种植在我国耕地质量提升策略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保护东北黑土地对于构建我国耕地保护新格局和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本研究在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视角下我国东北黑土地保护内涵解析基础上,利用2017 ~ 2019年在省域、县域和村域三个层面获取到的东北黑土地典型区域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和总结归纳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北黑土地耕地数量减少趋势明显,建设占用是最大威胁。质量退化现象严重,有机质补充缺乏是主要表现。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水蚀风蚀是主要风险;其现实障碍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心口不一”、农户“有心无力”和部门间“缺乏有效统筹协调”三大逻辑本体。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应该从设立黑土资源保护区、建立耕地保护区域间补偿机制、加强耕地保护执法执政与督察等方面激发地方政府转变用地方式的能动性,实现对东北黑土区耕地的数量管控。从探索对耕地保护的农户给予直接经济补偿、完善耕地保护性耕作和生态保育补贴政策、建立土壤碳汇“市场化”交易机制等方面调动农户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积极性,实现对东北黑土区耕地的质量管理。从统筹整合各项涉农资金、统筹协调各类建设项目和建立政府职能部门协作体系等方面提高部门间协调机制的有效性,实现对东北黑土区耕地的生态管护。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苏南地区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徐茂  王绪奎  蒋建兴  沈其荣 《土壤》2006,38(6):825-829
从耕地面积、土壤肥力和农业利用布局3个方面概述了苏南地区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了耕地面积减少、土壤养分非均衡化、农田污染加剧、土壤酸化等耕地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了严格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为满足新时期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理工作需要,保障国家耕地资源安全,需要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该文从人类对耕地资源的层次需求出发,分析了耕地质量评价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地形特征、土壤性状、耕作条件、耕地健康状况和耕地生物特性5个维度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大兴区耕地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高产高效需求条件下,优等地占耕地总面积的88.27%,良等地占11.73%;在绿色健康需求条件下,优等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3.61%,良等地占26.39%;在可持续发展需求条件下,优等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03%,良等地占52.30%,中等地占40.39%,低等地占4.27%。空间分布上,高产高效需求、绿色健康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三者的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均呈现东部偏高,西部偏低的趋势。通过比较不同需求条件下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耕地健康状况和耕地生物特性对耕地质量影响较大。该项研究为耕地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管护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部地区耕地退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从论述耕地在我国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入手 ,根据翔实的资料分析了西部地区耕地退化的现状 ,包括耕地水土流失、沙化、土壤盐碱化、土壤养分亏缺和土壤性质恶化、土壤污染、耕地的非农业占用与损毁等诸多方面 ,探讨了耕地退化的发展趋势 ,并讨论了耕地退化对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最后提出了西部地区耕地退化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陆地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近年来国内外碳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及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依据。[方法]总结了当前土壤有机碳循环研究中的几种主要方法(室内培养法、同位素示踪法、碳循环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法等),分析对比了这几种方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土壤有机碳循环机理和影响土壤有机碳循环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目前,在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方法、数据依据、结果以及土壤有机碳循环模型上存在较大差异,给土壤有机碳变化和循环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覆盖变化是影响陆地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循环最直接的人为因子。[结论]应注重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在土壤碳循环中的作用及地位。并建立适用于中国国情的碳循环模型。未来的土壤碳循环研究应探索标准化、高精度的有机碳库储量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辛良杰 《农业工程学报》2020,36(10):297-306
当前中国超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户农业收入低下,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已是大势所趋。土地适度规模受到社会平均收入、粮食生产收益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是一个动态数值。该研究基于收入均等化测算法,以打工农户的收入水平为衡量标准,研究了中国地级市尺度的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研究表明,2016—2017年中国粮食类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在13~14 hm~2左右,相当于全国户均耕地面积的30倍左右。依据各市农业适度经营规模,参考区域耕地资源禀赋、经营规模形成的难易程度将全国划分为9个一级大区、38个二级亚区。东北地区大区与内蒙古高原大区适度经营规模在15~17 hm~2范围,华北平原大区在10 hm~2左右,长江下游大区与东南沿海大区在7~9 hm~2范围,西南山地大区为6 hm~2,黄土高原大区为18 hm~2,西北干旱大区为25 hm~2,青藏高原大区的适度经营规模为全国最高,达到30 hm~2。从适度经营规模与户均耕地面积的比值来看,内蒙古高原大区为8倍,华北平原大区、长江下游平原大区为35倍左右。中国实现规模经营整体难度较大,区域上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难度依次降低的规律性带状分布。建议将适度经营规模标准提升至15~20倍范围,同时制度创新,消减高昂的土地流转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3.
耕地是在自然资源要素和人为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以食物生产为核心,兼具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复杂综合体,其成为资源的本质是“空间的可利用性”。地理学特有的“要素、空间与时间相互融合的视角”为理解耕地资源空间格局、时空变化及影响、驱动因素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撑。发展地理空间视角下耕地资源综合认知理论与方法,是探索耕地保护与利用协同路径的关键环节。该文根据已有耕地资源质量、价值研究探讨耕地资源内涵,包括:解析耕地资源自然层、生计层、制度层、意识层的“要素-功能-价值”级联关系;梳理耕地资源多尺度、整体性、区域性与动态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耕地资源认知理论框架,提出从耕地资源利用-本底-效益三方面综合认知耕地资源格局;发展耦合利用-本底-效益的耕地资源过程模型;解析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作物产量未来需求的影响机制。探讨了土地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力、耕地质量与价值、耕地集约利用、地理权衡、地理耦合、复杂地理系统等领域理论研究对认知耕地资源的支持。最后,从星空地-体化耕地资源感知、高性能时空数据处理、时空格局与过程分析、多情景空间模拟与优化四方面探讨耕地资源认知关键技术体系及面临难题。  相似文献   

14.
Soil degradation is globally concerning due to its adverse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uch of Swaziland is at risk from degradation. This paper assesses farmer perceptions and responses to soil degradation in 2002 and 2014, focusing on two land uses that underpin rural livelihoods: arable land and rangeland areas. It uses repeat household survey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in two case study chiefdoms in the country's middleveld (KaBhudla and Engcayini) in the first longitudinal study of its kind. We find that observations of land degradation are perceived mainly through changes in land productivity, with chemical degradation occurring predominantly on arable land and physical degradation and erosion mainly in rangeland areas. Changes in rainfall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responses. While perceptions of the causes and impacts of degradation largely concur with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responses were constrained by poor land availability, shorter and more unpredictable cropping seasons because of changing rains and low awareness, access to or knowledge of agricultural inputs. We suggest that sustainable arable land management can be enhanced through improved access to alternative sources of water, use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that retain soil and moisture and greater access to agricultural inputs and capacity building to ensure their appropriate use. We suggest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for settlement planning that integrates soil conservation and livestock management strategies such as controlled stocking levels and rotational grazing could improve land quality in rangeland areas. Together, these approaches can help land users to better manage change. © 2016 The Authors.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河南豫北、豫中和豫南3个典型样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方法,从多样性、相关性角度定量分析了地形、土壤的多样性特征及其与耕地变化(2001年、2007年和2017年)面积的空间分布多样性特征的关系,以期为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及合理利用提供新的研究角度。研究表明:1)豫北和豫中样区的地形构成组分多样性呈现出均匀性,豫南样区表现为相对单一性;各研究区的地形空间分布多样性为平原丘陵山地。2)豫南的土壤构成组分最为均匀且丰富,豫中的土壤构成组分相对单一;各研究区的典型土壤各异但总体上分布皆较均匀,各样区的土壤空间分布多样性的显著差异与地形条件密切相关。3)研究尺度影响地形、土壤空间分布多样性特征的表达, 3 km×3 km网格是相对适宜的研究尺度。4)地形和土壤的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与耕地变化面积空间分布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地形中平原相关性较大,达0.95左右;各样区典型土壤如豫南的水稻土,豫中、豫北的褐土以及豫北的潮土的相关性更为明显,达0.9以上。综合来看,典型样区的地形、土壤因子的构成组分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有显著差别;在不同网格尺度下,耕地的变化面积与地形、土壤因子的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认识不同规模农户土地集约利用行为的差异规律,正确引导规模农户走可持续集约用地的道路,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4县(市)8乡(镇)16个村(组)480个农户家庭的调研数据,在划分规模农户类型的基础上,对小、中与大农户农地集约利用的目标、要素投入行为及其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农村"非农"与"非粮"农户增多,超过1/4的家庭不再从事粮食生产活动,现阶段小农户的数量还较多,但中、大农户已成为本区土地经营最重要的组织形式;2)不同规模农户土地集约经营的价值取向与集约偏好差异明显;3)大农户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与粮食商品率均比中、小农户高,大农户的发展处在土地规模经济阶段,但其农药与化肥等要素的投入出现过度集约问题,国家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大农户走土地资源可持续集约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Stable microaggregates can physically protect occluded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against decomposition.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n the amou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aggregates and on SOM distribution in a marine loam soil in the Netherlands. Three long‐term farming systems were compared: a permanent pasture, a conventional‐arable system and an organic‐arable system. Whole soil samples were separated into microaggregates (53–250 µm), 20–53 µm and < 20 µm organo‐mineral fractions, sand and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after complete disruption of macroaggregates. Equal amounts of microaggregates were isolated, irrespective of management. However, microaggregates from the pasture contained a larger fraction of total soil organic C and were more stable than microaggregates from the two arable fields, suggesting greater SOM stabilization in microaggregates under pasture. Moreover,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coarse silt (> 20 µm) versus fine mineral particles in the microaggregates of the different management systems demonstrate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microaggregates were isolated. These results, in combination with micromorphological study of thin sections, indicate that the great earthworm activity under permanent pas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explaining the presence of very stable microaggregates that are relatively enriched in organic C and fine mineral particles. Despite a distinctly greater total SOM content and earthworm activity in the organic‐ versus the conventional‐arable system, differences in microaggregat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both arable systems were small. The formation of stable and strongly organic C‐enriched microaggregates seems much less effective under arable conditions than under pasture. This might be related to differences in earthworm species' composition, SOM characteristics and/or mechanical disturbance between pasture and arable land.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保护与管理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田土壤环境质量退化和土壤污染问题逐渐凸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以"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核心政策,相关配套管理办法、标准和技术规范等为基础的土壤环境质量管理体系。本文简要梳理了我国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与污染成因,回顾了我国农田土壤环境保护及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我国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与标准体系建设的最新进展,对比分析了农田土壤环境管理的国际经验,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农田土壤环境管理的对策与展望,以期为我国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及污染防控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农用地等级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洪波  郭润红 《土壤通报》2005,36(2):149-154
以万柏林区为例,对农用地等级分别评定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等级分别评定条件下,等的内涵为“农用地粮食生产能力的高低”,评价因素为土壤肥力因素,级的内涵为“农用地作为建设用地潜在收益能力的高低”,评价因素为自然环境因素和区位因素;应用等级分别评定方法得到的等级结果,可以表达出等级不分和等内定级所不能表达的信息;等级在不同比例尺条件下分别评定时,不能采用修正法定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