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要性。从分生组织长期保存无性繁殖作物,超低温长期保存种子、花粉、营养器官,贮藏过程中遗传完整性研究及种子入库前处理等四个方面展示了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作物种子资源保存及其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物种子资源保存,在我国已取得迅速发展。近10年来,种子资源保存体系已初步形成,建成了长期种质库2坐,中期种质库10余坐;国家种质库长期贮存了上百种作物24万余份种质,隶属29科、164属、470多个种(亚种)。在种子超干贮存技术和种子入厍保存前处理技术等研究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3.
书讯     
正《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原理与技术》主要阐述了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的含义与范畴,系统介绍了种质库、种质圃、离体库等保存方式的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的原理与技术,主要包括种子、植株、块根、块茎、茎尖、休眠芽、花粉等保存载体的寿命延长机制、活力丧失机制和遗传  相似文献   

4.
种子是植物生命的源泉。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种子,尤其是作物野生种、野生近缘植物或特殊遗传材料的种子,有着不同的遗传物质,即不同的遗传基因,因而它是改良作物、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种子保存技术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作物种质资源库,采用低温、干燥、密封的技术长期保存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5.
作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质资源亦称遗传资源或基因资源,在我国习惯上称品种资源。所谓种质,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基因,指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显然,作物种质资源除常见的种子外,还应包括植物细胞、组织和植物体。由于植物界大多数植物均以种子方式传宗接代,因而种子种质资源的保存就显得格外重要。 1973年,Roberts根据种子贮藏特性,把种子分成两类,一类称正常型种子,一类称顽拗型种子。正常型种子包括大多数栽培作物和园艺作物,目前这类种子已成功地通过低温、干燥、密封办法,得到了妥善的长期保存。而顽拗型种子的保存,尽管早在20世纪初已开始研究,但长期保存问题至今未能解决。本文仅限于论述正常型种子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6.
浅谈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晓燕 《种子》2005,24(6):53-55
作物种质资源是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种质保存是指以天然或人工创造的适宜环境保存种质资源,使个体中所含的遗传物质保持其遗传完整性和高活性,能通过繁殖将遗传特性传递下去.目前最常用的种质资源保存方法有:种子保存、植株保存、离体保存等.  相似文献   

7.
1988 年投入运行的新疆作物种质资源库,在自然条件下,保存有41 种作物2 万余份种质。经过发芽率测定, 所有种子均可保存10 年, 多数还可保存更长时间。表明该库在干燥环境条件下, 具有很好的种质资源保存性能。  相似文献   

8.
至1992年,作为我国作物遗传资源保存中心的国家种质库已保存近23万余份的种质材料。为确保入库贮藏种子的高质量,国家种质制定并建立起种质贮存管理标准和种子入库处理程序。与此同时.也建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于用种子来保存植物种质。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育种和国际交换的需要,目前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无法用种子来保存的种质,如一些不开花结实的珍稀物种、杂交种、不育系以及一些从国外引进的在当地不能结实的作物。因此,再想用种子保存的方法来保存这些种质就有了一定的困难。随着现代高  相似文献   

10.
正作物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是其有效利用的前提,安全保存需要确保维持种质高生活力和遗传完整性。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种质库圃已经收集保存超过51万份作物种质资源,此外各省、研究机构、育种单位也保存有大量作物种质资源。然而入库圃保存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种质库保存的资源会面临因活力下降而丧失的风险,种质圃保存的资源易遭受自然灾害和生境恶化等威胁,也存在丧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种业》2020,(3):4-4
作物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是其有效利用的前提,安全保存需要确保维持种质高生活力和遗传完整性。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种质库圃已经收集保存超过51万份作物种质资源,此外各省、研究机构、育种单位也保存有大量作物种质资源。然而入库圃保存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种质库保存的资源会面临因活力下降而丧失的风险,种质圃保存的资源易遭受自然灾害和生境恶化等威胁,也存在丧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入长期库保存的种质资源种子含水量的要求是:一般作物5~7%,大豆8%。本文研究了各种作物种子在一年中的水分变化,适宜的干燥温度,干燥时间和干燥速率,介绍了测定种子含水量的方法和种子干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正本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卢新雄研究员、辛霞副研究员、刘旭院士共同完成。是国内外首部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原理与技术方面的专著,主要阐述了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的含义与范畴,系统介绍了种质库、种质圃、离体库等保存方式的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的原理与技术,可为种质资源保存、研究和设施建设提供指导,也可作为综合型大学、农林师范院  相似文献   

14.
覃初贤 《种子世界》2013,(11):40-41
作物种质资源是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种质贮藏是以天然或人工创造的适宜环境保存种质资源,使个体中所含的遗传物质保持其完整性和高活性,能通过繁殖将遗传特性传递下去。广西是我国作物遗传多样性地区之一,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具有多种优质、抗病虫、抗逆性好的抗源。种质库中贮藏作物种质的种类丰富、数量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前列。为了妥善安全保存好种质资源,防止经千辛万苦考察、采集、征集和交换、引种等收集保存的国家宝贵种质资源得而复失,提高种质资源的利用率,经过近30年的研究与实践并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现形成了一套种质资源贮藏科学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广西农科院种质库1979年6月开始建设,于1981年11月竣工投产并正式运行至今,总建筑面积为900m^2。主要任务是管理、保存、分发作物种质资源并维护制冷机组的正常运行,保证种质资源安全贮藏;研究作物种质资源低温安全保存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发展确保种质低温安全保存的预警、监测及更新等技术。库中设有两个低温干燥库。  相似文献   

16.
库存玉米种质资源发芽力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给种质库贮藏玉米种质及其他作物种质发芽力监测、方法制定及安全保存期限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对种质库中8种不同入库编号1729份的玉米种质资源取样进行发芽势和发芽率监测并将结果与入库前的发芽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贮藏27~32 年后,种子平均发芽势为82.66%,平均发芽率为88.09%,有86.58%以上的种子发芽率仍保持在75%以上,但有73 份种子发芽率已降至50%以下;贮藏31~32 年的种质发芽率下降明显,而贮藏27~30 年的种质平均发芽率下降不明显。不同原产地的玉米种质经31 年长期贮藏后发芽率下降不同,原产广西地区种质比原产区外、国外引种种质发芽率高。不同年份贮藏的玉米种质资源或同一年份贮藏的不同原产地的玉米种质资源经低温长期保存后发芽力下降趋势不同,玉米种质资源长期库的安全保存期限可达30年以上。  相似文献   

17.
近一二年内,河北省在作物品种资源科研方面将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1.搞好种质资源入库保存工作。对已编入全国和省品种资源目录的材料种子优先繁殖,按期按质按量送交国家及省种质资源库保存。2.继续搞好品种资源补征工作。由于本省几年来的征集工作开展不够平衡,有必要单独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讯]从3月16-17日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2017年度工作会议上获知,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取得重大进展。2016年收集与引进作物137种,种质资源16207份,共编目16371份,有30种作物10528份种质资源经繁种入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有79种作物1585份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繁殖入国家种质圃长期保存,2016年新增入库圃  相似文献   

19.
种质资源保存有三种途径:原境保存、异境保存、离体保存。原境保存技术不再叙述,异境保存必须用当季新种子,入库前要登记作物种质相关资料,数量不少于1500粒,并在每个包装袋外加上标签;保存时,不同储藏库控住不同温、湿度,可储藏不同时间。离体保存中低温保存时,可采用降低培养温度方法,也可用“饥饿法”,还可使用生长缓解剂方法;超低温保存,不适用于所有植物。  相似文献   

20.
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工作都予以高度的重视。以种子繁殖的农作物,一些国家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保存体系,在美国对无性系繁殖作物种质的保存,也建立了较完整的保存方案。无性系的水果和坚果类品种在遗传上是杂合的,必须利用无性繁殖方法在田间、温室或网室条件下保存活的植株,并保征使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