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粒重是构成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每亩穗数、粒数相同的情况下,千粒重提高1克,每亩增产30斤左右。千粒重除因品种、栽培措施而异外,与灌浆期间的气象条件有很大关系。巴盟农科所自1975—1978年结合灌浆水、喷肥等试验,观察了不同品种籽粒发育过程、叶片衰黄、根系发育情况及不同气候条件对千粒重的影响。影响小麦千粒重,与籽粒含水率高低、植株本身的养分运输供应状况有关,而含水率下降速度、日积累量高低与气温、湿度、日照和土壤水分等关系非常密切。稳定、提高千粒重,必须延长灌浆期,减缓籽粒缩水速度,增强涖浆日积累量,延长叶片功能期,  相似文献   

2.
前文研究了品种和播期对夏播小麦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本文对穗部灌浆过程作了生长分析。开花后,每隔两天取样,烘干后称取穗重,直至收获。试验资料符合一元三次回归方程:f(t)=a+bt+ct~2+dt~3,由此计算出穗干物质积累速度。并根据生长曲线求得灌浆速度和持续时间。夏播小麦对播期反应很敏感。在试验条件下,播种日期每推后4天,全生育期平均温度便下降1℃,灌浆阶段的平均温度下降1.5℃。而灌浆阶段平均温度每下降1℃,籽粒灌浆时间延长3.1天。夏播小麦籽粒产量和千粒重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灌浆期的温度。这一阶段的平均温度既决定灌浆速度,又影响持续时间。而最终的籽粒产量主要取决于灌浆速度。  相似文献   

3.
不同小麦品种粒重与籽粒灌浆特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农业科学》2019,(10):40-44
籽粒灌浆特性对小麦产量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7个小麦新品种为材料,探究不同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灌浆规律,通过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继而分析灌浆参数与千粒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公顷)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穗粒数、千粒重均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最大灌浆速率V_(max)、平均灌浆速率V_(mean)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快增期灌浆速率V_2、缓增期灌浆速率V_3及平均灌浆速率V_(mean)均与最大灌浆速率V_(max)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3个阶段的粒干重积累量(K_1、K_2、K_3)与千粒重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时间各参数T、T_1、T_2、T_3与千粒重均无显著相关。快增期灌浆速率V_2、缓增期灌浆速率V_3和快增期持续时间T_2、缓增期持续时间T_3均显著负相关。生产上,可以选择灌浆速率快的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提高快增期的灌浆速率,实现千粒重和产量增加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干旱对灌浆期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小麦抗旱栽培提供理论参考,以洛旱1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灌浆期干旱胁迫下小麦籽粒特性变化特征、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籽粒品质。结果表明,干旱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千粒重、籽粒长度和籽粒宽度,小麦产量显著下降,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出分率显著下降,湿面筋含量显著增加。因此,灌浆期干旱胁迫能降低小麦产量,影响小麦品质。  相似文献   

5.
华北平原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灌浆特性对水分亏缺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华北平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代表品种碧蚂1号、济南2号、泰山1号、冀麦26、冀麦38和济麦22,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灌溉和雨养条件下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籽粒千粒重和灌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小麦籽粒千粒重随品种的更替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灌浆期天数和平均灌浆速率逐渐增加,其中速增期天数和灌浆速率的增加是当前小麦品种济麦22籽粒千粒重较高的主要原因;2)与灌溉条件相比,在雨养条件下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的籽粒千粒重、灌浆期天数和平均灌浆速率、速增期天数和灌浆速率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存在差异,当前品种济麦22的下降幅度高于以前品种,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较强.因此,在未来的小麦育种中,应更多地选育速增期天数多和灌浆速率高的品种,并提高其对水分亏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玉米籽粒灌浆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1983两年内,对影响玉米籽粒产量和千粒重有关的灌浆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灌浆速率和有效灌浆期是影响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的两个重要生理因素,有效灌浆期对单株籽粒产量的作用是直接的(相关系数为r=0.885,1982;r=0.5754,1983)。籽粒灌浆速率对单株籽粒产量的作用是间接的,相关系数很小(r=0.015,1982;r=0.012,1983;)其原因主要是受穗粒数的影响较大。在穗粒数一定的情况下,籽粒灌浆速率与籽粒产量的偏相关达十分显著的水平(r_(yx1.X2)=0.9694,1982;r_(YX1.X2)=0.8923,1983)。通径分析表明:籽粒灌浆速率和有效灌浆期主要是通过千粒重影响产量,籽粒灌浆速率对千粒重的直接效应(P=0.849)大于有效灌浆期对千粒重的直接效应(p=0.521)。对单株籽粒产量的直接效应也是籽粒灌浆速率(P=0.2152)大于有效灌浆期(P=0.0681)。因此,在一定穗粒数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增加单株籽粒产量比延长有效灌浆期更为有效。研究结果还表明:杂交种的籽粒灌浆速率与双亲自交系籽粒灌浆速率的中亲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杂交种的有效灌浆期与亲本自交系的高亲值具有较高的相关。高灌浆速率×高灌浆速率的自交系组配的杂种F_1的籽粒灌浆速率显著地高于高灌浆速率×低灌浆速率和低灌浆速率×低灌浆速率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F_1的籽粒灌浆速率。而有效灌浆期的这个效应不显著。配合力分析说明:籽粒灌浆速率和有效灌浆期的一般配合力在遗传上是主要的,其加性遗传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比值分别是85.71%和94.63%。所以着眼于提高一般配合力的育种方法对这两个性状进行选择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千斤小麦籽粒形成和灌浆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9—1983年对春性宁麦3号和半冬性淮麦11号在亩产千斤和五百斤(对照)水平下,进行了籽粒发育和灌浆进程的研究。结果表明:(1)籽粒鲜重、长度、宽度和厚度的增长与开花后的天数呈二次曲线关系,其最大值分别在花后29天、26天、25天和28天;籽粒干重的增长与开花后的天数为三次曲线关系,宁麦3号和淮麦11号千斤产量,籽粒干重的最大值分别在花后37天和36天;籽粒含水百分率的变化则与开花后的天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751)。千斤田小麦比对照的具有灌浆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千粒重高等特点。(2)小麦开花至成熟,节间、叶鞘、叶片等器官干物质的输出量,千斤田小麦的约占穗重36%,而对照的约占43%;抽穗后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多少与产量高低,在一定范围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203)。  相似文献   

8.
运用三次多项式对黑小麦灌浆过程中籽粒体积、鲜重和干重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黑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黑小麦材料蓝粒58和紫选1号小麦的有效灌浆期较对照小麦品种京冬8号长。参试的3个小麦材料除籽粒体积动态变化差异较大外,鲜重和干重的动态变化差异较小。蓝粒58和紫选1号的百粒体积的平均增长速率、最大增长速率和籽粒干重的增长均低于对照小麦京冬8号。蓝粒58和紫选1号小麦快速增长期期间有相似的变化曲线。通过育种改良或采取有效栽培措施以提高黑小麦灌浆速度,缩短持续时间,是今后在育种和栽培上能更好的发挥黑小麦的产量潜力和优势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种肥减量对冬小麦农艺性状、氮磷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施肥播种一体化,探求冬小麦种肥减量的可行性。[方法]以‘山农129’(Triticum aestivum)为材料,研究了种肥用量F1(150kg·hm~(-2))、F2(225kg·hm~(-2))、F3(300kg·hm~(-2))对小麦植株农艺性状、氮磷、籽粒灌浆及蛋白积累、产量的影响。[结果](1)生育进程对小麦植株农艺性状及氮磷含量的影响大于种肥用量,不同种肥用量间差异显著(P0.05),F2处理的各项指标优于F1和F3;(2)不同种肥减量处理下小麦籽粒灌浆过程均符合Logistic方程,其中F2处理灌浆速率大,灌浆持续时间长;(3)灌浆期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灌浆进程表现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其蛋白组分随灌浆进程表现各不相同,清蛋白含量逐渐降低,与千粒重变化趋势相反;而醇溶蛋白、谷蛋白含量逐渐升高,与千粒重变化趋势一致;球蛋白含量则与籽粒蛋白质变化趋势一致。相关分析表明,随灌浆进程籽粒清蛋白含量与千粒重呈负相关,而总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及谷蛋白含量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F2处理千粒重高,籽粒总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及谷蛋白含量亦高;(4)种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显著,其中F2处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均显著高于F1和F3(P0.05)。[结论]基于施肥播种一体化的种肥合理减量(225kg·hm~(-2))在山西省中部麦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对宁夏春小麦三种不同产量结构类型品种(系)的产量构成因素,分别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并对各品种的光合速率和灌浆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多穗型(96H98)、中间型(宁春4号)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关联度排序为667m2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并且光合速率和灌浆速率高,籽粒饱满,产量高.大穗型(宁作19号)品系产量构成因素的关联度为穗粒数>千粒重>667m2穗数,并且穗粒数多,穗数少,光合速率和灌浆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玉米雄性不育单交种再杂交当代杂种优势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5个ES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与 4个高油杂交种、5个普通杂交种再杂交籽粒的含油量、产量、千粒重和籽粒体积研究表明 :(1)不育杂交种×高油杂交种 ,当代籽粒含油量比母本平均提高 1.6 % ,高油和低油杂交种的油分基因花粉直感效应值均为 0 .30 ;(2 )不育杂交种比同型可育杂交种的产量和千粒重平均提高 10 .1%和 5 .8% ,表现出显著的细胞质效应 ;(3)不育杂交种×高油杂交种的产量与母本持平 ,千粒重下降 7.3% ;与父本相比 ,产量、千粒重和籽粒体积均有较大优势 ;(4)不育杂交种×高油杂交种的籽粒灌浆速度、灌浆持续天数和IAA含量均表现为偏向母本的中亲优势 ,这可能是单交种再杂交籽粒含油量、产量、千粒重和籽粒体积表现为中亲优势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12.
摘要:本文研究大穗大粒小麦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模型及灌浆特性与粒重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籽粒干重变化呈“S”曲线,灌浆速率和籽粒水分含量均呈正态曲线。最大灌浆速率Rmax,渐增期(R1)快增期(R2)和缓增期速率(R3),渐增期持续天数(T1)是影响粒重的重要参数,各阶段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大穗大粒高产小麦栽培和育种中可通过选育高灌浆速率,尤其是高快增期灌浆速率的品种;通过适当的栽培措施协调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的矛盾,增加缓增期灌浆速率而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小麦的粒重优势明显,但其稳定性受生育后期不利环境的影响较大,研究籽粒灌浆参数的稳定性对于提高粒重和产量的稳定性十分重要。以10个粒重、熟期和株叶型差异明显的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5个试验环境(年份×地点),研究小麦籽粒灌浆参数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千粒重差异很大,环境均值变动在42.9~53.0g之间。多数灌浆参数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和环境效应,且年份效应大于地点效应。相同年份,粒重(TKW)、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mean)、渐增期(T1)、缓增期(T3)及快增期灌浆速率(R2)主要受基因型的影响。CM104、CM42、CY23和NM836等品种的所有灌浆参数的稳定性都较好。相关分析表明,TKW与灌浆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TKW的稳定性则主要与籽粒生长起始势(C0)、渐增期灌浆速率(R1)的稳定性关系密切,C0和R1的稳定性是决定粒重稳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选用6个不同小麦品种(系),从小麦生长特性和灌浆速率的变化分析,对其产量进行比较,得出同一生产条件下不同品种(系)适应性及产量潜力大小。结果表明,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籽粒干质量的增长进程呈"S"型变化趋势,前期速度较慢,中期变快,后期又变慢。其中,宁春50号籽粒干物质积累最快,其次是宁春4号、CB037、宁春47号、H2857、H2127;宁春4号灌浆速率峰值最高,为2.84 g/(千粒·d);宁春47号灌浆高峰持续时间最长。产量潜力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籽粒灌浆特性导致了产量潜力的不同,与其他品种(系)相比,宁春47号和宁春50号具有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在晚播(10月21日播种)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进程模型及灌浆特性与粒重、籽粒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晚播小麦灌浆期间籽粒子物质积累以logistic曲线递增,灌浆速度的变化为单峰曲线,籽粒含水量呈直线下降.晚播小麦的灌浆速度上升快、下降早、峰值高、时间短,灌浆中后期的油浆速度与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生产中应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提高其灌浆速度,特别是促进中后期的灌浆速度以及注意选用灌浆速度快,尤其是中后期灌浆速度快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种植密度与匀播种植冬小麦籽粒灌浆和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匀播条件下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适宜种植密度。【方法】 以不同穗型品种新冬22号和新冬50号为材料,匀播(株距行距相等)条件下设置123×104、156×104、204×104、278×104和400×104株/hm2等5个种植密度,用Logistic方程模拟籽粒灌浆过程,分析冬小麦籽粒灌浆相关参数。【结果】 匀播条件下不同穗型品种Logistic方程拟合决定系数均在0.996以上,能准确反映灌浆过程;不同穗型品种灌浆期千粒重、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阶段籽粒产量、阶段灌浆速率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行距缩小呈下降趋势;小麦千粒重与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呈正相关;阶段籽粒产量与阶段灌浆速率呈正相关,与阶段灌浆持续时间关系不大。【结论】 匀播条件下,多穗型品种新冬22号适宜种植密度为156×104株/hm2,大穗型品种新冬50号适宜种植密度为278×104株/hm2。  相似文献   

17.
采用5(不育系)×3(恢复系)的NCⅡ设计,对杂种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以及蛋白质含量的生理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熟期植株总氮同化量和生物产量与蛋白质产量和单株产量相关显著,而与蛋白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收获指数与产量呈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氮收获指数与产量正相关而与蛋白质含量无关,穗粒数对穗粒重的作用明显大于千粒重。克穗粒数、穗草比对穗粒数的作用大于花前同化物量;其中粒重的大小主要由灌浆速度所决定,与灌浆持续期关系不大;粒重优势主要是由于F_1籽粒灌浆速度的提高所造成。  相似文献   

18.
采用5(不育系)×3(恢复系)的 NCⅡ设计,对杂种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以及蛋白质含量的生理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熟期植株总氮同化量和生物产量与蛋白质产量和单株产量相关显著,而与蛋白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收获指数与产量呈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氮收获指数与产量正相关而与蛋白质含量无关,穗粒数对穗粒重的作用明显大于千粒重。克穗粒数、穗草比对穗粒数的作用大于花前同化物量;其中粒重的大小主要由灌浆速度所决定,与灌浆持续期关系不大;粒重优势主要是由于 F_1籽粒灌浆速度的提高所造成。  相似文献   

19.
小麦籽粒灌浆期冠层温度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小麦冠层温度对产量作用的实质,探索小麦低温育种工作的技术路线,以18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对籽粒灌浆各阶段的冠层温度和源库活性指标分别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对冠层温度指数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进行了通径分析和决策分析,对品种的产量结构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籽粒灌浆期冠层温度指数与各源库活性综合指标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冠层温度指数与籽粒充实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和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负相关,而与潜在库容的直接通径系数和相关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各因素对籽粒充实指数的决定作用顺序为冠层温度指数>千粒库容>千粒重,各因素对潜在库容的决定作用顺序为千粒库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参试品种被分为4类,各类之间的产量及产量结构差异明显。可见,小麦冠层温度主要通过籽粒充实指数间接作用于产量,低冠层温度和大潜在库容的优化组合是高产品种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解氮肥对滴灌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新冬22号(奎屯农科所选育)和新冬43号(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为供试材料,采用logistic方程对N0(0 kg/hm~2)、N1(150 kg/hm~2)、N2(300 kg/hm~2)、N3(450 kg/hm~2)、N4(600 kg/hm~2)5种氮肥处理下的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探究不同施氮量下籽粒灌浆规律并分析千粒重与灌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滴灌条件下,适宜的施氮量有利于籽粒千粒重、灌浆持续时间和快增期持续时间的增加,新冬22号表现为N3处理(450 kg/hm~2)下以上三者均最大,新冬43号则表现为N2处理(300 kg/hm~2)下以上三者均最大;由变异系数分析得知2个小麦品种最大灌浆速率和籽粒灌浆天数更易受施氮量影响,而渐增期灌浆参数相比较而言不易受氮肥施用量的影响;2个小麦品种千粒重均与渐增期灌浆速率(R_1)、快增期持续时间(T_2)、缓增期粒干重积累量(K_3)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建议在生产上滴灌条件下新冬22号和新冬43号分别推荐N3(450 kg/hm~2)和N2(300 kg/hm~2)处理为2个小麦品种的最佳施氮量;在籽粒增重机理上建议从提高渐增期灌浆速率,延长快增期持续时间入手来增加滴灌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