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采用温室内桶栽土培法,研究了不同灌水下限与底肥施用对番茄复水前后光合特性、产量、品质及其干物质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灌水下限越低,复水后光合速率增加越多,显示出良好的补偿生长效应;同一灌水下限条件下,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值均出现在高肥处理,复水前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大于复水后;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高水中肥处理最高,单株果实数以低水高肥处理最多,单果质量与果实平均直径以高水高肥处理最大;高灌水下限条件下番茄含蛋白质量较高,中灌水下限条件下番茄含可溶性糖量较高,低灌水下限条件下番茄含可滴定酸与Vc量较高;番茄根、茎、叶干物质最大值均出现在高灌水下限处理中,而最小值均在低水低肥处理,当番茄根冠比为0.15时产量最高。高水中肥条件下番茄产量最高,中低灌水下限条件下番茄品质最优,通过复合肥施用和分生育期不同灌水下限运筹可以达到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通许试验基地进行了节水灌溉方式(滴灌、微喷灌、喷灌和小白龙)及灌水量(45、90、135mm)的大田试验,分别于拔节和灌浆前期灌水。结果表明:小麦收获时土壤储水量表现为滴灌微喷灌喷灌小白龙,总耗水量以滴灌和微喷灌方式下较少;小麦千粒重随灌水量增加有降低趋势,且在微喷灌方式下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而小麦群体、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均以滴灌方式下表现较佳;灌水能增加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以滴灌135 mm的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以滴灌45mm处理为最高。4种节水灌溉方式中,滴灌更有利于增产和节水,其次为微喷灌。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滴灌灌水方式下不同灌水量对南疆沙区漫灌改滴灌成龄红枣株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为南疆沙区成龄红枣漫灌改滴灌高效节水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新疆第一师的沙区骏枣为试验材料,考虑滴灌方式和灌水量两个因素,设置6个不同的灌水处理和一个漫灌对照处理进行大田试验。改滴灌后根部点源灌水、均匀面源灌水红枣全观测期耗水量均呈单峰曲线趋势变化,耗水量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灌水量条件下均匀面源灌水比根部点源灌水的耗水量低。根部点源灌水方式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均匀面源灌水方式下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逐渐增加,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逐渐小幅度减小。在合理灌水量范围内,根区点源灌溉方式相比均匀面源灌溉方式在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品质方面表现更优。  相似文献   

4.
通过大田喷灌试验,研究了苜蓿生长适宜的灌水量。结果表明,喷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处理苜蓿的生长、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耗水量有极高的相关性(R20.97);随着灌水量增加,苜蓿生长越好,产量越高,当灌水量大于140mm时,苜蓿产量不再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着耗水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灌水利用效率随耗水量的增加降低,差异均显著(P0.05)。该研究揭示喷灌条件下140mm的灌水量不仅可以使石羊河流域苜蓿增产还可以节约水资源。  相似文献   

5.
赵建国  马英杰 《节水灌溉》2014,(5):25-28,37
2013年对吐鲁番葡萄采用滴灌方式进行灌水实验,灌溉定额分别为720、850和960mm,滴灌带间距设置为40和60cm,监测并分析葡萄生长期生长指标、耗水和产量等数据。结果表明:滴灌带间距为60cm时的葡萄在各项生长指标和产量上优于滴灌带间距为40cm的处理;各灌溉定额处理的葡萄整个生长期耗水由低到高再降低,耗水量和耗水强度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大,其中葡萄的浆果膨大期耗水量最大,其他依次为浆果成熟期和枝蔓成熟期、新梢生长期、花期和萌芽期;灌溉定额850mm的W2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优于灌溉定额960mm的W3处理,增加灌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增加葡萄产量。在综合考虑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情况下,滴灌带铺设间距为60cm,灌溉定额为850mm为宜。  相似文献   

6.
水分亏缺对柑橘果实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低压滴灌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柑橘果实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8年生"不知火"柑橘为试材,2017-2018年在柑橘抽梢开花期(Ⅰ)、幼果期(Ⅱ)、果实膨大期(Ⅲ)和果实成熟期(Ⅳ)各设置4个亏水处理,即轻度亏水(LD)、中度亏水(MD1)、偏重度亏水(MD2)和重度亏水(SD)处理,灌水定额分别为对照的85%、70%、55%和40%,并设置1个对照处理(CK,充分灌水)。结果表明:Ⅰ-MD2、Ⅰ-MD1和Ⅰ-LD处理较CK处理产量分别增加3.0%、5.1%和3.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4%、5.5%和2.8%;Ⅱ-LD处理较CK处理产量提高0.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8%,Ⅱ-MD1处理较CK处理产量降低0.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5%;Ⅲ-LD处理在产量较CK处理降低3.8%的前提下,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0%;Ⅳ-MD2、Ⅳ-MD1和Ⅳ-LD处理产量较CK处理无明显差异,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2%、6.3%和4.1%。因此Ⅰ期MD1处理,Ⅱ、Ⅲ期LD处理以及Ⅳ期MD2处理为适宜低压滴灌柑橘的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7.
试验以大棚茄子为供试作物,以常规滴灌为对照,研究痕量灌溉不同灌水量对茄子生长特性、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降低,植株茎粗呈下降趋势。在不同生长阶段,痕灌灌水定额降比20%处理茄子的茎粗均大于其他处理。痕灌不同灌水量条件下,灌水量对叶片长宽有影响。痕量灌溉在茄子上应用,在保持稳定经济产量的情况下,与常规滴灌相比可节水20%~4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6.27~23.94 kg/m~3,具有很大的节水潜力。滴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较大。痕灌处理土壤含水量随灌水量减小而减小;含水量分布趋势是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8.
研究灌水量和氮、磷、钾肥用量对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番茄的高效生产提供依据。以"金鹏1号"番茄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对不同灌水量和氮、磷、钾肥用量条件下的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灌水量增加,番茄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先增后降。增施氮肥或钾肥,番茄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当施氮量或施钾量达最高水平(分别为0.96g N/kg土、0.84g K2O/kg土)时,番茄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最低。施磷量增加,番茄灌溉水利用效率明显增大。增加灌水量能显著提高番茄产量,灌水过多导致减产,且灌溉水利用效率下降,造成水分的浪费。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不仅能起到增产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改善番茄水分状况,提高番茄灌溉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对滴灌酿酒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6 a生酿酒葡萄"赤霞珠"为供试材料,在宁夏红寺堡区开展了不同水肥处理田间试验。试验设置3个灌水水平:低水W1(1 500 m~3/hm~2)、中水W2(3 000 m~3/hm~2)以及高水W3(4 500 m~3/hm~2),设置3个施肥水平:低肥F1(450 kg/hm~2)、中肥F2(840kg/hm~2)以及高肥F3(1 050 kg/hm~2),共计9个处理,研究不同水肥模式对酿酒葡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水肥耦合能显著促进酿酒葡萄生长发育、光合特性、果实外观以及营养物质的量,W3F3处理显著促进了新稍生长,水肥耦合能显著促进SPAD值的增加,但对NDVI值影响并不显著。施肥处理能促进果实纵径的生长,但对果实横径生长影响不显著。各处理果形指数处于0.99~1.05之间,CIRG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W3F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最为显著,为41.53%,果实产量最高为7.02 t/hm~2。W2F1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最高为22.27%,W1F2处理可滴定酸最高为0.74%。W3F1处理可溶性糖最高为20.32%,W2F2处理糖酸比最大。W3F3处理花色苷量最大为4.66 mg/g。随灌水和施肥量的增大,酿酒葡萄果皮总酚量整体上呈降低趋势,W1F1处理总酚量最大为71.53mg/g。Vc量与水肥耦合各处理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W3F3处理最高为9.23 mg/g。【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W3F3处理葡萄植株生长、光合效率提高、葡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还可显著提高葡萄含糖量,降低果实含酸量,提高果实Vc量,有利于提高糖酸比,葡萄品质最佳。试验可为实际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河西地区春小麦节水高产的微喷带灌水定额,以"永良4号"为试验材料,在生育后期(孕穗期―成熟期)设置5次灌水,4个灌水定额30 mm(W30)、40 mm(W40)、50 mm(W50)及60 mm(W60),研究了河西春小麦生育后期在微喷带灌溉下不同灌水量对其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后期灌水量的增加,春小麦株高呈增加趋势,W50和W60处理分别比W30处理高7.3%、9.27%;灌水有利于光合同化物向籽粒的转移,W50和W60处理千粒重分别比W30处理显著提高12.6%、15.29%;各处理春小麦的穗粒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均在W50处理达到最大,分别比W30显著高11.74%、35.95%和18.24%。从节水高产的角度综合考虑灌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50处理可作为河西春小麦生育后期较适宜的灌水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间歇供水微咸水不同入渗方式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开展了一维积水间歇入渗试验,研究了微咸水矿化度分别为1.75、3和5g/L,及不同周期数和循环率入渗条件下的入渗特性,并对比了不同矿化度、不同周期数与不同循环率对间歇入渗后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咸水间歇入渗与一般的间歇入渗规律相同,但在试验取用范围内高矿化度、小周期数和高循环率可以有效促进水分入渗,矿化度提高土壤中盐分含量也随之增加,盐分含量随着间歇入渗周期数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多级粗滤料滤床─慢滤综合净水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寻找一种工艺简单、设备耐用、操作管理方便的净水工艺 ,对多级粗滤料滤床慢滤综合净水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所设计的试验流程 ,对两种水质的原水进行试验。苯酚采用 4-氨基安替比林直接光度法测定 ,氨氮采用氨测定的蒸馏滴定法中的预处理方法 ,溶解氧采用碘量法测定 ,浊度用光电浊度仪测定。最终得出了多级串联粗滤成熟期有机物去除率与时间关系、氨氮的浓度变化曲线 ,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寻找一种工艺简单、设备耐用、操作管理方便的净水工艺,对多级粗滤料滤床-慢滤综合净水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所设计的试验流程,对两种水质的原水进行试验。苯酚采用4-氨基安替比林直接光度法测定,氨氮采用氨测定的蒸馏滴定法中的预处理方法,溶解氧采用碘量法测定,浊度用光电浊度仪测定。最终得出了多级患联粗滤成熟期有机物去除率与时间关系、氨氮的浓度变化曲线,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4.
咸水灌溉对棉花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对比试验,连续3 a研究了1、3、5、7 g/L 4个矿化度咸水(记作S1、S2、S3、S4)灌溉对棉田土壤水盐、土壤蒸发、棉花阶段耗水量、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内根系层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有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土壤电导率增加尤为明显;年际间,各处理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差异非常大,经过连续3 a灌溉,根系层土壤电导率均未逐年增加。S3和S4处理的平均土壤蒸发强度大于S1处理,S2与S1处理间的差异很小;7 g/L以下咸水灌溉对棉花耗水过程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对总耗水量影响并不明显。3 a的平均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由大到小顺序均为:S2、S1、S3、S4,S2比S1处理增产2.43%,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15%,S3和S4比S1处理减产1.67%和8.88%,水分利用效率降低0.25%和7.31%,其中,S2和S3与S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S4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显著。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合理利用与节水灌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水资源的概念,指出水资源量不仅取决于水量,还取决于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水资源合理利用主要考虑水资源利用前后水的可利用程度是否充分发挥效用,而不是单纯考虑水资源利用前后水的总量的变化。节水灌溉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已经和将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淡水与微咸水连续和间歇入渗特性的差异,采用矿化度1.33g/L的淡水与矿化度3g/L的微咸水,在黏质土壤条件下进行了一维积水连续入渗及间歇入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微咸水入渗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特性,从而增大土壤的入渗能力;利用一维代数入渗模型对试验资料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模型可以比较精确地描述微咸水入渗过程;入渗水为淡水时,间歇入渗减渗,而入渗水为微咸水时,间歇入渗增渗;间歇入渗的循环率不同,其减渗效果及增渗效果都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资源紧缺日益严重,这就要求我们对有限的水资源量进行合理配置。以博弈论为基本理论框架,建立序贯博弈模型,在水市场存在的条件下对初始水权和水资源税进行博弈分析,运用倒推法求解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从而得出如何分配初始水权分配和水资源税征收数额,实现对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对建模思路和解决方法进行阐述,并给出算例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8.
"四水"是指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农灌区"四水"转化的定量关系是制定农业灌溉计划和调控田间土壤水及地下水的基础.根据淮北平原各项实验参数指标建立了农灌区"四水"转化模型,提出该模型在农田径流预报、土壤水消退及地下水位模拟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该模型的作用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介绍周口市二水厂针对微污染原水所作的技改实例。该实例将现有的虹吸滤池改为气浮式虹吸滤池,使水处理流程由混凝──沉淀──过滤变为混凝──沉淀──气浮──过滤,从而强化了水处理系统的整体性能及其对原水水质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根据江苏段的受水区特点,将其按照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环境、船闸5个用水部门进行用水户概化。在此基础上,以区域总缺水量最小为目标,按6个地级市进行分区,以各行政区各水源供水量作为决策变量,以各水源可供水量、用水户需水量等作为约束条件,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通过Matlab编程分析计算得出,在不同水文年情况下,受水区各类用水户均能满足其规划需水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