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稻田与稻蟹种养田生产及生态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常规稻作生产田以高产为目标,过量用肥用药,造成环境污染。传统养蟹稻田,水稻河蟹管理粗放,水稻产量较低,河蟹产量及品质不高,综合经济效益虽有所提高,幅度有限,但保持了良好的稻田生态环境。现代稻蟹生态种养田,是在传统稻田养蟹和农田标准化建设基础上,集成现代水稻栽培管理技术和现代河蟹养殖技术,科学的解决了制约稻蟹种养生产的技术瓶颈问题,是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食品安全型产业。  相似文献   

2.
稻蟹共作模式稻田水质水平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稻田为试验对象,设置了稻田养蟹与不养蟹两种模式,并在稻田四周开挖环沟.分别于水稻的4个生长时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在环沟、边际和田间各随机选取3个点采集水样,测定两种模式稻田水质的水平变化.所测的水环境指标包括溶解氧(DO)、水温(T)、pH值、氨氮(NH3-N)、亚硝酸盐(NO2-N)、硝酸盐(NO3-N)和磷酸盐(PO4-P).结果表明,养蟹田在水稻生长的4个时期,环沟、边际和田间之间的DO、pH值和T均无显著差异;但不养蟹田DO在拔节和灌浆期存在显著差异.在扬花期与灌浆期,养蟹田与不养蟹田的环沟、边际、田间的DO和NO3-N分别存在显著差异.前期因为施基肥的缘故,所测各项指标均较高,养蟹田在灌浆期,环沟与田间的NH3-N、NO2-N、PO4-p含量差异显著;扬花期和灌浆期,养蟹田与不养蟹田环沟、边际和田间NH3-N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整体来看,养蟹田较不养蟹田的DO低,环沟中氮磷指标也较田间稍高.  相似文献   

3.
稻田养蟹效益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生 《新农业》2004,(6):38-38
稻田养蟹就是在同一块稻田地,在同一个季节,既种稻又养河蟹,是—项种养巧妙结合的童体模式。由于稻田施用优质腐熟农家肥和生物肥,喷洒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安全农药,因此减轻了农业污染,可使稻蟹在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共生互利,从而能获取稻丰蟹肥的良好效果。这项种养结合新技术,为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河蟹养殖技术 2 方面,具体的介绍了水稻田养殖河蟹技术,以期有效推动当地稻田养蟹技术的推广,为广大稻农开展生态种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河北冀东稻区水稻种植面积8万hm2左右,其中生态种养面积约有4 000 hm2。本文介绍了冀东稻区稻田养蟹、养鱼、养泥鳅3种主要种养模式,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稻田种养模式必将成为冀东稻区的主推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无为市洪巷镇稻虾综合种养环沟模式和平田模式,具体阐述了稻田改造、小龙虾投放、稻虾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稻虾综合种养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青铜峡市稻田河蟹生态种养新技术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铜峡市大坝镇试验基地,采取种植水稻与养殖河蟹相结合的综合生态种养技术,对水稻的单产、产值和河蟹的单产、规格、肥满度、产值以及稻田收入等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宁夏引黄灌区,通过春季池塘暂养河蟹苗种,延长了生长时间,提高了河蟹规格;对稻田进行田间工程建设,及时放养蟹种,利用河蟹清除稻田中的杂草,降低了生产成本;河蟹消灭水稻病虫害的幼体,减少了农药用量;河蟹的蜕壳物、粪便为稻田增加肥力,提高了产量;水稻、河蟹生态种养,增加了收入。经过试验,平均667m2产"蟹田稻"537kg,增产18.5%,产值3007元;平均667m2产"稻田蟹"20.5kg,产值820元;"水稻+河蟹"生态种养模式降低成本17%;667m2均利润达到1981元。  相似文献   

8.
<正>稻田生态养蟹,就是在同一块稻田、同一个生长季内,运用科学技术措施,既种植水稻双养殖河蟹。这是一项种植业与养殖业巧妙结合的科学种养新模式。1.主要优点。水稻与河蟹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共生互利,稻田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能为河蟹提供部分饵料,繁茂的稻株及其基部则是河蟹的良好栖息场所。河蟹在稻田中的活动既可疏松土壤,减少杂草和害虫,其排泄物又可肥田,促进水稻生长,从而取得稻丰蟹肥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9.
稻蟹种养生产集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为一体,是水土资源综合利用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良好途径。稻田养蟹技术是指当秧苗够龄后,插入田中,再将蟹苗放入稻田进行圈养的一种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生产技术。该生产形式是充分发挥稻田有效空间,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稻农收入的高效、无公害立体种养混合模式。近年来,稻田养蟹在北方稻区发展很快,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都只能顾及种稻或养蟹的某一方面,未能达到综合利用稻田水土资源的目的。因此,现在强调“稻蟹生态种养”不仅只是说法的改变,而且是意义上的根本改变。对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研究在新疆温宿县实施,2013~2014年平均667米2产商品蟹9.07千克,市场价100元/千克;平均667米2产稻蟹米315.7千克,经过精包装后,市场价达15元/千克,667米2增加收入1200余元,可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稻田养蟹是利用水田既种稻又养蟹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将种植业与养殖业巧妙地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充分利用了动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使原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向更为有利的方向发展,达到种养双丰收的目的。近年来,盘锦市的一些科技示范户在原有稻蟹种养生产形式中加入了细绿萍或水葫芦,使稻、蟹、萍 (水葫芦 )同处一个生态环境中,建立了多层次,多级利用的复合群体,充分发挥了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最大负载力,使稻、蟹、萍 (水葫芦 )相辅相成,互惠共济,提高了稻蟹种养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稻、萍 (水葫芦 )、蟹生产方式的生态效益有四点:   1除草保肥 杂草是稻田的大敌,它不但与水稻争水、争肥、争光,而且还是病虫害的中间寄主。据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调查,杂草可使水稻减产 5%,杂草严重发生,可使水稻减产 40%左右。稻田养蟹之后,河蟹可吃掉稻田大部分杂草。杂草减少,有利于肥料利用率提高,有利于水稻增产增收。   2培肥地力 河蟹的排泄物以及喂饲河蟹的残饵,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河蟹在稻田中觅食、活动、蜕皮,可以增加水中溶氧量和土壤中含氧量;同时有利于增强土壤通透性,加速有机质分解和其它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