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和推动农超对接这种新的农产品经营模式,出现了超市、农户、消费者及政府多赢的局面。目前,菏泽地区虽然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却缺乏关于农超对接的理论研究与指导。在参考各类期刊文献及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梳理归纳了菏泽地区农超对接的发展模式,以望为菏泽地区农超对接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陕西省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推行"农超对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以及农产品投入不足等问题。"农超对接"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模式之一,与传统模式相比,"农超对接"模式优势明显"。农超对接"高效实施的关键问题是要发挥超市、合作社和政府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超对接"是解决鲜活农产品卖难、买贵问题的一种"超市+基地"的销售模式。根据市场营销学中的4P理论对当前"农超对接"的销售模式进行探究,发现存在着农产品品质难以标准化、零售价过高、流通环节发展滞后、宣传促销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农超对接"销售模式的发展。对此,建议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降低成本费用、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搭建信息沟通平台等措施来完善我国农产品"农超对接"销售模式。  相似文献   

4.
"农超对接"发展模式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超对接"是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变革和供应链条的优化,这项工作也是我国2010年"一号文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目前"农超对接"的开展主要采取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模式单一、农民生产技术不够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其发展速度和范围.探索农民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消费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对接模式,对提高"农超...  相似文献   

5.
"农超对接"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新兴模式,该模式不仅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而且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作为"农超对接"模式下的最大受益主体,往往在与超市对接的过程中产生供求矛盾,从而导致农民在生产技术、产品结构、产品加工和产品配送等多个层面上,呈现出力不从心的局面。基于此,本文以山东"农超对接"为例,考察农民在"农超对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对构建规范、合理的"农超对接"经营模式提出针对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优质农产品需要寻求更广阔的市场。从我国刚刚起步的"农超对接"基础内涵出发,结合我国近年来的相关政策和"农超对接"的3种发展模式,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农超对接"作为农民销售产品的一种新型模式,已开始在发达城市进行实践。石家庄现有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有多种,可是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介绍了农超对接的内涵及其发展现状;其次,分析石家庄农产品流通的不足;最后,结合农超对接理论及我国关于农产品流通的宏观政策,探讨了推动石家庄农产品流通全面实现"农超对接"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2008年底,商务部、农业部联合启动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组织开展农村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超市+基地"的供应链模式。2009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迎来了"农超对接"发展的新机遇。"农超对接"让农产品"轻装"进城,这种运作模式,在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期特别就这一模式,向广大读者进行全方位解读。  相似文献   

9.
“农超对接”中越库配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以及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中损失率过高等问题,提出了服务于"农超对接"的越库配送模式,并论述了越库配送模式在"农超对接"中的应用,为"农超对接"中的越库配送模式提供了流程设计、功能设计、技术设计以及效益分析。在"农超对接"中,配送企业以越库配送模式完成鲜活农产品的配送,不仅符合鲜活农产品及时配送的要求,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更节约了成本提高了配送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于传统的竞争方式,合作竞争理论提出了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模式。而"农超对接"正是符合合作竞争理论的新型经营模式,通过农业合作社和商家直接签订协议,由农业合作社向超市直供产品的方式,最终实现超市、农户以及消费者共赢的局面。基于合作竞争理论的三大实现因素,中国的"农超对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超对接"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国"农超对接"最需要解决的还是利益分配问题,只有超市、农户以及消费者都能得到切实的利益,才能保证"农超对接"的顺利实施。这就需要政府、超市以及农户协调合作,以实现"农超对接"有效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