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黄粉虫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蛹作为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的人工寄主,在(28±0.5)℃条件下观察其发育历期,以不同蜂蛹比例进行接种,观察小蜂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黄粉虫蛹能够满足白蛾周氏啮小蜂发育的营养需求,发育历期为17.2~22.9d,虽然成功寄生率只有75%左右,但基本可以满足常年大规模繁蜂的需要。不同接蜂比例对寄生率、出蜂蛹率和出蜂量有显著影响,蜂蛹比在2∶1以上较好。白蛾周氏啮小蜂在冷冻致死的黄粉虫蛹上也有产卵行为,但蛹内卵和幼虫量很少,它们在死亡寄主体内存活不超过72h。  相似文献   

2.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是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以柞蚕蛹为替代寄主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繁育技术在该天敌的大量繁殖和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过程中的补充营养和低温贮藏进行了研究。发现补充营养和水分都可明显延长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蜂的寿命,以取食10%浓度蜂蜜水的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寿命最长,雌虫为27.60 d,雄虫为7.82 d,与不饲喂对照相比最多能延长小蜂寿命到4倍左右;对正常发育的老熟幼虫期、蛹期及滞育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分别进行0~70 d的冷藏试验,发现滞育的白蛾周氏啮小蜂老熟幼虫期最适合用于长期储藏,在3℃下冷藏70 d后出蜂率仍高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3.
初步研究了利用家蚕蛹大量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可行性。观察了白蛾周氏啮小蜂在家蚕蛹上的发育历期,子代蜂的寿命及飞行能力,认为繁蜂的最佳蜂蛹比为15~20∶1;4次接蜂结果显示,周氏啮小蜂可以利用家蚕蛹连续繁殖,单蛹出蜂量及单雌产卵量均较高;利用家蚕蛹繁殖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对国槐尺蛾蛹寄生率为76.7%,表明利用家蚕蛹繁殖的子代蜂对其他寄主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家蚕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初步研究了利用家蚕蛹大量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可行性。观察了白蛾周氏啮小蜂在家蚕蛹上的发育历期,子代蜂的寿命及飞行能力,认为繁蜂的最佳蜂蛹比为15~20〖DK1〗∶1; 4次接蜂结果显示,周氏啮小蜂可以利用家蚕蛹连续繁殖,单蛹出蜂量及单雌产卵量均较高;利用家蚕蛹繁殖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对国槐尺蛾蛹寄生率为76.7%,表明利用家蚕蛹繁殖的子代蜂对其他寄主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  相似文献   

5.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行为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白蛾周氏啮小蜂群集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中,其卵、幼虫、蛹及产卵前期均在寄主蛹内度过。成蜂在寄主蛹中羽化后,先进行交配(无重复交配现象),随后咬一“羽化”孔爬出,其余的成蜂个体均从该孔羽化而出。刚羽化的雌蜂当天即可产卵寄生。雌蜂能咬破寄主化蛹时作的薄茧而到达蛹体产卵。有的雌蜂爬附于寄主老熟幼虫体上待其化蛹后再产卵寄生。一头寄主蛹中可出124~365头小蜂,雌雄蜂性比为44~95∶1。雌蜂在21℃时的寿命为15天。成蜂向光性很强。卵为牡蛎形,半透明,刚产时长0.054~0.065mm,产后1小时左右迅速吸水膨大,体积几乎为初产时的3倍。幼虫蛆形,无头无足,以寄主体内的血淋巴及器官组织为食。寄主蛹内的物质被取食殆尽,只剩下空蛹壳时,幼虫老熟,随即化蛹在寄主蛹内。在自然界,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内越冬。  相似文献   

6.
首次对烟粉虱的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Zolnerowich&Rose)和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Girault&Dodd)的雌性生殖系统结构进行了研究。两种小蜂的卵巢均由6条卵巢管构成,雌蜂羽化后卵巢内有部分成熟卵,而羽化后24 h的成熟卵量较羽化后6 h有所增加,两种寄生蜂均是同步卵(synovigenic)类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羽化6 h和24 h后体内成熟卵的数量均显著高于浅黄恩蚜小蜂,这与海氏桨角蚜小蜂24 h雌蜂的寄生量显著高于浅黄恩蚜小蜂,而寄主取食量却低于浅黄恩蚜小蜂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王晶  臧连生  高树立  赵悦 《植物保护》2024,50(2):172-177
关于短梗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brevipedicellus卵巢结构和发育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尚无报道。本研究对短梗长尾啮小蜂的雌性生殖系统结构、卵子形态及卵巢发育特点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短梗长尾啮小蜂雌性内生殖系统由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1条中输卵管、受精囊、毒囊等组成;雌性外生殖器由产卵管、产卵管鞘、内瓣和外瓣构成。同时,短梗长尾啮小蜂属于卵育型寄生蜂,雌蜂初羽化时卵巢内只含有少量成熟卵子,随着营养的补充和时间的推移,成熟卵子和总卵子数量逐渐增加,并在羽化后72 h数量达到最高值。此外,研究发现,卵巢管内成熟卵子数量和总卵子数量与雌蜂的体长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6和0.941。以上研究结果为科学合理地研究和开发利用短梗长尾啮小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parasaissetiae Zhang and Huang是新发现的橡副珠蜡蚧成虫内寄生蜂,自然寄生率约为15.68%。实验室内对其形态、发育、繁殖、存活、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26±1℃,RH70%±5%条件下,每头寄主出蜂4.5头,雌性比例80.6%;雌蜂生殖系统解剖发现,未交配雌蜂卵巢内的卵经1d可发育成熟,但同一雌蜂卵巢内卵粒之间发育程度不一致;该蜂完成一个世代需15~19d,但幼虫蜕皮现象不明显;该蜂可营孤雌产雄生殖,孤雌羽化后24h内即可产卵,平均每头寄主可出雄蜂5.3头;雌蜂交配后24h内即可产卵,产卵期1~17d;1头已交配雌蜂可寄生1~10头寄主,一生产卵3~76粒,每日平均产卵量为8.2±4.0粒;雌、雄成蜂平均寿命均不超过3d,补充蜂蜜水可延长雌、雄成蜂的寿命。  相似文献   

9.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是世界性检疫对象——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重要蛹期寄生性天敌,对控制美国白蛾的危害起到重要作用。自该蜂发现以来,围绕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育技术等关键问题,开展了大量工作,证实其具有寄生率高、繁殖力强、雌性比大等优点,为一种优良的寄生蜂。特别是在该蜂的应用方面,目前已经摸索出一套成体系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种蜂繁育技术和林间释放技术,在各发生区均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在基础研究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工作,如在寄主识别与标记,作用于寄主的寄生因子及其对寄主发育的影响,寄生行为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还需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为该蜂的人工繁育质量及林(田)间有效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苜蓿叶象啮小蜂寿命及产卵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通过对苜蓿叶象啮小蜂Tetrastichus incertus(Ratzeburg)寿命、产卵量的研究发现,苜蓿叶象啮小蜂有较高的产卵量和寄生能力;在不喂食的条件下,苜蓿叶象啮小蜂产卵量最高,单头雌蜂的产卵范围为45粒~209粒,平均117粒,最高日产卵量为31粒;其寿命可达18d,最多可寄生37头寄主;苜蓿叶象啮小蜂与寄主在1:5的情况下寄生率达56.00%,并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大,苜蓿叶象啮小蜂的产卵量也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浅黄恩蚜小蜂雌蜂的个体发育及其寿命和产卵量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25±1℃、RH70%~75%、光照L∶D=14h∶10h、光照强度3500lx条件下,观察了以烟粉虱为寄主时,浅黄恩蚜小蜂雌蜂的个体发育及羽化雌蜂的产卵量和寿命,并描述了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结果发现,根据蜕皮现象及形态特征,雌蜂羽化前的发育可分为6个阶段:卵期、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三龄幼虫、预蛹期和蛹期。一龄和二龄的发育历期均为1d左右,卵和三龄的发育历期约需2d,预蛹期0.8d,蛹期5d。在每天更换寄主的情况下,雌蜂平均寿命21.9d,最长29d,最短8d;产卵量为79.1粒,最多124粒,最少51粒。  相似文献   

12.
吖啶橙是一种可对昆虫进行标记的染料。本文通过饲喂,考察了吖啶橙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寿命、产卵量及子代发育情况的影响。结果发现,饲喂吖啶橙延长了蜂的寿命,雌蜂寿命从对照的4.8d显著延长到饲喂低浓度吖啶橙的5.7d,而雄蜂的寿命以饲喂20mg/L吖啶橙的最长,为5.5d。饲喂5和10mg/L吖啶橙溶液的雌蜂6h内的产卵量分别为29.9和30.1粒,略低于对照的34.9粒,饲喂20mg/L的为35.1粒,但各处理与对照间产卵量无显著差异。饲喂吖啶橙对蜂的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及子代数量均有负面影响。饲喂10mg/L吖啶橙的蜂的寄生率为73.67%,显著低于对照87.83%;饲喂5mg/L吖啶橙的蜂的子代羽化率为96.46%,显著低于对照的99.50%。饲喂5和10mg/L吖啶橙的玉米螟赤眼蜂子代数量分别为(17.1±0.8)和(17.1±1.2)头,显著低于对照的(21.4±0.7)头,饲喂吖啶橙对子代雌性比无显著影响。饲喂吖啶橙24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吖啶橙的荧光,但由于蜂具有自发荧光,部分饲喂过吖啶橙的蜂不能完全区别于未饲喂的个体。综合考虑吖啶橙对玉米螟赤眼蜂寿命、产卵量和寄生能力的影响以及标记效果,应对吖啶橙进行修饰,或改变观察的理化条件,消除生物自发荧光的干扰,然后用于对赤眼蜂的标记。  相似文献   

13.
松毛虫赤眼蜂雄峰寄主栖息地定向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中,调查了松毛虫赤眼蜂雄蜂寄主栖息地定向行为与一些因子的关系.嗅觉试验表明,马尾松毛虫雌蛾翅膀的气味对雄蜂寄主栖息地定向行为无直接关系.来自寄主植物马尾松针(186mg)的气味能刺激雄蜂加强在气味区的搜索活动,但仅有松针气味尚不能明显地将雄蜂滞留在气味区内。同种雌蜂(N=20头)的气味对雄蜂虽有明显的引诱作用,但对雄蜂的滞留亦无明显的影响,当松针(186mg)加上雌蜂(N=20头)时,气味区滞留的雄蜂头数即明显增加,由此可见,奇主植物和雌蜂气味的共同作用是雄蜂寄主栖息地定向中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4.
赤眼蜂寄生行为研究:(Ⅱ)—雌蜂交配行为与子代性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明昉 《昆虫天敌》1992,14(2):51-53
本文通过对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交配行为观察,探讨了多雄交配和多次交配对子代性比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具有与多雄蜂多次交配特性,产子代为两性;当雌蜂营孤雌生殖时,其子代皆为雄性。多雄多次交配行为并不对子代数量产生影响,但由于随着交配雄蜂和交配次数的逐渐增加,雄性后代不继增多,这实际上是降低了雌蜂有效繁殖力。根据本试验结果,我们对大量繁蜂时如何控制亦眼蜂子代性比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豆科植物作为繁育烟蚜和扩繁烟蚜茧蜂寄主植物的潜力,本研究测试了烟蚜在豌豆、蚕豆、大豆和绿豆4种豆科植物上的发育历期和繁殖力,随后比较了豆科植物和烟草繁育的烟蚜茧蜂以及蚕豆烟蚜茧蜂回接烟草所获得的子代蜂在羽化率、体型、成虫寿命和寄生力等重要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与豌豆和蚕豆相比,大豆与绿豆上蚜虫发育历期更短;大豆与绿豆单头烟蚜总产蚜量为22.3头和25.2头,显著高于豌豆和蚕豆的21头和18.2头;不同植物上蚜虫扩繁速度有显著差异,绿豆不适合作为扩繁烟蚜和烟蚜茧蜂的寄主植物;豌豆与大豆上僵蚜羽化率为67.5%和78.33%,显著低于其他植物;各植物上子代蜂性比无显著差异;烟草繁育的子代蜂成虫寿命(6.89 d)和后足胫节长(雌蜂573.5 μm,雄蜂493.5 μm)均显著高于豆科植物;不同寄主植物繁育烟蚜茧蜂的寄生力由大到小为烟草,蚕豆,豌豆,大豆;回接组烟蚜茧蜂各项指标均不低于烟草组。综合考虑扩繁周期、时间、空间利用率及经济成本等因素,蚕豆有望成为烟蚜茧蜂规模化扩繁的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秒表配合解剖镜的观察方法,比较了豌豆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对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的产卵寄生和取食寄主的2种寄主处理行为。结果显示:2种处理行为的发生流程存在差异。雌蜂产卵寄生的行为流程为:搜索、刺探、梳理、产卵器插入(产卵)和休息;而雌蜂取食寄主的行为流程为:搜索、刺探、梳理、产卵器插入(不产卵)、取食寄主和休息。雌蜂用于产卵寄生的总处理时间(342.2±33.6s)显著低于用于取食寄主的总处理时间(1327.8±134.2s);其中2种寄主处理行为中对应的产卵器插入行为时间分别为85.9±7.4s和483.2±43.5s;产卵寄生的雌蜂不取食,而取食寄主的雌蜂的平均单次取食时间为233.8±17.3s。研究结果表明,潜蝇姬小蜂的取食寄主方式属于为非同时发生-致死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5种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T.,japonicum,T.confusum,T.chilonis,和 T.ostriniae)在米蛾 Corcyracephalonica 卵以及 T.dendrolimi 在不同体积的寄主上产卵时的性控行为。观察结果表明,赤眼蜂雌蜂在产卵时,以不同的腹部运动分别产下雌性卵(受精卵)和雄性卵(未受精卵),具有对其子代的性别进行控制的能力。将观察估断的子代性别与实际羽化的仔蜂性别进行比较,估断正确率为94.20%,其中对雌性卵的估断正确率为95.48%;对雄性卵的为89.29%。赤眼蜂蜂种不同,雌蜂在产卵过程中各个行为阶段所持续的时间也不同,但在寄主相同时(如同为米蛾卵),这种差异并不明显。有些蜂种产雄性卵所花费的时间要比产雌性卵长(如 T.japonicum,T.confusum 和 T.chilonis);有些蜂种则相反(如 T.dendro-limi)。在对赤眼蜂雌蜂性控行为的观察中,我们还发现,未经交配过的赤眼蜂雌蜂(如 T.dendrolimi,T.confusum)在产卵时具有产雌性卵的腹部动作;而孤雌产雌的种类,如T.embryophayun,在产卵时的腹部动作中,不但具有产雌性卵的信号,而且尚有产雄性卵的信号。对此,本文进行了初步讨论,这些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